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浅谈感悟</b></h1> 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数百年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在其传承人、民间组织的普及推动下,太极拳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正式吹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心态健康和身体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自我保健,实现这两个健康的有机统一,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太极拳运动,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养生的世纪,是太极拳普及的世纪,可见太极拳所具有的魅力,太极拳已成为武术健康运动最为耀眼的名片,太极拳是对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总结,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所在,它博大精深,是一门深不见底的学问。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呢?要想学好太极拳······ 一、 明确目标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首先对太极拳进行分类,从太极拳的套路上分为传统套路、竞赛套路、艺术套路、简化套路;从太极拳的功能上分为健身、表演、技击三大功能;从练习的侧重点上分为:一、健身优先兼顾技击,二、技击优先兼顾健身;其次根据自己练习的目的和练习的侧重点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套路,比如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主的,就应放弃那些表演的艺术套路,也不去追求发劲与瞬间的那种速度和爆发力,而应去继承那些属于太极拳原生态的东西,一是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阴阳平衡、相互转换、中庸思想等理论;二是拳理,就是指导太极拳演练和运用的传统理论;三是不停留在调形上推敲与操练,注意调意、调气和调神的内功修炼;选择以传统套路为主。而对于表演者来说应偏向于观赏性较强的艺术套路,对于散打者来说努力提高和完善它的技击性是它的主要目标,而应选择技击优先兼顾健身的套路。只有这样正确定位,才能早日实现自己目标。 二、 有明师的指导。明师是指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阐释太极拳的理论,并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的太极拳老师,所谓言传身教,于太极一道,尤其重要,太极之师,其一为范,师范标准,告诉你该怎么练,怎样练才是对的,如何避免错误,保证练拳的大方向不出偏差;其二为鉴,为镜子,一可正自己的拳,老师的拳架示范,是模仿的对像,师之鉴,老师武德修养更可正自己的德与行。从老师的这面镜子反复对照自己,纠正自己,使自己的拳架从生疏走向成熟,使自己的人性更加圆融,所以正确定位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明师很重要,明师出高徒,学生遇一太极明师为人生一大幸事。 三、 有敬畏之心。一个真正的习练者,要想学好太极拳,必须有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太极拳的理论和拳理拳法的敬畏之心,有对老师、先辈和拳术的敬畏之心;敬畏是敬重又畏惧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庄严感和神圣感,是头脑清醒,态度端正的一种体现;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建立在敬畏的基础之上,有了敬畏心,才有好的态度,才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才会把心放平、放正,才会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招一式去学习,才会记住老师的话,揣磨老师的动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人们因为敬而效仿,因为畏而上进,敬畏之心是迈向成功的关健。 <h3><br></h3> 四、 勤练加巧练。在明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方法、循序渐进,长期不懈地进行符合拳理拳法的太极拳练习,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习练者对拳理、拳法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勤练的同时加以巧练,一、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使关节、肌肉感到灵活顺畅后再开始练拳,在打第一遍拳时只用五六分的劲,待感到身体各部分充分灵活后再增加一定强度的练习;二是运动要适量,不能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只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而又无益于增长功力;三是把技击的攻防理念始终贯穿于太极拳习练的过程中,用这种理念指导套路练习;四是在练功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或者及时向老师请教,以便得到及时纠正,少走弯路。 <p>邵玉兰二十四式太极扇</p><p><br></p><p>欢迎观赏!您的到来就是我最大的荣耀,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