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八七级专科班毕业30年同学聚会之诗文篇

九五五

<h1><b>参加宝师院中文系87级专科班毕业30年同学聚会有感</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斌老师</h3><h3> 我们曾经是散落在草莽中的一粒粒沙土,一个机缘让你我成了一个团状。教室是我们神圣的殿堂,教诲和知识在里边回荡。空虚的大脑被日日填起,心灵插上了向往飞翔的翅膀。命运从此改变,虽然此后的路艰难漫长。但心苗已经载上,他只想成为参天大树向晴空张望。今天回眸去想:假若有什么遗憾?那也只是岁月留下的伤,是战士身上的疤痕,是生活中的痛痒。请铭记那段岁月,不羞涩起步时期的彷徨。请珍惜这份缘,它许是千年修来的一桩。<br></h3> <h3></h3><h1><font color="#010101" style="">&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聚在宝鸡</font></h1><font color="#010101" style="">&nbsp; 陕西宝鸡陈仓&nbsp;&nbsp;&nbsp;&nbsp;&nbsp; 何德田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非血缘亲情关系,又堪比手足情分,这就是同学情。“相逢是首歌,同行有你我。”&nbsp;人生路上能以同学相逢是一种缘份。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87年9月, 来自塞上江南宁夏的30余名学子与关中宝鸡九县二区的30余名同学聚集在了关中西部的宝鸡师范学院,组成了中文系八七级专科班。相逢是缘,相逢是一首歌,它开启了我们求学路上的一段同学情、同窗情,教室是我们神圣的殿堂,教诲和知识在里边回荡。空虚的大脑被日日填起,心灵插上了向往飞翔的翅膀。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两年的时光,几百个日夜,宁夏同学热情豪放,宝鸡同学诚实厚道,我们播下了友谊的种子,长出了幼小的小苗,并期待它旷日持久,长成参天的大树。然分别在所难免,再长的相聚终有离别的时刻。1989年7月,我们毕业分赴原籍接受工作分配,一别30年。由于分别时单位的不确定及地址变化,又缺乏现代通讯设备,大多同学已失去联系,但那份真挚的手足情与同学谊永存心中,那份思念和牵挂常萦绕在心际,遗憾中带有一份慰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7月20日一7月21日,宝鸡文理学院(原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87级专科班毕业30年聚会经筹备组同学一两个月的联系和精心准备,成功举行。参会的有宝鸡籍17名同学和宁夏银南地区学员13名,还特邀了当年带课的4名老师,分别是教授《文学概论》的杨明琪老师、教授《当代文学》的曹斌老师,教授《唐宋文学》的党天正老师及讲授文论的寸拴宝老师。两年多的学习经历,结下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感谢老师们百忙中能返回宝鸡参加这次聚会,感谢宁夏和宝鸡策划、组织这次聚会的同学们的辛苦付出。30年后的相聚,虽然我们青春不再,但这份情谊却是那么珍贵。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聚会茶话会上,老师同学互表问候,各自介绍了自己事业与家庭情况,师生们献艺助兴,特别是年近七旬的曹斌老师,献上了两段有滋有味的秦腔清唱,使茶话会气氛热烈欢快。两地的班长同学代表两地同学互送了有地域特色的礼品,给参会的老师们献上鲜花,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祝福与谢意。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聚会同学们一道参观了陈仓老街和渭河东岭廊桥夜景,参观了青铜器博物馆和中华石鼓园,目睹了青铜文物与中华石鼓,感受了两千多年的青铜文化和石鼓文化,了解了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流程和“中国”一词的最早来源。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从石鼓阁上观赏宝鸡全貌,看到了宝鸡三十年来的新变化,重新认识了位于一带一路建设上的这座城市。最后我们参观了母校宝鸡文理学院的新、老校区和校史馆,感受了母校30年来发展壮大的历程,了解了母校的校史校情,为母校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老校区,我们参观了曾经上课学习的教学楼、生活的宿舍楼和饭厅等。教学楼东侧的那棵高大葱郁的侧柏树和法国梧桐风骨依旧,挺拔屹立,比原来更高大壮实了许多,枝繁叶茂。仰望这两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树,又想起当年我们在树下读书、乘凉和游戏的情境。在这里我们追寻梦想,放飞自我,使自己成为了跃过龙门的锦鲤,实现了命运的逆转,开启了人生和事业的开端。回想过去,几多幸福,几多甘甜。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漫长如苦恋般的30年后,我们又相逢在宝鸡,举行毕业30年的同学聚会,再叙同窗之情,共续同学之谊,感受了宝鸡的发展变化,重新认识了“青铜器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30年后的相聚,年逾五旬的我们虽不再年轻,但那份沉甸甸的师生情与同学友谊却还是那么忠诚与炽热。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和我,心儿是永远的琴弦,坚定也执着。” <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逢于宝鸡,因一份缘份,再次相聚于宝鸡,圆了一个梦想。愿我的同学心儿永年轻, 共唱一首歌,同圆一个梦。</div></font> <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三十年,我们终于相聚了</b></h1>&nbsp;&nbsp;&nbsp; &nbsp;&nbsp; </h1><h1> 陕西宝鸡&nbsp;&nbsp;&nbsp;&nbsp; 何德田 &nbsp; 题记:1987年9月,宝鸡师范学院(即现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大专班开学,60余名学员来自宝鸡九县二区和宁夏的银川、青铜峡、中卫和吴忠等地市,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培养,1989年7月毕业后,分别回到原籍参加工作。时隔三十年,2019年7月20日一7月21日,两地学员第一次相聚于宝鸡,共叙师生情与同学谊,参观了宝鸡文理学院新、老校区及校史馆,观看了宝鸡夜景,参观了中华石鼓园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俯瞰了宝鸡全貌,见证了母校与宝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感受了宝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三十年前 我们因缘而聚 经历了的一些往事 犹如发生在昨天 青春的芳华 流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奔放的激情 似一团燃烧的火焰 求知&nbsp;&nbsp;&nbsp; 上进&nbsp;&nbsp;&nbsp;&nbsp; 拼搏&nbsp;&nbsp;&nbsp;&nbsp; 奋斗 在大学的熔炉里我们成长 眼界与视野在求知中开拓 认知与思维在学习中发展 友谊和情感在相处中升华 我们用青春 书写了履历中光辉的一页 三十年的岁月里 每日不在把旧时光怀念 沧桑了的你 还是记忆中的容颜 时光虽老而你我不老 在人生的这个交点 你我永恒了三十年 三十年太过漫长 奋斗在各处的我们 心里虽然彼此相念 却因各种事儿牵绊 困于无法彼此联络 难得遇见一面 三十年后相聚 岁月的刻刀已将年轮 深深地刻在你我的额头 两鬓泛白的华发 告诉你我 我们彼此已不再少年 三十年后相见 你我都经历了 无数风霜雨雪的磨炼 年逾五旬的我们 已步入人生的秋天 青葱少年英俊的脸庞 已爬满沧桑过后的成熟 从塞上宁夏到关中宝鸡 相聚,因于一场缘分 相聚,为了圆一个梦想 相聚,更为了续写你我的情感 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人生能有多少回重逢 如今,我们相聚了 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发展 变化刷新着彼此的记忆 时光备份着我们的友谊<br></h1><h3><br></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十年聚会抒怀</b></h1> ——写于大学毕业三十年与宁夏同学聚会之际 巍巍秦岭鸡峰山, 汤汤渭水下长安, 我们相遇相识相知于宝鸡师范学院。 相家庄铭记着我们的青葱容颜, 石坝河留下了我们散步的悠闲; 人民公园的湖水储存着我们荡舟的浪漫, 天安门广场回荡过我们的壮语豪言。 毕业后天各一方三十年, 漫长如跨越千载的“苦恋”。 悠悠的思念, 顿然释放在两天, 如同一座座火山, 喷发出一束束绚丽的烈焰。 “矫情”“撒娇”的老太老汉, 秀发墨鬓如雪浸霜染, 在欢声笑语、觥筹交错的瞬间, 胜似一群返老还童的少年, 初心重现,神采焕然, 喜悦洋溢在飞扬的眉尖, 幸福荡漾在酡红的脸蛋。 欢聚固然短暂, 却见证了友谊的永远, 定格了团圆的甘甜。 明年我们还会在贺兰山下相见, 聚会在塞上江南的银川。 云中歌觅于2019.07.22<br></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不曾离开</b></h1> ____ 致我最亲爱的人 姬新社 太久了—— 我没有给你这样的凝视 仿佛要端详久别的亲人 春日老槐树下的花香是否依稀可闻? 夏日大白杨是否还在风中遮挡斜阳? 秋天墙角的狗尾巴草还在风中舞蹈? 冬日里水龙头还会结满冰花? 眼光中的凝望—— 是永远的家——宝鸡师院八七中文专科班。 会议室里的钢琴课播撒着浪漫的音符, 灰墙上的板报印照着多彩的梦想, 简陋的教室遮不住青春的欢声笑语, 煤渣铺就的运动场是青春飞扬的天地, 曾记否鸡峰山下的嬉戏。 还记得吗—— 好久不见的老同学, 那时我们都有外号, 我们的故事还能一起分享吗? 记忆慢慢鲜活...... 您还好吗—— 老师您上讲台时习惯的动作, 发脾气时常说的字句 也许已不记得多少....... 但您的笑容却难以忘记, 因为我看到了您的包容和肯定. 近乡情怯—— 因为离别太久? 还是因为我们的身影已经不再矫健? 因为重逢太难? 还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深藏着抹不去的烙印? 三十年—— 离别太远,我们却不曾离开. 分别太久,我们却未曾忘却. 重逢,拥抱共有的青春. 归来,安放感恩的心愿! 2019.7.20----21随感<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听雨</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天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连日来春和日丽的天空上,今天罩上了一些淡灰色,轻柔的春风忽然间吹起了口哨,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h3><h3> “啪——啪——啪——”,几滴雨珠敲打在屋内阳台西边观景台的玻璃上,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悦耳!“听雨多临水,看云长傍山”,对面有远山,相邻是湖水,这也暗合了古代文人听雨的特定环境了吧?我习惯性的泡一杯热茶,坐下来不失时机的静静地享受着春日的雨趣。</h3><h3> 春天的雨,总是温柔的。当雨滴像落盘的珍珠一样有节奏得敲打窗子之时,我把目光俯瞰到香山湖的湖面上。滴滴雨珠,荡漾着湖水,溅起了朵朵水花;纤纤雨丝,随着微风翩跹,这是春在尽情的摇曳。湖区的小路上,一对游湖的青年,打着雨伞意犹未尽地向拱桥走去,这一刻多像在西湖偶遇的白素贞和许官人呀!但愿天下有情人不要受法海的挑拨,终成眷属。</h3><h3> “双燕归来细雨中”,雨是燕子最心仪的礼物。寒烟深处,成群的燕子并立于柳树的枝头,“叽叽喳喳” 的清脆叫声在平静的香山湖上空飘袅着。突然,它们像约好了似的,三三两两,箭一般斜掠而过,鸣叫着,在低空盘旋。累了,倦了,窜向它们在观河大院里高大的银杏树上新筑的窝巢里休憩。</h3><h3> 夜幕慢慢的降临了,淅淅沥沥的雨还在持续着,路上疾驶的车轮留下了“唰唰”的摩擦声,把这雨夜衬托的更加清幽。雨夜听雨,除了享受远离喧嚣的宁静之外,更多的时侯享受的是一份在雨的洗礼中慢慢领悟生命的本真,享受心灵被净化的过程。生活中一些烦恼、工作中一些压力以及某些莫名的烦忧,都会在这样的雨夜被冲刷,被洗涤,被释怀。听着,想着,我也附庸风雅,铺开宣纸,兴致盎然地给自己的观景阳台拟写了一个斋号:“听雨轩”!</h3><h3><br></h3><h3>(注:茶话会时由赵成朗诵)</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十年聚会感怀其一</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油诗不敢称律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克琼</div> 渭畔无趣曾常玩, 鸡峰有险敢攀援。 七百余日眨眼过, 别梦依稀三十年。 重聚相见难相识, 满目沧桑鬓已斑。 旧地人非物亦非, 绵绵思念到何年。<br><h3><br></h3><h3><br></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十年聚会感怀其二</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油诗不敢称律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克琼</div> <h3> 立业成家实不易,<br></h3><h3> 赡亲育幼倍艰难。 三十年来杳无信, 聚时老泪伴笑颜。 墨面灰首愁不在, 举杯欢饮夜无眠。 聚故游旧了思念, 常逢常聚频于前。<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绝·终了宿愿</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郝建宁</div> 梦中常忆卅年前, 脚踩鸡峰绽笑颜。 新社林斌真好汉, 今登太白览秦川。 (备注:“白”平水韵入声归仄) 云中歌觅于2019.07.22<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十年同学聚会抒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王怀礼</h1><h3>同窗梦盼三十春,</h3><h3>鸡峰山下暖人心。</h3><h3>世态炎凉人心冷,</h3><h3>唯有同学情最真!<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抒怀</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郝建宁</h3><h3>男:我们分别了三十年</h3><h3>女:我们思念了三十年</h3><h3>男:分别时,我们是那样的意气风发 我们是如此的豪气冲天</h3><h3>女:思念时,我们是心与心的彼此感应 我们是情与情的相互挂牵</h3><h3>合:踏上了人生旅途的快车 经历了生命的一个个驿站 此时此刻,那依依惜别、那泪水涟涟 仿佛就在昨天……</h3><h3>女:我们奋斗了三十年</h3><h3>男:我们跋涉了三十年</h3><h3>女:奋斗里,有成功的喜悦,有收获的甘甜 也有一丝喟叹和遗憾</h3><h3>男:跋涉中,我们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们丰富了生命的无限内涵</h3><h3>合:我们用老师传授的智慧回报多采的生活 我们用不懈的追求打造了一片星空灿烂</h3><h3>男:三十年的时光荏苒</h3><h3>女:三十年的生命历练</h3><h3>合:把我们推到了主宰生活的幕后台前</h3><h3>男:当年朝气蓬勃的棒小伙儿 几丝白发已悄然混进了黑发间</h3><h3>女:昔日青春靓丽的美少女 几缕稳重的风景线也隐约可见</h3><h3>合:真可谓是中年的拥抱、青年的情感、童年的烂漫 此刻,每个人都有不能不说的感慨 每个人都有不能不表达的心愿</h3><h3>女:今天,我们拉着老师的手相聚 感激之情难以言表</h3><h3>男:今天,我们抱着同桌的肩倾诉 追忆我们的过去 馈赠我们的祈盼</h3><h3>女:有话让我们尽情地说</h3><h3>男:有歌让我们痛快地唱</h3><h3>女:有量让我们开怀地饮</h3><h3>男:有泪让我们酣畅地流</h3><h3>合:让我们陶醉在这今夜无眠吧 因为我们分别的太久、太久 因为我们思念的太深、太深 明天我们又要别离,又要地北天南 即将回归到生活的港湾</h3><h3>(汪:茶话会时由马克琼同学朗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聚会有感 </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张亚龙 </b></h3><p style="text-align: left;"></h3><h3>梦里几回回宝鸡, 母校情思心头绕。 双手紧握闪泪光, 戏曲高唱诉衷肠。 重温淳淳师生情, 再忆浓浓同学谊。 相约再过三十年, 共同举杯叙学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燕歌体七排·大学毕业卅年抒怀</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郝建宁</b></h3><h3>是夜值班,巧逢停电。</h3><h3>室内昏暗,漆黑一团。</h3><h3>散步庭院,风凉星灿。</h3><h3>突发灵感,抒怀成篇。</h3><h3> ——题记</h3><h3>锦鲤龙门跃闸拦,</h3><h3>肩扛书箧出乡关。</h3><h3>雨违意愿淋雏燕,</h3><h3>风断桅杆困港湾。</h3><h3>校北小楼如圣殿,</h3><h3>苑中书馆似甘泉。</h3><h3>不甘追梦停师院,</h3><h3>却幸求知遇圣贤。</h3><h3>探索源头迷古典,</h3><h3>寻究始祖拜屈原。</h3><h3>牡丹亭下桃花扇,</h3><h3>施耐庵前辛稼轩。</h3><h3>石坝河中曾浪漫,</h3><h3>相家庄后屡游玩。</h3><h3>鸡峰山上携同伴,</h3><h3>纪念碑旁示誓言。</h3><h3>浩浩渭河穿陇陕,</h3><h3>巍巍秦岭刺云天。</h3><h3>流连两载何其短,</h3><h3>开拓一生心甚宽。</h3><h3>岁月峥嵘收获满,</h3><h3>襟怀广阔品行端。</h3><h3>待人谦逊心逾善,</h3><h3>习性刚强志更坚。</h3><h3>回首青春无抱憾,</h3><h3>放飞理想树标杆。</h3><h3>展伸翅膀撑支点,</h3><h3>奋力乘风奡蔚蓝。</h3><h3>云中歌觅于2019.07.25.23:5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