建功新时代之硝烟战火时期的忠诚战士——孔凡江

沙河桥东退役军人服务站

<h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桥东办,就有这样一群人,曾经他们奔赴军营,为部队和国防建设奉献青春和汗水;如今回到家乡,他们不忘初心、乐于奉献,为家乡发展发挥正能量,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党员的情怀,挺起了军人的脊梁,展示了军人的风采。为弘扬“八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退伍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桥东办把关注的视线投射在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上,特推出"建功新时代"系列,致敬最可爱的人,并以此点燃有志青年参军入伍的热情。<br></h3> 硝烟战火时期的忠诚战士孔凡江 <h3>  孔凡江,男,1929年1月18日生,沙河市桥东办事处田村人,今年90岁的孔凡江老人,1947年参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华北战役、中南战役、西南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藏等著名战役,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模范共产党员。</h3> <h3> 孔凡江的青少年时代历经硝烟战火的洗礼。1947年3月,18岁的孔凡江目睹祖国山河破碎的现状,目睹处于战乱之中受苦受难的人民,作为一名淳朴而又有血性的农村青年,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的新生活、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和新中国的解放,他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h3><h3> 1947年他先后参加了大别山战役、河南清水河战役。在清水河战役中他身负重伤,凭着对祖国解放的一腔热血,他秉承着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养好再战的信念,于1948年2月10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革命信仰,从事革命工作。同年10月,伤愈后他申请继续上前线,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并在战斗中立功受奖,第二年8月和10月他分别参加了解放华中南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卓绝的贡献。1950年7月,他随部队挺进西藏,参加了解放西藏的战斗。</h3> <h3> </h3><h3>&nbsp;&nbsp;&nbsp;&nbsp;无数次穿越枪林弹雨,不惧牺牲,将生死抛在脑后。在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中,孔凡江至今记忆犹新,他还记得当年一起作战的解放军战士去送稀粥咸菜。远处的炮弹声吓得胆小的民兵把瓦罐失手摔在地上,米汤撒了一地。但是,当想到战士们在战壕里顾不得休息,前赴后继,冲向敌阵,英勇杀敌,甚至有的战士负了伤还在坚守,伤口的血不断渗出和炮灰泥土混在一起时,他更加坚定了战斗到底的信念。</h3><h3>&nbsp;&nbsp;&nbsp;&nbsp;&nbsp;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孔凡江随部队不断转战我国南北,参加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先后立功二次,荣获奖章六枚。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954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带着为了祖国而战的信念,从西藏途径四川转业回到家乡——沙河市田村。</h3> <h3>  回到田村后,他服从组织的安排,历任田村民兵连长、治保主任、治安管理员等职位,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为田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辛勤的贡献。现在的孔凡江老人,生活安定、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他却不是个能闲得住的人,九十岁高龄的他依然是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老人平时爱看书读报,看新闻,关注时事政治,经常为村里提出有参考性地建议,并多次被采纳。闲暇时间,他经常组织村里的群众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平日里,他还是村里的民事调解员,东家长西家短,只要他知道他都要上前问一问,说两句。时间长了,无论大事小情,乡亲们有事都愿意找他唠叨两句,因为在他这里,总是能大矛盾变成小摩擦,小摩擦最后笑哈哈,多少矛盾纠纷就在老人的三言两语闲话家常中消弥于无形。老人一不怕麻烦,二不怕得罪人,反而乐在其中:“人老了,干不了别的,能给乡亲们做点事,我心里高兴!”</h3> <h3>  年近90岁的他,谈起抗战史,孔凡江老人信心满满。他见证了我们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在他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军人坚定的信念、朴素的作风和执着的追求,每次面对来看望的同志,他总是说:“我没做什么大事,我只是做了一名军人应该做的。”直到今日,孔凡江老人仍尽其所能,发挥着光和热。支部会上讲党课、与年轻退役军人谈心、参加小学生的主题活动等,给党员们讲述当年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斗事迹,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的精神和对党的忠诚所感动。<br></h3> <h3>  忠于党,忠于人民,是每个军人最起码的操守。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军人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一种忠诚。在和平时期,对党和人民忠诚与否,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不是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而是一种“平凡”的考验:恪尽职守,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就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孔凡江在战争时期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默默奉献,他用一生诠释着军人忠诚和信仰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