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别突尼斯 又遇摩洛哥

georgeliu100c

<h3>7月11日上午从开罗飞了三个小时抵达突尼斯市机场,开始了我们非洲之行的第二站,计划在突尼斯停留五天四晚。之所以选择到访突尼斯,除了其左手地中海,右手撒哈拉的自然优美风光外,主要还是因为该国对中国公民免签,相比南非的签证就简单多了。这次非洲之行选择的8个国家,首先考虑的是风景,其次是安全,再其次就是签证是否方便。除了南非肯定要去,即便签证麻烦也得办外,突尼斯、摩洛哥都免签;肯尼亚可以办电子签;赞比亚虽说也可网签,但入境时才缴费,经常受到刁难,不如提前在国内办妥签证;埃及、津巴布韦和博兹瓦纳均可落地签,比较方便。</h3> <h3>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隔海与意大利西西里岛相望,其海岸线长达1300公里之多。全国人口超过一千万,其中90%是阿拉伯人。首都为突尼斯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约五分之一,面积1500平方公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1881年被法国殖民后,一直到1956年正式宣布独立,法</span>国人在突尼斯一共统治了75年,首都突尼斯市的街道格局明显留下了法式痕迹。沿着这条布尔吉巴大街往回走不远,就是突尼斯最著名的麦地那老城。</h3> <h3>走进这座有点儿巴黎凯旋门血统的大门,我们就进入了麦地那老城。实际上麦地那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城市的意思,老城集住宅、商业和手工业为一身,商鋪鳞次栉比,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特别是金银手饰、香精香料、挂毯饰品、花瓶烛台、刀叉歺具等种类齐全,应有尽有。</h3> <h3>看来这家小店的生意不算太好,闲暇时眯一会儿眼也悠然自在。老城中大多数商铺都不温不火,但人流儿还可以。这里别看道路狭窄,曲里拐弯的,却云集了五千来家各类小店和手工作坊。</h3> <h3>在寸土寸金,拥挤不堪的麦地那老城中,当然也少不了清真寺。突尼斯市的麦地那古城是现存七个之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它和位于苏塞的麦地那老城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到清真寺,顺便最简单地普及一下伊斯兰教的基本常识:<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六大信仰包括:真主阿拉(相当于上帝)、古兰经(与圣经对应)、四大天使、先知、前定、后事。</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大功:1、礼拜:每天五次礼拜,每次20-30分钟,做之前要洗净脸和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斋月:每年有一个月时间作为斋月,斋月里每天日出和日落各吃一顿,中间不能进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3、念功:念清真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4、克税:古尔邦节和宰牲节时,富人要拿出财富的 十分之一接济穷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5、朝瑾:每年在圣城麦加举行盛大的朝瑾仪式</h3> <h3>左转右转,顺着一条不宽的主路,走出麦地那老城,来到各类政府所在地,这座白色建筑是财政部。</h3> <h3>转天早上我们乘车直奔在突尼斯亨有盛誉的杜加遗址群,途中在一个小村落休息片刻。不经意间发现村子中有这么有多的人在树下三三两两的喝咖啡,显得非常清闲,好像人们都不需要工作似的。一问才知道,因为天气炎热,村里的作息时间已经调整多年,人们每天早起劳作,在上午八点左右就收工;下午则等到五点以后,太阳即将西下时,再干上二、三个钟头,直到天黑为止。</h3> <h3>村庄虽小,五脏俱全。这座有着西班牙风格的清真寺非常独特,谁最先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有百元红包相送哦!</h3> <h3>杜加遗址坐落在突尼斯市西南方向一百多公里开外的一座600米高的山坡上,是突尼斯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遗址,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所在杜加遗址的入口处后,半园形建筑就是能容纳3500人的古代剧场。即便是现在,每年的六月份,在这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剧场还要举办杜加音乐节。</span></h3> <h3>建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杜加古城曾是迦太基帝国的发祥地,三百多年后,迦太基被罗马帝国打败,杜加古城𣎴仅成为其在北非的行政中心,而且也成为橄榄、谷物和葡萄等农产品的集散地,从此变成罗马帝国的粮仓。人口近万,曾经繁华。</h3> <h3>作为曾经辉煌的见证,杜加古城中最耀眼的建筑非神殿莫属。建于公元195年的神殿当年主要供奉的是天神宙斯、天后希拉和他们的的女儿雅典娜。</h3> <h3>换个角度看神殿,画框中的神殿不愧为杜加古城中最完整,最壮观的古建筑。从保护古罗马遗迹上看,神殿至今仍巍然屹立,的确表现出它在承载着北非的历史文明与岁月沧桑的强大内生动力。</h3> <h3>杜加古城鼎盛时期不仅人口众多,到处都是各式住宅,而且剧院、商店、公共浴室、厕所,甚至妓院一应俱全。图片显示的是古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家富豪私宅,当时共五层楼,有大小房屋几十间,中央庭院式花园在二千多年后依旧清晰可见。为什么古城所有的房屋都没顶子了,只剩下斑驳的立柱?主要原因是火灾把含有木质材料的屋顶烧坍,而且一烧就遍地开花,无房幸免。</h3> <h3>这是能同时容纳12人的公共厕所,男女分批次入厕,先到先得哟😄。低处有多半圈洗手池,供如厕之后清洁所用。</h3> <h3>往出口走时,路过一大片绿色的仙人掌海洋,又高又大,品种还不一样。不禁让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h3> <h3>下午来到漂亮的海滨小镇哈马马特,这里不仅有蓝天、碧海、椰树、沙滩,还有一座虽然很小,但令人惊艳的小镇。</h3> <h3>最有特色的就是这狭窄的小巷,窄到二个人都无法并行。尽管如此,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h3> <h3>白色墻壁,天蓝色门窗也是小镇的代表符号之一,显得干净,舒适。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会给人带来一丝丝凉意,仅管是条件反射,但蓝色的确清爽宜人。</h3> <h3>晚上住在哈马马特的Laico酒店,在此要特别点赞一下,这几天在突尼斯发现所有住的酒店晚上都有露天表演,震耳欲聋的音乐和歌声从九点一直响到半夜,像突尼斯市的EI Mouradi Gammarth酒店甚至会把噪音延续到凌晨三点,让人难以入睡。唯独Laico酒店的露天音乐很有节制,能让人睡个安稳觉。不知道是突尼斯人天生有超众的音乐细胞,还是当地年轻人普遍有这种狂欢癖呢?后来有一种解释似乎相对合理,那就是突尼斯对年轻人喝酒有限制,只有在大的酒店才相对宽松,这可能是他们结伴而行在酒店饮酒狂欢的主要原因。</h3> <h3>转天早上驱车前往伊斯兰四大圣地之一的圣城凯鲁万,也是突尼斯的第四大城市。在阿拉伯语中,凯鲁万是要塞的意思,当然𣎴能缺水了。这是阿格拉比特蓄水池,当年像这种规模的蓄水池还有十几座,目前硕果仅存二、三座。</h3> <h3>这位老者特意拿着突尼斯国旗邀你一起合影,虽然他是阿格拉比特蓄水池小卖部的推销员,但对中国来的客人很热情,买不买东西不重要,能用几句简单的中文加上肢体语言和我们进行沟通显得很兴奋。</h3> <h3>凯鲁万城里共有100多座圣人陵墓,这个西迪.萨哈卜陵墓的圣者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亲密朋友。这里相当于一个小型清真寺,墙上的马塞克壁画精美绝伦,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丝毫无损,留给后人一件完美地艺术珍品。</h3> <h3>在这里我们遇到专门给小男孩儿举行某种庆祝仪式,参与的亲朋好友都非常乐意接受外国人的祝贺,他们会用超乎想象的热情与你一起拍照留念。</h3> <h3>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穾尼斯普通百姓发自内心的善意和热情的突然释放,他们会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和你一起同框留影。和酒店里的一些服务人员自不量力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h3> <h3>这是今天多个庆祝仪式的主角之一,这些男孩儿都穿着与众不同的专门服装,一身正规打扮,甚至连表情都很严肃。</h3> <h3>截取其中一位男孩儿的庆祝仪式的视频,让大家看看突尼斯老百姓是如何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h3> <h3>始建于公元671年的奥格巴清真寺气势雄伟,别具一格,成为突尼斯和阿拉伯世界珍贵的古代文化和宗教遗产。据说到这里朝觐七次就相当于去沙特的麦加朝觐一次,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h3> <h3>仔细看一下会发现不论是清真寺内部还是外廊,一共600多根柱子大都颜色不同、粗细不同,甚至高矮都不一样,因为这是把突尼斯全国各地的建筑弃材或废弃的神庙和清真寺中的石柱分别运输至此所形成的现象。</h3> <h3>从凯鲁万转了一圈后又开车一个半小时,来到艾尔杰姆斗兽场。它不仅是世界三大斗兽场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斗兽场,其规模仅次于位于罗马的古罗马牛兽场,而且外形也非常相似。</h3> <h3>斗兽场早己不在上演鲜血淋淋的斗兽场面,取而代之的是露天电影和音乐表演。有机会晚上在这里欣赏一下,肯定是一次美仑美奂的艺术亨受,可惜这次行程已定,无法实现了。</h3> <h3>艾尔杰姆斗兽场以其恢宏气势和完美结构再次显示了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这个高36米,共500个门,最多能容纳近四万名观众的庞然大物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的眼球,也让他们叹为观止,啧啧称奇。</h3> <h3>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或文化特色,去博物馆是个简单的捷径。早上从苏斯来到马格里布地区最大的巴尔多国家博物馆,它原本是历代皇宫所在地,现为世界上搜藏马赛克镶嵌画最丰富的地方。三层楼內所有地面和墙上都佈满了各式各样的马赛克作品,让人有置身于马赛克世界里的感觉。</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最早的马赛克镶嵌画是由卵石、贝壳等材料打磨成的细微石块拼粘而成。聪明的突尼斯人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工艺,将材料扩展到色石、碧玉、玛瑙和有色玻璃,使得镶嵌画色彩越来越艳丽。用于这幅画的马赛克石块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而且色彩鲜艳,令每一位游客叹为观止,赞赏有佳。</h3> <h3>马赛克镶嵌画如此细腻逼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这些都是有二千年的历史了,真让人不可思议。左边的大龙虾巨大无比,右手边几位美女的下半身居然是鸟腿,太有想像力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整个博物馆40多个大厅和长廊展示了上万件马赛克展品,这些都是从全国各地近百处古迹搜集而来,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期。马赛克镶嵌画被形象地誉为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突尼斯也当仁不让地成为马赛克镶嵌画之都。</h3> <h3>从令人振撼的巴尔多国家博物馆出来径直前往迦太基古城遗址。公元前九世纪末,腓尼基人在此建立殖民城邦,近二百年后,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它的首都迦太基城就是现在的突尼斯市,其疆域曾包括了突尼斯在内的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及包括西西里岛在内的大部分岛屿。到了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帝国对外扩张,为抢地盘,与迦太基爆发了三次战争。公元前147年最后一战,迦太基被罗马帝国打败,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变成身后的一片废墟。</h3> <h3>据纪载,迦太基城比罗马建城还早,人口曾达到70万人。随着兵败罗马帝国,迦太基古国己成为历史,不复存在。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迦太基古城遗址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单,足以证明其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和重要地位。</h3> <h3>7月15日是在突尼斯的最后一天,早上睡了个懒觉,9点多才吃早餐。因为今天只有一个景点,那就是非常期待的蓝白小镇---西迪布赛义徳,据说这里是世界十大浪漫小镇之一,也是本次突尼斯之游的压轴好戏。</h3> <h3>小镇入口处有许多旅游商品、工艺纪念品的小商店,但蓝色的门窗和鲜艳的三角梅还是非常抢镜,不时有茉莉花散发浓郁芳香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觉己进入了世外桃源。</h3> <h3>这里最显眼的颜色除了蓝就是白,这二种颜色似乎象征着蔚蓝的地中海和阿拉伯人的白色长袍,加上三角梅的点缀,幽静的小巷,两千年不变的石板路,走在这里漫无目的的闲逛上一阵,任何烦恼和郁闷都会抛在脑后,随风而去。</h3> <h3>小镇是突尼斯的富人区,每家每户的窗户和大门以及平台栏杆样式都不尽相同,但蓝色帮它们私底下统一起来,让客人游走在色彩协调的环境中,除了养眼之外,还能有什么其它感想呢?</h3><h3><br></h3> <h3>这座位于首都突尼斯市东北方向二十公里,距意大利西西里岛约一百公里的滨海小镇早己名声显赫,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不仅可将地中海的美景尽收眼底,而且还能在浪漫气氛中演绎着阿拉伯式的蓝白情调,已经成为每个来突尼斯的游客必访之地。</h3><h3><br></h3> <h3>让视频带大家环顾一下蓝白小镇,特别是这扇门内那十几个大号蓝伞与旁边的白色屋顶形成的强烈反差。还有远处的蓝天白云,碧海青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次突尼斯之行包了一辆丰田车,司机和当地的导游小伙子一直陪伴了整个行程,他们都非常职业,司机服务热情周到,小伙子讲解也很到位,这是临行前的合影留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下午我们就前往机场,准备离开突尼斯飞摩洛哥了。五天的突尼斯之行只能让我们粗浅的了解了这个迦太基古国的前世今生。总体感觉突尼斯人口适中,街道和建筑较为整洁,没有埃及那种满大街都是包头巾,戴面纱,穿长袍的阿拉伯妇女。由于法国人在这统治了一百多年,不论基础设施,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准相比埃及要高一些。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技艺精湛的马赛克镶嵌画和杜加古城,迦太基遗址以及较为亢奋,喜欢彻底狂欢的突尼斯年轻一代,最后还有道路两旁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橄揽树形成的绿色海洋,整个突尼斯有超过4000万株,算是其最主要的种植业。</h3> <h3>从突尼斯机场起飞三个小时左右抵达摩洛哥的经济中心卡萨布兰卡,已经是晚上十点了,摩洛哥也是免签,出关还算顺利。机场到预订的酒店有25公里,从航站楼负一层赶上了最后一班火车,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开到市中心,下来走不远就平安到达了酒店。火车不仅慢,而且车厢破旧,气味难闻。票价每人50迪拉姆,合人民币36元左右,也不算便宜。</h3> <h3>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西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仅隔着直布罗陀海峡,有欧洲后花园之称。东面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则是撒哈拉沙漠。全国人口3600万左右,面积45.9万平方公里。除了占全球储量75%的磷酸盐和1000亿吨页岩油及其它矿产资源外,摩洛哥其实是一个农业大国,当然旅游业也较为发达。</h3> <h3>我们转天早上没有在卡萨停留,直接驱车前往二百多公里外的红墙之城马拉喀什,该城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还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巴西亚皇宫虽然门脸不大,但却是摩洛哥少数几个能对外开放,且保存完好的皇宫之一。之所以称马拉喀什为红墙之城,是因为城里绝大部份的建筑外墙都是这种砖红色。</h3> <h3>摩洛哥从公元788年建成第一个阿拉伯王国后,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先后遭法国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并沦为这两个国家的保护地,直到1956年宣布独立。每年前往马拉喀什的外国游客很多,特别是距离很近的欧洲人,这是在巴西亚皇宫的广场上偶遇的德国小伙儿。</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巴西亚皇宫建于19世纪末,当时是摩洛哥最宏伟的伊斯兰和摩洛哥风格相结合的宫殿建筑。虽说整个皇宫面积不是很大,但各类房间、走廊、庭院、花园都很精致,做工非常细腻。</h3> <h3>花园很小,喷泉更加微缩,不得不用小巧玲珑去点赞。</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出皇宫开车十分钟便来到伊夫圣罗兰的私人花园,名叫马若雷勒花园。是著名服装品牌圣罗兰的设计师与其搭挡生前在马拉喀什买下的私人花园。</h3> <h3>花园内三步一景,五步一池,走过锦鲤池不远,就来到睡莲池。这和我们在国内看过的睡莲品种不太一样,不是一个大盘状,而是许多小小的睡莲组成一个大的圆形。</h3> <h3>花园内各种花卉和树木品种繁多,争奇斗艳。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各式各样的仙人掌,光品种就有几十个,让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h3> <h3>位于老城边上这座建于公元11世纪,被誉为北非最美的淸真寺之一的库图比亚清真寺高60多米,居然成了马拉喀什市内最高的建筑。独特新颖的蜂巢状立体雕饰和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根柱廊都是库图比亚清真寺骄傲的资本。</h3> <h3>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对面就是被称为"不眠广场"的徳吉玛广场,在这里你可看到印度的舞蛇人、卖各种香料的阿拉伯人、算命的摩摩洛哥老人和各种杂耍、绘画艺人。据说这里的治安不是特别好,而且不能随意对摊主拍照,否则你会交银子为自己的随意买单。</h3> <h3>不眠广场里面的小商铺密密麻麻,足有几千的摊位,这里卖什么的都有,属皮革制品、香精香料的摊位最多。在这买东西必须划价,照着三分之一下手。特别是吃的、喝的东西千万不要不问价就尝,要你几百块迪拉姆算便宜的。我们和摊主划完价而且满意成交后,照张像就理所当然地OK啦。</h3> <h3>转天上午从马拉喀什出发向瓦尔扎扎特进发,这一路大都是盘山公路,途中路过海拔2260米的阿特拉斯山脉山口,停车小憩。这里山的表皮有的发红,有的泛绿,大概就是不同矿物质与生俱来的颜色所致。</h3> <h3>经过约六个小时的晃荡,终于来到阿伊特.本.杜哈筑垒村,保存完好的旧村落就位于干涸的河谷旁的这座山丘右手边。<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里实际上是中世纪兴建起来的乡村防御工事,守护着一条从非洲内陆穿越撒哈拉沙漠,再经马拉喀什到海滨小城索维拉跨海去欧洲的重要商路。</span></h3> <h3>古村落里边的房屋都是用摩洛哥当地特有的赤土泥砖造成,而这些一直是非洲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早在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h3> <h3>登上山丘的最高处,身后这座用于瞭望的小型城堡己经过近二千年的岁月洗礼。它亲身经历了中世纪这个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也见证了这条陸上商路的兴盛与衰败。当然它作为整个古村落的制高点幸存至今,足以说明其当年的作用不可小觑。</h3> <h3>离开阿伊特.本.杜哈筑垒村继续行驶半个小时,我们来到有着非洲好莱坞之称的摩洛哥电影城,许多著名的电影都诞生于此。如《角斗士》、《埃及艳后》、《情陷撒哈拉》、《权力与游戏》,以及吴京拍摄的《红海行动》都在此取景拍摄。</h3> <h3>令人意外的是在影城里还发现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拍摄影棚,在万里之外的摩洛哥居然还能看到中国建筑元素,是不是很开心呢?</h3> <h3>今天奔向西撒哈拉沙漠的途中经过托徳拉峡谷,这里是当地人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也是攀岩爱好者喜欢的训练地之一。因为峡谷两边大多数峭壁都呈90度,直上直下,非常适合攀岩运动。</h3> <h3>途中路过的阿特拉斯山脉不仅在摩洛哥境内绵延不断,而且横跨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是阿尓卑斯山系的一部分,把地中海西南岸与撒哈拉沙漠分隔开来。</h3> <h3>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北部几个国家,面积约906万平方公里,形成于250万年前。它也是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荒漠和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我们赶在黄昏时分抵达被称作撒哈拉沙漠大门的梅祖卡,其位于撒哈拉沙漠的最西部边缘。</h3> <h3>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吸引了人们前往探寻她那神秘及浪漫气息。我们在当地柏柏尔人为主的沙漠骆驼驭手引领下,骑着单峰骆驼一步步走向大漠深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浩瀚的沙海以他伟岸的怀抱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快就会令人进入兴奋状态。因为茫茫沙漠之中,只有我们、驭手和骆驼;只有两旁起伏的沙丘;只有留在身后一串串驼印;只有暂时清空一切烦恼的快感;只有体验三毛描写撒哈拉意境的愉悦⋯⋯。</h3> <h3>这样双手离开面前的铁把手是很危险的,撒哈拉沙漠的骆驼虽然很温顺,但上下沙坡时稍不留神,身体就会失去重心,导致意外。另外骑在骆驼上照像也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因为走起来左右会摇晃,单手拍不稳,容易模糊,双手拍则格外要小心。</h3> <h3>别看骆驼站起来离地面有一米五左右,趴下时显得倒不高,而且非常憨厚可爱。一路上它们承载着压力,作为大漠的主人迎来送往八方来客,任劳任怨,招人喜欢。唯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骑在驼背上很不舒服,一来可能是坐垫较薄,二来没有脚蹬,每个人的后座儿都得疼两天。</h3> <h3>今天的天空多云,不很晴朗,也没出现理想的日落余晖,期待中的夕阳、驼影都拍不出应有的效果。</h3> <h3>同样,晚上在沙漠与星空近距离接触的愿望也落空了。这张照片是一位驴友前些日子用华为P30 pro在撒哈拉拍的满天星,是不是很壮观呢?仅管没亲眼目睹,有些遗憾,但也许会因此激发自己在今后的旅程中对撒哈拉更多的关注和期盼。</h3> <h3>转天要驱车近8个小时前往摩洛哥的另外一个四大古皇城之一的菲斯,下午路过著名的伊芙兰小镇。这座由法国人于1929年建造的欧式小镇与摩式建筑风格大相径庭。这二天路上看到的不是红土泥房,就是很少有绿色植被的荒山,风沙弥漫,满眼尘土。来到小镇有突然一亮的感觉,还以为是走错了地方。这里绿树成荫,欧式别墅比比皆是,与当地城镇反差很大,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难怪连摩洛哥国王的行宫也选在小镇旁边。</h3> <h3>摩洛哥第三大城市菲斯即是该国最古老的皇城,也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这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是摩洛哥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典型的中世纪风格城市之一。菲斯古城的入口布日卢蓝门,也是联合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h3> <h3>菲斯古城占地250万平米,长达17公里的城墙基本保存完好,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城内道路狭窄,最窄的胡同只有半米多宽。毛驴和手推车至今仍是当地百姓主要的运输工具。</h3> <h3>位于古城中心的这座古兰经经学院在198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见其超凡学术地位非同一般。</h3> <h3>在菲斯古城中近六千条小巷组成的迷宫式城区中,挤满了各种手工艺品商店和作坊。其中以铜盘、地毯和皮革染坊最为出名。还有各种饰品、食物、肉类和以高档婚纱为代表的服装的商店和摊位。这里曾被美国旅行者杂志评为全球最浪漫的十大城市之一。</h3> <h3>古城中随处可见镶贴着以蓝色马赛克为主的建筑和室内装饰,就连古城的修建者伊德利斯二世的陵墓也不例外。</h3> <h3>令人惊叹的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就在这个门內,卡拉维因大学建于公元862年。其所属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就被称为学术首都,这里收藏了彩色画面的古兰经和大量手抄本及大其它古藉,极为珍贵,久负盛名。</h3> <h3>最让游客震撼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能亲眼目睹皮革制品染色的全过程。古老的着色工艺、刺鼻的染料味道把骆驼皮和驴皮等原材料从一开始的肉色变成各种各样的彩色皮革半成品。眼前的这些大染缸仿佛一直在延续着千百年不变的程序,也承载着摩洛哥皮革染色手艺人持之以恒的信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看着这些手艺人辛勤的劳作竟然仍处在千年不变的恶劣环境中,不禁为他们的健康凭添许多担忧。一百多个染缸在阳光直射下蒸发出极度刺鼻的气味,他们在这里却要干上一整天,不要说繁重的体力劳动,就是站在那,闻着臭味就让人受不了。难怪我们上楼之前,每个人都会得到一枝香料叶子用来掩鼻,即便如此,几分钟下来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他们成年累月在这儿工作了。</h3> <h3>从菲斯古城转了二个多小时,吃过中饭后,开车半小时前往不远处的另一座伊斯兰古都梅克内斯。这是雄伟壮观,寓意胜利凯旋的曼索尔城门。</h3> <h3>从曼索尔城门开车不到十分钟,就来到位于梅克内斯的皇家粮仓和马厩。粮仓墙壁厚达一米,库内常年恒温保持在12至17度,室外是马厩。可惜大部分屋顶在一次地震中坍塌,只剩下依然屹立的一道道粮仓大门和厚实的残墙等候着我们的到来。</h3> <h3>今天最后一个景点是被称为古罗马在北非的遗迹之一的沃鲁比利斯城。公元一世纪前后,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都市,不仅有凯旋门、剧场、商店,还有油磨房、公共浴室等。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个残垣断壁的不毛之地,除了天灾破坏外,当地人保护不当也是主因。据说这里许多柱子和有用的装饰都被用去修建新的王宫,试问如此旧物利用,历史古迹能保护的好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又经过四个小时,我们开到了摩洛哥的旅游胜地,人称蓝色小镇的伊夫沙万,这是快到时从远处拍的小镇全景。整个小镇似乎沉浸在蔚蓝色的海水之中,清爽宜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关于舍夫沙万这座蓝城的传说有很多,最可信的是和犹太人的历史渊源有关。早在15世纪末,因西班牙驱逐犹太人,迫使他们躲到这座四面环山,偏僻幽静的小镇避难,并长久居住直到以色列建国。因为在犹太教中蓝色代表天堂和天空,寓意着上帝能时刻保佑着他们,所以在这个富有宗教色彩的小镇上至今一直保留着那份沁人心脾的蓝色。</span></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整整一个上午用脚步丈量了这个神奇色彩的小镇,只所以神奇,是指小镇的房子虽然以蓝色为主,但却是集天蓝、碧蓝、深蓝、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一身的蓝色之都。各种蓝色之间即有反差,也有层次,视觉冲击力很强,让游客置身于蓝色大家族的梦幻组合之中,只能用美不胜收,精彩纷呈来形容了。</span></h3> <h3>每条小巷、每个街角、每条石梯,毎扇门窗都透露着蓝精灵的气息和特质。拿起手机随便一拍,不用修饰就是一幅美景。在这里,专业摄影师和普通游客的照像水平的差距似乎一下子接近了许多,没那么多技艺上的悬殊差别啦。</h3> <h3>这里是刊登和介绍舍万沙夫小镇最多、曝光率最高的一个景点。大凡旅游攻略首选的图片都少不了这条小巷,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亚于摩洛哥任何一处诱人景色。要想在此拍照,得排半天,要是旺季,估计时间要更长了。</h3> <h3>这是另一个网红打卡地,也是镇上唯一收费的景点,毎人5迪拉姆,合人民币三块五,挡不住人多呀,一天下来,肯定也收益颇丰。可能是第一个私人宅院对外开放原因吧,其它民房内部是不能拍的。这家的主人想必很有商业头脑,敢吃螃蟹,最终拔得头筹。</h3> <h3>除了有网红景点,还有网红歺厅,地点很好,距前面介绍最出名的景点不过几十米。这位河南焦作的姑娘去年在此开始经营一家小小的中歺馆,年轻人敢想敢干,很快就受到国内游客的热捧,我们逛街后就是在此吃的午餐。</h3> <h3>小镇上外国游客很多,也有不少摩洛哥国内的。大部分人都很很礼貌,但也有个别阿拉伯模样的人性情暴躁,他们好像不适应在景点照像要排队这个基本规则,热衷夹塞儿或直接卡位,这与当地百姓热情好客,许多人用中文打招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h3><h3>这位小姑娘和街上的小猫咪都非常可爱吧?小镇上到处都是各种颜色和品种的小猫,在摩洛哥其它地方也是如此,这和我们在土耳其和希腊看到的差不多,可能他们的属性里一定有猫,如果他们也有属性的话😊</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舍夫沙万与突尼斯西迪布赛义德小镇和希腊的圣托里尼小镇共同的特点就是蓝白小镇,但他们又各有千秋,各有侧重:突尼斯的蓝白小镇是门窗、阳台以蓝为主,墙是白色;希腊的蓝白小镇的蓝色主要集中在屋顶上,其它都是白色;而我们现在身处的摩洛哥蓝白小镇主要是墙和地面呈现出各种色彩各异的蓝色,有些门和屋顶也是蓝色。总之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蓝色,这三地的蓝白小镇都仿佛仙境一般,令人浮想联翩。</h3> <h3>驱车北上来到摩洛哥西北角的城市丹吉尔,17世纪被葡萄牙当作礼物随公主嫁给英国。1912年由八个列强国家商定为国际共管自由贸易港,摩洛哥独立之前一度成为走私、贩毒的罪恶天堂。这是著名的斯帕特尔海角大灯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其面对着烟波浩渺的大西洋,右手边就是绚丽多彩的地中海。</h3> <h3>灯塔旁边小树林里的这位当地小伙儿能用汉语唱上一二句,比普通人只会说"你好"要高出一个档次。当然是为了吸引你骑毛驴照像,小费不限,游客看心情给,挺会做生意的。</h3> <h3>在灯塔左面几公里大西洋岸边,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的景观,这是一个千百年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洞穴。也有人称其为非洲洞,因其洞口形状像非洲地图而得名。</h3> <h3>站在丹吉尔古城的城堡上,脚下是守护老城的古炮台,前面就是客轮港口。从这里坐船约一个小时,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就可抵达西班牙。</h3> <h3>卡萨布兰卡和马拉喀什都是摩洛哥响当当的名片,但问起首都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前面也提到摩洛哥四大皇城中的三个:红城马拉喀什、兰城菲斯、黑城梅克内斯,最后一个白色皇城也就是我今天要前往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始建于1785年,占地二平方公里的拉巴特皇宫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是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和前任哈桑二世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内部不对外开放。</h3> <h3>既然皇宫不让进,那就掉转方向,打道前往哈桑塔和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寝一探究竟。这里虽然有皇家骑警守门,但是随便进入,连门票都不要。</h3> <h3>进门左面就是哈桑塔和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原本是摩洛哥最大和最古老的清真寺,遭遇18世纪一场地震后,这座拉巴特的象征建筑只剩下300多根高矮不一的断柱和保存尚好、高44米的哈桑塔依旧巍然耸立。</h3> <h3>哈桑塔对面就是穆罕默徳五世的陵寝,正是这位国王于1956年领导摩洛哥走向独立,建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摩洛哥王国。为了纪念他而历经九年修成的这座宫殿式陵寝富丽堂皇,气势恢弘,每天都有许多摩洛哥民众前来拜谒。穆罕默德五世的儿子,也就是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父亲哈桑二世的灵柩也在其内一同安放。</h3> <h3>陵寝前后门和内部四个角落都站立着皇家卫兵,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但感觉摩洛哥的军人、警察都不够威风,甚至连皇宫和政府要地站岗的都有些懒散,像站成这样已经是最好的了。</h3> <h3>乌达亚堡是首都拉巴特另一个有名的地标性建筑,它始建于12世纪,最初是当地柏柏尔人为渡海远征而建立起的军事要塞。经过千年风雨,城堡依然如故。《速度与激情》还曾在这里拍了驾车从台阶上飞驰而下的镜头。</h3> <h3>7月22日傍晚回到卡萨布兰卡,转天上午在著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前与同行的媛媛及父母合影留念。始建于1987年,耗资五亿多美元,在大西洋岸边,同时也是伊斯兰世界的最西端,矗立起这座能同时容纳十万人做礼拜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据说其规模是仅次于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h3> <h3>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坐落在卡萨的市中心,广场上有数不清的鸽子和喷泉,今天恰巧阴天,沒赶上喷泉启动,有点儿小遗憾。广场周边的建筑都是卡萨的市政府、议会厅、法院、邮局和银行等重要部门。</h3><h3>明天就要离开卡萨布兰卡了,人们都说卡萨是一座尘封忧愁和惆怅的城市,等待是为了和卡萨相遇,而相遇之后就是分离……。</h3> <h3>我们从卡萨布兰卡出发,逆时针驱车二千多公里绕了一圈后又回到卡萨,园满结束了摩洛哥八天七晚的旅行。一路上不仅拜访了四大皇城,而且还有刺激的沙漠之行和蓝色小镇的邂逅。玩儿的很开心,就是天气有些热,最热当属住在撒哈拉沙漠的那一夜。</h3><h3>总的来说,摩洛哥的文化相比突尼斯而言更加多元化,从经济发展上看也略胜一筹。但对其本土而言,经济形态却呈现北强南弱格局,特别是南部山区非常落后。总体感觉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摩洛哥王国那么富有,大部分城市相当于国内三、四线城市的水平,有的还要差一些。既便是卡萨,其实也很一般,但值得一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