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元的美篇

迎元

<p>六十年代 中国支援欧州社会主义国家援建 父亲是专家代表团长 正遇总理访问十四国 经阿尔巴尼亚 众多人中总理喊出何轰 援建很重要 要做好 文革时期总理亲自到电报大楼 又点名何轰 文革乱了 通信不能乱 父亲说请总理放心 直至自身难保 被破送去河南五七干校 至70年平反父亲从干校去广州看我 [心碎]</p> <p>我亲爱的父亲 母亲 🌹</p><p>我们的父亲原名何四海,1920年出生在陕西渭南地区距蒲城县30多公里的洼里村,家庭生活温饱有余。他考入杨虎城将军办的蒲城尧山中学,每个星期回家背上一袋子白面馍馍油泼辣子加咸菜,来回步行60多公里,也因此练出了强健的体魄。当时蒲城地区是国共两党的拉锯战地带,凭着父亲的高中学历,他可以去离家100多公里的大城市西安,在国民政府或国民党军队里谋求一个不错的差事,他的同学同乡就有去了西安然后去了台湾。由于受到蒲城尧山中学中共地下党的影响,父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向陕北进发,几天几夜步行了300多公里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他这一代人的革命人生路。</p><p>父亲到延安报考了《陕北公学》,改名何志智,经过无线电电报专业培训,于1938年5月毕业并被派往晋察冀军区抗日前线,到八路军独立团十团团部任通信参谋、电报队队长。就在走上抗日最前线之际,父亲又改了名字叫何轰。一个轰字,极富动感的象声词,并有赶走驱逐之意。以字明志: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的土地上赶回老家去!</p> <h3>妈妈是无线电报机要报务员 👍要使我们的父母形象丰满起来,离不开他们生活战斗过的 那个年代,所以需要确切的历史资料背景,这可以从互联网上查到.</h3> <h3>工作环境恶劣 艰苦 依然 兢兢业业 ✍</h3> <h3>  母亲和机要报务员战友合拍纪念照</h3> <h3>艰苦战争年代的新婚伉俪 💕 父亲 母亲美丽的豆蔻年华 👥 由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密集分割,使八路军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老十团就主要以太行山及其余脉燕山山脉为根据地,不断主动出击日伪据点,有时还要诱敌深入打围歼战,经常进行夜间急行军,一次跑百八十里是常态,到平北不过九个月就对敌作战百余场。(观者如有兴趣,可以到北京密云县拜谒白乙化烈士纪念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萧克将军手书碑文:“血沃幽燕、名垂千古”。)</h3><h3>老十团屡战屡胜,精彩作战案例数不胜数,作为八路军队伍中一支不多见的“知识分子团”,建团之初就有70余名大学生,非同寻常的突出特点是文化水平特别高,连排干部多是中学生,团营干部多是大学生,曾经被怀疑一群书生能成啥大事?但是在萧克司令员的领导下,在白乙化团长近乎严酷的军事技能训练下,他以身作则,自己就是神枪手、神投弹手,他曾用三颗手榴弹远距离精准投进敌人炮楼的两个枪眼,炸灭了疯狂扫射的机关枪!虎将手下无弱兵,这支队伍军事素质杠杠的,令敌人又恨又怕胆战心惊。</h3><h3>有一次十团的队伍夜行军通过敌人封锁线,浓雾重重,虽接近拂晓也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到人影憧憧,想不到刚过了铁道线,竟意外遭遇了敌人,听脚步声人数不少,怎么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趁着大雾弥漫的掩护,继续前进,二是做好近身格斗的准备,只要敌人先动手就拼死一搏!整支部队似乎在用一个大脑在思考,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敌人沿着铁道线走,八路军横穿铁道线走,鱼贯交叉,“互相礼让”,双方都不言语,只闻脚步刷刷声,最后竟顺利通过了封锁线!这个故事听得我大气不敢喘,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里只说答案吧。父亲说:“当时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既不能询问对方身份,也不能向自己的部队发出任何指令,不能停止前进更不能向后退。对这样的突然遭遇,敌人更怕死,绝对不敢开第一枪,跟八路军打肉搏战可占不到便宜,以往多少次交火已经被打怕了,干脆装聋作哑让过去吧。” 又是一个奇迹, 有惊无险,这就是战争中的心理战,当双方的肾上腺素飙升时,怕死的一定怕不要命的。</h3> <h3><br></h3><h3>父亲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h3><h3>他好几次讲到此生最后悔的一件事:当时在根据地住在老乡家,那家只有一个寡妇一个儿,儿子刚刚十七岁,特别喜欢八路军,一心想入伍。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般不动员独子参军,家里兄弟多的,也不会全批准,可是这个小伙子总是磨着父亲去说服他娘,于是父亲做了工作,争得了这位母亲的同意。小伙子如愿穿上了军装,部队让他在后勤当个勤务兵,但不幸的是 在一次战斗中他牺牲了,他的娘终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父亲那种懊悔的心情几乎背负了后半辈子,总说真不该让他参军,对不起他孤寡的娘!解放以后,父亲每年都去看望这位可怜的娘,带着点心送点钱,任由瞎眼的娘从头到脸摸下来,顺着胳膊抓住双手,老泪纵横,仿佛是自己刻骨思念的儿……父亲也恍若是见到自己的娘,每一次的见面都是对心灵的折磨,直到老人去世,父亲为她买的装老衣服,安葬了她。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当年他离开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时,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我们的奶奶是何等不舍,只好哄骗她说是外出求学,学校放假就回来,于是奶奶就天天坐在村口盼着儿子回来,年复一年地等待着,终是哭瞎了双眼也没能等到儿子回来,弥留之际一遍一遍地叫着父亲的乳名……</h3> <h3><br></h3><h3>由于父亲工作的专业性,他需要亲自进城去敌占区石家庄购买无线电元器件耗材。唯恐陕西口音暴露身份,只好穿上破衣服扮哑巴,灰头土脸脏兮兮,比比划划装二傻,和警卫员两人分头混过城门检查站。在城里购买无线电器材是很危险的,这类商家是敌特重点监控对象,好在有我们的地下党同志接应,利用商人的逐利性,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圆满完成采购任务。用现在的话说:玩儿的就是心跳。</h3><h3>1940年,日军大举扫荡太行、太岳根据地。日军司令长官多田骏(汉奸川岛芳子的干爹),他曾下达过这样的命令:“这次作战的目的,与过去完全相异,乃是在于求得完全歼灭八路军及八路军根据地。凡是敌人地域内的人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秣,其不能搬运的,亦一律烧毁,锅碗要一律打碎,井要一律埋死或下毒”。</h3><h3>1941年,冈村宁次(甲级战犯)接替前任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之职,一到任就提出深挖封锁沟,高筑封锁墙,强化堡垒政策以及在大扫荡中,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这样疯狂恶毒的高压绞杀下,我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残酷最黑暗最艰难困苦的阶段,八路军经常急行军,与敌人周旋,经常打遭遇战,经常吃不饱饭,经常会死人,精神高度紧张。特别是夜间行军,年龄小的战士和视力不好戴眼镜的同志不敢掉队,只好拉着马尾巴走,竟然还练就了拉着马尾巴边走边睡觉的本事。这种非常时期对每一个人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h3><h3>有一次父亲外出执行任务,夜里就和警卫员俩人在野外和衣而卧,第二天醒来时发现警卫员不在了,心中一惊,当看到他留下的配枪,立刻明白他是开小差了。我听完这个故事问父亲:“那他是当叛徒了吧?”父亲说:“他是真受不了那份苦啦,想悄悄离开部队,不过能把枪留下还算有点良心,他要是一枪打死我再跑,那我也就不明不白没机会说清楚了,想想还真有点后怕。”我说:“关键时候他没有拿你提头换酒,说明你平时对他不错,他不忍心害你。看来做人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危机时刻捡条命。”父亲摇摇头感慨地说道:“那段时期确实很难熬,不少人扛不过去就跑路了,没主动投敌就不错啦,能坚持过来的都是好同志。”</h3> <h3><br></h3><h3>1941年12月王亢同志成为白乙化团长的继任者(1960年晋升为少将)。他和白团长一样也是辽宁人、大学生,都怀着东北老家被日寇铁蹄践踏家园沦陷的不甘悲情,投入到民族解放的伟大洪流中。他外表高大威猛,是一位作风正派、胸怀坦荡、有胆有识的八路军优秀指挥员。</h3><h3>王亢带领老十团继续发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连续袭击打击敌人据点、车站、警察所,专拣日本鬼子打,专拣铁杆儿汉奸打,专拣硬仗恶仗险仗打,每当他深思熟虑作出一项战斗决策,就习惯性地狠狠咬着牙,一时间平北地区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王亢一咬牙!”连敌人都熟知这句话的厉害。王亢带着十团作战骁勇,如出山猛虎,作风顽强,勇于刺刀见红、手榴弹开花,敢于死打硬拼,威震敌胆,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更神奇的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东北到海南,王亢同志身经百战未负一伤!</h3><h3>我们的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战功卓著的英雄战斗集体中历练成长起来的。记得有一次去王伯伯家,他对我说:“幸亏你爸爸干的是报务工作,他可是敢打敢拼,作战不怕死,如果在战斗一线恐怕早把命拼没了。”这是对咱父亲很高的评价。</h3> <h3>石碑上文写着 “血沃幽燕” 苍劲有力 动人心魄 🙏 🌻 </h3> <h3><br></h3><h3>首先要从一张照片说起,在父母亲的相册中有一张头像照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照片中人穿着八路军军服,满脸的大胡子有寸长,更奇的是脸边的胡须(我真想称之为虎须)都是向上弯曲翘着长的,两眼炯炯有神,简直跟连环画中的张飞一般,原来真有人会长成这般虎须!父亲说他的绰号就叫“白大胡子”,是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白乙化团长。他可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智勇双全投笔从戎的大学生。他的英雄故事很多,仅举精彩一例: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他看到日军飞行员狂傲地向八路军阵地进行低空扫射,就举起一杆缴获的三八步枪瞄准日军飞机,凭着他精准的枪法,几枪就击中了飞行员,致使日机撞山,我军缴获了机上一架连体机关枪,锯开后武装到两个营,从此晋察冀军区独立团十团第一次有了重机枪。</h3><h3>白团长是1941年底在北平密云县马营西山与敌激战,毙俘敌117人,就在战斗胜利即将结束时,他不幸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三十岁。父亲说他死的太可惜太可惜了!他是 辽宁人,曾获北平中国大学学士学位。</h3> <h3>当地村民都称为他 小白龙 👍</h3> <h3>难得珍贵 的战争时期战友合照 💕</h3> <h3><br></h3><h3>在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实行的三光政策下,根据地很多老百姓的房屋都被付之一炬,离平原几十里地的深山小村都不放过。老百姓躲避日军烧杀抢掠叫做“跑反”,当他们回到村子里看到家园成了废墟,眼看严冬来临,不能活活被冻死,于是就在地面挖个一人多深的大坑,在坑口架上砍倒的树干,再铺上草盖上土,朝南挖出一个斜坡挂个草帘子门,这叫“地窝子”,里面弄个土坑垒个土灶就能住人了!据说还冬暖夏凉呢,多么智慧!父亲说,严冬时节,他们到了这样的小村庄,八路军战士们分头到各家各户暖和暖和,跟老乡唠唠家常,喝口热水吃个煮土豆啃个馍馍,很享受。外面白雪皑皑,窝里温暖如春,头顶的树木发了芽,柳树垂下绿枝条,嫩绿嫩绿的真好看!我 永远忘不了父亲当时说话的表情:欣赏、惬意、满足,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还能生出这等闲情逸致,听得我脑中的画面感十足,心中深受感动!要知道,他们当中有些人或许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h3><h3>父亲还讲了一件糗事:有一次打了场胜仗,上级发了一头猪奖励指战员们,但是第二天还有任务要早出发,炊事班就连夜炖猪肉,大家很久不知肉滋味了,激动得觉都没睡好,等到肉炖好了,却发现离天亮还有好一会儿呢,老百姓都没起床,又不能去敲门借碗筷,怎么办?于是各自想办法,有位战士看到一户人家门外的窗台上有个瓦盆,就借来一用,装了满满一盆香喷喷的炖猪肉,大家兴高采烈你一块儿我一块儿地享用着,快吃完时出来一个年轻媳妇到处找瓦盆,当她发现盛着肉的盆子,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到:“这是我家的尿盆。”大家顿时一片愕然,尴尬地互相看着,父亲赶紧说到:“大嫂你家的盆子刷得太干净啦,一点味儿都没有!”于是大家哄笑起来……这件事成了战士们永远的笑料,几十年以后父亲的老战友们聚会时,一提到瓦盆事件依然会开心地哈哈大笑。</h3> <h3>  </h3><h3>我们的父亲在八路军中负责电报机要通信工作 但并非进了保险箱,身在前线,处处充满了危险。特别是在战斗中,机要报务员更是敌人重点狙击对象,有一次在作战战壕里,父亲身边的报务员正在发报时不幸被敌人一枪击中而牺牲。</h3><h3>父亲自己也亲历过好几次生死瞬间:一次外出执行任务归途中,他和警卫员走到根据地附近的一个村庄,就想在老百姓家里休息娱乐一下,老老少少围了一屋子人,听父亲吹口琴。这口琴是战场上得来的战利品,分给了有点文艺范儿的父亲,他很喜欢,经常在战斗间隙给战友们吹上几段在延安唱的革命歌曲。突然几个小男孩冲进来惊恐地喊道“鬼子来啦!”“从哪儿进来的?”“村南口!”于是,父亲和战友箭一般地向村北口跑去。这时鬼子也发现了他们,同来的伪军跟着大喊“抓活的!”就这样他俩在前面拼命的跑,敌人在后面拼命的追,渐渐拉开了距离,直到敌人感到实在追不上了就架起机枪扫射!父亲和战友凭着实战经验,不跑直线跑之字,利用机关枪左右移动的时间差躲避子弹,当时 只觉得子弹在头顶耳边嗖嗖飞,终于跑到了有利地形,天也暗下来了,于是敌人只好作罢回城。这一口气居然跑了十多里地!两个人确认安全后,瘫坐在地上互相问道:“挂花(中弹)了没有?”“没有!”不过仔细检查后,发现他们身穿的棉衣袖子甚至腋下有好几处子弹打出的洞,却都没有伤及皮肉,父亲的头顶上被子弹划破了两道血口子竟没有伤到骨头(只是那里永远长不出头发了)。这太神奇了简直是不可复制的奇迹!我听父亲讲完这段故事后问他:“当时你害怕吗”?父亲说:“顾不上害怕,怕也没有用,只能拼命跑,心里只想着宁肯被枪打死,也决不能当俘虏!”“为什么?”“我干的是通信机要工作。”</h3> <h3>父亲 母亲 和太行姐</h3> <h3>我父亲以前说过这段历史。后来延安成立了四所大学,有鲁艺、通讯等。我父亲就是最早培养的抗日联大学员,还留着毛泽东签名的毕业证 !</h3> <h3>当时父亲名何志智 (乳名何四海) 后改化名为何轰。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不太了解陕北公学,不妨在这里重温一下相关历史。陕北公学于1937年10月23日举行了开学典礼,毛泽东写了重要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毛主席在开学典礼大会演讲中,详细分析了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说明了陕北公学培养干部的重要意义,全面阐述了这个题词的深远内涵。</h3><div>陕北公学在近四年时间里,共培训了一万一千余名学员,百分之八十以上去了抗日前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曾对这所学校有着极高的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div><h3>我们的父亲在这所学校中不仅受到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熏陶,树立了正确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努力学习无线电专业知识,有幸多次聆听了王诤同志的技术培训课。王诤同志是红军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山鼻祖,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创者和卓越领导人。在红军长征中,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造成一些基层指战员提出“到底谁是党中央”的质疑,周恩来的一句话“有电台的就是党中央”,直接而精彩!</h3> <h3>父亲的任命书</h3><div>在父母的相册中,有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那是1963年底,当时父亲在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经济参赞处工作。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十四国时,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机场的欢迎队伍中,有一张父亲和周总理握手的照片。这是新华社记者的得意之作,抓拍的角度很好人物的表情十分自然,总理那非凡的风度和亲切有力的握手,父亲崇敬和发自内心的高兴,在他们眼神相交的那一刻,永远定格在底片上了。</div><div>父亲的职务任命书是总理签发的。封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书》;内容《任命何轰为邮电部北京市长途电信局副局长》;签发《总理周恩来》;日期《1958年12月20日》;编号《第9876号》。</div><h3>一定会有人提出疑问:副局级的职务也要总理签发吗?是的,父亲曾经在中南海工作过。他对这段工作经历说的不多,长期机要工作的养成,使他的党性原则性很强,从不显摆吹牛。在我长大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通过好几次对话才弄明白。我问父亲在中南海做什么工作?为什么离开?能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吗?……原来父亲在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任太原邮电局军代表;后来调到北京邮电部又调到中南海,在中南海负责机要通讯工作。每当中央首长出行去外地,父亲要先行检查并保障当地与中央的通信联络畅通无阻。这是一份责任重大、专业性很强、精神高度紧张容不得出半点差错的工作。多年连续高强度工作后,父亲在战争年代的头部旧伤发作,被诊断为外伤性癫痫,幸亏是在家里犯的病。就此父亲向组织提出申请外放,得到组织批准。离开之前,周总理跟父亲有个简短的谈话:你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无线电技术干部,在副职岗位上有利于你的专业,无线电技术会不断发展,但是最简单最古老的摩尔斯电码电报永远不能丢掉,一旦发生战争,几节干电池就不会使我们成为聋子瞎子。</h3><h3>因此,父亲在以后的工作中,虽然长途电话和传真机把民用明码电报淘汰了,他却依然坚持在电报大楼的员工编制中养了一批三班倒的“闲人”,专门研究电码电报,还经常进行考试练兵等实战演练,这是为国家万一遭遇突发战争做的备胎。这是总理的嘱托,是父亲坚守的使命。</h3> <h3>周恩来总理签名的任命书 !</h3><h3>老爸何轰于八十一年前(1938年5月8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的毕业证影印件:何志智;第二期十九队;校长成仿吾。</h3><h3>1993年9月7日父亲去世,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当我们步入老年后,竟时常遗憾的感到父母在世时似乎与他们交流太少了,现在留在记忆中的往事更觉得弥足珍贵! 当年我小 太行姐从记忆中拼凑着碎片的回忆 珍贵 也是子女们对父母亲的,追思 祭奠 和回忆 亲爱的父亲母亲 我们永远怀念您 (。•́︿•̀。)</h3> <h3>何轰生于1920年,陕西蒲城人,家境温饱有余。幼年读私塾,少年读蒲城尧山中学。1936年前后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影响,于 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队伍八路军。在中共中央开办的《陕北公学》接受无线电电报专业培训,同年毕业被派往晋察冀军区所属独立十团,任通讯参谋、电台队长。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何轰受命接管太原邮电局任军代表;1951年奉调到北京邮电部;之后调入中南海负责中央领导人出行的通信保障工作;后因战争中头部旧伤复发请调外放,周恩来总理签发任命书,任命何轰为北京市长途电信局副局长。何轰在任职期间主抓各项通信建设运营业务,负责电报大楼、长话大楼及北京周边多个无线电台站等基建工作,以及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美国总统尼克松打破坚冰初访中国时的微波通信站的建设等国家重要通信项目。何轰始终在生产一线兢兢业业工作直至退休,于1993年病逝于北京301总医院。</h3> <h3>何家 五朵金花 🎀</h3> <h3>我四岁多了😀</h3> <h3>父母培咱过 六一 🌻</h3> <h3>  妈妈和金花 过 六一 🌺</h3> <h3>文化革命中的全家合影 🍎</h3> <h3>援外时父亲和外国专照合影</h3> <h3>父亲援外时和孩子们在一起合影 😀</h3> <h3>七十年代和外国专家在电报大楼前合影。</h3> <h3>  我的父亲 母亲 工作的地方 从小听着 长安街上电报大楼钟声长大的 北京妞儿 亲切 怀念 🤗</h3> <h3>七零年父亲平反 从河南五七干校去广州看我 😑</h3> <h3>之后去山东长岛看首都姐😑</h3> <h3>姐妹三人合影😑</h3> <h3>豆蔻年华 太行姐姐颜值高 🌸</h3> <h3>七零年于广洲沙河 </h3> <h3>  青春风华正茂 转眼即逝 🍂</h3> <h3>  🎀 永远怀念亲爱的润润妹妹 甜美的笑容 🙏</h3> <h3>🌹🌹🌹</h3> <h3>聚聚去大庆看太行姐姐 驾车两干多公里 🍻</h3> <h3>🌻 祝愿天堂的父母安好 🙏 我感恩父母的恩情 💕</h3> <h3>  🤗 送给家人 🍎 亲人的祝福 🌹祝福兄弟姐妹们余生 健康 🌼 快乐 🌺 父母安好 🎀 女儿永远怀念您们 🙏🙏🙏 追忆 缅怀 亲爱的父亲母亲 💕</h3> <h3>女儿永远怀念您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