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张如意</h3><h3> 清晨,我走在稻田中间的小路上,迎面吹来7月的风。风,轻轻的,吹过面颊,掠过一丝幽幽的海水咸味,让我意识到这是在异国的海边。稻田像被精心梳理的秀发,整齐、碧绿;刚刚秀出的稻穗,像羞答答的少女的身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比起家乡刚刚秀穗时的小麦,更显的细嫩,柔软和清秀。放眼望去,稻田中间,坐落着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别墅式二层小楼,像棋盘上一枚枚精美的棋子,点缀在绿网的中间。再往远处眺望,山峦起伏,满山的树木郁郁葱葱,山坳中升起的水汽和山顶的云聚集到一起,笼罩着半个山体,给人一种朦朦胧胧,欲飘欲仙的感觉。此时,太阳还没有出来,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走在这清晨的异乡小路上,看着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我忽然又想起了家乡,想起了那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也想起了我那荷花盛开的小池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西条的夏夜</font></h1><h3>晚饭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院子里。仰头望去,天似乎半阴着,既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在橘黄色的院灯下,微风轻轻的摇曳着斑斓的树影。走到灯光的近前,发现几只飞虫正嗡嗡的忙碌着在灯光下来回飞行。周围的树上,远近都是蝉声,它们似乎是约定好了的,彼此回应,汇集成了嘶鸣的海洋,淹没了整个夏天的夜空。在这里,听不到楼宇下孩子们的欢闹声,也没有公园里传来的露天卡拉OK的喧嚣声,整个夜空,除了蝉声,还是蝉声。</h3><h3>这就是西条的夏夜,像夏蝉的一支笛子独奏,平静中透露着单调,单调中传递着平静。我回到房间,将疲惫的身体,放在榻榻米上柔软的褥子上,慢慢闭上眼睛,开始酝酿大海彼岸的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扶桑游记1</font></h1><h3> 梅雨期结束了。云朵虽然对盘踞了多日的天空还有些恋恋不舍,但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们也只好默默的向天边退去。</h3><h3>大巴驶离西条市市役所,经过了著名的造纸之都东予市,来到了香川县。香川县是古讚崎国,讚崎乌冬面驰名日本,其华润细腻而劲道十足的面条,在面食当中也堪称一绝,是面中上品。心中想着讚崎乌冬面,沉浸在美好回味中,口中不禁垂涎欲滴。</h3><h3>大巴在高速上轻快的飞跑着,左边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右边葱郁的山脉,都从车窗的两旁迅速的向后移动着。</h3><h3>大巴穿过几个隧道,驶上了濑户内海大桥。这架长达九千多米的跨海大桥,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是亚洲第一的跨海大桥,曾让许多日本人引以为荣。时过境迁,濑户内海大桥昔日的荣光,早已淹没在了岁月的风尘中。但是,大桥依然宏伟,从桥上放眼望去,两侧的海面上,小岛星罗棋布,郁郁葱葱,在海岛之间,垂钓的小船星星点点,显示着内海的祥和与安闲。记得日本平安时代著名诗人纪贯之在其作品《土佐日记》中所描述的四国岛曾是穷乡僻壤,当时的濑户内海帆影寥寥,海盗横行,从土佐到京都,需要五十多个昼夜,到处充满着危险。但是,千年之后的今天,景象已是地覆天翻,过去几十日的行程,现在只在须臾之间。如今的濑户内海也是日本繁荣和富足的一个缩影。</h3>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拜唐招题寺</font></h1></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六渡东海目失明,</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矢志不移扶桑行。</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洞穿世界开心眼,</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微笑浮面救众生。</font></h3> <h1> <font color="#b04fbb"> 扶桑游记2</font></h1><h3></h3><h3><br></h3><h3>大巴继续向前,驶过濑户内海大桥,来到了冈山县。</h3><h3><br></h3><h3>冈山县的古名叫做备前国,西连广岛县,东接兵库县,位于日本中国地区的最东端。据说日本家喻户晓的著名《桃太郎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桃太郎托生于一只漂浮在河水中的大桃子,被一对老夫妇收养,并成长为一个小英雄。桃太郎为了惩治鬼岛上的妖怪,用几个糯米糕,笼络了犬、猴子和雉鸡三员大将,率领它们征服了鬼岛。桃太郎离奇的身世、杰出的本领和勇敢的精神,反映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也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但也有人认为二战时期遭到了军国主义的恶用。抛开这些话题不说,我经常想,一块小小的糯米糕为什么能够让犬、猴、雉鸡这些动物如此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呢?莫不是这种糯米糕有什么魔力?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尝到了冈山县的糯米糕,才知道这不过是一种类似中国驴打滚的小吃。桃太郎的故事,历经千年,仍在流传,糯米糕随着故事的传播不胫而走,成为了当地的著名特产。中国有句名言,叫做“人的名,树的影”,其实,人还是不要迷信什么,我们莫不过都是生活在自己所制作的童话和影子里。</h3><h3><br></h3><h3>恰巧,同行的常光兼辅先生的故乡就是冈山县。临近故乡,老先生竟也有些激动,在服务区休息时,老人家给我们买来了当地出产的葡萄。据说这里的水果驰名日本,口味非常好。但一看价钱,竟让我有些咂舌,一颗葡萄竟然值五块人民币。不吃可惜啊!平日不喜欢水果的我也一口气吃了一盒。感谢常光先生!我知道,您不会成为桃太郎,我也不是什么猴子或雉鸡,哈哈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扶桑游记3</font></h1><h3>辞别冈山,穿过大阪,大巴驶入了奈良县的地界。此时已近中午,梅雨期后的天空格外晴朗,天边一朵朵洁白的云彩,像一座座美丽的棉花山,高高耸立在如画般的夏空。</h3><h3>奈良县古称大和,自公元四、五世纪到八世纪末,长期是日本的国都所在,因此被视为日本民族的发祥地、日本人的精神故乡。在大约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奈良地区出现了一个大和部落,它统一了周围的其它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日本最早的国家雏形。也就是自这个时代起,日本开始向中国学习,儒道佛等中国文化典籍传入日本,深深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进程。到了七世纪末八世纪初,日本在隋唐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律令制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h3><h3>八世纪中叶,一位唐朝高僧,应日本天皇盛邀,到日本传法授戒。虽然五渡东海失败,而且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在第六次,东大寺大佛开光的753年,踏上了东瀛国土。此后,他弘扬佛法,传经授戒,为日本的佛教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天皇册封他为“大和上”,并赐予土地建立唐招提寺。</h3><h3>如今,鉴真和尚传经授戒的东大寺和唐招提寺不但是日本的国宝,而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鉴真东渡的故事成为千年不朽的中日交流佳话。</h3><h3>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俳圣松尾芭蕉曾写下“若葉して御目の雫拭はばや”(我欲采嫩叶,轻拭尊师泪)的名句怀念鉴真。</h3><h3>嫩草山上草色青,</h3><h3>平城京外月光明。</h3><h3>大化改新学中国,</h3><h3>海岛尽吹文明风。</h3><h3>一千多年前,日本向中国学习,从而实现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如今,日本的文明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难道我们就不应该虚心学习吗?抚今追昔,令人心绪难以平静。古都奈良,让我处处想起辉煌的大唐。</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扶桑夜话4</font></h1><h3>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给我们展示了与人类传统生活方式相反的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白天空无一人,死一般的沉寂,而一到夜晚,妖魔鬼怪纷纷登场,整个世界变成了不夜之城。该电影看似荒诞,实则借助童话之手,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讽喻。</h3><h3>在大阪渡过的一天,让我体验了真实版的《千与千寻》。早晨,像在国内一样,依旧起来散步,可是,最为繁华热闹的道顿堀,除了运送垃圾的车辆,几乎没有行人,整个街道就像死亡了一般,不由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或许是由于天气炎热的缘故,即使到了白天,街上行人仍然很少。难道这就是著名的关西名城大阪吗?我开始有些怀疑了。</h3><h3>可是,等到太阳下山,华灯初上的时候,另一种景象出现了。不知从什么地方,人们一个接一个的像幽灵一样冒出来了。街道两旁的饭馆、商店亮起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转眼之间,各种叫卖声、音乐声夹杂着饭菜和小吃的各种气味与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各式各样的人流组成了一个喧嚣欢乐的海洋,整个城市一下子沸腾了,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汤婆婆的世界。</h3><h3>平素喜欢安静的我,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也不自觉地被卷进了热闹的人流。</h3><h3>“爆买”、“爆食”,这是多么生动的形容词啊!它将大阪这座城市以及这些来到这里的长期或短期的欲望之民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淋漓至尽。</h3><h3>大阪——一座不折不扣的欲望之都,述说着夜的繁华和生的堕落,是宫崎骏笔下现实版的魔鬼之城。</h3><h3>千寻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不仅仅是在寻找变成肥猪的父母,也是在千方百计、千遍万遍寻找着迷失在贪欲中的人类,呼唤着人类理性的回归。《千与千寻》在向我们质问:人类能否自救?</h3><h3>大阪啊,叫我说爱你,很难!</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巧手弄玉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虚心奉花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品清和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茶一世间。</div></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道</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盛花瓶花庄严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支一支诚心插。</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低错落有尺寸,</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花相映看优雅。</h3></font></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扶桑夜话5</font></h1>
<p style="text-align: left;"> 京都,是日本的千年古都(794—1867),它承载着日本太多的历史和文化,不管来几次,看多少遍,都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比起京都许多著名的庭院、寺庙,我更喜欢岚山。岚山位于京都西部,山体不高,山上林木茂盛,樱树、枫树和苍松翠柏相互掩映,桂川从山脚下缓缓流过,渡月桥横过河面,连接着对面的岚山公园。岚山是京都的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每到春天樱花开放,绯云漫山,每到深秋来临,红叶层林尽染,尤其是傍晚或清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水面紫气升腾,漫山秀色,倒映水中,朦朦胧胧,人矗立或行走于桂川岸边,犹如置身仙境,更是流连忘返。岚山之美,是没有矫揉造作的自然之美,是没有人工雕饰的天然之美。</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比起京都许多著名的庭院、寺庙,我更喜欢岚山。岚山位于京都西部,山体不高,山上林木茂盛,樱树、枫树和苍松翠柏相互掩映,桂川从山脚下缓缓流过,渡月桥横过河面,连接着对面的岚山公园。岚山是京都的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每到春天樱花开放,绯云漫山,每到深秋来临,红叶层林尽染,尤其是傍晚或清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水面紫气升腾,漫山秀色,倒映水中,朦朦胧胧,人矗立或行走于桂川岸边,犹如置身仙境,更是流连忘返。岚山之美,是没有矫揉造作的自然之美,是没有人工雕饰的天然之美。</div></h3>
但是,我爱岚山,并非仅在于此。真正令我每每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拜谒岚山的还是源于一个人,他就是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因为在这里,耸立着周总理的诗碑。
1919年,年仅21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京都,在岚山脚下,写下了著名的诗句《雨中岚山》。20世纪初,中华大地,军阀割据,列强横行,民不聊生,如何拯救中国?如何救民于水火?年轻的周恩来在苦苦求索着。他有过迷茫,有过苦恼,但也看到了希望。“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丝光明,真愈觉姣妍。”
<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喜欢京都,更喜欢岚山,也忘不了周恩来的《雨中岚山》诗碑。</h3>救国之路何在?真理又何求?在年轻的周恩来眼中,就像岚山的风景,苍松翠柏,几株樱花,清泉汩汩,烟雨濛濛。在这模糊和朦胧中,偶见一线光明。虽然只是一线光明,他却让诗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雨中岚山》借助岚山的景色,真实表达了青年周恩来苦苦求索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的愿望。
<p style="text-align: left;">1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感谢这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开路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石鎚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再登石鎚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仲夏又临天狗岳。</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胸前伸手拿白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脚下放眼望四国。</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沧海难为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纵是英雄情亦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镜空叹鬓毛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仰天遙对晓月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惜别西条</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泪眼相对话语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频频回首望四国。</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濑户海上帆影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锤山巅云雾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借问人生有几何?</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对前路重重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信人间真情在,</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将诚心向日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扶桑夜话6</font></h1><h3><br></h3><h3>在西条,我和学生们观摩并体验了日本的茶道和花道。</h3><h3>里千家派西条支部的几位老师为我们表演了茶道。她们身着艳丽的和服,表情庄重,动作优雅,将茶道的娴熟技艺清晰的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学生们也穿上五颜六色的和服,先观摩表演,然后亲身体验,整个现场,茶香四溢,欢声笑语,其乐也融融。</h3><h3>日本茶道是在十六世纪由一名叫千利休的僧人创建的,其后分成几个流派,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每个流派都有全国性的组织,末端延伸到了城镇乡村。据说这些茶道组织,并非我们想象的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它也具有浓厚的商业性质。</h3><h3><br></h3><h3>茶道要有主客双方,主人是待客一方,要有奉糖果、沏茶、敬茶和撤茶碗等几个环节;客人一方,主要是接茶碗、饮茶、欣赏茶碗和归还茶碗几个环节。</h3><h3>茶,本是用来饮用解渴之物,但是,日本茶道对饮茶待客这样一日常行为,进行仪式化的凝练,并结合日本的思想和文化,赋予了其艺术和精神的意义。茶道既讲究庄重典雅的形式美,同时更注重通过这种形式,表现主客双方相互敬重,谦逊宁静的内心世界。它反映的是日本文化中的对人关系,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的审美。正可谓:茶非茶,茶即是心,心即是茶。</h3><h3><br></h3><h3>茶道结束之后,我们有观看和体验了花道。只见插花师将一些自然界的花草,像在手中把玩一样,三下两下,转瞬之间就变成了一个个令人赏心悦目,啧啧称奇的插花作品。如果说茶道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插花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插花,让人即看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插花体现的不仅仅是花的美,更体现了插花者的心情、思想和高度的审美情趣。</h3><h3><br></h3><h3>在日本,除了茶道和花道,还有剑道、弓道、空手道等各式各样的“道”。这些“道”,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日本各种高度凝练的传统文化。</h3><h3><br></h3><h3>欣赏了日本的“道”,我也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道”和我们的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复兴路上的泱泱大国,应该在世界面前展示什么样的“道”呢?</h3><h3></h3> <h1> <font color="#ed2308">扶桑夜话7</font></h1><h3></h3><h3><br></h3><h3>在夏目漱石的小说《公子哥儿》里,对四国人的描写中带有很多负面因素,其中一点是他们对“我”这个东京的外来人充满着排斥心理。常光先生的老家是冈山县的,他来西条市工作已经几十年了。为了验证一下我在漱石小说里所读到的四国人是否排外,在闲暇的时候,我向常光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h3><h3>“先生初来西条工作时受到过本地人的排斥吗?”我问。</h3><h3>“是的,我当时曾经被排斥过!”</h3><h3>似乎问题提的有些突兀,常光先生思索了一下才回答。看到旁边本地人的盐出先生脸上有不悦之色,我没有再深入这个话题。</h3><h3><br></h3><h3>我之所以关心这个话题,并不仅仅是因为读了夏目漱石的小说,来验证一下四国地区的人是否排外,而是因为联想到了日本的排外问题。“排外”与“吸收”是日本文化的一个老话题。许多去日本留学或工作的人似乎都有这种感觉。无论你在日本生活多少年,都很难融入到日本人里面去。不仅是外国人,即使在日本人内部,相互之间的界限和距离也是泾渭分明。在日本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圈子,日本人基本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而日本人对待圈里圈外的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关于“排外”,日本人自己也不否定,他们将其称为“岛国根性”,认为岛国的封闭性多山的地理性特征以及长期的农耕文明导致了其内外有别。但是,如果因此就断言日本是一个排外的民族也是武断的。</h3><h3>事实上,日本是一个“排外”和“吸收”并重的民族,或者可以说,“排外”和“吸收”矛盾的同时存在,构成了日本民族的一个文化特性。关于这一点,仅从历史上便可窥见一斑。例如众所周知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全盘唐化的里程碑事件,而“明治维新”则是日本欧化的一个历史节点。正是这两次洞开国门,大力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变了日本的文化基因,使日本变得强大起来。而对外排斥可以视为是这种强大的吸收力的一种反作用力,也是日本文化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h3><h3>排外和吸收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日本文化上排外和吸收的作用机制是很耐人寻味的。</h3> <h3>扶桑夜话8</h3><h3>石鎚山位于爱媛县西条市,海拔1982米,号称日本西部第一高峰。此时正值盛夏时节,可是,当我们登到半山腰时,山风习习,清爽惬意。站在山岩上极目远眺,只见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山顶白云缭绕,山谷间烟雾升腾,真仿佛到了人间仙境。当我们兴致勃勃在林木茂盛的山间小路上穿行的时候,忽然远处传来了“呜呜呜呜”的螺号声。大家都感觉很奇怪,于是加快脚步,循着声音向前走去。等爬到半山腰的一片开阔地时,发现这里坐落着一些房子和店铺,其中还有一座成就社的神社。大家有些疲劳了,一边坐下来休息,一边吃着随身携带的干粮。正在这时,刚才的海螺声又在附近响起来,“呜呜—呜呜—”。声音越来越近,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拢过去,发现树木掩映的崎岖山路走出一个人。这个人高高的个子,脸膛黢黑,大概有五十多岁,上身穿着浅蓝色制服,头上戴着制服帽,背上背着一个又大又重的旅行包,腰间挎着水壶和一只大海螺号。远远望去,浑身上下透露出一种中年男人特有的精气神儿。</h3><h3>我最初以为这也是一名登山者,但从他的穿着来看又有些不像。于是,我问身边随行的日本人,才知道这是一名邮局的投递员。</h3><h3>难道这大山里还有人家?邮局还专门有人来投递?</h3><h3>出于好奇,我过去跟投递员问候搭讪。他热情的跟我打招呼并回答了我的问题。</h3><h3>原来,这里只有几户散落在半山腰的人家,而且大多都是行动不便且不愿搬走的老人。但是,尽管如此,邮局并没有放弃,投递员仍然坚持每天到山里为他们投递。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投递员已经换了几代人,山里的住户也所剩无几,眼前这位投递员从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到如今的两鬓斑白,几十年如一日,仍然在坚持。他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攀登,往来十多公里。看着眼前这位英俊的投递员,我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叫职业,什么叫奉献,什么叫坚守!我甚至想起了高仓健主演的电影《一个人的车站》。在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这种大山里的坚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不由得对眼前的这个默默无闻的男人肃然起敬。</h3><h3>在我的要求下,投递员吹起了海螺。“呜呜——”</h3><h3>海螺可以发出五种声音,向山里的住户们,向老人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h3><h3>“呜呜——呜呜——”,螺号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传出很远很远……</h3><h3>从这呜呜的螺号声中,我听出了信念,听出了快乐,也听出了美好和爱!</h3><h3>或许,正是这种坚守的精神,铸就了日本许多的百年老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h3> <h3>扶桑夜话9</h3><h3>西条高中是爱媛县立高中,校舍坐落在旧西条藩的城堡之中,校门是400年前的城堡大门,属于县级文物。门前是宽阔的护城河,河面宽阔,在盛夏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几只水鸟在池中悠闲地觅食游戏。当我正在欣赏这些景色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在池水对岸伫立着几株粗大的垂柳。在我的印象中,日本无论是山上还是河边,随处可见的都是樱花树,柳树是很少能见到的。在这里能看到池塘岸边,垂柳依依,让人仿佛置身中国,倍感亲切。这些柳树突兀的出现在樱花的国度里,甚至让我感到少有的违和感。这里为什么会有几株粗大的柳树呢?我回头问身边的日本友人,他们也摇头表示不解。这让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历史中,事实上,在江户时代即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8),作为日本最高统治集团的德川幕府崇尚儒学,把朱子学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这样,在长期的学习和教化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中国审美理念也自然会渗透到日本的百姓,尤其是武士阶层当中。或许,眼前这几株绿柳就是江户时代审美意识的残留,它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斗转星挪,时移势易,在日本西化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在西条这个小城还能目睹一丝残存的中国旧日的古典风情,的确让人产生一种“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历史感慨和怅然。杨柳依旧,物是人非,眼前的塘前垂柳述说着前朝旧事,但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无限感怀和深刻思索。</h3><h3>文化犹如流水,总是由高出流向低处。文化不同于经济,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像抽水机一样从低处灌溉到高地,也不能像给文盲穿上华丽的服装就能改变其文盲的本质一样,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它需要依靠其自身的活力和魅力,来引领世界潮流。中华古代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她用自己的新鲜血液和强大生命力浸润和滋养了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引风气之先。如今,沉寂百年之后,中国经济又进入了复兴期,可我们的文化如何呢?</h3><h3>看着西条高中护城河边的几棵老柳树,不由让我陷入了沉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