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祥的小脚外婆,您让我思念到永远

许波

<p class="ql-block">我的外婆,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中国妇女,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小脚女人,一生坎坷,历经苦难,饱经沧桑。</p> <p class="ql-block">外婆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女,(三女一男)左边大女儿、右边二女儿和三女儿。</p> <h3>姐弟四人在施甸沈家村二姐家的留影</h3> <h3>外婆唯一的儿子和三女儿。</h3> <h3>外婆和她的亲妹妹在一起。</h3> <h3>为外婆庆祝寿辰,左边是她的侄女,右边是我的母亲。</h3> <p class="ql-block">外婆抱着年幼的我。她身后左起是她的侄女和侄女婿,右边是她的大女儿。</p> <p class="ql-block">1975年,外婆的儿子儿媳带着他们的大女儿第一次从北京回到保山和母亲姐姐们团聚,让一家人欣喜万分。</p> <h3>这是外婆的孙子孙女及侄孙子、侄孙女们。</h3> <p class="ql-block">外婆离我而去已经二十四年了,外婆走的那年九十岁。二十多年来,我从来没觉得她走得有多远,她就在我的跟前,只要闭上眼睛她就会出现,她就在我的心里,她就在我的梦里。她来到我的梦里时,昔日生活的情景清晰可见,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言谈举止历历在目,她那慈详的笑容,勤劳的身影从未离开过我的脑海,她那谆谆的教诲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她那博爱无私、宽厚善良的品格影响了我的一生和我的后来人。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的外婆是小脚</b></p><p class="ql-block">外婆个子不高,瘦瘦的身材,瓜子脸,慈眉善目。最惹人注目的是她那双“三寸金莲”,尖尖的,小小的,真的只有三寸长。在那个以小脚唯美的时代,外婆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美人。外婆虽然是小脚,但走路做事与大脚的人相比丝毫不逊色。</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对外婆的小脚总是存在着好奇心,每次外婆洗脚,我会站在一旁看着她解开长长的裹脚布,一层一层打开,还剩最后一两圈时,就不再解了。外婆慢慢地把脚伸进温度很热的水中,泡到水温有些低时,再把剩余的裹脚布解开。我终于看到了外婆那双畸形的小脚 ,除了大拇指是完好的以外,整个足背弓起,五个脚趾除了大拇指外全部踩在脚下,脚趾头上布满了老茧。</p><p class="ql-block">每次泡脚得用很热的水,要泡很长时间,主要是让脚趾头上的老茧慢慢泡软,然后再用很锋利的小剪子剪去脚趾甲和厚厚的老茧。有时候为了剪去紧紧嵌入脚趾缝里的指甲,必须用剪刀往里抠,直抠得鲜血直流。我在一旁看着,不禁大惊失色,“流血了!流血了!很疼吗?”我紧张地询问,外婆看了我一眼,平静地回答:“不痛!不要紧的。”说着她用一张草纸压住脚趾头,不流血了再继续修剪其余的老茧,因为小脚的四个脚趾头是踩在脚底下的,每次如果修剪不到位,走起路来脚就会硌得非常疼痛。</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没有亲眼目睹过民国女人的三寸金莲,你便无法切身体会她们的痛苦,你更无法体会她们作为母亲的艰难。外婆经常会提起她小时候缠脚的经历,“小时候,一听到“裹脚”就惊恐万状!到处躲,到处藏,最后还是被母亲和家人给抓回来,按住给强行裹了。</p><p class="ql-block">晚上一夜睡不着,火烧火燎钻心的痛呀,忍不住想把缠脚布解开,可那缠脚布是被针线缝的死死的,怎么都解不开,只能一夜夜哭泣到天明。” 我虽没有亲身经历,但看到外婆的那双畸形的脚我也能想象到当时的痛苦了。四根脚趾从脚跟处硬生生地折断,留下唯一完好的大拇指,再用缠脚布一层层地缠绕,刚裹时,断裂处露着鲜红的血肉,鲜血浸湿裹脚布,缠着缠着就痛晕了。</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外婆的苦难人生</b></h1><p class="ql-block"> 外婆是一介弱女子,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模样,但在她瘦弱的身体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外婆出生在云南省一个很小的小镇上,没出嫁前大家都叫她张姑娘,张姑娘长着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她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后来她出嫁了,嫁入了同一小镇一户姓丁的人家,夫家很穷,靠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p><p class="ql-block">在她还很年轻的时候,36岁的丈夫得了重病,那时缺医少药,也没钱医治,不久他就病逝了。那时家里没有一寸土地,只有一间低矮破旧黑乎乎的老屋,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外婆领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生活,她是既当爹又当娘,含辛如苦地拉扯四个年幼的孩子,用她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里生活的重担。天不亮就起来推磨推碾,蒸红糖糕蒸米糕,外婆心灵手巧,做的糕松松的,软软的,味道极好,清早出门沿着铺满青石板的老街叫卖,一会就卖完了。</p><p class="ql-block">晚上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带着几个女儿舂纸钱,做锡纸,粘香,搓麻线,白天她颠着一双小脚走几十里地去买甘蔗,汗流浃背艰难地扛回家来,削去甘蔗皮,再切成小段,为的是在街子天能挣几个小钱维持一家人的开销,勤劳的外婆就样颠着一双小脚 ,风里来雨里去,为她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靠一点小本生意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那些年的日子过得何等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经常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可外婆硬是咬着牙把她的几个孩子都扶养长大,天资聪明的儿子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就读的中学保送到了云南大学,成了名牌大学的学生,靠几个姐姐的资助和国家的助学金,我的舅舅刻苦勤奋学习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择优分配到了北京电力部工作,他来到了北京工作后,成家立业,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外婆来了</b></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是外婆的三女儿,父母共育有三个孩子,一女两男,我最大,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当时父亲和母亲在云南省公安厅就职,就在我出生前夕,外婆离开老家来到了父母的身边,后来我出生了,外婆一直陪伴照顾我和我的家人。</p><p class="ql-block">在我几个月大的时候,“整风反右”运动牵连了我的父亲,几个年轻人给领导提意见,让喜欢画画的父亲给领导画了一幅漫画,从此恶运降临,他被化成了右派,接着父亲被“下放”,我们举家随他一起迁移,下放到了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农场,一个与缅甸接壤偏僻的不毛之地。</p><p class="ql-block">在农场两个弟弟相继出生,外婆一边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一边带着我和弟弟,我们姐弟三人都是外婆一手照顾长大的。我的童年,都是和外婆一起度过的,记忆里,满满都是外婆给予的爱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外婆是典型的中国式妇女,她有着旧时代妇女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贤惠、慈祥、勤劳、淡然、平和,也有着新时代女性的一些优点:不保守,不墨守成规,能够很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外婆为人谦和,虽然没什么文化却有着大智慧。对待生活从不抱怨,总是坦然接受生活给的任何艰难和馈赠。她总是以赞美的口吻和别人交谈,生怕给别人增加太多的麻烦。</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外婆给予我们不尽的爱</b></h1><p class="ql-block">外婆是个意志坚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人。计划经济时代,粮油肉食是定量供应的,我们姐弟几个都处于长身体的时候,能吃也能喝,但记忆中我们从来没有饿肚子的经历。逢街子天,外婆会去街上买一担红薯或白薯回来,洗净去皮后切成细丁,晒干了储藏起来,每次煮饭时掺和在大米中,外婆手巧,什么样的食材都能做出花样来,加上以瓜菜替代主粮,所以日子也算温饱,她做的菜有滋有味,现在回想起来,最喜欢的当属外婆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每年夏收、秋收末了,冒着烈日,外婆会带着我和大弟弟去田里捡谷穗,拾麦穗,到收过花生的地里去刨花生芽,到挖过土豆的地里去再翻一次,捡拾那些小小的土豆,回家来洗净用水煮熟了剥了皮,用刀背拍扁了,放一点香油,把土豆倒铁锅里用小火煎得金黄,再撒点葱花,椒盐,那好吃味道至今唇齿留香。</p><p class="ql-block">那些年,父母工资少得可怜,家里有六口人要吃饭穿衣过日子,外婆为我们操持家务,总是精打细算。她每年春天都会让家里“抱窝”的母鸡孵小鸡,在一个大竹箩筐里放上干燥的稻草,做成一个暖暖的窝,母鸡孵蛋的日子是我们姐弟几个期盼的日子,我们经常会凑到鸡窝前去看看小鸡出壳没有,而母鸡总是一动不动静静地孵在鸡蛋上,用警惕的眼神注视着我们。</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天后,小鸡出壳了,白色的、黄色的、灰色的,它们探头探脑从妈妈的翅膀下走出来,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叽”叫着,可爱极了!母鸡则在一旁“咯咯咯咯”地呼唤它的孩子们,满眼都是慈爱的目光。在外婆精心侍养下,小鸡们渐渐长大,母鸡生蛋了,外婆会给我们蒸一碗热乎乎的鸡蛋羹,上面飘着几朵油花,还有一些绿油油的葱末,香喷喷的味道,至今仍然回味无穷,想忘也忘不了。</p><p class="ql-block">小公鸡则抱的兽医那里阉了,外婆会把它们关起来,专门给它填食,让阉鸡长得又肥又壮,过年的时候宰一只大阉鸡,用小火慢慢炖,满屋都是鸡肉的香味,让我们垂涎欲滴。吃肉时她总是让我们多吃点,而她只吃很少的饭和蔬菜,那时我们年幼无知,还以为外婆真的只是喜欢素食。</p><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贫穷落后,几乎没人种蔬菜,街子天除了可以买到一点山茅野菜,土豆、红薯外,新鲜蔬菜很少,平时都以咸菜为主。每到寒冬腊月,是外婆最忙碌的时间,家里的土灶堂上架着一口大铁锅,外婆忙着往灶堂里加柴火,把火烧得旺旺的,锅里煮着黄豆,她不时搅拌锅里煮着的黄豆,不让豆子粘锅。</p><p class="ql-block">几个小时后黄豆煮熟了,外婆就会拿出一个洗的干干净净的麻袋,把热乎乎的黄豆倒进去,迅速扎好袋口,把它放进铺满稻草的箩筐里,几天后黄豆变成了灰色,散发出一股特殊的味道,豆粒上粘满黏黏的丝,一拉变得很长很长,外婆把豆豉从麻袋里倒出来,一部分在阳光下晒干,一部分拌上姜丝,辣椒面和花椒面,再洒上盐,然后放在石臼里舂呀舂,我们围在外婆身边,趁外婆转身,赶快抓几粒豆豉往嘴里塞,麻辣的味道好过瘾。</p><p class="ql-block">舂完豆豉,外婆会在石臼里留下一部分豆豉,把家里煮好的米饭倒在里面,和着一起舂,给我们一个人捏一个大大豆豉饭团,姐弟几个狼吞虎咽的吃完那个饭团,还不舍的舔舔手指上留下了饭粒,那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外婆在腊月会初八那天,会早早起来到水井里挑来一担腊八水,用来泡几坛水豆豉、腌几罐腊腌菜和萝卜丝渣。没有肉,她会熬一盆浓浓的米汤,用它代替肉汤来拌萝卜丝渣,她腌的咸菜色泽通红,味道非常好,让我们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顿顿都有下饭的咸菜吃。</p> <p class="ql-block">外婆爱干净的好名声在左邻右舍中是出了名的。她长年身着一件斜对襟的藏青色衣服,宽腿的裤子扎在小脚鞋长长的带子里,虽然没有几套换洗衣服,但她随时都穿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幅整洁干练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外婆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头白发梳理好拧成麻花,在脑后盘成一个圆圆的髻,发髻的中间插一根银簪子,再在头上蒙一块黑色的莎帕。然后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扫地、抹桌子、把整个家打扫得纤尘不染。</p><p class="ql-block">她还不时的把家里担水的桶、做饭的铝锅、炒菜的铁锅拿到离家不远的水库边,奋力地用切菜的刀子铲去锅底的烟灰,再用灶堂里的灶灰使劲地擦擦擦,把家里的用具擦得锃光瓦亮,直到照得出人的影子来。</p> <p class="ql-block">外婆心地善良,心灵手巧,乐于助人。她会做衣服,她穿的衣服都是亲手剪裁,手工缝制,针脚均匀细密,穿出去得体又合身。她还会做布鞋,那时我们姐弟几个都穿外婆给我们做的布鞋,千针万线纳成的底,布鞋又暖和又结实。</p><p class="ql-block">外婆是个热心人,无论邻居有什么事找到她,从不拒绝,帮助别人就是外婆的一大乐趣。外婆会包粽子,每当端午节来临前,是外婆最忙的时候,隔壁邻舍的奶奶、阿婆都泡好了糯米,洗好粽叶,排着队等外婆帮她们包粽子。</p><p class="ql-block">一群老太太围在外婆身旁,只见外婆把两片粽叶交叉着叠在手上,做成漏斗形,然后放上糯米压紧 ,再把粽叶覆盖过来捏成三个角,她用牙齿咬住水草的一端,左手握住粽子,右手一圈接一圈地扎紧粽子,再打一个结,然后把五个粽子栓在一起,放在盛着水的桶里面,她包粽子的速度之快,让在一旁看热闹的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外婆是一个勤劳的人,有一双闲不住的手,她每天总是忙忙碌碌。白天烧火、做饭、洗衣、缝缝补补,天黑了,她还坐在厨房外面绕草团子、剁甘蔗根,这些都是家里做饭的燃料。那码成一堆的甘蔗根是她带我和弟弟到甘蔗地里去拾回来的,甘蔗根张牙舞爪沾满泥土,外婆会用砍刀切断它的须根,抖掉它上面的泥土,再整整齐齐地码在厨房的墙角边。</p><p class="ql-block">夜里,我就睡在外婆的身旁 ,那时家里只有一间20多平米的住房,中间用竹笆隔成两半,父母和弟弟睡里间,我和外婆睡在外间的一张咯吱咯吱作响竹笆床上。外婆给我讲“小白菜”的故事,她用有些变调的声音唱那段古老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岁两岁,没了娘呀……”故事讲的是一个旧社会的孩子,很小就没了母亲,受父亲冷落,继母白眼,弟弟欺负,听着听着,我渐渐进入了美丽的梦乡。</p><p class="ql-block">在我眼里,外婆就是一个能干的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更重要的是她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她常常对我们说:“人穷不可志短,富也不可颠狂,人一定要积德行善,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拿,做人要清清白白,要堂堂正正,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p> <p class="ql-block">在外婆的细心照顾下,我们姐弟三人慢慢地长大了,每个人都们有了工作,各自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外婆看到几个重孙,总是那么开心,她会抱抱这个,亲亲那个,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p><p class="ql-block">外婆在她77岁那年,舅舅回来探亲了,走时把外婆带到了北京,外婆终于见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儿媳妇和两个可爱的宝贝孙女。颠着一双小脚,她走过金水桥,走过了天安门,走到了故宫,走进那座昔日帝王的辉煌宫殿;颠着一双小脚,外婆和我一起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站在烽火台前,77岁的外婆精神矍铄,耳聪目秀,腰板挺直,引来无数游人敬慕的目光,大家都争着和她留影纪念。</p><p class="ql-block">外婆在她年满85岁以前 ,身体一直很好,几乎不吃药不打针,最让人敬佩的是外婆的好记性,几十年前的人和事她记得清清楚楚,甚至叫得出来人的姓名。她每天忙个不停,颠着一双小脚“咚咚咚”从二楼下到一楼,去柴房喂她饲养的一群小鸡,“咚咚咚”又回到家里。渐渐地,外婆老了,她走不动了,眼眉低垂,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打盹,经常一坐就是几小时。</p><p class="ql-block">精神好一点时,外婆就会把她自己缝好的寿衣拿出来整理一番,交待她的后事。外婆一生性格坚强,生活自立,她经常念叨,祈求上天不要让她躺在病床上受罪,活就让她好好的活,走就干干脆脆的走,千万不要拖累家人。而我的外婆她真的做到了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外婆永远没有走远</b></p> <p class="ql-block">外婆去世的时候,我没在她的身边。听到外婆去世的消息,如晴天霹雳!我怎么也不相信,昨天还好好的一个人,我帮她洗澡,洗脚,剪指甲,她还和我谈笑风生,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外婆,怎么一下就走了呢!</p><p class="ql-block">不敢相信从此再也见不到和蔼可亲的外婆了,我心急如焚急匆匆赶回母亲的家中,外婆躺在床上,平静的脸上没有痛苦,双目紧闭,就像熟睡了一样。听母亲说,外婆走得很安详,下午外婆正靠着被子休息,家里的小阿姨过来请她吃饭,外婆说她不饿,想睡一会儿。谁知这竟成了外婆的遗言,我总是在想,是外婆太累了吧,她一生太辛苦了!这一觉一睡她就永远没再醒来,这一年外婆刚好九十高寿。</p><p class="ql-block">外婆走了,带着割舍不下的亲情,离开了她深深疼爱的儿女、孙子孙女和重孙们。想起外婆的传统,外婆的开明,外婆的豁达,外婆的善良及外婆每一次的慈祥的眼神,想起外婆曾经说过的每一句话,在我经风历雨中,不仅没有消褪,而是愈来愈深切,彻骨。</p><p class="ql-block">外婆走了,以后的岁月里我只有在无数个梦里和外婆相聚,感受外婆给我带来的美好和温暖,儿时外婆的那一抹温暖,是我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照亮着我的前行的道路,滋润我漫漫的人生,一直到永远、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