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包括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我们这次是去除了冰岛外的半岛上的4个国家。还就近去了爱沙尼亚,一共去了五个国家。</p><p> 我们进出北欧都在芬兰赫尔辛基(图上用粗箭头表示),从芬兰图尔库到瑞典斯德哥尔摩乘邮轮,丹麦哥本哈根回赫尔辛基还是飞机,其他路段都用汽车。</p><p><br></p><p>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 文中地图取自谷歌地图,照片除注明出处之外均为张维萍、任重所拍摄。</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第一次乘坐芬兰航空公司的空客350一900飞机,飞机新且整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机舱设计更为合理,座位也比较舒适。也许是暑假期间,别看飞机有400多个座位,来回都是满员。</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前轮已经离开地面,我们的6500公里航程就这样开始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p> 飞机基本朝西北方向飞行,从张家口以北二连浩特一带到蒙古,再进入俄罗斯,飞到圣彼得堡以北,稍向西南转,用时7小时20分到芬兰赫尔辛基。两地时差5小时,我们在北京上午10点多起飞,经过7个多小时飞行,到赫尔辛基正好是此地的中午。</p><p>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在北纬60度线上,到北极圈只差6度,也许是世界上最靠北极的首都了。</p></font></h3> <h3> 赫尔辛基(Helsinki)只有60万人口,芬兰首都,也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是芬兰经济、政治、文化、旅游和交通中心,属于世界著名的国际都市。此地居民用芬兰语,是属于“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据说和匈牙利语有类似之处,大多信奉基督教路德宗。</h3><h3> 别看赫尔辛基是近靠北极圈的城市,但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它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给人第一个感觉满眼绿色,生机盎然。</h3><p> </p><h1><br></h1> <h3><i style="font-weight: bold;"> </i>赫尔辛基地图上的三个圈从左至右是我们游览重点,第一个圆圈是西贝柳斯公园,在市区西北方向不到两公里,从机场进市区先到这里路最顺。</h3><h3><br></h3><h3><b><font color="#ff8a00" style="">西贝柳斯公园</font></b></h3> 从机场进城要经过一个铁路枢纽。<br>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公园是为纪念芬兰著名音乐家西贝柳斯而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p> 西贝柳斯像和西贝柳斯纪念碑。</p><p> 西贝柳斯的作品凝聚着爱国主义激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被世界所公认,更被芬兰人民所热爱,被认为是19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p><p> 西贝柳斯所创作的《芬兰颂》实际上成为了芬兰的第二国歌。</p></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p> 《芬兰颂》创作和演出时,芬兰还在沙俄统治之下,西贝柳斯用他的作品推动芬兰民族解放运动,用音乐讲述芬兰人民为生存而与沙俄进行的殊死斗争。</p><p> 西贝柳斯的影响广泛。用过电脑的人大概都知道进行音乐创作和编辑的软件,可生成五线谱乐谱,还配上了专业音色库,方便制作出专业的音乐。这类软件中最好的一款就叫做“西贝柳斯”。</p></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建在林间突起的一大块石头上的西贝柳斯纪念碑,由600根钢管组成,象征一个巨大的管风琴,由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设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有人认为纪念碑超现代,也有人认为钢管组成的管风琴很形象,应该是一种古典和现代的结合。想必这位雕塑家对西贝柳斯的音乐理解要更深刻,用雕塑表现西贝柳斯也许就该是这样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组雕塑是不是很有视觉冲击力?芬兰人不会忘了西贝柳斯,据说从1905年起,赫尔辛基每年都要举办“西贝柳斯节”,一直延续至今。</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有人认为西贝柳斯的成就和影响力应该紧跟在贝多芬之后,应该很有道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西贝柳斯公园是完全开放式的,有面积不小的草坪、林地和水面。小码头有游艇进出,水道通向芬兰湾。公园里有人在散步,更多的人在跑步、骑车,还有些人在草坪上晒太阳。</font></h3> <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 style="">岩石教堂</font></b></h3><div><b style=""><font color="#ff8a00" style=""><br></font></b></div><p> 来到地图上第二个圆圈的位置,这里是地处赫尔辛基市中心坦佩利岩石广场的岩石教堂。</p><p> </p> <p> 岩石教堂的名字是:坦佩利奥基奥教堂。</p><p> 看俯视卫星照片有点火山口的感觉吧?独特的设计使岩石和教堂完美地联系在一起了。</p><p><br></p> <p> 坦佩利岩石广场周边都是住宅区,中间有一块高出地表十多米巨大的岩石,如果在其他地方,也许这块在市中心的石头早就被炸平盖上了房子。</p><p> 芬兰人不会这么做。设计师斯欧马拉聂兄弟的独具匠心,居然在保持岩石自然原貌情况下,在岩石中“挖出了”一座教堂。教堂的圆顶弧度也尽量低平,近似于原有岩石轮廓。施工炸出的石块也都保留下来,用作顶部的一道环形围墙,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p><p> 1969年,“岩石教堂”就穿着这样一件古朴、自然,又超现代的外衣诞生了。</p><p><br></p><p><br></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进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紫铜质圆形穹顶,别致、大方、古朴,还有点飞碟的感觉。</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从类似隧道的教堂大门步入教堂,教堂的四壁依然保留着原始花岗岩表面,没有做任何多余的雕凿和装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铜质圆形穹顶由一百多根很薄的梁支撑着,每根梁中间镶上了玻璃,既保证教堂内充分采光,又使得本不高的顶部显得轻巧,有漂浮感、不压抑,完全没有进入地下建筑那种阴暗、压迫的感觉。</font></h3> 整个建筑内外,只有放在这里小小的十字架显示出教堂的身份。不细看很可能被忽略掉了。<br>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教堂长明蜡烛就放在岩壁下。</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更了不起的是设计师具有高超的建筑声学设计能力,利用环形的岩壁使得声音混响效果恰到好处。由于教堂音效突出,所以除了星期日上午的礼拜,还经常会举行音乐会。</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教堂安排了940个环形的座位。管风琴在左前方。</font></h3> <p class="ql-block"> 坐在钢琴旁,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的应该是位音乐家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赫尔辛基街景</b></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们来到地图上第三个圈的位置,之所以题目叫做街景,是因为在市中心我们看到白教堂、红教堂、南码头的赫尔辛基市场、议会广场等等代表赫尔辛基市容的一大片地方,但时间又很有限,只能走马观花,表面上看一下。</font></h3> <p><b>白教堂</b></p><p><b><br></b></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p> 赫尔辛基大教堂一白教堂,1852年落成。白教堂高度达到80米,是赫尔辛基地标性的建筑。</p><p> 教堂前是著名的议会广场,左边是芬兰国家图书馆,右边是原来的议会大厦,现在地图标注的是州政府办公楼。</p></font></h3> <p> 这座白教堂属于实行宗教改革的路德派。</p><p> <br></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议会广场看议会大楼(原来是议会所在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地方不够宽,为照顾原有地貌,广场是个大斜面,斜坡的广场确实不多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p> 这条路通到议会广场和白教堂,继续走左侧是芬兰国家图书馆,再向前白教堂之后不远是赫尔辛基大学。</p><p> 别看芬兰只是个500多万人口的小国(还有近100万人口不在国内),赫尔辛基大学却是芬兰最大的大学,下设11个学院,20多个研究所,有37000名在校生,产生过5名诺贝尔奖得主,多位包括女首相在内的著名政治人物,伟大的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也在这里学习、执教,大学位于世界高校100强之内。</p></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议会广场的铜像。</font></h3> <p> 铜像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是俄国历史上解放农奴、实行国家杜马制度的那一位。他承诺让芬兰独立,由于在彼得堡遇刺身亡,承诺并没来得及兑现。尽管时过境迁,甚至芬兰和俄国间还发生了战争,但是芬兰人记得沙皇的承诺,亚历山大二世的铜像始终还保留在这里。</p><p><br></p><p><br></p><p><b>红教堂</b></p><p><b><br></b></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左上角是刚才看到过的白教堂区域,右下角就是乌斯潘斯基教堂一红教堂。</font></h3> <h3> 红教堂的风格和白教堂截然不同。1868年这座东正教教堂落成,直到今天它还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h3> <p> 红教堂有名,不少游记说和一位葬在这里芬兰爱国者有关。</p><p> 他是芬兰独立的缔造者、民族英雄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元帅。说起名字国人不一定都熟悉,但是弱小的芬兰曾经战胜强大的苏联,这场大家都知道的苏芬战争就是曼纳海姆元帅指挥的。</p><p> 曼纳海姆元帅当过芬兰军队的总司令、摄政长官、芬兰总统等职务。没有曼纳海姆元帅,就没有芬兰的独立,也许芬兰早就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了。</p><p><br></p> <p> 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元帅亲西方,不喜欢苏联。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二战时期,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曼纳海姆元帅也借此机会,指挥芬兰军队夺回了割让给苏联的芬兰土地。芬兰保持相对独立,未参与轴心国的联合军事行动。停战前还和苏联签订了协议,驱逐了芬兰国土上的德军。战后,苏联当然不容忍这样的人当芬兰领袖,曼纳海姆元帅开始流亡生活,1951年在瑞士逝世。他的遗体被芬兰接回,隆重安葬在希埃塔尼埃米公墓。</p><p> 从地图上看,公墓距离岩石教堂不太远,反而和红教堂隔着一个赫尔辛基中心区。我们没时间走进红教堂内部,网上说的曼纳海姆元帅安葬地点会不会以讹传讹了?</p><p> 顺便说一句,曼纳海姆还有一段和中国有关的经历,他曾作为俄军成员,跟着考古队从新疆进入中国,在为期两年,行程1.4万公里的考察活动的范围包括: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八个省份。实际上他从事的是间谍工作。他还参加过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因作战勇猛而提级。</p><p><br></p> <p><b>南码头</b></p><p><b><br></b></p> 从南码头赫尔辛基集市广场方向看到的红教堂。<br> 南码头是赫尔辛基最大的码头,各种船只穿梭往返,很是热闹。<br> 赫尔辛基这一带人流最为密集,因为城市本来就不大,用不着施行行政、商业、休闲功能性分区。飘扬着国旗的政府办公大楼,楼下马路对面卖鱼、卖蓝莓、樱桃的市场,混合出一种特有的味道。<br> 码头对面有个摩天轮,摩天轮不少见,注意摩天轮下边的高台了吗?<br> 摩天轮下的高台功能挺复杂,拿杯啤酒坐下来欣赏海港风光在这里有点一般化了。有人说上面还有游泳池,其实更有特色的是芬兰浴室。芬兰浴深受芬兰人喜爱,据说很多人在海边、湖畔都有自己木头做的芬兰浴室。来个芬兰浴,是芬兰人举家出行最喜爱的保留节目。<br> 有创意的车辆、行人的分离墩。<br> 这里还有一座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纪念碑,俄国双头鹰的标志十分醒目。<br> 与赫尔辛基南码头的市场一街之隔就是行政办公区域,总统府、议会等国家机构的所在地。<br> <p> 南码头有一尊芬兰著名雕塑家维莱·瓦尔格伦1905年创作的雕塑一阿曼达,她面向大海,静静地凝望着芬兰湾,被人们誉为“大海女神”。</p><p> 如今这座铜像已成为赫尔辛基的象征,地位如同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p><p><br></p><p><b><font color="#ff8a00">老城区的街头</font></b></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芬兰著名民族诗人约翰·卢德维格·鲁内贝里的雕像。他是芬兰国歌《我们的国家》 词作者。</font></h3> 海鸥好像非常喜欢约翰·卢德维格·鲁内贝里的雕像。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鲁内贝里的雕像在一个十字路口的绿地中间,周边是商业区,也有不少街头艺术家。他们的演奏水平到了足以让人震惊的程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穿着巴西土著服装的这几位在有模有样地打手鼓。</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还有些人什么也没做,在草坪上坐着聊天或者干脆发呆。有人说躺在草坪上,看着碧蓝的天空,更容易体会到什么是赫尔辛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儿的冰激凌挺受欢迎,要排队购买。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有人说芬兰人有些不苟言笑,凡事都有例外,这位就看着挺有亲和力的,难怪她的冰激凌卖的不错呢。</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周边有不少店铺、咖啡馆。</font></h3> 芬兰人喜欢创意,街上除了时不时开过几辆大改款的哈雷摩托,这车改装比较极致,打了很多的洞,又用什么透明的材料填上,车内的“透明度”特别高。<br> 这是老城区的一个街口,建筑立面算是比较灵活的,不是很多见。也许是气候原因,赫尔辛基建筑布局和我们去过的俄罗斯等地很像,每个街区建筑物把四周围起来,中间留一小块空地的形式非常普遍。<br> 这样的城市建筑格局,居民居住环境也许更好,唯一的毛病是街道外立面有些单调、脸谱化。<br>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芬兰人教育程度、科技水平较高,芬兰也是高收入国家。因此芬兰人的眼光有所不同,更重内涵不重外表,从街道、建筑、使用的汽车和芬兰人的衣着都能体现出来。导游说芬兰人的住房也不买很大的,够用就好,奢侈品牌在这里也见不到。我们有些很在乎的东西,他们却非常不以为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吧。</font></h3> 等到我们对赫尔辛基稍有些熟悉的时候,已经到了晚餐时分。看到橱窗里有个“北”字,经过这大半天,我们也终于找到了“北”,可我们就要离开了。<br> 车向机场方向走,看到海边一堆东西,细看原来是煤。<br> 煤是给郊区的火力发电厂用的。看起来只要处理好了,燃煤也不一定就要排出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br> <p> 导游特别提示,这地方是专业运动手表“颂拓”的“老家”。 <br></p><p> 在日本等手表厂激烈竞争中,松拓不但能存在,而且还有发展,说明他们手里真正掌握技术,能在运动手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类似的芬兰产品还有诺基亚手机等等,“百年老店”非常坚韧,在竞争中垮不掉。<br></p><p><br></p><p><font color="#ff8a00"><b>住地</b></font></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h3> <p> 这是我们今晚住的地方,距离机场不远。</p><p> 明早从这里出发到码头,坐轮渡去爱沙尼亚的塔林。去塔林本不在行程中,从这里过芬兰湾,比从俄罗斯走陆路到塔林还要方便不少,于是我们决定去看看。</p><p> 晚上最突出的感觉是7点和10点天的亮度差不多,好像天就不会黑下来一样。</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