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河古镇古渡船</p> <p class="ql-block"> 艄公掌舵 击水中流</p> <p class="ql-block"> 罗峪口镇属吕梁市兴县辖镇,位于兴县境内西南部黄河中游丘陵河谷地带,是镇政府所在地。为黄河古渡、西南边陲重镇。海拔740米,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8900人。东、南面依次与赵家坪乡、贺家会乡、蔡家会镇、圪垯上乡四个乡镇接壤,西北紧靠黄河弯道,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现为神木市)沙峁头村、彩林、刘家湾等村隔河为邻,灯火相望。</p><p class="ql-block"> 1958年建罗峪口公社,1984年设罗峪口镇。辖东豆宇、尚里村、大坪墕、史家山、芦子坡、王家洼等13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盛产豆类、红枣、油枣、乌枣。红枣产量最大,年产有5000万斤以上。</p><p class="ql-block"> 罗峪口自古为农业大镇,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大(但至今开发少),向以种植、养殖为主。全镇农业人口8600人,劳力1063个,人口密度为41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宜林宜牧,面积广阔。全镇范围内因所处位置偏远,距离县城81公里之多,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山高坡陡,石厚土薄,生态脆弱,气候干燥,灾害频繁,农业低产,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落后,自古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往县城,人称“布袋底子"。1987年,世界粮食署无偿投资建成了一条曹罗公路(曹家坡——罗峪口),为乡村三级柏油公路通往县城,才贯通了客运。2007年,政府又投资在沿镇西北黄河岸边经巡检司、高家村镇、蔡家崖乡修通了沿黄公路,缩短了进城路程50里,方便了全镇人们的出行条件,但依然是晴通雨阻,质量较差。</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西向东,一泻千里,日夜奔腾不息,蜿蜒而来,以其博大的胸襟和丰厚的资源哺育和滋养着沿岸各族儿女。</p><p class="ql-block">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在河套平原积蓄力量,从内蒙古高原进入山西偏关老牛湾后,势如破竹,劈出七百多公里长的晋陕大峡谷。经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等,直抵三门峡。在兴县,黄河流经6个乡镇33个村庄,全长82公里。较大的黄河渡口有裴家川口渡(合河渡)、黑峪口渡、巡检司渡、罗峪口渡、大峪口渡等九个。浩浩黄河波宽浪急,水面窄处有三、四百米,宽处可达一千米左右。春夏秋季水量大,是行船的绝好季节。据记载,黄河渡口兴起于明代,在清代中叶达到盛期,一直持续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老人们讲,过去的黄河全然不是现在这个纤弱的样子,黄河还是李白笔下“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还是冼星海、光未然笔下依然日夜怒吼的黄河。那时,因陆地上交通不便,黄河上也没有大桥,黄河上的船只很多,因此,黄河航运、水路货运较发达,黄河上虽然船多,但都没有机械动力,船行河上,全靠人来扳动,靠艄公凭行船经验掌舵,劈波斩浪,过碛绕险,甩开暗礁险滩,逐浪徘徊。船上多数装着煤炭、木材、布匹、食盐、皮毛、瓷器、粮油等货物,一路向南前行。正如民歌里唱的“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九十九个艄公把那船来扳。”那时的黄河航运沟通了北至包头以上的蹬口,南到潼关、汜水。从保德天桥上游方向下来的长船队伍川流不息,途经兴县合河、黑峪口、罗峪口、大峪口、临县碛口、柳林孟门、军渡等,到达陕西佳县等地,一路浩浩荡荡,蔚为壮观。七十年代末,在黄河边上,我也曾见过皮肤黝黑、古铜色脸膛、身穿对襟汗衫的纤夫们头顶烈日,在峭壁上或泥沙中身背缆绳,赤膊上阵,拖着承重的脚步艰难跋涉,喊着悲怆的船工号子,奋力前行的壮烈场景;也曾见过夏天黄河发洪水后,镇上人跳进河里抢捞河柴、捞炭的场景……进入八十年代后,渡船逐渐被机帆船所代替。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路交通业迅猛发展,以及黄河上中游地区开发利用黄河水,截流、发电、建厂,挖沙,筑坝,致使黄河水量减少,黄河航运业日渐消退。新世纪之初,兴神(兴县一神木)黄河大桥及沿边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使得黄河航运无用武之地,渡船也只成为人们旅游休闲之用……</p><p class="ql-block"> 罗峪口为百年重镇,晋陕峡谷有名的水旱码头。境内水陆两用,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是兴县西南片规模较大的集镇,也是联通秦、晋两省的物资交流和贸易集散地。据记载,罗峪口1919年开辟市场,成为具有西南重镇和沿河两岸物资集散地之一,逢双日为集日,后改为农历逢五为集日,每月三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改为逢七为集日,每月为六个集日。同时,每年又新立农历四月初八(庙会)和农历八月初四至初八为物资交流和牲畜交易大会,届时,全县各乡镇、临县、河曲、保德、陕西榆林地区、神木等外地客商都来此赶集赶会,以买卖各种牲畜、农具、服装、农副土特产品及日用品为主,进行物资商贸往来和民间交往,过往船队靠岸停泊,或食宿或歇脚休憇,一派繁荣热闹景象。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黄河古镇和商业重镇。我们穿越时空追溯到晚清时代,特别是民国年间,镇上商业一条街,各种店铺、手工作坊林立丛生,古韵风情尽染。每逢赶集过会,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山人海,陕西贺家川、沙峁头一带的百姓早早地靠渡船摆渡过河来赶集赶会,成群集队,河岸边和大街上人潮如流,牲畜满大街满河滩,骡马、牛羊交易场面宏大,非常壮观。当年的罗峪口村,最繁盛的时候,全村人口达到1000余人。有南来北往的商旅,码头上天天有渡口船往来晋陕之间,天天有长船从上游运来货物。遇顺风时,船上扬起风帆,逐浪前行,河面上船工号子,声声不断,十分壮观。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镇子上沿河大街上店铺林立,货栈、票号、饭馆、旅馆、药铺、当铺、粮油店、米面店、绸缎店、日杂店、各种手工作坊等有一、二百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吃、喝、住、购、娱"一条龙"。一街灯火,昼夜辉煌。渡口上五天一集,虽然不及临县黄河碛口古镇繁盛,也是当时晋陕两岸远近闻名的大集镇。</p><p class="ql-block"> 罗峪口还因其所处秦晋边陲这一的特殊地理位置,历来是敌国异族和朝廷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即为军事重镇。有记载,明、清时代此地即战事频繁,多次发生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中共陕北特委派人到兴县沿黄河一带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先后在赵家坪、桑湾、次己山、贺家会和东山地区发展了近百名党员。罗峪口作为黄河沿岸地带连接陕北的必经通道,转运物资,支援陕北红军的发展和壮大革命根据地,播下了革命的红色火种,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34年至1937年,阎锡山为阻止陕北红军东进,封闭渡口,禁止航运,大修碉堡等工事,派河防部队重兵把守 。 </p><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28日(农历3月初5),陕北红军刘志丹部二十八军东渡黄河,向兴县罗峪口进发。当晚,在红三团(驻神木县盘塘镇)的配合下,进入并占领罗峪口,打死驻守军官梁营长,消灭了阎锡山的河防部队。31日,沿山路直插曹家坡,与徐海东部十五军团二十五军在此回合,开辟出山西革命根据地。至此,罗峪口成为通向陕北的要隘之一,也是陕北红军与山西联通的重要枢纽之一。自今在镇西北2公里河边李家梁村还留有红军东征遗迹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爆发后,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120师挺进晋西北,建立起晋绥抗日根据地。晋绥边区是抗战时期山西开创的三大抗日根据地之一。当时,晋绥边区利用黄河天险,阻敌西进,屏障晋陕,拱卫延安,保卫着党中央、毛主席,和陕北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合作,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罗峪口、黑峪口等黄河沿线均是华北通往延安的重要运输转运口岸,转送人员、送物、送信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940年,兴县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后,县委下辖8个中共区委,罗峪口、蔡家会属第6区委,简称“六区”。在县委的领导下,当地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调动一切力量,镇压反革命分子,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坚持对敌斗争,功不可没。渡口成为通往陕甘宁边区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集体化时期,镇上设有镇党委、政府、镇立中学校、医院、供销社、社办站、粮站、食品站、邮电所、营业所等,管理和服务于全镇人民。因商品流通受限,当时的供销社和粮站,非常繁华热闹。当时生活非常贫穷,记得我小时候,腊月二十五赶镇上最后一个集,和兄长及村里人相伴,打早起顶着严寒疾走20里地,到罗峪口镇供销社排队抢购黑洋布、花花布、食盐、煤油、年画、鞭炮等日用品过春节的艰辛酸楚场景。也曾记得那时到秋收后,各生产队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赶着牲口拉着车,饿着肚皮,浩浩荡荡,艰难跋涉,满载着粮食到镇上粮站上交公粮(美其名曰“喜缴爱国粮”),支援国家建设的热闹情景……</p><p class="ql-block"> 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镇上又增设了信用社、派出所、财政所、税务所、工商所、文化站、计生站、动检所等单位,并建有露天大戏(舞)台、电视差转台、变电站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以后,罗峪口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新一届的村支部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奋起直追,力图改变镇上贫穷落后面貌,成为致富路上带头人。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开山凿石,拦河筑坝造地,使昔日荒芜的乱石河滩变成800多亩“塞上绿洲”。并利用黄河滩涂种草种树,盖建大棚发展绿色果蔬,引黄提灌项目200余亩,发展养殖场,修路建校,绿化村庄,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使罗峪口镇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镇上面貌巨变,人气旺盛,商贸业较发达,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充满着一派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罗峪口镇的另一特色是红枣。在黄河沿岸滩涂河谷地带,沟洼梁峁处,漫山遍野,枣树成林成片,夏季,绿茵茵的枣树林开遍了黄河两岸,蔚为壮观。到深秋时节,红枣飘香,引得路人驻足品尝,成为黄河沿岸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黄河流域土质优良,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独特,罗峪口的红枣远近闻名,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大,种类多,品质好,有黄河油枣、滩枣,加工成的熏枣,销往全国省内外各地及海内外,被称为“红枣之乡"。成为当地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验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道理。特别是九十年代时期,村民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和管护工作,红枣收入成为镇上每家每户的支柱产业,成为稳定的家庭收入。</p><p class="ql-block"> 罗峪口古渡历经风雨沧桑,彰显着深沉厚重的原始风貌。如今,古镇和周边的农村一样,虽保留着原生态风貌,但因种种原因,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相互交织,又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全面摆脱贫困的现状。我们看到,古镇虽然在历史上水秀山明,航运发达,人文蔚然,承载着厚重的黄河文化,孕育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灿烂和文明,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深深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两岸人民。但是,至今依旧因落后偏远的交通,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仍被人称为“老六区”。黄河生态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没有大产业、大项目支撑经济发展;没有规模化和特色经济来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只停留于小打小闹、单打独斗、个体分散型经济;等、靠、要思想严重,创新性发展理念严重不足。 </p><p class="ql-block"> 要想富,先修路。全镇人民热切盼望在古渡黄河上修建一座连通秦晋的大桥,发挥黄河资源优势,开发利用黄河滩地,建设果蔬种植、水产养殖、红枣深加工等为主的大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成为富裕秀美的新农村。</p><p class="ql-block"> 黄河之魂在山西,山西黄河旅游板块是黄河文明的核心、中华精神的地标、大河风光的华章、黄土风情的高地。</p><p class="ql-block"> 道路通,百业兴。201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为支撑的三大旅游板块。早在2016年起,吕梁市就启动了沿黄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推动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及生态绿道开发建设,打造集生态、观光、体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观示范工程,着力建设320公里的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将沿黄河的兴县、临县、柳林、石楼4个县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大通道。罗峪口便是其中黄河板块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愿黄河古镇罗峪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更加开放的市场理念和创新思维,借助黄河扶贫旅游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这片古老的热土插上经济快速腾飞的翅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努力把黄河生态旅游这篇文章做大做强,造福于古镇人民。让这颗曾经闪烁在晋西北的明珠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变得更加璀璨夺目,光彩耀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衷心地期待着!</p> <p class="ql-block"> 矗立于黄河古镇对面(陕西省神木县)的道教圣地一一天台山。</p> <p class="ql-block"> 罗峪口古渡南面东豆宇村雄奇古刹昊旻山。</p> <p class="ql-block">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p> <p class="ql-block">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p> <p class="ql-block"> 沿黄公路现状。</p> <p class="ql-block"> 矗立于罗峪口镇李家梁村的 红二十八军东渡黄河遗址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因山大沟深坡徒弯急,距离县城远,基础差,底子薄,人称“布袋底子”。自古有“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之谓。土瘠地广,民风淳朴。</p> <p class="ql-block"> 昔日古镇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 罗峪口镇党委、政府。</p> <p class="ql-block"> 古镇新貌。</p> <p class="ql-block"> 商业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 黄河岸边红栆树林立。</p> <p class="ql-block"> 黄河滩枣,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山西境内沿黄公路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段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百姓期盼未来的沿黄河公路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