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境外潜伏侦察的日子

医者仁也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我所在的部队医院随67军赴云南执行“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6月下旬,接到让我到步兵第六侦察大队报到的通知。军指挥部要求第六侦察大队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侦察分队,执行赴境外潜伏侦察任务,主要是摸清越军炮兵阵地的具体方位,我作为随队军医参加这次行动。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事后得知,在1984年,我国从国外进口了2台“辛柏林”迫击炮位侦察雷达,其中的一台配属在中越边境,用于侦察越方炮位。只要越方一打炮,该雷达能迅速测出越军的火炮方位,我军的炮兵就能够迅速压制对方的火力,该雷达在老山前线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幸的是,该雷达于1984年7月被越军的特工队给炸毁了,这样我军便无法快速侦察出越军的火炮位置,给以后的战斗增加了困难和伤亡。中央军委领导非常震怒,要求派出侦察人员秘密潜入越南境内进行侦察。我们执行的就是军委领导直接下达的任务。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我们一行19人,分成5个小组,其中军侦察处参谋、侦察连副连长和一排长各带领1名班长、2名战士组成3个侦察小组;侦察连长和我及2名通讯兵组成指挥保障组;先遣组由一班长带领2名战士组成,负责在前探路和后续的警戒任务。侦察连指导员带领数十人的救援力量在国境线我方一侧执行支援任务。赴境外执行侦察任务的人员每个人都拍了照片,写下遗书,以及自己认为贵重的物品等一并交给在后方的战友保存。每人配发新式的微型冲锋枪1支、弹夹3个、匕首1把、“光荣弹”2枚(以备不时之需)、背囊1 个、一个星期的压缩饼干和罐头,以及防蚊帽,防刺鞋(因越南边境线越方一侧到处都是埋有竹签的陷坑),吊床、伪装衣和雨衣及止血带、急救包等物品。我少发2个弹夹,多了个急救箱,内有急救药品和战伤救治的部分器械。出发前,军报记者专程对我们进行了采访,并为每个赴境外执行侦察任务的人照了彩照(在1985年彩色照片还未普及)。可能是哪里走漏了消息,越南广播电台播出“据可靠消息,一股中国侦察兵将于近日潜入我境内进行侦察任务,希望边境军民加强防范,消灭来犯之敌”。军指挥部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命令暂时停止了此次侦察任务,要求侦察大队重新制定侦察计划。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过了几天,经过修改后的“侦察计划”得到了上级批准。临行前,第六侦察大队领导再次进行战前动员,强调此次的潜伏侦察任务重点是侦察,目的是搞清楚越军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尽可能避免与越军发生正面交战。即使交战也要控制规模,不能让对方发现我方意图,不得以时则要果断拉响“光荣弹”,与越军同归于尽,绝不能当俘虏。大家都深知领导讲话的意义,此次潜伏侦察任务必须要活着才能完成。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经过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后,为了保密,我们一行在夜间悄悄地出发了,比原计划多绕道十几公里的山路,先乘车,后徒步。在无人走过的原始森林中开辟通道,跨深涧、越独木“桥”、穿越灌木丛,有时遇到的深沟有几米宽,人很难跳过去,附近有藤条的就抓住藤条荡过去,没有的就需要将绳索挂在树枝处,人抓住绳索荡过去。对于我这个从未当过侦察兵的人来说,确实是件难事。好在每次都有2名战士帮助我,一个在后面推,一个在对面拉我。我们一行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强行军,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域。潜入越方境内数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建立起临时阵地。指挥保障组原地展开,负责侦察的3个小组白天外出侦察,傍晚时回来汇报情况,接受新的侦察任务。大家饿了吃压缩饼干,渴了喝的是树叶上的雨水。原始森林中几乎每天都会下雨,而且一天会下好几次,身上的衣服一直都是湿的。晚上也不敢睡觉,只能轮流打个盹。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要求不能暴露,因为我们这十几个人是在境外,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完不成侦察任务,就是连性命也难以保证。故要求每个人格外谨慎,注意每个细节。不能咳嗽、不能大声说话,讲话通常是用耳语或者是手势。连放屁都要忍着慢慢放,以免放屁声音太大而暴露目标。因在境外原始森林中执行潜伏任务,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雨水,屁特别多。白天怕暴露目标,同时担心野兽及毒蛇伤害,曾有几次蛇爬到潜伏战士的身旁,战士也不能跑,只是手握匕首防备着。夜晚的原始森林则更为可怕,不仅有狼嚎的声音,还有其它动物的叫声,时不时的在森林中响起,很是吓人。最让人烦恼的是原始森林中的蚊虫,有人形容3只蚊子可以做盘菜。因我们身上穿着迷彩服,头上带着防蚊帽,但是当你方便时屁股都就成了蚊子的攻击目标,真是躲也无处躲,藏也无处藏,为了不暴露目标,只能任其叮咬。这些只能算是自然界中的疾苦,真正危险地是在敌方的眼皮底下,既不能暴露自己,又要顺利地完成上级赋予的侦察任务,这才是关键所在。每个人都紧绷神经,丝毫不敢大意,认真做好每件事情。经过一百多个小时的努力,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我们一行又悄悄地沿原路返回国内,历时七昼夜,圆满完成了这次潜伏侦察任务。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潜伏侦察所获取的情报为我炮兵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在后续战斗中派上了用场,对方的炮火难以得到发挥,减少了我方的伤亡。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战后总结时,上级党委给我个人记三等战功一次,以资奖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此照片是1985年7月初由军报记者拍摄,照片中我背后的两座山峰左边的为“老山”,右边的为“八里河东山”,这两座山均位于中越边境12号至13号界桩之间。两座山的北面为我国云南省麻栗坡县,南面为越方的“河江省”,两山之间的峽谷为“那拉口”,有一条公路通向越方境内。中越之间的边境线之间并没有像美国和墨西哥边界之间有隔离墙,也没有像朝韩边界线上的铁丝网。中越友好时,边境附近的边民可以自由出入,互相通婚。后来因为越南政府背信弃义,开始了反华排华,驱逐华侨,枪杀我边界军民,1979年2月,中国开始了自卫反击战和后来的持续多年老山地区轮战,因而使得本来并不出名的老山和八里河东山开始为世人所知。因该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中越双方都派有重兵把守。1985年我们67军参战时,由步兵199师负责“老山”一带防御,步兵138师负责“八里河东山”防御。我军的对手为越军第二军区所属部队,其武越司令曾毕业于中国军事指挥学院,可以说是位中国通。为争夺该处战略要地,中越双方曾多次发生激战。近十年时间,中越双方花费了数十亿元的军费和数千名军人的生命。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另外,1985年彩照在我国刚刚兴起,只有省会城市才能冲洗彩照。军报记者在采访我们后,为执行潜伏侦察任务的人员每人单独照了一张彩照,在当时算是一种福利待遇吧。记者说,你们去境外执行潜伏侦察任务,我去昆明为你们冲洗彩照,等完成任务后,我一定来给你们送照片,如果不幸有谁“光荣了”,我也会按照你们留下的地址将彩照寄给你们的家人。当年牺牲一人,其家人可以得到1000元的抚恤金和一张烈士证书。还好我们出境执行潜伏侦察任务的19名战友均活着回来了,今天大家不光见到了这张彩照,还由我本人来介绍彩照背后的故事,也是别有情趣。</span></p> <h3>老山地貌</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光荣弹”,是指在老山前线的前沿阵地上的战友们,为了在战斗情况下不当俘虏,不被敌人侮辱折磨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当时普遍偏好采用更便于贴合身体携带的82-1型无柄手榴弹作为“光荣弹”。因为此型号与常见的木柄手榴弹相比,体积更小,更便于携带,没有突出的棱角、突出的保险销等易造成佩戴不适的部分。“光荣弹”的本意就是在关键时刻,使用了这颗手榴弹就能光荣牺牲了。引深意义为:战友们当走上阵地的时候,就已经作出了即将牺牲的思想准备。在前线的前沿猫耳洞中坚持战斗的战友们,他们经常遭受热得不行的天气,甚至有时没办法只得赤身裸体在猫耳洞中坚持作战,但无论什么情况下,他们始终武器不离手,特别是“光荣弹”无时无刻都在身上,因此,总挂在身边的那一颗或几颗手榴弹,被大家取名为“光荣弹”。其实质 是“自杀弹”。我们出境潜伏侦察时每人携带2颗“光荣弹”,就是要求在万不得已时,与敌人同归于尽。</span></p> <h3>战前训练</h3> <h3>在中越边境线</h3> <p>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北4公里的一处山坡上,里面埋葬了937名烈士,其中有632名是在收复老山和八里河东山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他们中有15名被军委和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此处现在已经成为凭悼先列的爱国主义基地。</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7年“一点资讯”网发表文章,关于‘’中美分别对越作战的目的‘’一文,其中引用的照片就是1985年我随步兵第六侦察大队赴境外潜伏侦察前由解放军报记者拍摄的照片(左2为本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18年10月16日今日头条报道的对越自卫作战侦察兵引用的照片也是当年记者采访我们时拍摄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