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故事》——我的“搬家记”

行者无疆

<h3>  早上,看到楼下荷花池边有人支起三脚架在拍荷花,才意识到站在高楼看美景真是一种享受。雨后可以欣赏到没有建筑物遮挡那完整的彩虹,夕阳下的火烧云让人热血沸腾,闪电的全程也尽收眼底,享尽住在高层楼房的优越性是幸福的。</h3><h3> 那年,我和老公作为采油队的业务骨干被“保送”到石油中专读书,宿舍、教室、操场、食堂,还有那西湖边的林荫路,留下我们相识、相爱的足迹,我们一起跑步,一起背题应考,路边的石桌和那四个小石凳是那样的熟悉。“断桥”上似乎还有同学们一起散步的影子,还有,还有那看过《火烧圆明园》气的我没有吃晚饭的电影院。</h3><h3> 结束三年的学习后,回到那熟悉的飘着苇香的欢喜岭采油厂,他在二队当工程技术员,我在四队担任副指导员。</h3><h3> 一年后,我们结婚了,同屋的小侯搬出去,我搬进来,两个单人床一并,他的宿舍就成了我们的新房。没有家具、没有电器,储物间的木箱子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早上,他去食堂“打饭”,我把小屋打扮的尽量温馨一些,一般晚上是小屋最热闹的时候,队里年轻人把这里做为改善伙食的厨房,今天煮苞米,明天做狗肉汤,香味一飘出,小伙子们拿着饭盒就来了,聚在一起,好不热闹,现在回味起来还很陶醉。小屋对门住的是地质技术员,很有趣的是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从一碗“鸡蛋汤”里体现出来,他把鸡蛋炒熟了放在汤里,我则是把生鸡蛋“撒蛋花”在汤里。</h3><h3> 年底厂里新盖了职工住宅楼,由于大队参加厂里分房的人多,采取了抓阄方式定房子,抓阄时,爱人不幸抓了个三代户住两家的房子,就是两家同住一套三代户,共用一个厨房,同享一个卫生间。那天,老公低着头回家,告诉我,别人都说他手臭,我打趣说:“俩家合住,打扑克不用另找人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分房。不过我们没有去住,还是感觉不方便。</h3><h3> 第二年,大队领导感觉抓阄方式不太合理,让我们这对有10年工龄的“老职工”优先分了房子。我们住二楼,新房的感觉真好,铺了地板革,还有一块地毯。</h3><h3>那时候,时兴“旅行结婚”,我们把两年的积蓄拿出来,从大连出发,乘船去上海,在上海给老公买了套西装,我们拍了结婚照,在苏州看园林、游“虎丘”,到杭州逛西湖、喝龙井,在南京的中山陵、雨花台赏景,然后回到我的出生地西安。怀念那凉粉和“饸饹”的味道,还有骊山脚下的那碗醪糟汤圆,不过有些味道还是不太适应,进一家“羊肉泡馍”的店,进门就被那膻味熏出来了。</h3><h3> 在解放路,老公给我买了结婚戒指,我带领老公去看大雁塔,还有奶奶住的小院,院子明显比我小时候的感觉小了很多,各家门口都搭起门脸,原就不宽的弄堂更是狭窄,不过还是那么亲切。</h3><h3> 回东北要途径北京,我们住在前门,过马路就是天安门广场,第一次看升旗,很激动。随着国歌的乐曲,大家都抬头望着徐徐升起的国旗唱起国歌。</h3><h3> 就这样,半个月的浪漫“蜜月”结束,住新房买电视机的钱就“泡汤”了,有人笑话我:“你家除了电灯有电,没有带电的,还铺地板革?”我打趣的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电影《列宁在1918》的台词)</h3><h3>陆续,家里添置了冰箱、彩电、录放机,阳台上的昙花也是年年开。那年的端午节,我从妈妈学来的厨艺为家人做炸“韭菜盒”,在这个房子有了孩子,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美好!</h3> <h3>  1989年,为了照顾老人,我从欢喜岭采油厂调回兴隆台,在爸爸妈妈工作的单位设计院。单位照顾我一个人带孩子,在单身楼给了我一间宿舍,这是第二次住宿舍。怕影响别人,孩子在走廊里不敢大声说话,每天我得背着儿子“悄悄”的上楼。白天孩子送幼儿园,我们在妈妈家吃饭,晚上回宿舍。</h3><h3> 年底该分房子了,当时老公还在一线没有调回来,象我这样的情况原则上可分可不分,但我在工会工作,主席又分管房子,因为怕职工“起包”(有意见),我又没分上房子,只是给我安排住进了大约十几平米的母子间(一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卧室摆一张双人床,一部沙发,走路得侧着身,但毕竟是个独门独户的家,可以自己起火做饭了,我很满足。</h3><h3> 因为住的是一楼,在楼外带孩子玩很方便,儿子很快与小朋友熟悉起来。一天,儿子说,“妈妈,小弟弟没有买到豆腐脑。”原来,儿子看到住在三楼的汪伊然小朋友因为没有买到豆腐脑哭着上楼了。我安慰儿子,等明天豆腐脑来了咱帮他买,结果第二天,儿子真的把卖豆腐脑的等来了,我买好豆腐脑,儿子上楼给小弟弟送去。</h3><h3> 又一年分房季,爱人已经调到兴隆台来,跟我一个单位。按照工龄等条件打分排队分房,我们应是第一位,但有位领导的孩子优越地排在了首选位置,他选东面,我们就选西面。总算在市区有了新房子,一客厅、一门厅,有卧室、厨房、卫生间,我很高兴。孩子大了,应该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画了一张床上有书柜、床下有玩具箱的图,为儿子订做了一张床,把卧室给了孩子,我们住门厅走廊,这样就有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作客厅。</h3><h3> 我喜欢养花,阳台上,摆几盆花。我喜欢做饭,可以大展“厨艺”,早上包包子,做馄饨。我喜欢分享,经常把美食送给邻居品尝。小日子过的很舒坦!</h3><h3> 当时,我在幼儿园当指导员,单位就在我家楼后,上班很方便,每天下班,我总是最后应该离开单位,有孩子家长下现场回来接孩子晚,我就把孩子带回自己家,那个时候,母亲休完产假就把孩子送幼儿园,园里有乳班、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家长们都知道,幼儿园锁门了,孩子就在“园长”家,我带过学前班的孩子回家吃晚饭,抱过吃奶瓶的婴儿回家。</h3><h3> 住进新房两年后的一天,爱人拿了一串钥匙告诉我,“咱可以搬进六十多平米的大房了”,是个旧的,让我去看。我一听就翻脸了:“现在住这么好的房子,干嘛又要搬到旧房子去!”我想:经历了几次搬家,好不容易才住上新房,热乎气还没“过”呢。还有,这房子的窗户两边开,擦窗户很方便的哦。</h3><h3> 后来爱人搬来“援兵”说服我,大房子的便利性很多。我一想,听人劝,吃饱饭:“你收拾吧,收拾好咱就换。”还别说,能干的老公利用半个月时间,铺地板、打吊柜、包门窗,简单地装饰了一下,就让一个旧房子面貌一新,还真挺好!客厅和厨房打了地砖,还装铝合金窗,爸妈看了说这象宾馆一样,于是我们再次搬家。</h3><h3> 这是三代户,有卧室、有客厅、儿子住在书房里,大大的门厅当餐厅。在这间房里,儿子完成了中学“学业”,过度了青春期,记得儿子初一的时候,送他一把吉他,我还买了本《青春期卫生知识》,趁孩子上学,放在他床上。不久孩子上学离开家住校,我们俩除了邀同学朋友经常来我家小聚,就是每天去阳台浇水赏花,时常看着游来游去的鱼儿“发呆”。</h3><h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001年油田取消了福利分房,改为住房货币化、商品化,实现了平稳的房屋改革。商品房时代给人们住房带来更方便自由的空间,身边的朋友房子一间一间地买,一套一套地换。开始也想过换房,不过这是我住的第六套房子,搬家也是搬累了。所以,我们犹豫了许多次,最后还是决定,不换房子,也不再搬家了。</h3><h3> 记得一个朋友到我家,看到我的住房忍不住说:“大姐,没想到你住得这么寒酸!”我笑着说:“这我已经很满足了。”结婚后,住过两次宿舍,一次母子间,两次新房,最后住了个旧房子。但是位置很好,离两家老人都很近,照顾老人也很方便。</h3><h3>&nbsp;&nbsp;&nbsp; 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大,家里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买了百平米的大房子,我们的观念似乎不能体验出新时代的发展了,家里老人们开始着急,都开始帮我们看新房了,于是,我们决定赶上时代潮流,买间电梯楼的商品房。咨询了业内人士,高层只要不是顶层,越高越好,我们买了当时最早盖的一批高层楼房的十楼120平。</h3> <h3> 2007年的8月4日,周六,农历六月二十二,那天早上,妈妈买了两条大鲤鱼、发了面,拿着两把挂面和两根大葱带领娘家的弟弟妹妹到了我的老房子,婆婆家大伯子小叔子、妯娌几个和侄儿们近二十口也都到了我们家,四台车一起出发,没有惊动同学、同事和朋友们,家人从我们家都不空手的搬了东西放在车上,爸爸拿了相机一会照、一会录相,我说看这场面比我结婚都隆重。大嫂说,要把鱼放在蒸锅里,于是我就端着个大蒸锅坐在“头车”上。</h3><h3>&nbsp;&nbsp; 出发了,小叔子的车跑在前面,到新房子把炮准备好,我们一下车就开始放炮,有鞭、有花炮,放了好多炮!。弟妹说:应该把车开的不要离楼太近,要让我走一段“幸福路”。我说,那我就走着上楼,她陪着我一口气上爬到了十楼。</h3><h3>&nbsp;&nbsp; 房子还真的挺大的,家人来了整三十口,我准备了新鲜的水果:石榴、芒果、桃、苹果、西瓜、香梨、柚子等,还有各种糖。大家吃着、聊着、参观着,哈哈!我的几个妯娌在厨房用我妈妈发好的面,烙上了大饼,大家开始吃饼,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说那天的饼特别好吃,可能是意义不同吧!!</h3><h3>&nbsp;&nbsp; 我们在辽河宾馆准备了两桌答谢宴,家人在一起聚餐庆祝,好个热闹啊!其实,这也是个增进亲情的好机会。妹妹一家从北京赶来的,在上海、武汉读书侄子侄女,也都回了。最后一次“隆重的搬家”真的感受到了亲情带来的幸福!也可能寓意着我不再搬家了,也充分表现了生活的仪式感!</h3><h3> 转眼间,住在这里已经十几年了,原来的高层已经不属于真正的高建筑了,盘锦市最高的住宅楼已经达到三十多层。结婚三十五年搬家七次的经历,这也是石油人特有的工作性质和生活状况的缩影。</h3><h3>&nbsp;</h3><h3>&nbsp;</h3> <h3>盘锦摄影家协会、辽河油田作家协会:行志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