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此次暑期出行,去了青海甘肃,近距离、深层次地感受了西部的辽阔壮美,且作简要记述,以飨诸友,以为纪念。</b></h3><h3><b><br></b></h3><h1><b> 塔尔寺僧俗共处</b></h1><h3><b> 培尔寺在西宁西南25公里处,所以举世闻名,皆因其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而宗又是首任达赖、班禅的老师。寺中僧人说,游了塔尔寺,你能记住宗喀巴的名字就可以了。这话没错,佛教是释迦牟尼公元前5世纪创立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经数千年南传、北传、汉传、藏传,早已是门派林立,而影响最大的就是黄教了。宗喀巴及塔尔寺的历史并不久远,不过是明洪武、永乐年间的事,五百年而已,可自身的努力加之中央政府的扶持,使其他教派难以望其项背,历任达赖、班禅两大活佛,俨然“教皇”一般。</b></h3><h3><b> 塔尔寺规制宏大,殿宇巍峨,随处可见僧侣信徒身体前扑,全身着地的藏式叩拜。这里的出家人每天5时上课,8时下课,学习内容包括藏医,科技,音乐,绘画、历史、哲学等,颇有些和现代教育制度接轨的意思。遗憾的是我们到的晚些,这些课堂情景没有看到。而目之所及,到处都是</b><b>喧嚷的游客,他们来此地大多不是礼佛,到此一游而已。还能着到三几个红衣僧人聚拢一起摆弄手机,身着藏服扎着花辮的女孩招手合影。如今的塔寺,宗教与世俗同在,香火与人烟共生,一派僧俗和谐,其乐融融的景象,这和百年前的塔寺已大相径庭。据说以前有个得道高僧,从塔尔寺一路磕头到拉萨大昭寺,一共磕了360多万个头,他的一个同伴,路上身体出了状况,就被拔下一颗牙带到拉萨,精诚所至难以想像。这种极端宗教事件,今后肯定不会再发生了,想有一天,僧俗两界也许还会融合得难解难分。</b></h3><h3><b><br></b></h3><h1><b> 沿唐蕃古道去茶卡盐湖</b></h1><h3><b> 离开塔尔寺,一路西行300公里去茶卡盐湖。本欲闭目养神,忽见路边闪过“日月山”路标,顿时心中一震——莫非这是唐蕃古道?于是急忙打开手机地图、百度搜索求证,没错,就是这条道!一时间睡意全消。拂去史尘,一幅幅雄浑画卷渐渐清晰起来:丝茶马帮、商旅驼队、信史穿梭,令人无限遐想……还有,大唐文成公主和亲入藏,不也是走的这条路吗?据说,藏王松赞干布从拉萨出发道迎她,都快接到西宁了,其心赤诚,日月可鉴,感天动地。日月山海抜4000多米,并没有多少高原反应,我想当年文成公主一行也是一样,只是前面还有2000公里的路程,还有更高更大的山在等着她,虽说她已离开长安1000多公里了,可入藏路途还不到一半。</b></h3><h3><b> 翻过日月山就是藏区了。蓝天白云下,一座座秀美的山峰掠过眼前。近处,一幅幅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山坡上绿草如茵,不时还能看到牧民的牛羊驼群和随风飘舞的鲜艳经幡。这五彩的风景不知已持续了多久,百年、千年,也许是万年。</b></h3><h3><b> 不知不觉中,茶卡盐湖映入眼帘。该湖位于昆仑山和祁连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雪山白云映在湖中,像镜子一样,由远及近,一层深蓝,一层浅绿,一层乳白,反射着湖面令人窒息的美。不知是谁创造了“天空之镜”这个词来形容它,真是切之又切。熙来攘往的游人中,犹以女性更显鲜艳,不知谁的创意,几乎每人都拿条丝巾,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花的,有的披在肩上,有的围在项间,有的系在腰际,时而高高举起,随风飘动,五彩缤纷,尽态极妍,风情万种……</b></h3><h3><b><br></b></h3><h1><b> 从青海湖到河西走廊</b></h1><h3><b> 从青海湖到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400多公里,中穿祁连山,没有高速,普通公路行车需十几个小时。山真大呀,沿途几乎没有人烟,犹其是夜间,黑黝黝的山谷中万籁俱寂。大山深处有个祁连县,县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几乎和洛阳相当,而人口仅5万多,县城居民才1万多,还不及咱内地一个镇子。 </b></h3><h3><b> 沿途最美的地方,当属甘青交界处焉支山一带了。此处山明水秀,草场肥美,已是盛夏时节了,此地还油菜花怒放,五彩缤纷。难怪当年匈奴被霍去病打败逐出后哀叹,“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兴旺;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b></h3><h3><b> 出了祁连山便是甘肃河西走廊了。按旅行计划经张掖,过酒泉,傍晚时分抵达嘉峪关。嘉峪关矗立在兰新铁路旁边,与山海关同属长城首尾两端,名气可谓大矣。以前去新疆不曾在此下车,只是透过车窗看它苍劲地屹立在祁连山下空旷的戈壁之中,寻找那“孤城一片万仞山”的感觉,甚至还看到一行大雁掠过城楼,暇想中目送它伟岸的身影渐渐远去。此次走进关隘,亲手抚摸它的内城、翁城、外城、城楼,就连城中的关帝庙、戍守将军府邸都仔细地看了个遍,不由慨叹:真乃天下第一雄关,竟是如此完整、如此古朴、如此壮美!</b></h3><h3><b><br></b></h3><h1><b> 故地重游说敦煌</b></h1><h3><b> 嘉峪关再向西,经过玉门、瓜州就到敦煌了。至此,绵延千公里的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结束。抬眼西望,浩瀚的新疆戈壁已在面前。</b></h3><h3><b> 我曽到过敦煌,此番旧地重游,沙山月泉景物依旧。所不同者是游客多了不少,红男绿女衣着更加鲜亮。莫高窟数公里外已需换乘车辆,沿一条景区自属的戈壁公路前往洞窟,距离足有十数公里,那感觉,就像是飞驰在巨型机场的跑道上——这里真的不缺土地。而以前,车是可以直接开到跟前的。</b></h3><h3><b> 莫高窟纪元前数百年已有开凿,大小洞窟400多个,藏经万卷,历尽千年风雨,终成今天的模样。现在</b><b>莫高窟门票依参观人数分ABC类,A票能看8个窟,B票4个窟,C票只能看电影,且不能预定。最近开通了手机订票,但距敦煌三公里时才可以,自然是实名制。我拿在手里的参观票,就像飞机票一样,上面是打着名字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倒票囤票,最大限度服务来敦煌的人。其实,即使所有洞窟都叫你进,你也看不出个名堂,里面光线太暗,时间也有限,还不许拍照。我想,你要真喜欢敦煌,那就好好学习吧,想办法去敦煌研究院工作,可那是要奉献终身的。一般人嘛,跑去敦煌无非只是感受现场的气氛而已。</b></h3><h3><b> 莫道恍若隔世——我上次来这儿已是上世纪的事了。末了,写个打油诗表达一下我此刻的心情: </b></h3><h3><b> 常忆旧时游敦煌,</b></h3><h3><b> 已是物是人非地。</b></h3><h3><b> 千年风沙复风雨,</b></h3><h3><b> 汉唐旧事已远去。</b></h3><h3><b> 河西四郡又二关,</b></h3><h3><b> 更有张骞凿西域。</b></h3><h3><b> 万卷藏经今何在,</b></h3><h3><b> 丝路飞天存永续。</b></h3><h3><b><br></b></h3><h3><b> 【附图片】</b></h3><h3><b> </b></h3><h3><b><br></b></h3><h3><b> </b></h3><h3><b> </b></h3><h3><b> </b></h3><h3><b> </b></h3><h3><b><br></b></h3><h3><b> </b></h3><h3><b> </b></h3><h3><b><br></b></h3> <h3>焉支山附近</h3> <h3>嘉峪关</h3> <h3>茶卡盐湖</h3> <h3>塔尔寺</h3> <h3>唐蕃古道</h3> <h3>敦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