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镇的命运

古道岸人

在走访,收集,挖掘,浒墅关古镇的历史文化过程中,遇见了许许多多热爱浒关,关心浒关的热心人士,也体验到了浒墅百姓那种回念古乡、眷恋乡愁的深厚感情,更领悟到了浒墅关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希望还能见到古镇熟悉的身影,还能听到繁华闹市的喧杂声音,还能闻到生活了几十年的水乡古镇味道,多么朴实的庶民心愿啊。 其间我遇到了一批土生土长在古镇几十年的老者,知晓他们曾经书信当地政府领导,说出了浒墅关人民的心声,真是了不起,现在,我把他们所述的观点,用美篇的方式告诉大家,也让生活在浒墅河畔的人民了解一点。 他们的信中写道:浒墅关是一座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目前,镇区“老镇改造工程”拆迁已接近尾声。在近期政府出台的“老镇改造”规划方案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一个现代化的新镇不久将呈现在百姓面前。在欣喜之余,我们不禁有些忧伤,觉得“老镇改造”似乎变成了“新镇建设”。细看规划图上一些“景点”的设置,只是为设“景”而设。照此办理,我们浒墅关镇,除了“文昌阁”外,这个“古”字就荡然无存了! 浒墅关的辉煌是有史可查的,其历史有着千百年的积淀。看看道光版《浒墅关志》,我们就能发现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浒墅关古镇的歌颂和赞美,他们给古镇留下了许多墨宝。 浒墅关“钞关”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它是全国运河七大“钞关”中收税最多的“关署”,它为封建皇朝的财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浒墅关“龙华寺”是千年古刹,首创于“五代”,清康熙23年,康熙南巡时(1684年),亲自临幸并赐“龙华寺”额名。雍正、乾隆多次颁布旨意,增建规模,建仰宸楼,使之香火日盛,成为当地一大寺院,且成为浒地百姓仰慕的中心地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再次强调:“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br>  2017年9月18日,江苏省李强书记主持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苏州市工作指出,苏州发展要突出主攻方向,强调“四个突出”。其中:“四是突出文化传承,提升可持续发展力,要把吴文化重要发祥地和崇文重教的文化特质传承下去,彰显出来,塑造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态,打造一批最具有苏州标识的文化名片,注重推动历史传承。 我们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省委的指示精神已经为浒墅关“老镇改造”和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呼吁“老镇改造”一定要挖掘浒墅关历史文化,确定好古镇建设的定位,在“古”字上做足做好文章,这样才能建成有别于其他乡镇的“名”“特”“优”城镇。让浒墅关这座“千年古镇”世代传承下去,无愧于后代。因此,我们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如下: 一、复建“浒墅关钞关、关署”。在运河两岸(原古镇建成区)设计,布局能充分体现古镇风貌、特色的繁华景象。浒墅关“钞关”在江南地区只此一家,并无分出。“浒墅关”因钞关而命名,又以“钞关”而盛,而声名远扬,因此浒墅关的重建是千年古镇的名至实归,此谓浒墅关之“名”、“特”也。  二、复建浒墅关千年古刹“龙华寺”。传承古镇宗教文化遗产,还浒墅关人民心中的一块“悬若宝地”。 我们以为,以上两处名胜古迹的恢复建设,才能从“古”字上确立浒墅关古镇的地位,也能在古镇建设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p>三、部分古街、古桥及浒墅关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的修复。浒墅关古镇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由小变大,逐渐发展成为一座江南名镇、大镇、重镇。在镇上有众多大街小巷、佘公街、竹青桥弄、南津弄、寺桥弄、和匠街等众多街巷分布在镇区。</p> 尤其是在这些街巷中出了许多名人学士,影响到现在。因此,我们建议在老镇改造中一定要保留住一些古街、古弄、古宅,给浒墅关古镇百姓留下一些耳熟能详的乡愁余景。 浒墅关自古至今名人众多,元代文学巨匠施耐庵曾在浒墅关读书生活,明初时住在寺桥弄的“五经博士”王氏三兄弟家,他们是主编明《永乐大典》的总编官,是当时的一代文豪; <p>清道光时,文学名士凌寿祺就住在浒墅关尤家场,此处为“渔庄夕照”景点;</p> 郑辟疆、费达生他们生活工作在浒墅关几十年,为我国蚕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蚕校还留下了他们的遗址; 蚕桑业大家邵申培故居办公楼还在镇区;<br> 浒墅关近代文化艺术名人王乙(二胡演奏家、作曲家); 矫毅(金石篆刻家); 天文学家童傅等均出生和就读于浒墅关,他们的故居还在。 因此,这些科学文化名人在镇区可建名人馆,从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家爱家乡的革命传统教育,所有这些都可以为浒墅关传承历史文化,打造旅游特色明片而服务。 <h3>此信是2017年10月发出的,至今还没收到任何回复。看了此信的内容,老浒关人有何感想吗?</h3> <p>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p> <p>我们浒墅关镇正遇上“老镇改造”和“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的二大工程,真是个千年难逢的好机会,可是我们的父母官硬是要在京杭大运河两岸的古镇区内建起了高楼大厦,破坏了水乡古镇风貌,真让人难以理解?这是政府的决策,我们百姓唯一的方式只能呼吁,呼吁,再呼吁,另一个方式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的收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待机会的时候再现旧貌。</p> <p>我是生在浒墅关,长在运河边,目睹了这千年老镇七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也为此镇努力奋斗了一生,献出了自己的有生之力,现在回忆起来心中还是忧愁深重,希望在余生里还能见到一点原来的古镇风貌的味道也就心满意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