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战友,三十年的思念一一″边防钢七连"参战官兵老山行纪实

军旅十八年张勇

<h3>  2016年4月28日,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而对于曾经在中越边境经历过那场战斗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忘却的时日。这一天是收复老山作战32周年纪念日。</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84年4月28日,中越边境云南麻栗坡县的边境一线,千军进发,万炮齐轰,云南边防部队一举夺回了被越军占领的我边防阵地,巍巍老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这次战斗中,云南边防某部七连配属作战,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潜伏了七天七夜与敌人发生激战,多次打败了敌人的进攻,保障了主力部队的作战,最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边防钢七连”荣誉称号。</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经历了这场特殊战斗前后的七连官兵相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离开连队,或到新的工作岗位或退伍回到家乡。我也于1986年底离开连队到政治处任宣传干事去了,与大部分战友别离整整三十年。</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30年来,大家各自生活着工作着相互思念却不便联系。这几年来通信发达,战友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寻着问候着。直到去年,大部分战友都联系上了,不少战友萌生了再次聚会的想法。经过充分的讨论,在连队担任过连长的王修贵、指导员杨惠平、司务长刘绍成等同志成为连队战友聚会的热心人,牵头召集了大家这次“重走老山路,重温战友情”聚会活动。为避开4月28日各地回到老山战友较多的情况,议定了今年的4月22日到25日在第二故乡文山相聚方案。方案提出后大家充分酝酿逐步完善,并报经相关部门同意后才得以实施。</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4月22日下午3点,曾经在连队战斗过的七省一市的战友(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山东、江西)220余人另加10多名参战官兵家属从各地聚集文山,大家穿上当年穿过的65式草绿色军装,戴上鲜红的领章帽徽,像当年一样站队集合,像当年一样齐聚于会议室。</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相隔30年了,大部分战友都从青春阳光的热血青年变成了儿孙绕膝的父辈爷辈,岁月改变了模样难免一时不能相认,当天座谈会上大家自我介绍畅叙友情。第二天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为作战中牺牲的烈士敬献花圈,并对七连作战时牺牲的七名烈士敬献了烟酒。还到了“边防钢七连”现在的连队参观了荣誉室,给年轻的战士赠匾留言。第三天到了老山和国家级口岸天保,感受了祖国边境国土的尊严。</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战友们叙述旧情时,像亲兄弟一样亲切,无话不说;在牺牲的战友墓前祭拜时,像亲人一样泪流满面;在老山等前沿阵地和国家级天保口岸留影时,又像是回到了自己守卫的阵地一样神圣和自豪。</span><br></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相隔30年了,说不完的亲热话,叙不完的战友情。座谈会上拿着话筒在叙,饭桌上喝着包谷酒在叙,房间内泡着清茶在叙,上老山去烈士陵园到边境口岸的车上路上也在叙。无论是曾经的战士,还是过去的干部;无论是回乡当了农民的,还是到地方单位工作的;无论是现在无职业的,还是后来当了县团级干部的,或者是经商发了大财的,大家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战友”。战友没有高低贵贱没有怨气愁结。大家不曾记得当年工作生活中不愉快的琐事,而只记得战友感情的深厚。</span></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家无论行车途中还是阵地归来,都是念着过去的情,都是唱着热情的歌,读着曾经的战报,讲着家乡的发展,谈着第二故乡的变化。说不完,道不尽。伤残战士余文龙作战时失去一条腿,拄着拐棍和战友一样在阵地上来来去去,放下拐棍不知道的人根本看不出他就是一个伤残军人,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一等功臣张永山退伍回家被安排在食品厂生产宣威火腿,企业改制下岗后自己靠低保生活还是笑容满面;作战后因报功被上级机关要求补充材料质证的副班长周善清,下到阵地去把打死的敌人耳朵割了回来才评了一个三等功,而今靠打工维持生活,但他却看淡过去的功名;当战士退伍后到深圳创业致富的易强还是那么低调和战友同吃一锅饭像当年一样亲热;现年50岁的陈长寿1985年入伍来自四川邻水县的中医世家,在连队当了几年卫生员,为当地百姓解除了不少痛苦,他的事迹当年就被《云南日报》报道过,这次回到第二故乡他还想着那里的百姓,他回访了医治过的一个腹肿病人,当年才9岁现在已经39岁幸福生活着的陆正川,让陆正川感激不尽。大家看重的是战友情,追求的是幸福生活但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艰苦生活。24日晚上大家住在曾经的炮兵连队,睡觉是过去的炮兵营房,就餐是连队的饭桌。闷热潮湿的地方大家都习以为常。</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相聚的战友畅谈战友感情畅谈人生欢愉,因故未能前来的战友也是天天关注相聚情况。从重庆入伍的吴尚德因为在山西经营着一家职工食堂不能离开,天天都和大家联系;从四川入伍的班长何毅如因为出国安排与相聚时间冲突不能前来,还专门发来贺电;在七连任过副连长因事未能参加的贵州战友陈大发,出差到了首都机场思绪连篇,连夜发来诗作。</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相</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聚时难别亦难。活动结束战友们依依惜别,不肯离去,激情仍在,友情更深。班长陈良洪赋诗抒怀,伤残战士余文龙当晚就做了彩视发到了战友群中,大部分的战友还在回家的路上就享受着这次战友聚会的欢悦,期待以后更多的相聚,期待战友都生活幸福!</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文稿写于2016年4月29日)</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附:边防钢七连事迹</h3><h3><br></h3><h3> 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xxxx部队七连原是二线部队,1979年5月调到中越边境麻栗坡县船头地区驻防,未与敌人打过仗。1984年4月收复老山战斗中,为保障进攻老山部队的侧翼安全,七连奉命占领八里河东山。七连战士在连长帕安柱、指导员郭锦标的率领下,于4月26日上午10时秘密进入阵地,立即在26号至30号阵地一线展开转入防御。一排加上重机枪班由副连长何正昌带领,占领1019高地;连长帕安柱、指导员郭锦标带二排在高地的反斜面建立指挥所;三班占领26号至30号阵地,负责高地至连点之间的警戒。</h3><h3>  八里河东山仅通过一道山梁就与敌占高地紧紧相连。1019高地距敌仅130米,完全在敌人火力控制之下。敌高我低,草深林密,易守难攻,地形对我十分不利。上级要求七连在占领阵地后即隐蔽潜伏下来,要在老山战斗打响之前,不到万不得已,不准暴露目标。不准惊动敌人,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但七连干部战士以邱少云为榜样,以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坚韧不拨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硬是在敌军鼻子底下隐蔽了7天7夜。</h3><h3>  1984年4月28日,我军攻打老山的战斗打响了。1019高地的压力更大了。从5月3日下午七连与敌特工交火开始,到5月14日晚,越军先后调集三一三师二六六团五营五、七连;四营一、二连以及特工队,在猛烈炮火的支援下,向七连一个加强排防守的1019高地发动了两次偷袭,11次较大规模的进攻,先后向七连阵地倾泄了炮弹2500多发。七连干部战士发扬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慨,与敌激战10天10夜,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像颗"钢钉",牢牢地"钉"在1019高地上,敌人无论是白天来还是晚上来,无论是强攻还是偷袭,在七连的钢铁阵地面前都碰得头破血流,终不能前进一步。七连先后共毙敌66名、伤敌80多名,击毁轻、重机枪各一挺,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及部分弹药物品,实现了全连"宁让自己鲜血流,不让祖国寸土丢"的钢铁誓言。英雄们坚守的1019高地。成了越军八十年代的"伤心岭"。由于七连战绩突出,上级给他们记了集体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们"边防钢七连"的荣誉称号。全连有两个排、5个班、49名个人荣立了战功(时任连长帕安柱转业地方后疾病缠身于2016年前仙逝)。</h3><h3><br></h3><h3>附:陈大发的诗</h3><h3><br></h3><h3>致战友</h3><h3>----为“边防钢七连”战友重聚1019而作</h3><h3>好想你们——</h3><h3>我在一口锅里抡马勺的老哥</h3><h3>我在木板房里打呼噜的兄弟</h3><h3>此刻,是在叙30多年分别后的旧</h3><h3>还是揭在阵地上曾出过的丑</h3><h3>抑或笑谈那些“吊蛋”时的隐私</h3><h3>和少不更事而留下的痛</h3><h3>也许,你曾因为调皮挨过连长的骂</h3><h3>也许,因为偷懒被班长踢过的屁股还隐隐作痛</h3><h3>还记得早晨癞床时被排长掀翻的被子吗</h3><h3>当然,也少不了你捉弄“干部”的恶作剧</h3><h3>我们没有血缘</h3><h3>我们却胜似兄弟</h3><h3>天南海北的毛头小伙</h3><h3>拥有一个共同的家——钢七连</h3><h3>曾记得,夭六出发时的悲壮</h3><h3>芭蕉坪茅草小路的泥泞</h3><h3>1019潜伏时的忐忑</h3><h3>还有枪响后的如梦初醒</h3><h3>还记得,茨竹坝的板房</h3><h3>苏麻湾的帐篷</h3><h3>晒不干的衣裤</h3><h3>吃得反胃的“洋丝瓜”</h3><h3>我们在一起,流过血、负过伤</h3><h3>我们在一起,分享探亲带回的腊肉</h3><h3>我们在一起瓜分过彼此的烟酒</h3><h3>我们在一起偷看过未婚妻的情书</h3><h3>因为这样一种信任</h3><h3>我们成为战友</h3><h3>因为这样一种依靠</h3><h3>我们敢称弟兄</h3><h3>尽管分别多年</h3><h3>最先问的是你还好吗</h3><h3>尽管天各一方</h3><h3>最爱说的是抽空过来玩玩</h3><h3>大家欢聚的时刻</h3><h3>我刚踏上自己的国土</h3><h3>为你们的久别重逢兴奋</h3><h3>也为我没能与大家同行而神伤</h3><h3>好兄弟们,对不起</h3><h3>我身不由己的缺席是今生最大的亏欠</h3><h3>请带去我对每一位弟兄的祝福</h3><h3>好兄弟,干一杯,不醉不归 </h3><h3>陈大发2016年4月23日十四时于首都国际机场</h3><h3><br></h3><h3>附:白云之子写的歌词《我爱你边防钢七连》(初定稿)</h3><h3><br></h3><h3>——七连老战友欢聚之歌</h3><h3>白云之子 词</h3><h3><br></h3><h3>昨天渐行渐远,</h3><h3>往事拨动心弦。</h3><h3>那生与死的考验,</h3><h3>让我们牢记心间。</h3><h3>多年再相见,</h3><h3>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h3><h3>你让我想起那七天七夜的潜伏,</h3><h3>你让我想起那死守高地的艰险。</h3><h3>多少牺牲的战友,</h3><h3>定格在记忆中我们深深思念。</h3><h3>啊,我爱你边防钢七连,</h3><h3>你是我的人生依恋。</h3><h3>我爱你一往情深温暖心田,</h3><h3>我爱你亲如兄弟大爱无边。</h3><h3>如今欢聚一堂,</h3><h3>风采不减当年。</h3><h3>是血与火的磨难,</h3><h3>把我们紧紧相连。</h3><h3>紧握你双手,</h3><h3>绵绵的话语总也说不完。</h3><h3>你让我想起那云南边防的苦累,</h3><h3>你让我想起那庆功美酒的甘甜。</h3><h3>多少飒爽的英姿,</h3><h3>珍藏在心坎里我们久久留恋。</h3> <h3>张勇在达州机场就和大竹战友梁正福相见</h3> <h3>班长方礼志与张勇同县,也是30年未见。方班长退伍不久就到广东打拼。</h3> <h3>张勇与梅玉军、梁正福文山市相见</h3> <h3>文山军分区</h3> <h3>副政委张发祥</h3> <h3>连长何正昌</h3> <h3>连长王修贵</h3> <h3>指导员郭锦标</h3> <h3>二等功臣指导员杨惠平</h3> <h3>司务长刘绍成</h3> <h3>一等功臣张永山</h3> <h3>排长胡春林、唐杰、孙华在座谈会上</h3> <h3>陆勇、刘雪峰</h3> <h3>排长卢航龙(便衣)等在座谈会上</h3> <h3>司务长胡德忠介绍自己退伍后的经历</h3> <h3>割敌人耳朵的副班长周善清</h3> <h3>班长王志凌军校毕业后分到了西藏边防奉献</h3> <h3>排长董业强与指导员扬惠平有说不完的话</h3> <h3>排长武军与司务长杨加明</h3> <h3>战士吴永芹给副班长李开华扫墓</h3> <h3>班长陈良洪永远都不会忘记安吉昌牺牲的场景</h3> <h3>曾经住过的营房一角</h3> <h3>帐篷小学</h3> <h3>班长骨干</h3> <h3>张勇与连长王修贵</h3> <h3>为新一代赠匾</h3> <h3>给新一代留言</h3> <h3>张勇与杨祖礼在郊址城</h3> <h3>胡春林与杨祖礼、夏炳富</h3> <h3>张勇与王凤林</h3> <h3>伤残战士余文龙</h3> <h3>张勇与伍立华</h3> <h3>张勇与胡德忠</h3> <h3>高乔德和指导员郭锦标</h3> <h3>高乔德、崔林聪、陈良洪</h3> <h3>高乔德保存的当年的战报</h3> <h3>张勇与张永山在"钢七连″</h3> <h3>白石岩,八里河东山一个有故事的瀑布</h3><h3>八里河是一个紧贴着国界的小村寨,住有几十户人家。村子虽然很小,可它的名字却特别响亮,缘于战争,八里河成了“名村”。村里有两条像“八”字的小河从寨脚发源,依山而下,汇入山下的盘龙河刚好有8公里,八里河由此而来。村后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岭,日日月月,岁岁年年,鲜红的太阳总是依傍着山岭升起。山岭位于东向,人们叫这山为“八里河东山”。山这边是中国,山那边是越南。</h3><h3>去八里河东山,必须经过一个叫白石岩的地方,白石岩在20世纪80年代的边境冲突战争中,成了特殊的地段,官兵把它比作“生命的分水岭”。作为一线阵地与二线阵地的分界线,那道窄窄的公路桥,成了驻守东山方向前线官兵的生命之桥。参战官兵都说,上东山战场,过了白石岩,就进入了死亡地带,回后方过了白石岩,就回到了安全区。白石岩成了老山前线官兵最难忘的地方,一茬茬过往的官兵都会在白石岩留下影相,以示战场纪念。</h3><h3>白石岩有一个天然的瀑布,河水从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顺着长长的沟壑注入波涛滚滚的盘龙河。瀑布的总落差680米,若是在春夏来观瀑布,远远的就听到水的奏鸣,那声音像优美的音乐又似阵阵的呐喊,美妙绝伦!近观瀑布,你会为眼前的画面发出惊叹,引人入胜……</h3><h3>那些从群峰里喷涌而出的泉水汇成股股急流,如同蓝天白云般变幻着水花砸向万丈深渊,飞舞着直奔盘龙河。若是秋冬季节来欣赏瀑布,丝丝如银的流水婉如轻幔,清晰透明里增添几分神秘与诱惑,悄无声息!</h3><h3>如果到八里河东山旅游,伫立白石岩,你会在孱孱的流水声中,从高高溅起的水花里,感受到远去的炮火中白石岩警备森严的战场氛围。眼帘里,白石岩公路桥两边那些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哨碉、暗堡、掩体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如今,虽然布满杂草,厚厚的墙体上斑斑驳驳,但它仍然坚固地见证着边关的风风雨雨。</h3><h3>战争年代,白石岩瀑布成了前线官兵的“天然浴室”,就是这道“生命的分水岭”,将无数的官兵阴阳两隔,牺牲的烈士在这里“洗浴”后,被送到永远安息的陵园;活着走出战场的幸存者,在这里尽情放松疲惫的身心,洗去征尘,去拥抱亲人、荣归故里。</h3><h3>和平时期,白石岩瀑布风光独秀,是领略中越两国边境自然风光最好的理想地,放眼盘龙河两岸,扑入视野里的景致,让整个边关,仿佛像宋朝著名画家赵千里的山水画,那么奇美,那么飘渺,那么悠远……群峰绵延,犬牙交错,林木蓊郁,沟壑丛生,山颠白云缠绕,若水若绸,山崖飞瀑倾泻,如银帘似丝带。</h3><h3>白石岩瀑布长长的流水啊又似无数老山英烈的父母、兄妹、姐弟、妻子、儿女思念亲人的泪水一样长流不息!承载着太多太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久久流传边关!(照片由朱效悯 &nbsp;吴元春提供)</h3> <h3><font color="#b04fbb">我县纪委原副书记,驻蓉支部书记林书记的话:<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我今天是在从深圳回成都的火车上看到群乡亲们议论“军旅十八年”张勇《阳光军魂》的微信,因一路隧道太多,信号不好,故无法向各位谈出自己的看法,下午六点火车到站,又坐公交车回家就是八点半,吃了饭后,谈谈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供各位参考:一是张勇系对越反击战战士和战地记者,写的战斗回忆录,本人及参战是事实;二是《阳光军魂》微信期刊传播的是正能量,让未参加过战争的人知晓战争的悲壮,爱国的忠贞,越南恩将仇报的无耻,激励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军人的敬重,我们应该点赞和支持,让军人本色永放光芒!</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另, 张勇老乡在军人登记时,在网发了他的军照和回忆,我当时很感慨,写了一首拙诗,现以此拙诗奉献给群里所有的退役军人,</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十八军旅”堪豪杰,</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青春疆场洒热血,</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社稷安危心中装,</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浴血奋战保祖国,</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登记”萦回历练史,</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军营苦乐系情结,</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铁血男儿多荣光,</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夕阳灿烂不退色。</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2019年6月8日</font></h3> <h3>本期照片均为本人拍摄(本人像除外),因容量限制,还有照片其他地方再发。</h3> <h3>忆战友往事不怕心累,同战友喝酒不怕喝醉!与战友电话不怕交费,写战友文章不怕流<span style="line-height: 1.8;">泪</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br></h3> <h3><font color="#167efb">张勇,男,1962年出生于大巴山区的四川平昌,1980年入伍云南边防,1985年入党。先后在边防十二连(中央军委授予″戍边英雄连")任战士,在边防七连(中央军委授予"边防钢七连″)任排长,后到政治处机关任宣传干事,并编辑《老山报》。参加过扣林山、老山、八里河东山防御作战。1992年交流到驻川某集团军团队任宣传干事,组织股长。1996年进入武警序列,1998年转业县委组织部工作,现已退休。部队期间4次荣立三等功,地方工作多次受到表彰;在部队和地方共发表新闻稿件1000余篇。曾获成都军区《战旗报》社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云南省军区及守备一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某集团军三十八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所写稿件《去年事故赔款两万余元痛心者少 今年设奖励基金一万五千顾虑者多》获《战旗报》优质稿,《老山硝烟飘逝》获《通川日报》优质稿,《书记卖猪忙》获2002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阳光军魂】签约作者,链接博客,微信:zhangyong6232918</font></h3> <h3>感谢战友、好友、网友的赞赏、赞扬和转发,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奋发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