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备前烧简史

小虾妹妹

备前烧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气息,不彩绘、不上釉,手艺人通过长期的经验,对火、风、土元素加以控制,使作品风格多样,或深邃宁静,或放肆张狂,备前烧流传至今,由于原料黏土含铁量丰富,加之工匠们坚持用赤松木为燃料进行烧制,每件作品的色泽与纹路依然保持着一份独一无二的侘寂之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西村春湖造宝瓶</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香秀作嘟嘟嘴宝瓶</font></h5> 藤原时平撰修的《延喜式》中曾提到,备前烧在须惠器的传统影响下,约于平安时代末期,在和气郡香登庄伊部诞生。<br><br>初期备前烧窑与须惠器窑相似,以半地下穴形式,修建在伊部周边的山脚下。这种穴窑依靠山坡斜面挖凿一条10米左右的细长沟渠,顶棚、侧壁用黏土做成,制作效率低下,却在燃料充足时能够产生备前烧最为独特的窑变。<br><br>这段时期的备前烧作品因胎土质地关系,均为灰白色,以现代判定看,依然成为“须惠器”更贴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紀年銘を刻んだ四耳壺(室町時代、国指定重要文化財、岡山県山陽町·千光寺藏)</font></h5> 到了镰仓时代中期,须惠器窑衰落,备前烧窑均扩大规模、增加倾斜度,因各产业发展迅速,对陶器需求量增大,激发了备前烧作品的快速发展。对于黏土的质量要求相较之前微有下降,从而诞生了黑色、赤褐色作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水指 銘青海(室町时代、名古屋市·德川美術館蔵)</font></h5> 室町时代初期,备前烧窑的海拔位置逐渐升高,数量增多。这些窑的形状因随山坡往上延展,被称为“登窑”,每处窑使用胎土依窑修建场所而定,作品更加突出实用性,紫褐色器物出现。这个时期备前烧销售渠道增多,从本土销往西日本各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筒大花生(室町时代、国指定重要文化財)</font></h5> 室町时代中期,备前烧窑数量减少、规模扩大,与茶道逐渐产生关系,直至室町战国时期永禄年间(1558-1570),各类茶会上频繁出现备前烧身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緋だすき水指(桃山時代、国指定重要文化財、東京都·畠山記念館)</font></h5> 到安土桃山时代初期,备前烧零星小窑被逐渐废弃,转以大窑形式存在。伊部地区以山为形修筑起榧原山麓南大窑、不老山麓北大窑、药王山麓西大窑三座窑,诞生出大飨、金重、木村、寺见、顿宫、森六个姓氏的制陶大户,备前烧开始蓬勃发展,生产正规化,各类茶器、食器、花器、水罐等相继出现,受到追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徳利 銘 年わすれ (桃山時代)</font></h5> 进入江户时代,备前烧产业被幕藩体制控制,品质与数量开始下降,其他窑产地如有田、濑户等地的施釉陶瓷器发展迅速,也对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备前烧进入瓶颈期。<br> <br>延续到明治大正时期,大众审美受西安文化风潮影响,备前烧等日本传统文化风格器物难以销售,三大窑亦被废弃,匠人们除部分坚守者外,均已转行,备前烧遭遇自诞生以来的最大危机。<br> <br>进入现代社会,日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工艺的发展,随各部门宣传,辛苦坚守的匠人们随着时代发展终于再次盼来生机,备前烧从“共同窑”时代转而发展成了“个人窑”时代,坚守下来的匠人家族,延续登窑传统,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家用窑,个人风格也越加明显,备前烧逐渐复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黄哉窑异形花器</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伊势崎淳作黑釉方形花器</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果你也喜欢备前烧 请关注我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