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做教研工作10多年,当教研室主任10多年,现在还在做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的工作,我现在是奔6的人了。</h3> <h3>今天我讲的内容分两个板块,一是区域的学科教育教研质量的引领。一个是学科教研组的专业研究,也就真研究。,第2个内容就是研究当下老师迫切需求的使用的真问题。</h3> <h3>每次交流培训,我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思想,一个是智慧。与培训对象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生存智慧。</h3><h3>有大家说思想,决定行动,我说思想就是行动,方向比速度来得更加重要,我们在做学科教学,不断推进破解难题,提高教育质量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要想让老师进一步的明确教改的方向,发挥智慧的过程中,是创造出更多的成果。</h3><h3> 平常我们教研中都在创设情境,那么没有说到的课题呢,没有收到的案例呢,他会做得好吗?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问题,那个能力也就弱了。</h3><h3>如果我们把技能技法的问题提升到移动的高度,那么我们的思想简介到不到,那就是行动跟不上,技能先行,还是处于低效的层面。</h3><h3>在教技能技法的时候,一定要带领老师,让思想的高度到达这个位置,他让老师他知道了这么做是为什么?</h3> <h3>有一个数学家说了这样一段话,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理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h3><h3> 无论课程标准的理念多么先进,我们教材编写多么精美,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他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h3><h3>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规划会越做越好,包括教材也越来越好,但是老师的思想的境界跟不上,行动就有困难,执行力就有问题。</h3><h3> 课程改革难就难在了,促进教师真正的想法,达成共鸣。</h3> <h3>今天交流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改革呼唤着教研组真研究。</h3><h3>第二,研究真问题成就教师职业幸福。</h3> <h3>由原来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问题,是课改的攻坚战。</h3><h3>以学定教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以学为本。为了10年学科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呢?是由外部形势进入实质。</h3><h3>就是第一让学生的思维发生起来,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是怎样做才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呢</h3> <h3>宏观把握课程标准。</h3><h3>4句话概括了各门学科,各个年段的目标要求。</h3><h3>首先是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h3><h3>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过渡到了现在的,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围绕着这一门学科的知识本质,核心概念,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内容,完成育人功能。</h3><h3>用教教才教是不行的,要重组内容。</h3><h3>第2个改变是课程的总目标,由双基到4基的转变。(数学)</h3><h3>第三,内容方法的转变,由结果型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h3><h3>第四评价指标的转变,有因为到三维的转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h3><h3>看着这张图表给我们新的启示是,原来是从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内容方法到评价改革,现在是从评价到内容方法目标,再到教育理念倒过来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也就是说用评价,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科研。</h3> <h3>请教研室主任主要做一个事情,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用什么样的考题能考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h3><h3>用考试撬动整个教育改革的,重庆是一个实践基地。教育部的启动考试评价会议是在重庆召开。</h3><h3>国家层面已经从考试评价改革,倒逼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改革。</h3> <h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问题群众是什么?你第1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想法?这就是你的直觉思维,这个直觉思维就是创造的基础,直觉思维它干扰着你的神经元。人的思维是靠神经元发出的触角,触角发出的多就会形成网状思维,当网状思维形成的越多,那你的思维创造力就越强。这网状思维不断的勾连,那你的创新思维就越多</h3><h3>创造性思维的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心理自由,一个是心理安全。</h3><h3>只发出一个触角的孩子,就叫一根筋的单向思维,单向思维的孩子,他也会有创造性的发现或者是认识。</h3><h3>一个优秀的老师,他会培养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情境。</h3> <h3>为什么证言要不断的打电话来骚扰妈妈的,那就是抱怨。</h3><h3>还有错觉,他为什么要给妈妈打电话呢?</h3><h3>他与妈妈阴阳两界了,妈妈再也管不到他了,他为什么还要往回给妈妈打电话呢。</h3><h3>这个案是讲这个故事讲到这里,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呢?一些尊严,他被妈妈和爸爸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也就是没有自我了。</h3> <h3>这个故事作者是为了吓唬那些家长的。警醒家长们,跟给学生给孩子自由时间和空间。</h3><h3> 安全自由有尊严的同时,平时没有得到真正的生长。</h3><h3>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呀,你也这么想,你是这么做的,但是所有东西都不知道我这样想,我这样做对不对?想的怎么样?做的怎么样?应该怎么做呢?这才是关键点,老师就应该组织学生来一次讨论,怎样想怎样做才是符合要求的,科学的。</h3><h3><br></h3><h3>有尊严,还得有目标,有引领,有提升。</h3> <h3>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它有两大重要功能,一是存储功能,仪式运算功能,超级强大,这个时候人都比不过他,不能用人的脑子与计算机所PK。但是无论计算机再强大,他没有创新功能。</h3><h3>学习的能力更加重要,我们现在谈思维谈学习力,谈谈学习的智慧才是关键点。</h3> <h3>在把握双击的同时,要提升思维的含量。教育的与时俱进,你应该迫在眉睫了。</h3><h3>现代战场与拼刺刀无关。</h3> <h3>那就是快速成长,快速的唤醒。坚守课堂开放。</h3> <h3>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常规行为包括了作文也上课佛堂瑞克检测。都是教研组研究的,真问题。</h3><h3>老师天天都重复这些工作,干的是全活儿,什么都不做,自己认为什么都会做,其实不杀人这个时候需要教研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各自的特长,备课好的,辅导有经验的,上课会表演的,作业是非常的有特色的,检测有方法的,都聚在一起来讨论,来优化。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围绕常规教研活动,教研行为来做一些事。</h3> <h3>教育活动,眼睛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学生的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具备哪些特点呢?</h3><h3>首先是个性化,既然是个性化,那就是有不可替代性。</h3><h3> 有老师说,这个问题我都讲了10遍了,他怎么就学不会呢?原因就是你想拿10片,是你学了10遍,你替代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正的发生。</h3><h3>比如老师问学生,你饿吗?学生说饿,于是老师把馒头吃了,你还饿吗?老师又吃一个馒头,你还饿吗?他还吃一个馒头,结果10个馒头被老师吃掉了,饿的是学生,吃的是老师,学生还是嗯,就一个道理。</h3><h3> 老师说我怎么把馒头吃了呢,是因为他一张嘴吃馒头就被噎了。</h3><h3>老师得想多种办法,让孩子都被噎着。</h3> <h3>老师5个方面的工作个人是有曲线性的,那么怎样组成教研组团队,分项进行研究。</h3><h3>要求选项,组建学校的学科教研组,保证学科教研。</h3><h3>最后一个是管理,没有管理机构,那么常规教研就很难落实。</h3><h3>教师不能成为个体服务,应该让老师有组织,遇到问题要找组织解决。</h3> <h3>教练活动怎样回归本质呢?</h3><h3>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有什么区别呢?在于应用性的研究,应用性特别强,应用性是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h3><h3>用科学方法指导教师解决身边的问题。</h3><h3>打个比方吧。</h3><h3>医院的大夫成长是快速的,为什么教师成长,没有带说的那么快呢?拜佛的活动应该是持续性的实践研究活动,而教师呢,很多时间用于行为实践研究学习太少太少。拜佛解决问题,很快的时间很紧迫。</h3><h3>Be real, 这一周,这一天你们看的病都叫感冒啊,the boss联盟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呢?先聚焦问题。Is he肠胃性感冒居多,那么你是怎样判断它是肠胃性感冒的呢,我年轻大夫说两个理由,中年大夫说两个理由,老年大夫说两个理由,最后主任医生,除了这4个特征之外,你还有什么原因呢?经过年轻大夫中等的,有经验大夫和最后的专家大夫说完之后,那对于肠胃型感冒,马上就应该把握住的可能是5个特征,但是你参加活动来之前,年轻大夫你知道几个,你知道两个吗?那对于什么样的病症,你觉得开什么药管用?那么每一个问题上都是年轻大夫先说中等待遇,朋友都说完以后那出这个门,年轻大夫不知道的病症和不知道开什么药更好喝的那个中这个专家。这个药的同时你加上一位中成药,可能效果更好。小时20分钟的活动就仨问题,什么病症这么多,然后开什么药管用,等出这人那等于所有的大夫都要在起码在这些病症上,它应该成专家。就就这样一个问题,</h3><h3>老师的教育我们都不同点在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做功课的功课,一个问题问题,去去活动。</h3><h3>教研活动要研究教师身边的问题,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的纠正。</h3><h3><br></h3> <h3>那么怎么构建我们的教研活动呢?不同层面的教研活动,分工不同,研究的问题就不同。</h3><h3>管理的人必须是教育员来负责学术管理的人员,到基层学校指导教育活动。</h3><h3>一个年纪的学科教研组,每个学校都必须成立年级的学科教研组。</h3><h3>每个教师都应该在教研组里生活,不要成为个体户。</h3><h3>笑即有了,还需要一个学区的学科教研大组。学科大组解决的是各学校提交的学科问题。</h3><h3>学区之后是区县级的学科教研组,就是有教研员同样的学科教研组,或者叫做中心教研组,通过严格程序筛选出来的骨干教师组成,眼球的重要问题就是有学区提交的,关键问题。</h3><h3>教师进修校或者是教研室,除了研究整体教政改改的就问题以外,就要以9个学区提高的研究问题。区级教育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像4级教研组织提交问题。</h3><h3><br></h3> <h3>不同层面上的教研组织,必须思考三个问题。明确结组的方式,什么样的人参加?几人组成,第二这个层面上教师到底能研究什么?第三,需要研究什么样的主题?</h3><h3>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没有学科不研究,没有老师不研究,没有单元不研究,没有课时不研究。</h3><h3>人教版,他的新知点散落在不同的角落。靠知点跳落了</h3><h3><br></h3> <h3>研究哪些真问题才能成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呢,我们进入第2个部分的教学。</h3> <h3>的起点,发现真问题的路径。</h3><h3>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教学的评价。</h3><h3>忍者这4个清晰,你就会发现问题</h3> <h3>有了这样的一个路径,就要细化真问题。</h3><h3>首先是课程的理念,接着是科学的质量观。再就是三个读懂,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h3><h3>我们常常要问老师,你上完课以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心碎了,是一种感觉,气死我了是一种感觉。喝开水无话可说是一种感觉。</h3><h3>心烦,哪儿兴奋呢,这种兴奋是预设的,还是教学中生成的?气死你了,哪儿气到你了。找到原因了吗?</h3><h3>沿着老师的感觉进行分析。</h3> <h3>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发挥教师的组织功能,把组织放在课堂教学的第1位。</h3><h3>持续的观测每一个学习目标的效果如何也是重要的,那就是观测与评价。</h3><h3>如何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学习习惯的持续关注。</h3><h3>朝阳区学生习惯的培养工程。包括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兴趣成了习惯,阅读成了习惯,思考成了习惯。</h3><h3>18个普实性习惯。包括课前的习惯,可恶的习惯,考试的习惯。然后还有还包括各学科开发的专业习惯,比如语文,越课外阅读的习惯,数学生活中运用的习惯。</h3><h3>培养习惯是心理学范畴。99个习惯的培养策略。21天一个习惯持续做哪一个习惯就养成了。每个习惯给教师开发了一个观测量表</h3><h3>青岛是外县的行为习惯,听懂了。</h3><h3>习惯测试,6年下来,学生的什么喜欢,休息了,什么习惯垂中等水平,什么习惯,不达标还需要中学持续关注。这样下来,我们朝阳区的质量,要感到海淀区的质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