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邸

天马

<h3>甘熙(1797~1852)清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以知县迁广西,道光二十二年升郎中。后任户部广东司兼云南主稿、记名知府等职。 他博览群书,博学强记,曾对 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着述多种,着有《 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还编有《重修灵谷寺志》12卷。其中以《 白下琐言》最为后世学人所推崇。</h3><h3>甘熙祖上多名人,相传战国时 秦国 丞相甘茂、三国时 孙吴名将 甘宁,清朝 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等,都是甘熙直系祖先。 “ 甘熙故居”是由甘熙的父亲 甘福开始建造的,后来甘熙又续建、扩建。当时清朝的定规是 民间住宅造屋不能超过一百间。据说天帝的房子有一万间,皇宫是九千九百 九十九间半,王公勋爵的住宅是九百九十九间半,民居便只得九十九间半了。甘熙曾在京为官,深知此事关系重大,所以未敢建满百间,只建 九十九间半,那半间是一个四面皆窗的楼阁。甘熙的父亲是一位著名藏书家,在他所建的津逮楼里曾藏书(画)10多万卷;到了甘熙主持时,藏书更为丰富。咸丰三年(1853年)在 太平军与清军的大战中,津逮楼毁于兵火,大量古籍珍本被毁。甘家大院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绅阶层的文化品味和伦理观念。</h3> <h3>甘熙故居津逮楼~甘氏父子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古画十六万余卷,建成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据说“津逮楼”是模仿宁波“天一阁”而建,天一阁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天一生水”,而津逮楼语出《水经注·河水》“河水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其中“达”字,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于是甘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h3><h3>“津逮楼”早在太平军与清军的较量中毁于兵火,珍籍和金石玉器等也随之付于一炬。前几年修复甘熙故居时,津逮楼得以重建,因为这是故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现在的津逮楼位于故居的东南方,前有甘家花园,后有甘家的“盛世梨园”,两层古色古香的小楼,门前有古老的榆树,昭示年年有余。重建的“津逮楼”再现了当年的风貌,只是那十余万之巨搜集来的古籍却所存甚少,让人深为叹惋。甘熙精于堪舆风水之术,但未能像范氏一样为藏书楼取一“生水”的名字以防火患,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h3> <h3>“津逮楼”曾经收藏了《金石录》。《金石录》宋赵明诚撰,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她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收录在另一《金石录》十卷之后,现藏于上海图书馆。<br></h3><h3>建国初, 甘氏后人将甘宅卖给军事机构,并委托姻亲将旧书等以二毛钱一斤处理,赵世暹在甘家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世传甘氏《津逮楼书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录》,却不载于书目,岂其矜秘不肯示人才得以保存下来?赵世暹收得龙舒宋刻《金石录》之后,不欲私为己有,随即捐献国家,此书今藏国家图书馆。由此看来,《金石录》乃甘氏“津逮楼”名扬中外的缘由了。</h3> <h3>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h3><h3>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一百六十二间。</h3> <h3>甘贡三先生(1889~1969)就读于中央政法大学经济科,受聘为民国政府中央文化计划委员会委员。他自幼专研诗词、音律、书法、围棋、中医等诸学,对诗词书画、戏剧音乐无一不精。</h3> <h3>甘家世代书香,为官经商百年,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是其延续的根本...</h3> <h3>甘家长子甘南轩(1909~1984),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国文专业,1935年组建“南京新生京剧、音乐研究社”并任社长。“新生社”常常在南浦厅15号的花厅内举行戏剧、音乐、诗词、书法等聚会,与社会名流切磋艺术,影响提高很大。</h3> <h3>甘家女婿汪剑耘和甘家小女甘长华,汪剑耘(1917~1975)是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因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学艺刻苦,扮相秀丽,被誉为“南京梅兰芳”。</h3> <h3>甘家媳妇、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1930~1968)出生于安庆,乳名鸿六,1950年流落南京时曾化名严黛峰。童年在桐城罗家岭度过。纯朴的乡情和优美的山歌滋养了她,为其日后形成清新、真挚、优美的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严凤英13岁起偷偷向本族黄梅调艺人严云高学戏,后因此事触犯族规,酷爱黄梅调的她不得不背井离乡,随戏班四处闯荡。在此期间,她得到了诸多老艺人的指点,艺术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5岁主演《小辞店》中柳凤英一角,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经师兄张云风建议,改艺名为严凤英。在艰难的学艺历程中,她博采众长,逐渐摸索出了最适合自己的演唱及表演方式。她擅长多种行当,戏路非常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致力于创新。在她和同伴们的努力下,黄梅戏逐渐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戏曲剧种之一。1953年严凤英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她的表演质朴细腻,塑造出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等。正当她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之时,文革动乱使她的身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折磨和打击,1968年4月8日凌晨,她吞服安眠药自杀,离开时年仅三十八岁。<br></h3> <h3>甘熙宅邸内的严凤英故居</h3> <p>1949年夏,严凤英从贵池去芜湖,在和平楼唱茶坊。10月经人介绍,到南京米高梅舞厅卖唱伴舞,遂改名严黛峰。1950年3月,因学京戏到“艺友集”看演出,与南京著名京剧票友甘家四子甘律之相识与1954年相爱结婚。不久去甘家学习京剧及昆曲,在甘贡三、甘律之父子的辅导下技艺大进,并登台演出(年谱中作严凤英因才华过人被甘家接纳后,在甘家向甘贡三、汪剑云等人学习了一批京昆剧目,受到京昆艺术的浓郁熏陶。)。1951年农历三月十七,应安庆“群乐剧场”邀请回到安庆,在群乐戏院演出,大受欢迎。</p> <p>甘家四子、江苏京昆艺术家、严凤英的第二任夫君甘律之(1919~1990)。</p><p>那个时代省领导给严凤英出的难题是:要黄梅戏还是要资本家?在挚爱的黄梅戏和爱情面前,严凤英选择了黄梅戏,最终与甘律之离婚。1956年严凤英与导演王冠亚结婚。</p> <h3>甘家次子、中国民族音乐家甘涛(1912~1995)</h3> <h3>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第二,津逮楼藏有大量珍贵古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贡三自幼爱好戏曲,对道教音乐有深刻研究,对民乐精于笙、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并精研昆曲,1935年曾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寄子》、《扫松》等数折。1957年曾应江苏广播电台邀请录制笛子曲牌十首。正是这位老艺术家培养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并惠及第三代,继续京昆事业。甘熙故居这三大贡献是不朽的。</h3> <h3>位于甘熙故居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2012年6月9日建成开放。南京市民俗、非遗“双博馆”在展陈上主要有《一脉文心、千古流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金陵工巧——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演》、《南邦巨族、江南甲姓——金陵甘氏家庭历史陈列》、《榴开百子、百年好合——南京育儿、婚嫁习俗展示》、《梨园雅韵》、《金陵十八坊》等六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既有静态的展示,又有动态的展演,观众可以在动静结合中体会老南京悠远的文化韵味。在形式上,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邀请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绝活表演,这种互动式的参观体验,可让观众收获亲身参与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民俗、非遗文化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h3> <h3>通过展览展示,既领略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体验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南京一百多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基本情况,还能近距离观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表演,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璀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br></h3> <h3>江苏省京剧院公益演出专场《(宋江)坐楼杀惜》</h3> <h3>南京白局表演唱《数桥》</h3> <h3>南京白局表演唱《我的家乡在南京》</h3> <h3>南京民俗表演唱《二姑娘害相思》</h3> <h3>南京民俗表演唱《智斗老鼠精》</h3> <h3>老南京脱口秀</h3> <h3>甘家世代书香转经商~金陵文化豪门最大家~金逮楼中曾藏书画16万册(太平军战乱火毁大半)~甘家自古戏剧世家,梅兰芳常常光顾,清末皇帝的三兄弟将甘家作为南京音乐戏剧研究社,严凤英是甘家四公子甘律之的媳妇~日军占领南京曾发布对甘家大院的《禁止破坏令》保护艺宅~文革浩劫又成为“军事重地”被保留下来...</h3><h3>为什么对甘宅情有独钟?我除了喜欢越剧、昆曲外,也很喜欢严凤英老师和马兰老师唱的黄梅戏,喜欢京剧、粤剧、沪剧、扬剧、锡剧,喜欢中华民族音乐。甘家大院是南京戏剧爱好者的小剧场,也是南京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历史场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