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铁道兵一一军魂永驻》一一原铁道兵十一师修理营一连黎新华

黎新华

<h1>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为适应中国国防建设和铁路建设的需要,中央军委、政务院批准将铁道兵团与铁道工程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兵种之一,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序列。12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亲切接见即将出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同志,对铁道兵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并亲笔为《铁道兵》题写了报名——铁道兵。</h1><h1>1953年12月25日毛泽东为《铁道兵》报题写报头</h1> <h1>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在八一军旗里铁道兵永远记入史册,曾经的我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十一师修理营一连的一名战士,是无尚的光荣和骄傲,七一个春秋,铁军的军旗飘荡在每一个铁军的心中,飘扬在祖国的天空,铁道兵军歌激励每一个铁军,对它的忠诚热爱和执着。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我们是英雄的铁道兵,雄壮队伍浩浩荡荡,我们诞生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为迅速修复战区遭受破坏的铁路,保障大规模作战兵员、物资、装备运输需要。也是战争和战后的需要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建制,隶属军委铁道部领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我们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兵种!铁道兵是解放军之陆军的一个工程技术兵种,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它担负着工程保障任务。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在解放战争时期,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口,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陇东山谷,全力支援了辽沈战俊、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先后抢修通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的15条铁路干线,铺路1629余公里,修复桥涵976余座,车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复信号232站,另外还修复了大量的铁路设施,从而确保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运输的通畅及安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这就是铁道兵的使命,他们用自己的身躯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使命。充分显示了铁道兵在战时,具有伟大而不可替代作用。为解放战争,为建立伟大的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了的功勋!</h1> <h1> 英雄的铁道兵,它不但是铁,更是钢,它用自己的钢铁之躯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不管对手多么强大都拜倒在我们铁道兵的脚下,服输称雄,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赢得尊严,洗刷百年的耻辱,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朝鲜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现代化的立体战争,打的是钢铁,打的是后勤保障,谁来保护后勤畅通,铁道兵!共和国刚刚成立,正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建设,帝国主义忘我心不死,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战争,战火已经燃烧到鸭绿江边,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祖国果断出兵,保家卫国。我们没有现代化设备,建国初期非常贫穷落后,但是为了新中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和人民,我们有我军的优良革命传统,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强大的敌人无法摧毁。我们是一条打不烂,炸不毁的钢铁运输线,1950年11月铁道兵团开赴朝鲜战场,铁道兵指战员发扬我军勇敢顽强、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朝鲜战场上共计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次,延长129公里;便线便桥128公里;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座次,延长161公里;通信线路20994条公里;并新建铁路213公里,铁路通车里程由战争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回顾朝鲜战争,1 951年8月以后,敌机对铁路的轰炸破坏进一步加剧,企图彻底摧毁铁路运输线,断绝中朝前线部队的后方供应。在轰炸的战术上,敌军由重点轰炸桥梁、车站,改为以轰炸破坏重要交汇点为主,实行所谓“绞杀战”。在9个月的反“绞杀战”中,铁道兵指战员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破了敌军对铁路“三角地区”的轰炸和封锁,在敌集中轰炸下仍基本保证了通车。随后,敌军对铁路主要目标的轰炸,由原来的封锁重点地区改为集中轰炸两头,妄图拦截后方物资来路、卡住前运物资去路。铁道兵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机动对机动的方针,不仅确保了“三角地区”的畅通,而且扩大了其他地区的通车里程。在抢修、运输、防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敌人的“绞杀战”彻底被粉碎,基本保证了铁路的畅通,在此期间通过钢铁运输线送往前线的物资源源不断,前线部队一般可保持3个月的物资储备,并实现了“保证军运、照顾民运”的目标。时任美军第5航空队司令爱佛莱斯特感叹:“‘绞杀战’已经失败。”美第8军军长范弗里特在汉城的记者招待会上也不得不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努力,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对手败在我们铁道兵手下,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赢得了尊严,建立了卓越功勋!</h1> <h1>  “同志呀,你要到那里去,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铁道兵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回国后,最高统帅写下了,金光闪闪三个大字"铁道兵”是对我们铁道兵最大的褒奖,铁道兵兵团和铁道兵统一合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序列,总司令兴奋写下“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铁道兵而奋斗!”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我们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呀织上那铁路网……铁道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那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革命传统和作风,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志在四方、艰苦奋斗,在没有大型设备的情况下,用原始办法肩扛抬,用人海战术,从1954年到1983年的30年中,先后担负和参加了最艰苦的黎湛、鹰厦、南福、包兰、嫩林、贵昆、成昆、京原、襄渝、京通、青藏、南疆、通霍、兖石等52项铁路建筑和北京地下铁道的修建。连同其他国防、林业和各种专用铁路共建成铁路近1.3万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被誉为“铁道建筑突击队”。特别是五十代年铁道兵回国后,1955年7月1日铁道兵部队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全长315.6公里,解放后我国第一条铁路——黎湛铁路。还有鹰厦铁路,起自江西鹰潭,穿越武夷山、戴云山两大山脉,沿富屯溪、沙溪、九龙江3条大河流,直达海防前哨厦门,全长697公里。这条铁路,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铁军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硬骨头精神。提前一年十个月时间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h1><h1><br></h1> <h1>  当我们坐上奔驰在成昆铁路时,你会为它的惊险和恶劣的环境震撼,当时,出于对当地老百姓的出行需要,更是处于对国防安全的需要,我们国家最终选择修建西线,闯一闯铁路禁区。这条成昆铁路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我们中国版块中最为复杂的高山和河流区域,只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就能够理解整个工程的苦难性。成昆铁路工程异常艰巨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限制,大量铁道兵在建设时期牺牲在工地。至今仍然可以在成昆铁路沿线看到很多烈士陵园。初步统计,沿线有22座烈士陵园,安葬烈士2100多人。成昆铁路全长1083公里,所经地区地质情况极为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全线共有427座隧道,991座桥梁,平均每2.5公里就有1座隧道,1.7公里就有1座大桥或中桥,桥隧总延长占线路长度的41%,工程十分浩大艰巨。成昆铁路最早是在从1958年7月开始修建的,中间可不是一帆风顺,再加上整条铁路修建的困难性太大,使得这一条铁路花了快12年的时间才最终完工。这是一条用血肉修建出来的铁路。更是被联合国组织,认为这是人类二十世纪的三大奇迹之一。在这些资料中,反映了铁道兵,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无何战胜。铁道兵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永远的铁道兵》第五集在介绍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时说:铁道兵指战员为加快施工进程,冒着牺牲健康的危险,省去了打风枪上面接水管减少灰尘的环节,直接用干风枪钻探隧道。施工的战士们除了脸上两眼是黑的,其他身上都是黑泥巴和黄泥巴,汗水湿透了工服。干风枪钻探岩石的粉尘和炮声后浓浓的烟尘成为成昆铁路线各隧道的最常见的景象。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到成昆铁路线现场考察,目睹了施工场景,他感动地流下眼泪,动情地说:“大家公认我是数学家,多难的数学题我都能解出,但我却无法解出铁道兵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条铁路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h1> <h1>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古有愚公移山的传记,今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举。1978年叶剑英元帅在纪念铁道兵组建30周年时挥毫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高度评价铁道兵英勇顽强、敢打硬仗、不怕困难、争取胜利的战斗作风和革命精神。1948一一1984,在35年的战斗历程里,您风风雨雨的走来,不怕牺牲,顽强拼搏,流血流汗,为新中国解放做出了极大的牺牲,8314多名英雄牺牲在铁路路基、隧道、桥梁旁边,英雄们日夜守护着铁路。为八一军旗争光争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您风雨兼程,您把吃苦视为享受,对党忠诚,对祖国的爱,用双手描绘了彩虹,在朝鲜战场打出了军威和国威,打不烂,炸不毁的钢铁运输线,为了祖国的尊严,对印自卫反击战,您枪修道路,确保战备物质路路畅通,取得伟大的胜利。在援越抗美战场,您枪修铁路和道路,并建设新铁路,而且铁道兵高炮参加了战斗,整个战争打下飞机3000架,其中我们打下的占一半多(铁道兵也打下好多架而且抓住了美国俘虏)。并且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35年,党指挥到那里,您就战斗在那里。山川、大海、冰天雪地和无人区无法阻挡铁道兵,为祖国铺滿铁路网是我们的神圣使命。35年里我们铁军没有辜负祖国的重任和人民的重托,在祖国的960万平方公里都留下我们铁军的脚印。我们战胜了常人难于经受困难和困境,高原缺氧踩在脚下,高温风沙缺水铁军战胜了大自然的挑战,饿了吃几块压缩饼干,渴了抓一把雪吃,因为祖国在我们铁军心中,为了使命,铁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了建设祖国的铁路网,一座座宏伟的大桥成为了铁军的艺术品,一座座穿山隧道,扎根大地,耸向蓝天。我们甘愿吃苦是我们铁军的品格,我们愿做一颗铺路石,粉碎自己,自我献身精神。我们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如果没有铁军,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畅通,更没有城市如今的繁华。1984年1月1日是我们铁道兵最悲壮的日子,40万铁军向军旗告别,将鲜红的帽徽和领章摘下来,铁道兵退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全体转业到铁道部。铁军只能抱头哭泣,不理解,一只辉煌的兵种就这样消失了,但铁道兵军旗永远在共和国天空飘扬,在铁军心中!“同志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h1> <h1>铁道兵第十一师,1952年2月组建,由农业建设第5师改编。1953年1月,以农建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1团—第55团。1954年6月24日从朝鲜回国。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与第十一师合并为第十一师。1984年1月改称铁道部第16工程局。1999年12月改称中铁第16工程局(中铁十六局集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