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滩

静水流深

<h3>水位标。雕塑以三根并排的不锈钢柱为主体,象征打入洪水的木桩。桩子的水位标尺分别标记二十世纪武汉发生三次特大洪水位的实际高度。</h3> <h3>防洪纪念碑。1969年3月开工,当年9月竣工。碑高37米。选用红、白、金三种色彩搭配,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袁培煌为设计组组长。</h3><h3><br></h3><h3>周身带有特殊年代的典型特征。</h3><h3><br></h3><h3>建于1969年,是为“毛泽东同志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而建的纪念碑。碑总高69米,表示建于1969年;碑身54米,寓意1954年题词和战胜洪水。碑顶立直径1.8米五角红星,下饰红绸、葵花簇拥天安门图案。</h3><h3><br></h3> <h3>碑尖是一棵直径达1.8米的红星,象征着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碑顶的20面红旗象征着新中国诞生20周年。</h3> <h3>4块浮雕图案分别是:毛泽东选集四卷象征着毛泽东思想万岁;天安门升起红太阳象征着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得解放;五星和枪象征着武装革命、枪杆子里出政权;灯塔、军舰则象征着毛泽东思想指引革命航船胜利前进;还有一图案是象征着七亿人民一心向党的七朵葵花。</h3> <h3>碑身正面上部镶嵌着一枚在当时人人都要配载的毛泽东永放光芒的巨型头像(纪念章);下边是毛泽东的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h3> <h3>碑的背面,镌刻着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h3> <h3>碑座两侧是体现军民与洪水搏斗和人堤抢险动人场面的汉白玉石的浮雕,上面刻有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和“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h3> <h3>碑底平台四周栏杆刻有钢煤粮棉丰收的图案,代表工业和农业的发展。</h3> <h3>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由原渡江观礼台改建,2016年10月建成,苏式建筑风格,颇有建筑的1。</h3> <h3>毛爷爷喜欢长江,他有42次横渡长江,17次是在武汉,在他72岁的高龄,更是兴致不减。也正是由于毛主席的喜爱,武汉市的横渡长江活动也一直被沿袭下来。</h3> <h3>雕塑高7.55米,由花钢岩基座、三块青铜象征体组成。</h3> <h3>雕塑创意源于汉口江滩标志,绿色圆环之中美好的江与城市共生共荣,快乐的一家正奔向未来。寓意人们勇立潮头,共享共荣长江时代。</h3> <h3>利用现有资源,构建群众活动的广阔平台</h3><h3>每逢重大节日或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江滩办要举办一些专题的纪念或庆祝活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武汉在市政广场举办向地震遇难同胞致哀活动和签名活动,广大市民游客现场参与;在三峡石广场举办“情系汶川”诗歌会活动,市民踊跃参与现场捐款;在亲水平台引导好市民自发的点蜡烛寄哀思活动,顺应了民心,促进了和谐;七月,我办联系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红色纳凉月”,每个周末为市民演出革命歌舞文艺汇演并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引得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并联系群艺馆等单位在江滩举行歌舞表演、书画展览、健身长跑等活动,以贴近市民的文化活动,展现江滩的人文美丽。此外,引导规范码头文化广场等处的群众弹唱自娱活动,既方便群众娱乐休闲,又在江滩聚集人气。</h3> <h3>汉口江滩是群众的大舞台,每天早晚锻练的队伍,广场舞、大秧歌、太极拳、各种器械锻炼等应有尽有,全民健身活动如火如荼,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武汉江滩“全国十大体育公园”称号。江滩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各种大型活动不约而同地选择江滩,2007年5月底,奥运火炬传递武汉站圣火点燃仪式在汉口江滩举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