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唢呐吹尽古今风流

cmeng76128

⬆唢呐庆丰收(摄影:崔猛) <p>&nbsp; &nbsp; 砀山县,最出名的是驰名中外的砀山大酥梨,其次当数砀山唢呐。2011年5月23日,以砀山这座城市命名的古老器乐艺术——砀山唢呐,出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砀山唢呐的代表曲目有《凡字调.叫句子》、《梨乡情》、《钜锅》等。<br></p><p>&nbsp; &nbsp; 砀山人的一生总是与唢呐相伴左右:婚嫁礼仪要唢呐庆贺;生孩子吃喜面要唢呐祝福;升迁庆寿要唢呐捧场;老人仙逝要唢呐送灵……与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为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砀山唢呐由于颇有市场,薪火相传十分顺畅,开枝散叶蔚为壮观,时下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唢呐,砀山唢呐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br></p><p>&nbsp; &nbsp; 据史料记载,公元3世纪前后,唢呐由古代波斯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正德(公元1506年)年间,唢呐成为砀山极为盛行、很受群众欢迎的吹奏乐器。经过500多年的发展,若干代唢呐艺人口传心授,植根底蕴深厚文化土壤中的砀山唢呐,演奏技巧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盛开在黄河故道上的一枝奇葩。<br>&nbsp; &nbsp; 每年梨花授粉和酥梨采摘时节,砀山人就开始邀请唢呐班在老梨园里演奏,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梨花盛开的老梨园里,唢呐演员身着鲜艳的表演服装,吹奏出高亢苍凉的曲调。闲暇的果农则三三两两的聚拢在一起,眯着眼睛抽一口旱烟,咀嚼着这穿越千年的唢呐声声。《梨乡情》、《叫句子》、《钜锅》。。。。。。一时间时光倒流,仿佛穿越,不知今夕是何年。大红大绿的表演服装、老梨树的虬枝铁杆、树枝上的皑皑梨花、老梨农手中的旱烟袋,都成为各地游客眼中的焦点。<br>&nbsp; &nbsp; 砀山唢呐曲风的形成跟黄河文化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黄河流经砀山700余年,历史上数百次泛滥与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黄河改道后虽然结束了长期洪涝灾害的历史,但废弃的河床被漫漫黄沙所吞噬。“风起漫天沙,张嘴沙打牙,走路难睁眼,庄稼被打瞎”,这首民谣就是当时黄河故道地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砀山唢呐的曲调苍凉、辽阔、高亢,恰似黄河故道地区人的性格:不服输、坚韧、吃苦耐劳。<br>&nbsp; &nbsp; (摄影:崔猛 &nbsp;苏春民 &nbsp; 文:崔猛)</p> ⬆非遗传承“洋弟子”(摄影:崔猛) ⬆砀山唢呐登上高雅音乐舞台(县文化馆供图) ⬆硕果飘香赛唢呐(摄影:崔猛)<br> ⬆参加中国吹歌艺术大赛(摄影:苏春民) ⬆非遗文化醉游人(摄影:崔猛) ⬆砀山唢呐参加农民文化艺术节(摄影:苏春民) ⬆向天歌(摄影:崔猛) ⬆梨园唢呐小弟子(摄影:苏春民) ⬆唢呐声声幸福来(摄影:崔猛) ⬆老梨园里唢呐美(摄影:崔猛) ⬆庆丰收(摄影:崔猛) ⬆小小唢呐大舞台(摄影:苏春民) ⬆师徒赛唢呐(摄影:崔猛)<br> ⬆唢呐独奏(摄影:崔猛) ⬆秋之曲(摄影:崔猛) ⬆老梨园里醉游人(摄影:崔猛) ⬆俺家酥梨大丰收(摄影:崔猛) ⬆春日花语(摄影:崔猛) ⬆非遗亮相大舞台(摄影:崔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