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 登楼观台</font></h3> <h3> 2500年前,一位孤独的老人来到这里,留下一篇五千余字的经文飘然而去。从此这里便有了道院,有了仙人。千百年来,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山谷中,老人写经的历史已渐渐变成了传说。但道的精髓由此传承了下来……</h3> <h3> 这个地方就是终南山的楼观台,这位老人就是老子。</h3><h3> 楼观台,东距西安七十公里,西距周至县城十五公里。创始于西周,鼎盛于唐代,衰落于宋金,毁于宋末,振兴于今。</h3><h3> 老子,生而白首,故号老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姓:李, 名:耳 , 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学说盖世,孔子亦曾请教于老子。据《史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识,其乘风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存世作品《道德经》(汉代前叫《老子》)。</h3> <h3>这是楼观台的前山门,上面写着“仙都”二字。</h3> <h3> 正门的左侧是宗圣宫。此宫殿与唐高祖李渊有关。唐初,高祖为提高李氏皇族地位,追封李耳为远祖,下令修葺楼观,赐地十余顷。公元620年李渊到楼观参拜老子,诏令修建宗圣宫,并改“楼观”为“宗圣观”,并赐白米2000石,帛1000匹以供修建扩充只用;公元624年,宗圣观建成,次年奉道教为国教,老子为教祖,也使得道教成为中国唯一自创的宗教。</h3> <h3> 左侧为众妙街。大概源自于《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h3><h3>尚未开放,只好拍了张照片。</h3> <h3> 在正门前方的两侧,各立着六块高大的石碑。正面的上刻着历代帝王的雕塑,下面是拜楼观的时间,碑背面记载帝王的事迹。</h3> <h3> 从前山门的中间向上看,许许多多的建筑群都排列在山门与讲经台的轴线上,错落有致。</h3> <h3>颇有皇家寺庙的风范</h3> <h3> 经过前山门,向上走两公里的路程,才到达楼观台森林公园,而楼观台的主要建筑群就在公园内。</h3> <h3> 进入园内就是百竹园,据说有150多个品种。</h3> <h3>这是二山门。</h3> <h3>说经台。相传这个地方就是当年老子写《道德经》和讲经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上善池。传说元始祖二十年春,这里爆发了千年不遇的瘟疫,人们喝了山门左侧的泉水,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此事传到翰林院大书法家赵孟頫哪里,深受感动,便写下了“上善池”三个字。</p> <h3> 主殿的门内,立着两块刻于13世纪晚期的石碑,上面是《道德经》中的《道经》和《德经》</h3> <h3>千年古树“榔榆”</h3> <h3>八卦石。用木棒敲击可发出像敲击金属的声音。</h3> <p class="ql-block"> 说经台的对面是——紫气东来。相传老子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看到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青牛前来。随请入楼观,北面而师事之。</p> <h3> 在紫气东来建筑群内,有老子殿、斗姥殿……</h3><h3>在一条拱廊的墙上镶着许多石碑。碑上刻着昔日著名的来访者所留下的诗歌、书法及绘画作品。其中有大诗人白居易在《道德经》的结尾处留下了:</h3><h3> 言者不知知者默,</h3><h3> 此语吾闻于老君。</h3><h3> 若道老君是知者,</h3><h3> 缘何自著五千文?</h3><h3>由于年代久远,拍摄不清,只记录了下来。</h3> <h3> 沿者说经台前面的石阶和卵石路向南拾级而上,越翠林竹海,松林尽处,是翠薇峰,现在叫炼丹峰也称炼丹炉。相传是老子修炼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炼丹炉。其实就是一间小祠堂,室内仅容纳一张供桌和几把椅子。听说很久以来都有出家人一直守护着它。</p> <h3> 距炼丹炉100米处,有一间砖混结构的房间,可能就是守护炼丹炉的道长的住处。</h3> <h3> 从炼丹峰向下看,炼丹峰—说经台—宗圣宫整齐的排布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相距都是两公里,很可能代表道家气息循环的上、中、下三个丹田。</h3> <p class="ql-block"> 楼观台还有一双“翅膀”,各向东西延伸五、六公里。西楼观台主要是老子的陵墓,东楼观台是仰天池。(因路途遥远,此行未能到达)</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种建筑式样,不由想起《庄子》的《逍遥游》开篇中写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