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算盘的故事

朱勇平

那年那人那事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勇平</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回到那年</p> <h5><b>友情提醒:轻点右上角🌑可关闭背景音乐</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玩美格言】</b></p><h5><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把美篇当园地,勤奋耕耘,播种美好。</b></h5><h5><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把美篇当舞台,雅俗共赏,收获快乐。</b></h5><h5><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勇平</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前言</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本集美篇中有张照片十分珍贵,摄于六十年代末,距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p><p class="ql-block">以此而论,照片中每个人都是我职业生涯中的师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是照片中的李锦祺(戴眼镜者),在我担任生产队会计以后,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师傅。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切恍如隔世,却又沥沥在目,师傅的言传身教又仿佛余音在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生产队是最基层的一个经济组织。在农村,它是一种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模式,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产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权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生产计划,制定增产措施,指定经营管理方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现金;在完成向国家交售任务的条件下,有权按国家的政策规定,处理和出售多余的农副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产队作为一种组织,具体存在的时间为1958年至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人民公社解体,绝大多数地区按照生产队辖域直接过渡到村民小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生产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基层的一个行政组织和经济实体,领导班子一般配有:队长1名,副队长1至2名(文革时期还配有政治指导员1名),会计员1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生产队实行的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制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个生产队都配有会计员和出纳员各一名,具体负责处理生产队经济往来事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人75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时高考还没有恢复),当年3月经前辈朱根全推荐担任了生产队会计。1980年取消生产队会计记账制后又抽调到大队担任联队会计(当时称助理会计),负责处理5个生产队的日常经济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又上调到公社经营管理办公室担任会计辅导员,1990年6月立信会计专科学院二年带薪脱产学习毕业,当年11月又到区级国资系统公司担任财务主管直至退休,从事财务工作42年,长期与数字打交道,可谓:阅数无数,在数字中成长,在数字中变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照片】</b></p><p>这是一张有师傅李锦褀珍藏了半个世纪的照片。照片摄于1969年4月24日,由时任莘光大队总会计李顺仙领队,参加莘庄公社生产队会计培训班期间十个生产队会计的合影。此照片时代感清晰,“文革”味很浓,手捧红宝书,齐唱语录歌,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p><p><br></p><p>前排左起:陈卫家、吴仙娟、赵引仙、李建华(知青)。</p><p>中排左起:赵雪香、阙顺连、马纪良、李顺仙。</p><p>后排左起:严志福、李锦祺、杨永明。</p><p style="text-align: right;">(照片提供:李锦褀)</p><p><br></p> <p>六、七十年代莘光大队各生产队会计人员名单。</p><p style="text-align: right;">(信息提供:李锦祺)</p> <h3>当年生产队会计培训教材。</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算盘】</span></h1><p class="ql-block">算盘,是过去财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计算用具。因此,会打算盘是每个财会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如果能熟练掌握珠算技能,那不仅能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度,而且还能有效提高财务工作效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p> <p>我家至今还收藏着三把算盘,一把是我上小学时用过的算盘,一把是我担任生产队会计时由前任移交给我的算盘,还有一把是我在乡政府工作期间参加珠算考级时用过的算盘。</p> <h3>这把算盘是我上小学时用过的算盘。六十年代小学都有珠算课,至今我还记得部分珠算口诀表。如:“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 ,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 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进一……"。</h3> <p>这是一把有我前任会计移交给我的算盘,据说是有前任的前任的前任移交而来的。一九七五年一月我高中毕业,三月二十日下午由时任大队会计李锦旗监交,将前任会计(严志福)工作移交到我手上。</p><p><br></p><p>从此我加入到了财务工作这个既令人羡慕又令人头疼的行业。一九八O年一月起根据上级政府要求取消了生产队独立记账制度,实行由大队(村)集中记账制度,因此这把算盘一直有我收藏着。</p> <p>这把算盘是我在乡政府工作期间使用过的算盘。当年担任财会工作、评定职称均离不开珠算,因此珠算考级也是评定会计职称必考内容之一。</p> <p>这是我亲眼见到过的最大算盘。摄于2017年10月江苏省无锡蠡园,是否世界之最懒得考证。</p> <p>这些是我当年珠算考级证书及上海市珠算协会会员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工作】</b></p><p>八十年代初,本人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通信组长以及全国农产品成本核算试点单位核算员,同时还兼任5个生产队联队会计。</p><p><br></p><p>那时还没有电脑,计算器之类的先进操作系统,计算、记账、填写财务报表全部手工,时间紧、任务重把工作带回家也是常有之事。</p> <p>此照片摄于1986年8月,地点:莘庄乡政府。是当年本人在乡经营管理办公室工作期间的场景。</p> <p>此照片摄于1987年12月,地点:莘庄乡工业公司财务科。这是当年本人担任莘庄乡工业公司财务科长工作期间的场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相聚】</b></p><p>今年是取消生产队会计记账制四十周年,1979年莘庄人民公社下发文件规定,从1980年1月1日开始,取消生产队会计和出纳,每个生产队设一名报账员,实行报账制。</p><p><br></p><p>而生产队账务有大队抽调二名助理会计统一记账。我们莘光大队共有十个小队,由原严家塘会计朱勇平和李家塘会计李建华上调到大队担任助理会计。</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下图是取消生产队记账制度之前,大队会计李锦褀和十个生产队会计的合影。</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前排左起:施则余、李锦祺、赵建德、瞿德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排左起:方菊花、汪培华、金佩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排左起:李建华、朱勇平、田中民、马顺忠。</span></p> <p>下图摄于2013年8月24日,与上图相隔整整34年后再相聚。照片中的人物位置不变,但岁月神偷,年轻已去。</p> <h3>下图摄于2003年2月</h3><h3>前排左起:施则余,赵建德,李锦祺、朱勇平。</h3><h3>后排左起:马顺忠,沈志强,瞿德弟,李益忠,李建华。</h3> <p>下图摄于2013年8月</p><p>前排左起:朱勇平,马顺忠,李益忠,李建华。</p><p>中排左起:汪培华,李锦祺,金佩芳。</p><p>后排左起:施则余,瞿德弟,沈志强,赵建德。</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再相聚】</b></h1><p><br></p> <p>以下是2019年4月21日晚,弟兄们再次相聚花絮。(图片由瞿德弟提供)</p> <h3>下图为本篇作者与师傅合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情深依旧】</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岁月神偷别恐惧,</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师徒情深常相聚。</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往事已过四十载,</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友情长久挥不去。</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