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ul><li><b> </b><br></li></ul></h3> <h1> 题记:每年的五月三十日是父亲的忌日。这一天也是我们家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相见唯有在梦中最为悲痛的日子。自1997年5月30日父亲去世至今,已有22年之久了,随着父亲远去的身影越来越远,我们对他的思念与日俱增,且时常是泪眼朦胧......。为表达对父亲的缅怀之情,现将芜湖市公安局《向何文秀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告别词》及父亲生前撰写的《家境专书》和父亲去世后,母亲为纪念父亲所作的《祭词》一并誊抄如下,谨以此寄托我们的哀思。</h1> <h1><br></h1><h1><b> 向何文秀同志遗体告别仪式</b></h1><h1><b> 告 别 词</b></h1><h1><b>各位领导、各位同志:</b></h1><h1><b> 今天,我们在这里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举行向何文秀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告别我们公安战线的一位老前辈、老同志。</b></h1><h1><b> 何文秀同志1928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满族的一个贫苦家庭,九岁放牛,后靠大姐作苦工供养上学,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初期曾在大连铁路公安处担任文化教员,后调公安部一处、二处任科员。57年11月调芜湖市公安局,历任科员、副科长、协理员等职,评为工程师职称。1988年12月离休,享受县(处)级待遇。</b></h1><h1><b> 何文秀同志生病住院期间,市局领导和有关部门,科室及亲朋好友曾多次前往慰问探望,终究病情加剧,医治无效,于1997年5月30日14时30分在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0岁。</b></h1><h1><b> 何文秀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跟党走,爱憎分明保国安,恪尽职守干工作,不计得失作奉献。他为人正派直爽,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光明磊落。他襟怀宽广坦荡,处世克己奉公,生活艰苦朴素,教育子女严格,两袖清风廉洁。何文秀同志转战南北,屡建战功,为公安隐蔽战线的工作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b></h1><h1><b> 辽沈大地诉衷肠,长江之滨动哀情。何文秀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宛在,他的可贵品德犹存。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再创辉煌,以告慰何文秀同志在天之灵。</b></h1><h1><b> 何文秀同志安息吧 !</b></h1><h3><b> </b></h3><h1><b> 芜湖市公安局</b></h1><h3><b> 1997年6月3日上午9时半</b></h3><h3><b> </b></h3> <h1><b> 父亲生前工作和生活照</b></h1><h3><br></h3><h3>54年与母亲合影</h3> <h3>50年在大连铁路公安处工作照</h3> <h3>58年6月公安部领导来安徽视察,与省公安厅担任警卫的同志合影留念(后排左四为父亲)</h3> <h3>85年参加公安部组织的公安史誌编撰工作时于北京留影</h3> <h3>58年10月于北京</h3> <h3>89年与公安部谭处长(中)合影(右一为父亲)</h3> <h3>51年10月4日在大连与同事合影(前中为父亲)</h3> <h3>52年元旦父、母亲与同事合影(前排左起为母亲和父亲)</h3> <h3>78年参加市委党校学习时留影(后排右二为父亲)</h3> <h3>与省厅宋树根处长、市局黄汝增副局长等人在铁山宾馆(左一为父亲)</h3> <h3>右一为父亲</h3> <h3>与公安厅处长在办公楼平台上</h3> <h3>93年10月与周臻吾等同志在铁山宾馆(中为父亲)</h3> <h3>80年5月接待多国大使来黄山旅游,与省公安厅、地市公安局同事合影(后排右二为父亲)</h3> <h3>62年在合肥参加技侦会议时合影(左二为父亲)</h3> <h3>61年在芜紡查破纵火案后,与厂保卫科长吴世鑫(左一)在一起</h3> <h3>76年冬和母亲在原弋矶山派出所平台上留影</h3> <h3>84年黄山留影</h3> <h3>85年5月父母亲在沈阳</h3> <h3>与母亲在一起</h3> <h3>67年姐弟四人与父母合影</h3> <h3>85年10月和家人在辽宁铁岭</h3> <h3>与家人在一起</h3> <h3>父亲来辽宁铁岭时与其姐夫(右)在一起</h3> <h3>95年2月父、母亲与侄儿何景杰在镜湖</h3> <h3>88年12月办理离休手续后留影</h3> <h1><b> 荣誉奖章和相关证件照</b></h1> <h3>91年荣获公安部颁发的二级金盾荣誉奖章(已于2018年连同有关证件捐赠给市公安局)</h3> <h3>持枪证</h3> <h3>老干部离休荣誉证</h3> <h3>50年代北京驾驶证</h3> <h1><b> 父亲患病期间亲属来病房看望</b></h1><h3></h3> <h3>左起 父亲的大妹、长女何景松、父亲、母亲、侄媳</h3> <h3> 左:父亲大侄儿何景山 右:大侄媳潘桂珍</h3> <h3>讣告</h3> <h3>设在家里的简易灵堂</h3> <h3><b> 追 悼 会 现 场</b></h3> <h3>追悼会现场(一)</h3> <h3>追悼会现场(二)</h3> <h3>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建国在告别仪式上</h3> <h1><b> 告 别 仪 式 情 况 简 介</b></h1><h1> 一、向何文秀同志遗体告别的有:</h1><h1> 1、何文秀同志的亲属子女和亲朋好友;</h1><h1> 2、有专程从合肥赶来吊唁的省公安厅七处秦哲文、高春光处长,宋树根、杜山处长及何文秀同志老战友合肥市粮食局原局长冯忠义;</h1><h1> 3、有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建国;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海、李少平、薛永华;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局长助理肖培夫;局长助理、七科科长徐海军和市区各公安分局、支队及市局机关各科室的领导与代表;</h1><h1> 4、参加向遗体告别的单位、领导还有:市政法委原书记张轩;监察局原局长王静;原老干局周局长;市人大常委李朝元;市直机关工委书记蔡德盛;市国家安全局局长许广、副局长王梓文、李怀昌;芜紡副厂长俞云祥、束敏言;联大校长杨可安;市第一中学程校长、叶校长、章主任;市公安局原局长杨炳荣、原副局长杨永清、黄汝增、姜伟、钟珍礼、高周林、凤锦祥;市公安局原督导员毛晓骍、许继根、周臻吾和部分离休、退休老同志等,以及有关单位,有关方面人士和朋友。</h1><h1> 二、何文秀同志逝世以后送花圈、花篮的单位和个人的有:</h1><h1> 市公安局、各公安分局、各支队和有关科、所、队及市局离休干部支部;</h1><h1> 省公安厅七处,省国家安全厅四处;</h1><h1> 市国家安全局及有关科、队;</h1><h1> 市交通局机关、市汽运总公司、一运总公司、二运总公司、装运总公司;市公路运输管理处,鸠江区交通局;</h1><h1> 芜紡安保处、市长江机械厂、市第一中学等。</h1><h1> 个人送花圈的老同志有:</h1><h1> 省公安七处原处长张明甫;</h1><h1> 有王茂仁、彭振声、李乐平、程致祥、李云、牛家森。</h1><h1> 以上如有遗漏之处,敬请原谅,再次表示感谢!</h1><h1> (芜湖市公安局)</h1> <h3><b> 祭 词</b></h3><h3> (1997.7.6 妻 李桂英)</h3><h3><b> 望断长江水 滚滚浪滔滔 亲人离我去</b></h3><h3><b> 不知往回还 终日思我伴 魂飞白云间</b></h3><h3><b> 静坐遗像前 思绪感万千 文秀与我伴</b></h3><h3><b> 将近五十载 回忆往日情 空有泪满襟</b></h3><h3><b> 五月三十日 妻儿哭断肠 去岁至今日</b></h3><h3><b> 陪君入病房 诚信求神医 手术除怪魔</b></h3><h3><b> 可怜老伴呀 肿瘤不饶人 好药和毒药</b></h3><h3><b> 注入血液中 千针数万滴 秀在苦熬煎</b></h3><h3><b> 他人无法替 血流我心间 手足青蓝紫</b></h3><h3><b> 八次化疗均无效</b></h3><h3><b><br></b></h3><h3><b> 昼夜听君唤 片刻不能离 病榻十一月</b></h3><h3><b> 终将把命丧 噩耗降大地 亲朋泪汪汪</b></h3><h3><b> 身躯化白骨 音容永世存 痴心盼文秀</b></h3><h3><b> 魂绕在三更 悲痛伴泪珠 想念梦中求</b></h3><h3><b> 人生漫漫路 走完太艰难</b></h3> <h3>绥中海边</h3> <h1><b> 家 境 专 书(一)</b></h1><h3> (1988年 何文秀)</h3><h1> 我出生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 编者注 下同 )五月二十二日,出生地,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西嶺屯。我祖父何国祥,咸丰九年(1859年)生,有兄弟四人,祖父在家行三,长工出身,故于1943年,享年八十四岁。父亲何俊林是祖父独生子,生于光绪年间。六一年因生活困难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父亲一生正直厚道,扛长工出身。祖父系满族,也叫旗人。祖父属鸡,父亲属虎。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扛长工,据说在本村一位张姓人家一干就是十三年。母亲魏氏,一九七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母亲是一位能干的妇女,她也是一位旗人,旗人是不裹足的。</h1><h1> 父母生我们兄弟姐妹八人。大哥何文升,生于民国元年(1911年),属鼠,解放前务农和打长工为生,一九六五年因患癌症去世,终年五十四岁。二哥何文会,民国四年(1915年)生,读过小学,当过店员,也务过农,于一九六二年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七岁。三哥何文福,一九一七年生,长工出身,我记事起,他就是个长工,直到四六年才算不再干长工了。他是我们家主要劳动力之一,小时候身体不太好,现在身体还可以,三十多岁才结婚,现已是七十有零了,一生苦干,现在儿女四个,虽老伴已故,但不愁吃,不愁喝,也算是安度晚年了。</h1> <h3>父亲的长兄何文升</h3> <h1>四哥何文学,一九二一年生。青年起就学钓鱼,一直为渔主捕鱼,解放后自己也编船,当船长,今年也是六十八岁的人了。他一生为人忠厚、热情。小时候的冬天,我们盖一床三幅被子,白天一起去田间干活,直到他十七、八岁时去给人家钓鱼,我们才算不在一起干农活了,但晚上睡觉还是在一起的。</h1> <h3>父亲的三哥何文福</h3> <h1>从我读小学起,他就支持我直到高小毕业,终因家境贫寒,他个人已无力再让我去县城中学求学了,但他还是愿意以长工的酬金继续资助我读书,此时再加上姐姐的帮助,我才有机会上了中学。四哥喜欢饮酒,这是渔民的习惯,常饮酒使身体虚弱,加上长期在潮湿环境中生活,关节炎严重,好在儿女都大了,都听话,他是一家之主,也算晚年的幸福。</h1> <h3>父亲的四哥何文学</h3> <h1> 四位亲人从六一年到七五年相继去世,我都未回去过,应说这是工作太忙,再之路途遥远,特别是我母亲临终前还盼望和我见一面,然而,当接到电报时,她老人家已故去,这不仅让我母亲在九泉之下感到不安,也令我终身深感愧疚。</h1><h1> 大姐何文坤,一九二五年生,她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妇女,,虽然一天书未读,但社会生活中的知识丰富。舞文弄墨她不行,但她算起账来却很快,她对做农活很有研究,喜欢种些经济作物,她一年种田的收入顶得上一个农村的主要劳力。她们家七口人,五个孩子只依靠我姐夫一个人教书,但是她们生活还可以。我姐不但能干活,而且过日子还很会精打细算,克勤克俭,我刚上学时因没钱买书包,她就把自己的一件大襟褂拆了,为我缝制了一个书包,这事我迄今还记忆犹新。她对孩子们要求很严,五个孩子不但积极参与家务和田间劳动,读书也很用功,除一人高中毕业,其余四人中,一个是大学本科,三人大专,他们中还有一人担任公司领导,也算我姐教子有方。我问她是怎样培养孩子读书和劳动的,她说:“只有干活吃饭才香,才能过好日子,至于读书,我是常讲,我没见过读书的苦处,他爸是教书的,对他们影响很大”。</h1><h3> </h3> <h3>父亲的大姐93年来芜湖时在镜湖留影</h3> <h1> 二妹何文清,一九三一年生,她也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妇女,今年五十七岁。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其中四个已经结婚,目前生活尚可以,农村就是依靠劳动过日子,现在孩子都大了,单过了,这对于老人来说,孩子大了能干活了,就算幸福。二妹最孝顺我母亲,这主要是因为姐姐和小妹妹不在农村的缘故,二妹家离我家有八里路之距,所以她经常去看望已卧床不起的老母,可谓孝也。</h1> <h3>左起:父亲的二妹和大姐</h3> <h1>小妹何文琴初中毕业,五四年进沈阳一家兵工厂做工(日伪时期叫昭和造兵厂),归航天工业部管,她和我在我们家是唯一识字人,今年也是五十三岁的人了。她有两个儿子,都有工作,日子过得比我们强,她动过两次手术,身体不好,现已退休。</h1> <h3>左起:父亲的大姐和小妹</h3> <h3><b> 家 境 专 书(二)</b></h3><h3> (1988年 何文秀)</h3><h1> 我曾听祖父说过,我们家原籍山东,有一年因受到大旱,再加上蝗虫灾害,人们都逃往关东(即山海关以东,东北人称之为关东)。父亲九岁那年,祖父挑着两只箩筐,一头是九岁的父亲,一头是祖父的家当,祖母拄着拐杖跟着祖父,因饥寒交迫,祖母身体虚弱,加上长途跋涉,在去关东的途中就故去了。时年还不到四十岁。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曾回忆说:祖母死后,祖父将祖母的遗体搬到路旁的一个山坡上,头朝南,用石头和泥土掩盖上,含泪带着父亲继续东行,据说这是在光绪年间。出了山海关后,即落脚在辽宁省绥中县,祖父和父亲即居住于前所镇西嶺屯。</h1> <h3>父亲故居:绥中县前所镇大架村西嶺南地(摄于94年7月5日)</h3> <h1>为了生计,他们父子二人,就给人家打长工度日,父亲还回忆说,爷爷年轻时好赌钱,因在闯关东途中奶奶去世,只剩下他们父子二人,又流落他乡,所以闯关东后,爷爷毅然改掉了赌钱的恶习,并从此吃素,信奉佛教了,以求他们父子平安,也以此怀念我祖母。此时,爷爷仍以扛长工维持他们父子二人的生活,他也未再成家。</h1> <h3>父亲的慈母魏氏</h3> <h1> 祖父虽然是穷苦出身,但身体结实。从我记事起,父亲和我大哥就在外扛长工,因我和四哥年龄尚小,家里的农活就由爷爷和二哥、三哥去做,北方的妇女是不做农活的,只管操持家务。</h1> <h3>中排坐着的为父亲的慈母和慈父</h3> <h1>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说起,我仅三岁就记事了,那年秋后,鬼子顺着铁路沿线,已来到前所。“九.一八”事变,鬼子侵占了东北,这里的父老兄弟都纷纷逃难。我家除七十多岁的祖父看家外,余者都逃到山海关一个叫小湾的地方,那里住着一位姓闫的是嫂子妹妹家。我因年幼,一次跑到山海关看到城墙上站着神气的大兵,这些大兵乃国民政府之兵也。</h1><h1> 我还听父亲说,一天在他去县城卖猪仔回来的途中,被几个自称是义勇军的人抓去带路,谁知这一去就是四五天才回来,人已经被打的满身伤痕,那是个穿棉衣的季节。</h1><h1> 父亲一生俭朴,勤劳,他的心,他的为人,白如玉,清如水。</h1><h3><br></h3><h3><br></h3><h3><br></h3> <h3>老祖坟</h3> <h3>山海关老龙头长城</h3> <h1> 后记:1、亲爱的父亲:您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您的音容笑貌在我们的记忆中是那样的清晰和鲜活;从您撰写的《家境专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懂了您和您的父辈们所走过的人生路,是多么的不易和艰难。亲爱的父亲,就在您去世三年后,母亲因思念过度,也随您驾鹤西去了,现如今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但您二老的人生之道和为人之本,尤其是父亲为人直率耿爽,知恩图报,处世克己奉公,不计得失的优良品德,我们会永远铭记和世代相传。安息吧,亲爱的父亲!安息吧,亲爱的母亲!您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1> <h3>父亲的子女和孙子女们(摄于2012年6月)</h3> <h1> 2、子女名单(孙子女略):</h1><h1> 长女: 何景松 婿: 谢业庆</h1><h1> 次女: 何景蓉 婿: 沈发悦</h1><h1> 长子: 何景生 媳: 严 玉</h1><h1> 次子: 何景峰 媳: 宋丽红</h1><h1> 3、在编辑《怀念父亲》过程中,得到了堂兄何景山、表姐刘杰等亲属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值此,谨表谢意!</h1><h1> 4、《怀念父亲》的编辑完成,从搜集图片到整理文字材料,历时约俩月时间。在编辑过程中,始终本着尊重原作的原则,除少数地方的笔误、遗漏字、重复字等进行修订外,其他基本按原文誊抄。</h1><h1> 5、因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烦请诸亲属不吝斧正。</h1><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