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亭田园印象

蓝月亮

<h3>  清乾嘉年间,著名诗人袁枚三十几岁辞官回家,买了随园,过起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称随园先生。在这个园子里,写诗作画,颐养天年。</h3><h3> 洋县人也有自己的“随园”,那就是去年以来开发并日臻完善的“龙亭田园”。洋县龙亭人靠这里的网红稻田和花田,既增长了收入,提高了GDP水平,又丰富了精神世界,带给人美的享受。</h3><h3>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玄都观里有一百亩的庭院,一半长的是青苔。在龙亭,也是这样的格局。五百亩田园,一半稻田,一半荷。</h3> <h3>  稻似相思久,迎风扑面来。穿过稻田间的砂土路,踏过大龙河上水泥垒砌的浮桥,拾级而上,就来到网红稻田的最佳观景台。</h3> <h3>  观景台上,迎接我们的是几只小山羊,它们正沐浴在阳光里,一边散步一边啃食地上的青草,悠然自得,惬意无限。它们似乎陶醉在自然和谐的美景里。抬头低头间,似要把这美景、稻香,连同阳光的味道和清晨的快乐一并吞下。</h3> <h3>  看,在我的镜头下,它一点也不岔生,还摆个poss,来个美拍。呵呵,配合的天衣无缝,像是一位久别重逢的知己。</h3> <h3>  稻田里,一个个巨型图案活灵活现。在高处俯瞰,“华阳号”似乎从远山呼啸而来;翻山越岭,腾云驾雾,一时间,我们又乘着“华阳号”来到了天安门城楼。</h3> <h3>  天安门城楼在稻田里清晰可见。阳光的照耀下,城楼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红米稻形成的一杆杆红旗,在城楼上高高飘扬,朱鹮仙子飞越千里,翩跹而来。此时,似乎听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雄伟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那声音响彻大江南北,传遍中华大地!</h3> <h3> 再回首,“华阳号”似乎正载着全县人民团结奋进,奔向美好的未来。</h3> <h3> 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四宝”的巨型卡通形象活泼可爱、惟妙惟肖,给这美丽的稻田增添了无限乐趣。</h3> <h3>  告别网红稻田,西行四五百米,远远地就看见了与稻田“平分秋色”的荷田。</h3> <h3>  仲夏的荷花已长成了它喜欢的模样——成熟美丽、活泼大方。记得初夏来时,它还是一脸的青涩。骨子里缺少一种成熟的美,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那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清晨。</h3><h3> 月亮曾有赋日:初夏,浅荷,丽人埂上行。鹮飞鹤鸣燕双旋,珍珠遍酒碧玉盘,菡萏娇欲言。风过水摇影,红袖拂香风。</h3> <h3>  而今,几百亩的荷铺展在眼前,每一朵都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濯清涟而不妖”。</h3> <h3>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h3> <h3>  拍完这朵,拍那朵。游人忙得不亦乐乎。由于是手拍,有些荷花只能远观,却不能清晰入镜。为了给荷花一个美丽的倩影,寻一个最佳的位置,冒着落入荷田湿身的危险也在所不辞。</h3><h3> </h3> <h3>  湛蓝天空、碧水清荷。风烟俱净,荷田沉寂无语,她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无言的相知。</h3> <h3>  满眼盛开的荷,多么美丽,多么纯净,多想化身为荷花仙子与她们为伍,在荷田里起舞弄清影。</h3> <h3>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对情侣也来赏荷。因为不解眼馋,男的打趣说:“我来的时候要是多带一条短裤,就可以下到荷田里去了。”美女揶揄:“你现在脱鞋下去,岂不快哉?”</h3> <h3>  龙亭田园,赏荷归去,既无稻香也荷,一切美好皆追忆成诗。</h3> <h3>图文:蓝月亮。 入镜:梧桐细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