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岛</h3><h3>是座美丽的城市</h3><h3>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老舍等众多文化名流先后在青岛大学任教。</h3><h3>留下了许多关于青岛的文字。</h3><h3>在这些学者文人中,</h3><h3>梁实秋对青岛感情最为深厚,</h3><h3>在梁氏笔下,</h3><h3>青岛</h3><h3>不仅是一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美丽所在,</h3><h3>还是一个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礼的君子国。 </h3><h3><br></h3><h3>梁实秋指出</h3><h3>在青岛的四年</h3><h3>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h3><h3>还指出在中国从北疆到南粤,</h3><h3>以青岛为最好。 </h3><h3><br></h3><h3>梁实秋爱吃、会吃、能吃,</h3><h3>是一位无论到了什么地方</h3><h3>总是不能忘情口腹之欲的“饮食之人”。</h3><h3><br></h3><h3>他在《饺子》中这样写道:“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飘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饭饱,禁不住诱惑,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h3><h3><br></h3><h3>顺兴楼还有一道让梁实秋久久不能忘怀的招牌菜“汆西施舌”。西施舌属于贝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产于青岛浅海泥沙中,肉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h3><h3><br></h3><h3>梁实秋在《西施舌》中这样描述:“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 </h3><h3> </h3><h3>梁实秋是个爱家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总是脚步匆匆,太太程季淑有一次问他:“你上楼的时候,是不是一步跨两级楼梯?我数着你的脚步声和楼梯级数不相符。”梁实秋承认他恨不得一步就跨进自己的家,他始终认为家是世界上最舒适的地方,无论这个家是多么简陋,多么寒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爱吾庐”。</h3><h3><br></h3><h3>梁实秋和妻子在青岛的寓所位于鱼山路七号,这所房子至今犹存。</h3><h3>梁实秋对它的描述令人心醉:</h3><h3><br></h3><h3> “第二年,我们搬到鱼山路七号居住。是新造的楼房,四上四下,还有地下室,有院亦尚宽敞。房东王德先生,本地人,具有山东人特有的忠厚朴实的性格,房东房客之间相处甚得。我们要求他在院里栽几棵树,他唯唯诺诺,没想到第二天他就率领着他的儿子押送两大车的树秧来了。六棵樱花,四棵苹果,两棵西府海棠,把小院种得满满的。树秧很大,第二年即开始着花,樱花都是双瓣的,满院子的蜜蜂嗡嗡声。苹果第二年也结实不少,可惜等不到成熟就被邻居的恶童偷尽。西府海棠是季淑特别欣赏的,胭脂色的花苞,粉红的花瓣,衬上翠绿的嫩叶,真是娇艳欲滴。”</h3><h3><br></h3><h3>青岛是梁实秋一生最爱的地方,</h3><h3>每次忆及此地都唏嘘不已:</h3><h3>“我在青岛居住四年,</h3><h3>往事如烟。</h3><h3>如今隔了半个世纪,</h3><h3>人事全非,</h3><h3>山川有异。</h3><h3>悬想可以久居之地,</h3><h3>乃成为缥缈之乡!噫!”</h3><h3>后来女儿梁文茜</h3><h3>专门从青岛带去一瓶海沙送给父亲,</h3><h3>梁实秋将其置于书房案头,</h3><h3>聊解相思之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