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座夔纹簋

安然若素

<h3>亲爱的陕历博志友们早上好!</h3><h3> 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件《陕西古代文明》展一展的一件文物—方座夔纹簋。</h3><h3> 一、文物出土信息</h3><h3> 这件方座夔纹簋1971年出土于咸阳市泾阳县高家堡村。1971年10月初,村民高云徳在其居住的地窖天井西壁修猪舍时,暴露出一批青铜器。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71年、1991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出商周之际的青铜器60件,包括饮食器、酒器、水器、兵器、杂器等,其中有铭文的器物28件,有戈族族徽铭文的青铜器8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明确出土地点有戈族族徽的铜器群中最多的一组。这群铜器的器质厚重,铭文简约,造型古朴,纹饰庄重,这些都是西周早期铜器的特点,尤其是方座夔纹簋、卣、尊等器物具有西周早期风格,在陕历博一展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件卣和一件尊,很具商代风格,从而将这群铜器年代定为西周初期。</h3> <h3> 二、方座夔纹簋的特征</h3><h3> 这件方座夔纹簋出土于高家堡一号墓葬,展出的这件方座夔纹簋高34.5厘米,为侈口双耳型。侈口外翻,深腹,腹壁近直底近平,圈足下附方座,双耳做圆雕兽首耳,兽耳粗大内卷,高出器口,耳下有长方形垂珥。腹部和方座饰浮雕卷体夔纹,两两相对,位于腹部者中有扉棱。圈足饰一周四组蛇纹,每两只为一组,与另一组方向相对,每对之间饰有短扉,通以云雷纹为底,垂珥两面饰夔纹,其中卷体夔纹是时代特征非常明显的纹饰,同墓葬出土的两件方座簋形制、纹饰相近,形制与利簋相近,腹部与方座上饰的卷体夔纹则和国家博物馆藏品大丰簋相同。</h3> <h3>夔纹簋方座</h3> <h3>大丰簋,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因铭文中有“王又大丰”句而得名。又称“天亡簋”或“联簋”,是武王臣属天亡所做祭器,传说出土于清代道光年间陕西岐山县,造型端庄稳重,腹部和方座都装饰有卷体夔纹,奇诡神秘,腹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76字,记述武王灭商在“天宝”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历代先祖和其父文王,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天亡作为助祭称颂武王功德并记述自己所受恩宠而铸此器。其铭文用韵协调,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因此,大丰簋也是目前中国195件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h3> <h3>四只耳的大丰簋</h3> <h3> 三、关于戈族</h3><h3> 戈族是个古老的氏族。至少在殷墟甲骨文中也有以“戈”为名的族或人。《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之后有戈氏,由于戈族源远流长,最早的发源地由于没有可靠的资料(比如出土有戈族族徽的铜器)已无法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殷墟是他们重要的发迹地,并由此向其他地区迁徙分支,他们与商王朝有着较好的关系,所以戈族一直比较兴旺。</h3><h3> 高家堡戈族墓地的发现,证明这里在商末至西周早期是戈族的一个活动点。晚商至西周中期带戈族族徽的铜器也很多,邹衡先生曾统计达160多件,说明戈族是晚商至西周时期很有影响力的族系之一。</h3><h3> 从各地出土的戈器分析,出土戈器比较集中的是安阳、洛阳和泾阳。洛阳出土戈器较晚,应是戈族的分支所在地。泾阳县高家堡墓葬出土的戈器一部分时代较早,但从整个墓地及器物判断,显然是西周早期,所以有学者认为它是武王克商之后从河南迁来泾阳的。张懋熔、张长寿、朱凤瀚三位先生认为高家堡及其附近地区就曾经是古戈国之所在。</h3><h3><br></h3><h3><br></h3> <h3>  除过这件方座夔纹簋,陕历博一展还有两件高家堡一号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一件夔纹尊和一件夔纹卣,纹饰与夔纹簋相同。各位老师路过的时候可以留意。</h3> <h3>夔纹尊</h3> <h3>夔纹卣</h3> <h3>注:参考文献</h3><h3>1、《高家堡出土青铜器研究》 张懋熔,《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h3><h3>2、《高家堡铜器群综合研究》 周艳明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h3><h3>3、《高家堡戈国墓》评介,王野著,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