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穆斯林的葬礼》

时光静好

<h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想只要翻阅过《穆斯林的葬礼》的人,一定会记得这一句。因为这情景这意境实在让人耐人寻味……</h3><h3> 而《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的凄美又是让人那样地无奈:</h3><h3>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挲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br></h3><h3>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h3><h3>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h3><h3>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h3><h3> 天上,新月朦胧;</h3><h3> 地上,琴声缥缈;</h3><h3>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h3><h3> 也许这结尾的凄美是许多人所喜欢的也是许多人所感叹的。</h3><h3> 很早就翻阅过这本书,但一直很想再次翻阅,因为无聊的手机无聊的肥皂剧,总也不想捧起那沉甸甸的笨重的书本。这些天,不知道是手机还是网络捉弄我,总是时不时地要断网,所以就有机会沉下心来了。终于又一次草草地使我一睹它的风采,想写下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那个弥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月与玉的意境让人无法下笔,似乎稍不留意就会打碎这个绝美的意境。</h3><h3> 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时间,上迄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动的范围从亚洲到西欧,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还有鲜为人知的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玉器行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它不仅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情的葬礼,围绕着几代人的似乎“扭曲”的爱情书写穆斯林人的生活……</h3><h3> 读完这本书,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埋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穆斯林的葬礼》涉及的人物极少,两条线索很是清晰,月与玉的章节穿插进行着,书中人物似乎个个都是悲剧……</h3><h3> 比如,梁君璧,读者也许会觉得她是自私而可怜的人吧。她整天口中念叨着钱,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儿子的一切,儿子的自由恋情,几句话一个场景就生生被她这样的母亲拆散了。她用封建女性勾心斗角的智慧让儿子走上了一条她心中既定的道路,她很欣慰。却不知这一切温馨、平静背后,儿子背负了多少。他心中的波涛汹涌,因为对母亲的爱,天星独自默默承受着同事的批判,承受着无爱的家庭责任。从这件事来看,她或许是自私了一点,但她为的也是儿子好,为的是这个家,面对不忠的丈夫,养着别人的女儿,她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唯一的儿子身上,要掌握这个家的大权,才能让自己,让儿子免受伤害,但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新月,这个本来就不该在这家出现的韩子奇的宠儿。她又是多少有点可怜吧?!<br></h3><h3> 又比如韩子奇,他对玉的爱可以说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玉就是他的命,他一生的希望就寄托在玉上。他和梁君壁的结合本身就是一场封建悲剧的开始,韩子奇的飞黄腾达,他爱着玉,对玉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战争来临时,不愿自己辛苦弄来的宝贝在战争中被毁,远渡英国,却没带上自己的家人(仅仅是与梁君壁商量未果),没有顾及到自己刚刚出生儿子的安危,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更遑论一个父亲的责任。一去就是十年,北平的动乱,多少人死伤,发现妻子和儿子还活着的时候,心里产生的矛盾可能多于想念,他有了女儿,有了爱人,却不愿,也不敢背负抛弃妻子的名号,敢做而不敢当,并将一切的罪责抛给战争。最后,爱人走了,却苦苦相留,留下女儿,自己却无力给女儿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他的下半辈子应该是在愧疚和隐忍中度过的吧。玉带给他的虚名已经饱和了他的虚荣心,名誉是他一辈子都离不开的荣耀。但这样的韩子奇,又该怎样评判呢?<br></h3><h3> 他对梁冰玉有没有爱?肯定是有的,但却抵不过对玉的爱,对名誉的爱,他对梁冰玉的爱都给了新月,而新月缺的,让她烦恼的,永远都是母亲对她的态度,照片里母亲亲切的面孔,在她的记忆里是没有的,她直到死都在找母亲,渴望那封信里传达的母爱。那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断定韩子奇自私了吗?也许是也许又不是吧?!</h3><h3> 这两个人物是悲剧,那其他人呢?相信读者自有定论,尽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h3><h3> 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令人很容易深入文字中,让读者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读者震撼心灵的恐怕就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吧。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也许不能不承认,大家都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的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变化吧。我想一定有许多人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或许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吧?或许正是因为有了韩新月和楚雁潮的悲剧爱情故事,才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品读这经典……</h3><h3>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也许经典著作就是这样让读者留恋……</h3> <h3> 为了这难得的有网,也为了这一次次的忘记,更为了看了忘记忘记了又翻阅的下一次……(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