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深深地怀念我们最最敬爱的布衣老父亲!真的好想您……</h3> <h3>为纪念父亲逝世30周年,缅怀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我们搜集、整理、翻拍、编制了有关父亲的百余帧生活照、工作照、剧照、撰文、简历等资料(好些记忆中有的已流失)。以下分门别类按年份排序,年份或剧名均不详的集中排放于后。</h3> <h3>父亲于1925年正月23出生于山东荣成马道凤凰崖。我们的父亲是家中老小,上有一个哥哥和仨姐姐。</h3><h3>图为各时期的养育了五个孩子的我们的爷爷王畹芗和婆婆姜元松(下中,我们家管奶奶叫婆婆),上左左边那位是时年21岁的爷爷。</h3> <h3>少年时期的父亲</h3><h3>图1——父亲与我们的婆婆和大伯、三姑</h3><h3>图2右~图3中——父亲的大哥(我们的大伯)</h3> <h3>青年时期的父亲</h3><h3>图1左</h3><h3>图2左</h3> <h3></h3><h3>早年的父亲</h3><h3>图1——父亲与我们的伯母</h3><h3>图2——父亲与我们的大伯一家摄于成都</h3><h3>图3——父亲与他的大哥和仨姐姐(因没有父辈五兄妹的合影,特将2006年10月回老家时拍摄的二姑照片粘贴在右下角)</h3> <h3>父亲年少时离开家乡在济南(青岛?)当过学徒(亨特皮鞋店?),继而进入济南的国立六中读书,后因战乱时局不稳,学校先后迁址四川成都、绵阳,父亲也随之变成了“流亡”学生</h3> <h3>民国33年,摄于四川绵阳中山公园</h3><h3>国立六中第二分校十二级一班欢送远征同学留念</h3> <h3>民国34年,摄于四川绵阳</h3><h3>图2——2月23日</h3> <h3>民国35年,摄于四川绵阳</h3><h3>图1——5月24日,往公园途中</h3><h3>图2——于夏天</h3><h3>图3——11月,从上海回来于绵阳公园</h3><h3>图4——11月,于国立六中大礼堂右畔耳屋</h3><h3>图5——11月9日,国立六中学十八级一班联欢留影</h3> <h3>民国35年,摄于四川绵阳</h3><h3>图1——11月22日,欢送同学转学留念</h3><h3>图2~图3——11月24日</h3><h3>图4——12月2日,欢送同学留念</h3><h3>图5——12月,于涪水之滨</h3> <h3>摄于四川绵阳(年份不详)</h3> <h3>1947年</h3><h3>父亲于国立六中毕业</h3> <h3>1948~1951年7月</h3><h3>父亲就读于当年座落在四川路的“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话剧表演科</h3><h3>图为毕业证书及历年的成绩报告单。这期间,于1950年8月~11月参加“华东革大”学习并参加了皖北土改</h3> <h3>上海戏剧学院(1945~2005)60年校庆纪念</h3><h3>图为表演系各届校友名单</h3> <h3>1950年5月9日</h3><h3>剧专队伍在北站欢迎以叶哈依洛夫同志为首的苏联青年代表团</h3> <h3>1951年5月</h3><h3>我们的父母喜结连理</h3><h3>图为结婚公证书</h3> <h3>1951年11月</h3><h3>父亲参加工作。从上海剧专、华东人艺(后改为华东话剧团)到上海人艺</h3><h3>图为上海话剧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工作证及借书证</h3> <h3>1954年3月,摄于蘭心剧场</h3><h3>话剧《伏》剧照</h3> <h3>1954年11月</h3><h3>话剧剧照(剧名不详)</h3><h3>图2——右下为定妆照</h3> <h3>1955年</h3><h3>图1——10月出演的话剧剧照(剧名不详),饰村长</h3><h3>图2——12月出演的话剧剧照(剧名不详),饰田队长</h3> <h3>1956年2月6日</h3><h3>父亲的自传稿及“整风思想小结”</h3> <h3>1956年4月3日,摄于上海人艺</h3> <h3>1960年</h3><h3>图1——2月,与我们的大表姐在北京天坛</h3><h3>图2——4月4日,从北京回沪途经南京泛舟玄武湖</h3> <h3>60年代,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改变的四幕八场话剧《智取威虎山》要早于电影《林海雪原》及京剧《智取威虎山》问世,因此父亲是国内各剧种中首演“杨子荣”的演员</h3><h3>图为演出海报</h3> <h3>话剧《智取威虎山》上演后出版的连环画</h3> <h3>1961年4月25日</h3><h3>图为摘自刊登于新民晚报上父亲的撰文“看银幕上的杨子荣有感”。话剧、电影、京剧里三位“杨子荣”的扮演者(王善树、王润身、童祥林)曾于80年代在延安西路200号的文艺会堂相聚。1981年,父亲与王润身又一起合作出演过被“枪毙”了的电影《苦恋》</h3> <h3>1961年12月,摄于九江</h3> <h3>1963年,摄于上海</h3><h3>话剧《乌云难遮月》剧照,饰“桑迪鲁”</h3> <h3>1967年5月</h3><h3>话剧《收租院》剧照,饰“李阿根”,戏校张蓓民饰“小梅”</h3> <h3>1969年初,摄于儿子赴吉林插队前</h3><h3>图1——1月22日,与儿子合影于家中</h3><h3>图2——3月9日,于家中的阖家照</h3><h3>图3——3月17日,于新成中学,父母强颜欢笑携小女儿一起送儿子上山下乡</h3> <h3>1970年</h3><h3>图1——与儿子及二女儿、小女儿的合影</h3><h3>1971年</h3><h3>图2——在家中</h3><h3>1972年1月8日</h3><h3>图3——阖家照</h3> <h3>1972年3月22日,摄于到韶山体验生活</h3><h3>图1——韶山学校门前桥上</h3><h3>图2~图3——登韶峰</h3><h3>图4~图5——韶峰顶</h3> <h3>1972年3月30日</h3><h3>到武汉体验生活。摄于参观二七大罢工纪念馆时</h3> <h3>1972年7月15日,摄于上海艺术剧场</h3><h3>话剧《农奴戟》剧照</h3> <h3>1972年9月下旬,在“长征”号体验生活</h3><h3>图1——从大连回沪途中摄于船顶</h3><h3>图2——与小卖部服务员老李合影</h3> <h3>1973年</h3><h3>图1——春演,话剧《新的里程》剧照,饰“张师傅”</h3><h3>图2——11月19日,韶山大队韶山生产队毛华松写给父亲的“词”</h3> <h3>1973年3月11日</h3><h3>父亲因担心在吉林插队的儿子回家买不到大连到上海的船票,托同事祝希娟帮忙</h3><h3>图为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和夹带着的祝希娟写给大连婆家人的“介绍信”</h3><h3><br></h3> <h3>图为祝希娟写给婆家人的“介绍信”</h3> <h3>1973~1976年</h3><h3>图1——父爱如山!于大女儿从江西农场回沪探亲时</h3><h3>1974年10月20日</h3><h3>图3——父母与儿子、二女儿在家中晒台上</h3><h3>1976年6月10日</h3><h3>图4——在家中</h3> <h3>1975年5月</h3><h3>出演的话剧《夺撸》、《雷雨之前》、《铁道线上》的演职员表</h3> <h3>1977年</h3><h3>图1——3月,摄于长江剧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饰“老K”</h3><h3>图2——5月29日,摄于长江剧场三楼凉台。演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日夜场之间</h3> <h3>1977年5月</h3><h3>与前线话剧团《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部分演职员合影</h3> <h3>1977年秋</h3><h3>图1——与日本戏剧家代表团来沪访问观看排演话剧《姜花开了的时候》第二场后合影</h3><h3>图2——欢送同事童永江合影</h3> <h3>1978年2月8日</h3><h3>话剧《姜花开了的时候》剧照,饰“老王舅舅”</h3> <h3>1978年6月13日</h3><h3>父亲记录的小女儿在备课考学期间的饮食起居及身体状况</h3> <h3>1978年</h3><h3>图1——9月,外籍华人韩素音到上海人艺做客留影</h3><h3>图2——年底,赴北京调演话剧《彼岸》时与同事向瑾在后台的合影</h3> <h3>1979年2月</h3><h3>调演话剧《彼岸》时与剧作家、诗人屈楚合影于北京崇文门招待所九楼</h3> <h3>1979年2月18日,摄于北京民族宫剧场</h3><h3>调演话剧《彼岸》剧照,饰“游公园的老人”</h3> <h3>1979年9月1日,摄于话剧《大马戏团》剧组父亲在剧中饰演“慕容无锡”</h3><h3>图为与著名演员乔奇(中)一起讨论剧本</h3> <h3>1979年,摄于十三陵</h3> <h3>1980年5月</h3><h3>话剧《陈毅市长》剧照,饰“韩管理员</h3> <h3>1980年</h3><h3>图1~图2——7~8月,演出话剧《陈毅市长》时摄于五机部招待所</h3><h3>图3~图4——8月,摄于长陵和八达岭</h3> <h3>图1——电影《陈毅市长》剧照,饰“韩管理员”</h3><h3>图2——电影《陈毅市长》摄制组合影</h3><h3>198010月下旬</h3><h3>图3——拍电影《陈毅市长》时摄于上海文联</h3> <h3>摘自电视台重播电影《陈毅市长》的影像片段:陈毅市长(魏启明饰)让韩管理员(王善树饰)脱衣数身上的伤疤,以此教育欲邀功的师长(孙毓才饰)</h3> <h3>80年代</h3><h3>图1——话剧《鉴湖女侠》剧照,饰“金阿水”</h3><h3>图2~图4——当时出版的连环画</h3> <h3>80年代</h3><h3>图1——电影《阿Q正传》剧照,饰“囚犯狱头”</h3><h3>图2——电影《金不换》剧照</h3><h3>图3——电影《最后的太阳》剧照,饰“邮局老职工”</h3> <h3>80年代</h3><h3>电影《大泽龙蛇》(《燎原》的续集)剧照</h3> <h3>1981年</h3><h3>被“枪毙”了的电影《苦恋》(又名“太阳和人”)剧照</h3><h3>图2——父亲饰张大爷</h3><h3>图3——全体演员剧照(父亲边上的是电影《林海雪原》杨子荣的扮演者王润身)</h3> <h3>1981年3月,摄于河南辉县</h3><h3>电视剧《马力》剧照</h3> <h3>1981年</h3><h3>图1——摄于4月17 日</h3><h3>图2——10月,摄于松江汽车站。电视剧《路遇》剧照,饰“舅舅”</h3><h3>图3——12月,电视剧《邻里之间》剧照,饰“老王伯伯”</h3> <h3>1981年戏剧节,父亲在话剧《巍巍昆仑》中饰演“炊事老班长”,因此于82年5月22日荣获上海首届戏剧节(白玉兰艺术节的前身)最佳表演奖</h3><h3>图1——摄于后台休息室</h3><h3>图2——摄于人民大舞台,为《巍巍昆仑》演出前展出之生活照</h3><h3>图3——奖状</h3> <h3>1982年1月</h3><h3>电视剧《邻里之间》录音结束后摄于电视台</h3> <h3>1982年,摄于河南南阳</h3><h3>图1——5月,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的定妆照</h3><h3>图2~图3——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剧照。父亲因此剧荣获长春电影节小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并获得当年百花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h3> <h3>1982年</h3><h3>拍摄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期间与摄制组成员的合影</h3> <h3>1982年5月16日</h3><h3>拍摄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出外景时由南阳某影刊记者所摄</h3> <h3>1982年</h3><h3>图1~图2——10月15日,摄于北京房县十渡公社,电影《大地之子》的外景地。与长春话剧院演员合影留念</h3><h3>图3——电影《大地之子》剧照</h3> <h3>1982年10月</h3><h3>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剧组及电影《大地之子》剧组的部分演职员合影</h3> <h3>1982年</h3><h3>应《上海戏剧》刊物之邀撰写、刊登在《上海戏剧》1982年第04期上的名为“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的短文</h3> <h3>1982年</h3><h3>在河南拍电视剧期间与我们的大伯(父亲的大哥)全家团聚合影</h3> <h3>父亲分别与他大哥的六个子女的小家庭合影</h3> <h3>1982年</h3><h3>在自家晒台上抱着他钟爱的外孙</h3> <h3>1983年</h3><h3>图1——3月20日,应“梅兰照相馆”之邀拍摄的一组照片</h3><h3>图2——4月上旬,应“中国照相馆”之邀拍摄的一组照片,右下图为父亲与他的外孙</h3> <h3>1983年,在家中</h3><h3>图2~图3——7月2日,与外孙玩耍和与我们的母亲及二女儿一家用餐</h3> <h3>1984年2月7日,在家中</h3><h3>图1——增添了新的家庭成员后的阖家照</h3><h3>图3——大姑父在我家做客</h3> <h3>1984年,摄于长春</h3><h3>图1——5月,电影《当代风格》的定妆照</h3><h3>图2~图5——电影《当代风格》剧照</h3> <h3>1984年7月中旬,摄于长春电影制片厂</h3><h3>与哈尔滨话剧院王稼祥合影</h3> <h3>1985年6月20日,摄于诸暨和济乡外景地</h3><h3>拍科教片《三角警标》时与石仁权副导演合影</h3> <h3>1986年6月</h3><h3>在家中与孙女和外孙</h3> <h3>1987年3月28日,在家中</h3><h3>图2——外孙过5周岁生日</h3> <h3>1987年9月15日,摄于山西平遥</h3><h3>珠影厂电影《天火》剧的定妆照</h3> <h3>图1——拍电影《观音堂》时的镜头,摄于琅山山顶庙内(年份不详)</h3><h3>图2~图3——话剧《一千零一天》的演职员表和剧情介绍,父亲在剧中饰演“邮电局班长王永春”(年份不详)</h3> <h3>部分年份、剧名均不详的剧照与工作照</h3><h3>父亲在他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曾参演过60多部话剧及近20部影视剧的拍摄。如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49年演出此剧曾被评为三等功)及《战斗里成长》《新沂河兰图》《布谷鸟又叫了》《天山脚下》《上海战歌》《悲壮的颂歌》《打面缸》《枯木逢春》……影视剧《你是共产党员吗》《鉴真号》《陈毅出山》《半条红纱巾》《铜脸盆的故事》《祸起萧墙》《路遇》《孙中山》等等,遗憾没有留下(或流失)资料(人艺院刊上登载的“悼词”中都有列举)。父亲在63岁正式退休后也应邀演出过一些电视剧,那时因身体原因只能参演些在家附近取景的剧目了。吴天明和陈凯歌等导演曾请父亲出演《老井》和《黄土地》,也都因身体原因不能远行而推辞。</h3> <h3>剧照(年份、剧名不详)</h3> <h3>剧照(年份、剧名不详)</h3> <h3>剧照(年份、剧名不详)</h3> <h3>工作照(年份、剧名不详)</h3> <h3>剧照、工作照(年份、剧名不详)</h3> <h3>生性耿直、豁达、爽朗的父亲时不时会幽默搞怪一把。记得父亲曾与我们说过的他就读剧专时的一段趣闻轶事:父亲年轻时桀骜不驯、顽皮捣蛋(从他年轻时的照片里可见一斑)。有一次教形体课的老师关照学生第二天上课时穿软底布鞋,最好是那种舞蹈鞋。这是父亲最感头疼及不喜欢的一门课程。第二天父亲穿着从街头地摊上买的美国兵翻毛大头靴一本正经地去上课。结果可想而知……众人捧腹、老师忍俊不禁、啼笑皆非</h3> <h3>图1——青壮年时期的父亲。下3摄于1956年,下4摄于1974年,其余年份不详</h3><h3>图2~图3——老年时期的父亲</h3> <h3>1988年2月17日,在家中</h3><h3>图2~图3——与我们的母亲和小女儿一起用餐</h3> <h3>1988年5月1日,父亲于63岁正式退休</h3><h3>图2——伴随父亲演艺生涯的《演员自我修养》</h3> <h3>1988年10月,在家中</h3><h3>疾病缠身、日益苍老的父亲</h3> <h3>图1——1989年2月6日,这是全家最后一张合影。一个多月后,我们亲爱的老父亲因肝硬化等疾病在华山医院与世长辞</h3><h3>图2——上海戏剧学院校友会刊登在新民晚报上的讣告</h3> <h3>1989年4月4日,父亲的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举行</h3><h3>图1——追悼会现场,父亲遗像下是人艺演员魏宗万供奉的名酒,仪式结束后魏宗万将酒绕父亲遗体洒了一圈</h3><h3>图2——父亲生前挚友上戏校友陈多教授、郭皎先生致的挽联</h3> <h3>1989年5月</h3><h3>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刊上登载的纪念父亲的文章《王老憨闯关》和院领导在父亲追悼会上的“悼词”</h3> <h3>一生简朴的父亲的部分遗物,外出演出时携带的军用书包、水壶、行李扎带(扎带上还写有父亲名字的末尾一个字“树”以作标记)及老花镜、刮胡刀、快板等</h3> <h3>十七年后,于2006年国庆期间,在兄长的带领下,我们将父亲的部分骨灰送至山东老家后撒进大海,完成父亲“情系故里、魂归大海”的遗愿</h3><h3>图1——父亲的出生地,毗邻黄海的凤凰崖</h3><h3>图2——我们的兄长手捧父亲的骨灰在早已易主的老家旧居前</h3><h3>图3——护送父亲骨灰回山东老家的全体成员</h3> <h3>捎上纸钱,寄托哀思</h3> <h3>长兄与我们的四表叔一起将骨灰及烟酒撒向大海,告慰先父的在天之灵</h3><h3>安息吧,亲爱的父亲!晚辈们在此斟酒一杯、轻歌一曲:</h3><h3>那是我们小时候</h3><h3>常坐在父亲肩头</h3><h3>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h3><h3>父亲是那拉车的牛</h3><h3>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们养大</h3><h3>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h3> <h3>韶华易逝、青山不老。父亲永驻我们心中!</h3> <h3>谨以此篇缅怀天堂里的父亲……</h3><h3>您的儿女:</h3><h3>家鄞、家邽、家郅、家鄄</h3><h3>敬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