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战场上的精神食粮《猛进报》战斗的足迹。

兰州《战神雄风》相册

<h3>在祖国南疆那片硝烟弥漫的热土上,有一张前方指战员喜爱的《猛进报》。我伴着隆隆的炮声,走访了《猛进报》编辑部。低矮潮湿的木板房,不足十五平方米,四张床,四张桌子,地上摆有四个脸盆,这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又兼卧室。主编王俊魁向我介绍说:“现在条件算是改善了,刚开始时,我们伏在膝盖上改稿,趴在床上划版样,点着蜡烛夜战……听部队老首长说,朝鲜战争时条件更差,那时《猛进报》还是油印的……”《猛进报》诞生在解放战争年代,她曾为黑山阻击战、平津战役、宜当战役和平息湘西匪患的胜利鼓动军威。一九五○年,朱德总司令曾欣然为她提笔。</h3><h3>当年曾为鼓动抗战胜利立下赫赫功劳,朱德总司令亲笔提写报头的《猛进报》,今天,在硝烟弥漫的南疆复刊了。该报报头仍采用总司令手迹,继承发扬当年的威力,坚持实行“面向前沿,面向战士,面向基层”的办报宗旨,讴歌当代英雄模范,激励报国士气,传播国家大事;其声势不逊色于当年。每五日一期。</h3><h3><br></h3> <h3>在祖国南孤那片硝烟弥漫的热土上,有一张前方指战员喜爱的《猛进报》。 {我伴着隆隆的炮声,走访了《猛 进报》编辑部。低矮潮湿的木板房,不足十五平方米,四张床,四张桌子,地上摆有四个脸盆,这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又兼卧室。主编王俊魁向我介绍说:“现在条件算是改善了,刚开始时,我们伏在膝盖上改稿,趴在床上划版执点着蜡烛夜战·…听部队老首长说,朝鲜战争时条件更差,那时《猛进报》还是油印的·”…” 《猛进报》诞生在解放战争年代,.她曾为黑山阻击战、平津战役、宜当战役和平息湘西匪患的胜利鼓动军威。一九五O年,朱德总司令曾欣然提笔,为她题写了报头。接着,她又伴着串国人民志愿军的脚步,跨过鸭绿江,为抗美援朝,为保卫和平呐喊。她记载了大灭侵略者嚣张气焰的临津之战,记载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王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中朝人民的优秀儿子邱少云一今天,在南疆硝烟中复刊的《猛进报》,正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对敌斗争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真实地反映前线将士们的战斗生活。</h3> <h3>感谢郭建奇战友提供的收藏了三十多年的《猛进报》!</h3> <h3>你要问当今40岁以上的人知道不知道第四十七军,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出来,但是只要你唱起“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歌曲时,没有人不知道。</h3><h3>歌中唱到的三五九旅就是第四十七军前身部队。为了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支部队的历史,我们不妨费些笔墨,简要地将其历史往上追溯一下,到1927年的“莲花一支枪”。</h3><h3>由于第四十七军办的战斗报叫《猛进报》,3个师的战斗报分别叫《猛击报》《猛攻报》《猛冲报》,因此第四十七军被誉为“猛进部队”流传至今。1950年,朱德总司令为第四十七军战斗报题写了“猛进报”刊名。</h3><h3>1927年,“马日事变”后,湘赣边界各县的中共党组织全部被破坏,党所领导的农民协会全部被摧垮,农民自卫军遭到了严重损失,大部被击散,莲花县共产党员贺国庆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一支枪,即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记叙的“莲花保存一支”。在敌人白色恐怖下幸存的共产党员、自卫军战士化整为零,继续同敌人斗争。1927年9月26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攻克莲花县城后,在此组织召开党的负责人会议,决定发展武装,引兵井冈。同时,指示莲花县党组织以北伐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这支枪为基础,成立了以陈竟进为队长的莲花工农赤色队。1928年1月,毛泽东又发给他们8支枪,扩编为莲花赤卫队。从此,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到1930年部队发展到800多人、500多支枪。10月6日,在江西省萍乡县大安里,成立了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直接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四次“围剿”,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扩编为红八军、红六军团。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六军团作为第一支长征的部队奉命西征,冲破敌人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于1934年10月,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侦察、探路作用。之后,在贺龙、任弼时领导下,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继续长征,突破乌江、转战乌蒙、抢渡金沙、翻越雪山。1936年7月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继续北上,通过草地,占领甘南,10月22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h3><h3>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六军团与陕北红三十二军、总部特务团一部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粉碎日军对晋西北的六路围攻,上下细腰间战斗,陈庄、明铺村等战斗,特别是在晋东南的邵家庄,伏击日军战地视察团,击毙日军长冈宽治少将,一举摧毁了日军北线指挥中枢,给日军极大的震撼,受到嘉奖。后奉命返回陕北,担负反顽和河防任务,取得胜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粉碎顽固派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日军的野蛮进攻,第三五九旅奉命开进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屯田垦荒,把昔日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前夕,第三五九旅奉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命令,组成八路军南下游击支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4年下半年,在王震、王首道等率领下,八路军南下第一游击支队(通称南下第一支队)从延安出发南下,创建以衡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6月,留在陕北的第三五九旅部队奉命组成八路军南下第二游击支队(通称南下第二支队),准备与第一支队会合。当第二支队行进到河南新安、孟县时,日本投降,中央电令第二支队停止南下改为北进。</h3><h3>进入东北后,第二支队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五九旅,奉命剿灭了国民党军号称的“四大旗杆”的土匪谢文东、张雨新、李华堂、孙荣久等,肃清了匪患,为巩固北满根据地做出了贡献。在辽沈战役中,奉命在黑山、大虎山构筑阵地坚守,阻拦了敌人的先头部队。在修了两天的阵地上孤军奋战,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钢铁意志和决心,抗击了国民党军10万精锐部队,浴血奋战72小时,使敌三天进攻未攻获寸进,争取了时间,打乱了东北国民党军“剿总”司令卫立煌的作战计划,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其西进企图,为我军创造了在辽沈平原上集中主力聚歼敌人的先决条件。</h3><h3>随后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廊坊地区机动防御,北平和平解放后,奉命改编傅作义部两个师任务,经艰苦工作,圆满完成任务。</h3><h3>1949年4月,奉命向江南进军,以风卷残云之势,解放了新乡、安阳、宜昌、沙市等城镇。发起湘西战斗,全歼国民党军第一二二军,俘军长以下5000余人,解放大庸、桑植两县,敲开进入湘西大门。</h3><h3>10月30日,第四十七军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发起川东战役。广大指战员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追击国民党军宋希濂集团,俘敌第十兵团司令钟彬,解放了涪陵、长寿、江北、广安、邻水等县城。抢先渡过乌江,截断敌人退路,率先从朝天门码头登岸进入市区,重庆解放。</h3><h3>12月,川东战役结束后,第四十七军奉命返回湘西,担负剿匪建政任务,创造了湘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h3><h3>湘西,辖沅陵、会同、永顺3地区的22个县,与鄂、川、黔、桂四省毗邻,境内武陵、雪峰两大山脉横贯全境,山高林密,物产丰富,本是一个极好的地方,当今有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张家界就在其境内。但是,这里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全国解放前,湘西土匪就有300多年的历史,自明朝以来,就是全国匪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封建势力长期统治下,军阀、土匪、恶霸三位一体,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以武力、地租和大烟对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进行残酷的压迫和血腥的统治,使广大湘西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h3><h3>1949年9月,当中国革命战争在大陆上取得基本胜利后,蒋介石集团败逃台湾前,一方面为了阻止我军南下,一方面仍企图凭借湘西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作为负隅顽抗的 “反共游击基地”,企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他们派遣大批特务进入湘西,大肆收买各路土匪和反动势力加以委任,一时间由国民党加委的“总司令”“军长”“师长”等头衔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他们把这些土匪和反动势力加以武装,兵力达到10万余人,成为新生人民政权的一大心腹之患。</h3><h3>湘西土匪是兵、官、民、匪一体,他们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抢,无恶不作。当大部队进行围剿时,土匪就利用人员少、地形熟、行动灵活等有利条件,迅速逃走,大部队一走,又返了回来。从明朝、清朝到国民党政府,历朝历代曾多次组织部队进行剿灭,但都没有根除。</h3><h3>为了彻底根除湘西匪患,第四十七军采取发动、依靠群众,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并举等办法,经一年艰苦战斗,歼匪92081人,缴获各种枪支79831支,各种炮196门,解放了全湘西22个县,使湘西350万人民得到了彻底解放, 彻底根除了湘西百年匪患,创造了湘西从未有过的奇迹。也正因为如此,中央军委才决定第四十七军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赴朝参战。人们熟悉的《湘西剿匪记》《湘西往事》《血色湘西》《武陵山下》等影视作品,都是根据这一时期四十七军在湘西剿匪战斗故事改编的。</h3> <h3>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部队继承了党和人民军队一贯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这一传统,意识到报刊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从志愿军总部到各军、师、团都先后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以及大量的连营小报。通过这些报刊,及时贯彻领导的意图,反映部队情况,交流作战经验,表扬英雄事迹,增强了志愿军的战斗力。</h3><h3>志愿军报刊创办初期,由于部队刚入朝,战斗频繁,流动性大,全军还没有统一的报纸。前期主要有《立功报》、《前进报》、《战士报》、《战斗报》、《国际战士》、《红旗》、《战斗》、《战号》、《前卫》等30多种报刊先后创办,由各军党委直接领导,读者对象主要是中级以上干部。此外,在团一级以下、特种兵部队、后勤机关中,也先后出版了许多油印小报、快报,数量大约有50多种,主要读者对象为团以下干部、战士。这个时期的志愿军报刊,在宣扬部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鼓舞干部战士的战斗意志方面起到了很大的鼓动作用。</h3><h3>从1951年初第四阶段战役开始后,志愿军报刊的发展进入了繁荣阶段。首要标志是创办了全军性的《志愿军》报。其次是出版了大量的军、师、团级报刊。各级报纸都有明确分工,军级报纸主要对象是连排干部,团级报纸主要读者是战士。其中影响较大,或较有特点的报纸有《前线后勤》、《战勤生活》、《子弟兵》、《人民英雄》、《人民军队》、《卫国前线》、《战场》、《猛进报》、《猛进电讯》、《拂晓报》、《武装报》、《火线报》、《战地报》、《前锋报》、《前线报》、《铁拳报》、《前进报》、《勇士报》、《胜利报》、《尖兵报》、《火星报》、《战斗队报》、《战旗报》、《援朝前卫》、《战勤》、《志愿军炮兵》、《战号》等20多种。刊物有:《志愿军政治工作》、《工作往来》、《政治工作通讯》、《工作通讯》、《铁道战线》、《抗美前线》、《西海战士》、《战士生活》及志愿军新华分社的《新华电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份由朝鲜政府主办、金日成同志题写报头的《战友》报,很受志愿军部队干部战士的欢迎。以上这些志愿军报刊,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基本上都有收藏。</h3><h3>作为全军性的《志愿军》报,真正创刊时间是1951年1月15日,其报头系彭德怀题写。志愿军党委在《关于出版〈志愿军〉报刊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该报的基本任务是“统一全军思想和意志,贯彻志愿军党委及志司政的领导意图,交流与总结各部队的战斗经验和工作经验,表扬英雄模范,鼓舞战斗热情,揭发缺点,改进工作,并反映广大战士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在给报纸的题词中,也要求报纸“提高我们部队现代战术,业务和思想水平,把工作做得更好,仗打得更好,消灭更多的敌人,为实现朝鲜与世界和平而奋斗到底”。《志愿军》报的内容除了社论、国内消息外,还经常刊登短小的通讯和各种参考资料。从1952年5月起,在报头一角还增设了“光荣的志愿军”新闻照片专栏,使版面更加美观、活跃。每期页数连续计算,在每期版面下角有总页数为排列顺序,便于装订成合订本收存。志愿军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宣传都出自该报,如《英雄杨根思永垂不朽》、《爱民模范罗盛教》、《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祖国的好儿子黄继光》等数十篇通讯。这些英雄人物最早都是由《志愿军》报报道,然后国内报刊转载,再传遍千家万户,在全国人民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全军中宣扬了高度的革命的英雄主义。</h3><h3>《志愿军》报初创时期,编辑部和印刷厂还不在一起,每期稿件编完后,要派专人冒着敌人的炮火奔回国内印刷。可以说,那时每出一期报纸,都要经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后来印刷厂从国内迁移过来与编辑部一起行动,这样大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牺牲,也加强了报纸的时效性。当时《志愿军》报的印刷厂就设在一座山洞里,没有电灯,排字工人把蜡烛插在手盘上,摸索着捡字;所有的人都参加手摇印刷机劳动,每天工作量常常要达到十几小时。由于山洞潮湿,胶发霉了,纸张发潮了,印刷机带墨的胶杆不粘墨,但是印刷工人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保证报纸的按时出版。为了把报纸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军邮人员和交通人员常常夜以继日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穿行往来在火线阵地。当时,《志愿军》报社编辑人员的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编辑部设在一个宽仅1米,长200多米的半截子山洞里。洞子既暗又潮湿,大白天也得点蜡烛。白天,大家就坐在洞口,用一块木板平放在膝盖上当办公桌,编辑稿件。敌机一来,就收起稿子,夹着木板往洞子钻。晚上,编辑们就睡在又黑又潮的洞子里,其艰苦办报的程度可想而知。</h3><h3>志愿军报刊发扬光大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具有人民军队报刊的基本特点,坚持贯彻了“全党办报”、“全军办报”的方针。志愿军报刊除了宣传贯彻党中央抗美援朝的战略方针政策外,还具备了各个历史时期军队报刊中独具一格的特色,主要是: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色彩。它在鼓舞指战员坚定保卫祖国的同时,不断地扩大干部战士的视野,把指战员的爱国主义,逐步提高到积极捍卫世界和平的思想高度,使他们成为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的国际主义战士。其次是注重报刊的时效性和宣传效果,提出了“及时再及时”的口号。三是针对部队分散、战斗频繁、交通运输困难的情况,志愿军党委特别指示各级司政机关,加强报刊的发行和传递工作,充分发挥志愿军报刊在战争中的宣传教育和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可以说,志愿军报刊极大地丰富了我党新闻报刊的历史,为军队报刊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h3><h3>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将近60年,这场正义战争也载入了世界战争史册。几十年来,有关反映这场战争的影视、戏剧、文学作品、通讯报道不计其数,唯有反映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新闻报刊的史料少之又少。专门研究志愿军新闻报刊史的专著更是一项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笔者希望不久会有一本专门研究志愿军新闻报刊史的著作面世,既是研究中国新闻报刊史的需要,也是对志愿军新闻报刊工作者用心血甚至献出生命的一种敬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