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楚文化·红色之旅

齐子

<h1>  应玲子同学夫妇之邀,随同陪送天台保姆阿姨去长沙其大姐家,于是有了这一趟湘楚文化红色之旅。</h1> <h1>  年逾八旬的陈大姐精神矍烁,气质高雅,行动敏捷,论起来,她还是我们同一母校的老学姐。大姐在湘工作四五十年,退休后定居长沙,只因心心念念年少时台州老家的口味,于是从天台老家请来一位善做家乡味的保姆阿姨。</h1><h1> 大姐的寓所位于湘江畔的一个高档小区,推开窗户就能望见湘江上的橘子洲头。在她的家里,我们愉快地合影留念。</h1> <h1>  与陈大姐居住的小区隔一条马路,就是当年毛主席独立寒秋相望北去的湘江,而今江边已筑起了高高的堤坝,变成了绿树浓荫的江滨公园。不远处便是四羊方尊高台,台中央是被放大了近十倍的四羊方尊雕塑(这只出土于湖南宁乡、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商朝晚期青铜礼器本身只高58.3厘米),四周是带有古楚文化元素的建筑构件及纹饰的堆砌,看上去花钱不少,却有点不伦不类,缺少美感。</h1> <h1>  不过作为一地的建筑标志,拍照留个念倒也值得。</h1> <h1>  湖南省博物馆确实是湘楚文化之旅的必去之地。可是奇怪的是,诺大一个省博物馆却找不到馆名标示,连个小小的铭牌都不见,不过,在附近的公交站密密匝匝的站牌上还能寻见省博物馆的站名。</h1> <h1>  博物馆的主打内容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另一个主题,作为湖南通史展的《湖南人一一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倒成了陪衬。</h1><h1> 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发掘之一。在这里可以看见2200多年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政治、军事、社会阶层、组织管理,小至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日常生活生产的所有方面。对于历史和古文化有兴趣者,的确是非常值得看的,也许可以看上一两天。可惜对一般的旅游者来说总是来去匆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h1> <h1>  位于长沙老城南门口外的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星野”之说,"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天心阁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数次重修。抗战期间在“长沙大火”中被烧毁,现阁为1983年重建。此地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誉。</h1><h1> 2007年10月25日,在中国文物古迹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长沙天心阁被列入“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其他名楼是:湖北武昌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云南昆明大观楼、山东蓬莱阁、山西永济鹳雀楼、江苏南京阅江楼、陕西西安钟鼓楼、浙江宁波天一阁。</h1> <h1>  在天心阁,我们与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浙大退休教授陈先生夫妇相会,陈教授夫妇本为湘人,在浙大退休后在长沙帮带孙子。他们对湘楚文化了解颇深,由他们导游解说,真觉得收获满满。</h1> <h1>  天心阁地方不大,可看内容却不少,除了天心阁的历史流变以外,还有天心阁与历史名人、中国名楼(阁)展览等等。如时间充裕值得细看。</h1> <h1><br></h1> <h1>  在天心阁隔路斜对面有一座长沙简牍博物馆,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主要藏品为1996年出土的14万枚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时期的简牍,另外还存有青铜、漆木、书画、金银等藏品约3500件。</h1> <h1> </h1> <h1>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迨及晚清(公元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目前岳麓书院仍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除了作为旅游景点凭票开放,湖南大学的一些部门还设在院内。书院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环境宜人。</h1> <h1>  岳麓书院内的赫曦台原址在岳麓山顶,当年朱熹讲学岳麓书院常登岳麓山顶观日出并称之为"赫曦",张栻筑台,朱熹题额为"赫曦台"。后废。后重建于岳麓书院台前。以下是有关赫曦台的几首诗。</h1> <h1>  爱晚亭、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长沙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1792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根据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改名为爱晚亭。亭上<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以红底鎏金“爱晚亭”三字,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span>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h1> <h1>  岳麓山、爱晚亭,已经成为长沙最为著名和最受市民欢迎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场所,我们去的那天是个平常日子,所到之处仍然是人流涌动,络绎不绝。可以想见,要是双休日或是节假日,一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h1><h1> 此地之所以受人欢迎,除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气大,交通方便亦是很大原因,有多路公共直达,还有地铁直达。说到地铁,不能不赞一下长沙对老年人的关爱照顾。年满65岁老人在长沙坐地铁,不管本地外地,不需这个卡那个票,只需凭身份证,便可从专设的绿色通道进出上下车。不知全国还有没有哪个城市如同长沙这般关爱老年人。</h1> <h1>  因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名扬古今的岳阳楼,是到了长沙的游客总是想去的地方,好在现在交通发达,非常方便,在长沙地上随便检一张旅游广告,有很多"一日游",一天之内,便可在长沙与岳阳楼、洞庭湖之间打个来回。</h1> <h1>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h1><h1> &nbsp;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了它的独创性。</h1> <h1><br></h1> <h1>  一进岳阳楼景区,便可见我国著名文史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的"五朝楼观"微缩景观,它以青铜微缩铸造的形式,重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不同风格的五座岳阳楼,可以让游客直观地看到不同朝代岳阳楼不同的样式,了解岳阳楼的历史流变过程。下图:中间大图为岳阳楼现状,上右下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岳阳楼样式。</h1> <h1>  下图是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诸君可有发现其中有一别字,不知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h1> <h1>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h1> <h1>  临湖城墙的岳阳门,岳阳楼就建在城门之上。</h1> <h1>  景区里还建有"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有门联曰: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h1> <h1>  君山岛,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位于岳阳市境内,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公里,君山小巧玲珑,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 2011年9月6日,岳阳楼与君山岛一起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h1> <h1>  据说柳毅传书的故事发生在此地,岛上留有柳毅井、传书亭等。</h1> <h1>  岛上还有飞来钟、龙涎井等景点。</h1> <h1>  红色是湖南旅游的一个永恒主题,这是因为湖南与中国革命有着特殊的联系。橘子洲又名水陆洲、长岛,是西晋时期在湘江中开始形成的沙洲,到了唐代,以盛产橘子闻名,于是有了橘子洲的名称。到了宋代,成为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所在地。 近代的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的活动地,更因毛泽东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长沙》而闻名。因而成为长沙著名的红色旅游风景区。</h1> <h1>  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最南端 ,1913一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到湘江游泳,登洲头小憩,共论国事,探讨人生,抒发情怀。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里立有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肖楚女等年青时的塑像。</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巨大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是橘子洲的最突出的标志,这座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型,突出表现毛泽东青年时代胸怀大志、指点江山的气概。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基座3500平方米,由8000多块采自福建高山的永定红花岗岩石拼接而成,总重量约2000吨,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创作,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进行建筑和结构设计。 雕像高32米,寓意是毛泽东在32岁时写的《沁园春·长沙》。</h1> <h1>  大型雕像基座内设有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展馆。</h1> <h1>  望江亭与青年毛泽东塑像。</h1> <h1>  橘子洲头的亲水平台。就在我们游览橘子洲头的第三天,湘江洪水淹没了整个亲水平台,橘子洲头景区被迫全部闭园。</h1> <h1>  韶山被称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确是到湖南旅游一定要去的地方。不过这次到韶山所见,与几十年前我们到过的韶山相比,完全是旧貌换新颜。下图为韶山游客服务中心。</h1> <h1>  这是参观毛主席故居的长长队伍,每天如此,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h1> <h1>  毛主席故居前的水塘已经变成了荷花池,使景区更增添了几分清雅高洁的感觉。</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1> 毛泽东铜像广场一样是游客如云。广场坐落在毛泽东纪念馆和毛氏宗祠前的开阔地带,周围青松翠竹掩映,群山拱护。毛泽东铜像是按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坐西南、朝东北,主席身躯伟岸,手执发言稿,身着中山装,双目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铜像高6米、重3.7吨,红花岗石基座高4.1米,总高度为10.1米。毛泽东铜像广场是人民群众表达对毛主席崇敬、追思、纪念的主要场所。据说,每年毛主席诞辰日,都会有几十万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此,举行各种怀念毛主席的活动。</h1> <h1>  走上红地毯,向主席铜像敬献了花篮,瞻仰伟人雄姿,拍照留念。</h1> <h1>  下图是位于毛泽东铜像广场东侧的毛主席纪念馆。外表简洁朴素大方,里面陈列着毛主席一生的图片和部分实物。</h1> <h1><br></h1><h1> 非常神秘、被毛主席称为"西方的一个山洞"的韶山滴水洞,过去很长时间都是保密不对外开放的,直至1986年才向公众开放。其实,这只是南方丘陵矮山中的一个很普通的小山岙而已。它位于毛主席故居以西约五公里的山岙中。</h1><h1> 过去这个山涧旁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石洞,不管天气旱涝,一年四季总是滴水不断,当地人就把这个地方叫滴水洞。后来修建韶山水库把这个洞淹没了,但地名保留下来了。</h1><h1>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来到滴水洞山岙口的韶山水库游泳,兴之所致,随口对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房子,老了来住一住。"于是,1960年开始建设,沿水库往里修了公路,在山岙尽头修了1号楼(一幢四周带围廊的一层楼及一些附属建筑)。由里往外,又修了2号、3号楼(据说是供部长和警卫居住)。1970年,在1号楼后修建了长100米的防空洞。洞的一侧有防震室、指挥室等军事设施。现在只开放了1号楼及防空洞等。</h1><h1>  1966年6月,毛泽东南下视察到韶山,在1号楼住了11天。他于这年7月8日在武汉写信称此处为“西方的一个山洞”。</h1><h1> 下图是,现在水库旁的山岙口公路上修建的如同门楼的滴水洞公路入口。</h1><h1>  </h1> <h1>  这是1959年6月、1966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韶山水库游泳下水的地方,在一块大石头上作了标示。石块背面刻了毛主席的豪言壮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年。水库边的公路就通往滴水洞。</h1> <h1>  下图就是滴水洞1号楼。</h1> <h1>  在滴水洞1号楼看到了毛主席手书的《七律·有所思》。以前这首诗曾有所闻,有人说是假的,现在看来不假。</h1> <h1>  参观板仓开慧故居是此次湖湘红色之旅的重要内容。杨开慧故居位于长沙县清泰乡(现为开慧乡)板仓,距长沙市约70公里。故居老屋建于清末年间,土木结构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有矮墙,形成一个院子。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1930年杨开慧在此被捕,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故居复原了开慧父母杨昌济夫妇住房,开慧与毛泽东的住房,以及其他生活用房。</h1> <h1>  这是八十年代初,修缮故居时,在墙缝中发现的杨开慧当年在家居住时所写的多件手稿、信札。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h1> <h1>  在开慧故居西面隔一小山丘,建有杨开慧纪念馆。馆内详细介绍了杨开慧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事迹,并陈列了许多当年杨开慧用过的生活用品。</h1> <h1>  在杨开慧纪念馆西侧是烈士陵园。</h1> <h1>  烈士陵园建在离故居右侧300米的棉花坡山头上,进入陵园,正门耸立的这个汉白玉花环,四周雕刻了29朵大小不同的花朵,象征着杨开慧烈士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走上百余级石阶,正中塑建了一座高3.8米、重11吨的开慧烈士全身汉白玉像。</h1> <h1>  杨开慧烈士墓:为纪念杨开慧烈士,1969年动工修建杨开慧烈士陵园,9月10日凌晨,遵照毛泽东在1962年向振熙(杨老夫人)逝世后的唁电中“可与我亲爱的夫人杨开慧同志同穴”的嘱托,将杨开慧和她母亲的葬棺从各自原来的地方迁葬至陵园中央,形成现在的汉白玉墓。墓穴后方建有一座高5米、宽14米的诗词碑,碑面刻有毛泽东手书金字《蝶恋花·答李淑一》。</h1> <h1>  在烈士陵园中的毛岸英烈士衣冠冢。</h1> <h1>  我们还顺道参观了同属湘潭市的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故居。</h1> <h1>  现在,以花明楼刘少奇旧居、纪念馆为核心,周围区域已经辟为旅游景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