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他们正年轻三》,是原5213厂理化室专辑。在这一集里,有高峰战友发来的充满军工深情的老照片,也有理化室王华(女)和邓宽让夫妇提供的理化室娘子军拉练时的老照片。 <p>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些经历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p><p><br>我和我的战友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为了保卫祖国巩固国防,还在十几岁的年龄,就走进了特殊的工厂,从事着特殊的工作,因此有了这段特殊的经历,有了难以割舍的军工情怀。<br> <br>女同学高峰和我都是1970年9月,经甘肃省国防工办招工人员政审后,进入5213厂的。在白银银光厂实习时,我干化工,造炸药,高峰是化验员,专门分析炸药的化学成分和质量。实习结束后,我们是一起在1971年1月3日回的5213厂,又住在大仓库里同一个天花板之下,男女之间只隔了一张苇席。</p><p><br>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的是,我和高峰虽然是同班同学,但是因为脑瓜里有封建思想,所以在厂里很少和她说话,即使在路上走了个迎面也是这样,因此直到高峰在5213厂工作一年半后于1972年3月调离,我们都没有什么联系。</p><p><br>九十年代初,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终于扯下了封建面纱,大家都能够无拘无束地交谈了。高峰说,还有一个同班女同学叫赵荣华的,当年也是和我们一起去的5213厂。闻听这话,我为自己的记忆力之差而汗颜,要不是高峰提起,我还真的想不起有这样一位女同学女战友,封建思想真是害人不浅呢。</p><p><br>2015年11月底,高峰又和我见面了,这一次她十分激动。原来,她在我转载的邓宽让、王华(女)夫妇俩的博文上,看见了当年她们检验科理化室全体战友的老照片。</p><p><br></p><p>高峰说,虽然只在5213厂工作了短短一年半,但这段军工往事是她人生中最难忘记的特殊经历,已经在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p><p><br></p><p>看见我博客老照片里那些年轻的身影,她感到好亲切,好感动。兴奋之余,高峰在我打工的文化中心办公桌上伏案疾书,写了如下一封字迹娟秀的信发给大家,希望理化室和其他单位的战友们都能看到,并互相取得联系。</p> 注意,高峰在信里特意注明了王华“男”、王华“女”。<br><br>这是因为进厂初期,我、高峰、女王华都属同一个车间,集合队伍时,领导一点名,两个王华一起喊“到”,引起了队伍骚动,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见《关山不了情》:那些趣事》)<br><br>所以即使是现在,提起王华也要分清男女,以避免误会。 高峰用这个原装的相片袋,提供了九张珍贵的老照片。<br><br>这个相片袋的封面,印着“反修照相”四个鲜红的大字,落款是“兰州市白银区饮服公司反修照相”。那时白银还没建市,只是兰州管辖的一个区。这个有着时代烙印的相片袋,也是珍贵的文物呢。 5213厂理化室战友于1970年12月2日在白银市银光厂实习后,与银光厂的师傅们合影。<br>第一排左起:刘秀华、沈爱玉、贾丽君、高峰、鄂瑾、陈玉兰、?、?、?。<br>第二排左起:?、?、?、?、?、李兰香、?、王海燕、?、?。<br>第三排左起:赵义、?、?、?、?、?、?、?。<div><br>叫不上名字的,都是银光师傅。 (高峰提供照片)</div><div><br></div> 前排蹲的: 左起刘玉珍、刘韵琴、南亚萍、高峰、赵文、王桂芬。<br>第二排女的:左起李兰香、沈爱玉、刘秀华、马芳青、唐小瑛、丁艳萍、姚素琴、张秀华、贾丽君、宋颖、王丽、安宝英、杨美珍、加彩霞、?、王华、鄂瑾。<br>后面男的左起:王忠信、付代表、辛根虎、赵天印、库长勤、雷光进、王善述。(高峰提供照片)<br><br>1972年3月初,高峰要调走了,她对曾经短暂生活、工作过的关山充满了留恋之情,她和并肩战斗过的亲密战友们更是难分难舍。高峰的人缘特别好,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图为理化室的兄弟姐妹们在汭河边与高峰留影。 前排左起,王丽、南亚萍、丁艳萍、王桂芬。<br>后排左起,宋颖、高峰、加彩霞、刘韵琴、赵文。(高峰提供照片)<br><br>九位好姐妹在总装车间与福利区之间的悬崖下合影。<br> 前排左起:刘韵琴、南亚萍、王丽、王华、李兰香。<br>中间左起:宋颖、姚素琴、沈爱玉、赵文、杨美珍、丁艳萍、高峰、加彩霞、贾丽君、安宝英、张秀华、马芳青、王桂芬。<br>后排左起:付代表、张志贤、辛根虎、赵天印、唐小瑛、刘玉珍、刘秀华、鄂瑾、雷光进、王善述。(高峰提供照片)<br><br>检验科理化室全体战友与高峰,在位于总装区与福利区之间的悬崖下留影。<br> <div>前排左起:张秀华、王华、王丽、高峰、宋颖、南亚萍、贾丽君、加彩霞、孩子小萍、赵文。<br>第二排左起:王善述、姚素琴、沈爱玉、刘秀华、刘玉珍、王桂芬、鄂瑾、刘韵琴、丁艳萍、唐小瑛、军队付代表。<br>第三排左起:赵天印、张志贤、安宝英、马芳青、杨美真、李兰香、雷光进、辛根虎、库长勤。(高峰和邓宽让战友都有这张照片)</div><div><br>1972年春,5213厂理化室全体人员,在泥泞的总装福利区马路上合影。照片左后是单身楼,右后是厂办公楼,最后面山上的白房子是家属区的窑洞。</div> 春雪过后的关山,处处泥泞。大家都穿着雨靴,趟进汭河的浅滩上与高峰合影。(高峰提供照片) 总装区的战友们还记得苞米地里的水磨坊和这条水渠吗?这股水流是当地农民利用自然落差,从总装区桥头引过来,用来推动磨坊里的木头水轮的,水轮一转动,就呼隆呼隆带动水磨开始磨面。(高峰提供照片)<br><br>夏天时,这里的风景十分优美,青青的草丛里蛙鸣此起彼伏,水渠两边都是碧绿的青纱帐,高峰喜欢这个地方,特邀大家来这里留影。<br> <br>照片左手远处,就是总装区大桥。 水渠旁有许多杨树和柳树,好几个穿着雨靴的人,都趟进了水里。(高峰提供照片) 左起:南亚萍(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刘秀华。(高峰提供照片)<br><br>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个年代的姑娘也爱美,两个人在还挂着春雪的树林里,为照相做准备。亲密的战友高峰要调走了,得给她留个美好的印象。 年轻的姑娘南亚萍。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理化室战友提供照片) 俊俏姑娘陈玉兰。(理化室战友提供照片) 宣传队员鄂瑾,当年曾大着胆子陪同高峰夜行关山。(理化室战友提供照片) 赵文。 赵建红。大家都昵称这位秀丽的小姑娘“蛋蛋”。 张黎。那一年,忽然心血来潮,就趴在5213厂卫生所旁边的地面上拍了一张。 张黎在老厂的照片。 张秀华。英姿飒爽女民兵。 王桂芬在西安大雁塔。王桂芬在厂里是出了名的铁姑娘,她吃苦耐劳干活不惜力气,建厂初期打大口井时,上百斤的石头,她扛上就走,震撼了许多男同胞。(理化室战友提供照片) 左起:陈玉兰、吴兰英。 左起:陈玉兰、赵明。 左起:张黎、王华。 左起:加彩霞、陈玉兰。 左起:张秀华、安宝英。 左起:加彩霞、陈玉兰。1975年在平凉照相馆。 左起:陈玉兰、张秀华。 左起:张黎、王华。在汭河桥上。 左起:陈玉兰、张秀华。在石堡子。<div><br></div><div>这张照片好,里面刚巧过来一辆老式大客车。</div> 左起:张黎、王华。在汭河边。 王桂芬、王丽、张秀华。<div><br></div><div>1971年在银光实习时,在白银金鱼公园留影。</div> 左起:王华、安宝英、张秀华。 左起:贾丽君、王桂芬、林利华。(理化室战友提供照片) 左起:王桂芬、何存兰、贾丽君。在西安。(理化室战友提供照片) 前排左起:王华、张秀华、赵建红、加彩霞。<div>后排左起:马玉兰、马芳青、陈玉兰、赵明。</div> 前排左起:安宝英、小王琛、李兰香、张秀华。<div>后排左起:赵明、鄂瑾、刘韵琴、文锦云。</div><div><br></div> <div>图为理化室拉练队伍在途中休息。(邓宽让提供照片)<br></div><div><br></div><div>1972年四月初,冰雪消融春回大地,5213厂各单位的拉练队伍都迎着料峭春寒出发了。拉练途中,大家顶风冒雪,跋山涉水,在老乡家堂屋打地铺,睡学校小课桌,住简陋的小县城招待所,一路上栉风沐雨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拉练任务。<br></div><div><br></div><div>全厂几支拉练队伍里,数理化室这支娘子军不简单,她们不畏路途遥远身体疲劳,和本单位里少数几个“党代表”男同胞一起,经历长途跋涉,一直走到泾川县才往回返。整个往返拉练里程约300余里。<br></div> 理化室拉练队伍在崇信县宿营。(邓宽让提供照片) 理化室娘子军在崇信县招待所里。王桂芬正手拿斧头,劈柴点炉子。 在村庄里野餐。(邓宽让提供照片) 蹲者左起:丁艳萍、王丽、刘韵琴。<br>站者左起:王桂芬、姚素琴、宋颖、贾丽君、王华。<div>(邓宽让提供照片)<div><br>历尽千辛万苦,理化室拉练队伍终于到达泾川县。图为八姐妹在泾川县泾河大桥留影。</div></div> 勇敢的理化室娘子军凯旋回厂时,受到厂革委会领导们的热烈欢迎。与厂领导握手者是王华(右四)和王桂芬(右三)。(邓宽让提供照片) 左起:刘秀华、南亚萍、王海燕、赵文、付艳华、张秀华、加彩霞。<div><br></div><div>1972年10月,厂里组织第二批军工参加拉练。这次活动,发生了有趣的故事,理化室的娘子军们在夜行军时,队伍后面的人把“不许打手电”的口令,传成了“不许大小便!”这个小插曲,让理化室的姐妹们乐了好多年。</div> 前排左起:?、赵毅、赵天印、库长勤、<div>后排左起:刘秀华、南亚萍、王海燕、赵文、付艳华、张秀华、加彩霞。</div><div><br></div><div>拉练队伍路过一个叫“山寨”的地方。</div> 山寨乡是个回族居住地,队伍为了不打扰回族同胞,在野外休息野餐。<div><br><div>回族老乡知道了,很是过意不去,特意派人用扁担挑来馒头和鸡蛋,送给野地里的军工战友们,可把大家给感动坏了。</div><div><br></div><div>馒头是粗粮做的,鸡蛋是生的。娘子军们啃着馒头,喝着生鸡蛋,填饱了肚子,继续行军。</div></div> 前排左起:库长勤、赵天印、刘秀华、赵文、赵毅。<div>后排左起:加彩霞、王海燕、张秀华、付艳华、南亚萍。</div><div><br></div><div>行军途中在河边小憩。</div> 参加第二批长途拉练的单位,为了锻炼队伍,还特意组织了一次夜行军,一个逗乐的小插曲就在这天夜里发生。<div><br><div>那是一个月黑星稀的阴天夜晚,理化室的娘子军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高高低低的山地里。浓重的夜色笼罩着寂静的山谷,只能听见人们急行军的脚步声。</div><div><br></div><div>这时,按照夜间行军保密纪律,前方传来口令:“不许打手电!”口令一个人接一个人地往下传。</div><div><br></div><div>口令在被蜿蜒曲折的山路拉长的队伍里传到最后,不知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不许打手电”竟被传成“不许大小便!”</div><div><br></div><div>后面的战友们听了好生纳闷,这都谁下的口令?你说不许吃饭不许喝水不许睡觉都行,怎么偏偏不让人大小便?一旦内急,这谁能憋得住受得了,这口令不是胡扯嘛?</div><div><br></div><div>到了宿营地,有战友询问带队的领导为什么不让人大小便?领导反问:谁说不让大小便的?我说的是不让打手电!</div><div><br></div><div>大家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顿时笑的浑身乱颤,笑得浑身发软,笑得差点没趴在地上。</div><div><br></div></div> 沈爱玉大姐近照。 李兰香近照。 马芳青近照。 南亚萍2019年在杭州。 贾丽君近照。 张黎近照。 王华近照。 王桂芬近照。 鄂瑾近照。 陈玉兰近照。 林利华近照。 王丽近照。 张秀华近照。 加彩霞近照。 加彩霞(前)、陈玉兰(后排左四)近照。 回民战友安宝英近照,在烟台的大海上。 左起:加彩霞、王华。2018年夏天在石堡子相会。 左起:王丽、王华。2019年10月在石堡子三线建设博物馆。<div><br></div><div>王丽和王华也是多年没见过面了,她俩的相遇纯属天意。</div><div><br></div><div>2019年10月4日这天,王丽在参加完5207厂战友平凉聚会后,自驾提前先行从平凉到了五二指挥部的三线建设博物馆。</div><div><br></div><div>到地方后见前面停着一辆车,王丽问驾驶员是哪个厂的,驾驶员说是原5213厂的。</div><div><br></div><div>王丽的弟弟说,我们也是原5213厂的。而王丽的父亲当年曾是原5213厂厂长。当王丽报了父亲的名字后,不远处的一位女士闻言猛然回头,王丽一看,我天!这不是王华嘛!久别的战友就这样机缘巧合地重逢了。</div> 左起:王华、张秀华、王丽在咸阳的近照。<div><br><div>2019年10月10日,王华和张秀华专程从西安去咸阳看王丽。</div></div> 当天,王华和张秀华还去探望了王丽的妈妈杨兆清老人,老人曾任原5213厂宣传科科长。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高峰近照。<div><br>旅游、跳舞,健身,打太极拳、舞扇,高峰用这些活动来丰富、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同时,她还和丈夫担负着照料自己年迈母亲的重任。<br></div> 高峰在晨练。 重情重义的战友高峰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在白银金鱼公园留影。<div><br></div><div>高峰怀念多年未见的战友,眷眷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她委托我代她向多年未见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因为经常不在白银,高峰还让我负责今后理化室战友的联系事宜,战友们可以通过我与高峰联系。<br></div> <br>后记:<div>反映52军工人靓丽青春的美篇《那时,他们正年轻》系列三发表后,在原5213厂理化室微信群里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老姐妹们在美篇里看见自己和同事们当年的青春风采后激动不已,纷纷发来自己保存的老照片,王丽战友还用火热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留恋和感想,下面就是她的观后感。<br><br>美篇《那时,他们正年轻(三)》观后感——王丽</div><div><br></div><div>曾经的时光,在褪了色略带斑点的影像中徜徉,碧玉年华的青纯,仿佛还在昨天没有走远……</div><div><br></div><div>哈!如今额头的褶皱里裹挟着如梦的青春年华。<br><br></div><div> 我们为“三线建设”走进了关山深处,来到了汭水河畔,拉开了人生奉献的序幕……</div><div><br> 我们在艰辛中走过,我们也赢得过无数的快乐。回首我们的曾经,汗水与泪水的交织,快乐与无忌的生活,无悔的青春点缀着记忆的长河,万千思绪抚摸着点点滴滴的记忆。关山的情,汭水的爱,记载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永不磨灭的印迹,融化在百阅不厌的“美篇”中。</div><div><br> 那年那月在一起,还未脫孩气踢毽子跳方格曾被连长训斥,有因懵懂无知为逃避“三八妇女节”大会躲女厕所的囧 ,然而我们知道什么叫工作,一群年芳十几的姑娘,从不惜力气,有装车、拉套、和泥、填沟挥洒着血和汗 ,从不娇气,有脚登雨靴在泥泞里挖井、抬筐、走跳板的险和累,当然还有饭后滚在大通铺上一起扮“木头人”的快乐 。</div><div><br> 我们工作生活在大山里,看遍了春天的百花, 尽享了夏日的凉风,饱食了秋天的硕果(核桃),细品着冬天的白雪。</div><div><br></div><div>大自然在我们的青春期赋予了我们厚爱,启发调动了我们对自然“美”的认知,至今对“安口”山水的美不能忘怀。<br><br></div><div> 回忆吞没的失重感,栖息其中,想念汇流成河。<br><br></div><div> 期待疫情尽早结束,期待我们再相聚!<br><br></div><div> ————感谢王华<br></div> 注:<div>一、本美篇没注明出处的老照片,由张黎、张秀华、陈玉兰等战友提供。<div>二、理化室第二批拉练队伍夜行军“不许大小便”的小插曲由加彩霞提供。</div><div>三、王丽和王华在三线建设博物馆久别重逢的故事和照片由王丽提供。</div></div><div>四、感谢王丽撰写的美文《美篇<那时,他们正年轻三>观后感》</div> <div><div><br></div></div><div><br></div> <br><br> <p><br></p> <br><br><br> <p><br></p> <p><br></p> <div><br></div> <p><br></p><p><br></p> <p><br></p> <p><br></p> <p><br></p> <p><br></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