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术后第七天,我们接到了可以出院的通知。然而母亲连坐立都还不能自如呢!X医生解释说,华山医院的床位相当紧张,母亲的身体指标已经符合标准,接下来的恢复需要回家慢慢静养才行。
怎么办呢?
左思右想,我们在网上搜寻长途救护的各种信息,一路联系下来,有人答应出3800元直接把母亲安全送到家。
3800就3800吧!路途遥遥,他的车上有救护装置。母亲躺在舒适的卧铺上一路到家,可以避免很多折腾。
就这样,母亲第一次去上海的治疗顺利画上了句号。
接下来,母亲遇到的烦恼是处理腹部的临时造口。在医院的时候,这些事情全由小崔进行操作。看她弄起来挺简单,母亲回家自己一动手,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造口不像肛门一样可以自己控制,只要有大小便,马上必须进行清洗更换。造口部位的皮肤一直处于潮湿状态,很快变得红肿发炎,疼痛难忍。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侧漏,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器具。
那段时间,我在网上寻找各种类型的造口袋。什么腰带式、挂件式、两件式......只要使用者评价不错,我赶紧买回来让母亲尝试。
所以,第一次手术后的三个月,既是母亲恢复静养的三个月,也是母亲和临时造口进行斗争的三个月。
好在只有三个月。(听说直肠癌患者如果不能保肛,就得一辈子使用临时造口,那种生活该有多可怕啊!)
说到这里,真是非常庆幸当时带母亲到上海进行手术,因为其他地方的医院都无法帮母亲保肛,那样就很大地影响了病人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8月23号,X医生通知我们带母亲去上海进行第二次手术。母亲高兴万分,这次手术以后,她就可以永远和临时造口说拜拜了。
同上次一样,我又提前到上海去订宾馆。然而,这次运气没有那么好。华山医院对面的宾馆人满为患,我只好四处寻找其他合适的入住点。
几番比较下来,我选择了两个街区外的一家宾馆,设施比原来那家上乘,价钱也跟着上乘了不少。356元一晚。
远一点就远一点吧,反正母亲每天都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妹几个来回奔波,权当是锻炼身体了。
每次在这条路上走过,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张爱玲的《半生缘》,想起跟老上海相关的很多文学作品。上海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城市,只是没想到在这里的首次驻留是因为母亲生病。
母亲第二次手术的难度不大,X医生有了上一次的经验,看起来比较轻松。想着母亲很快就可以告别讨厌的临时造口,大家的心情都特别愉快。
我和老哥喜欢旅行,见缝插针,我们去外滩和南京东路转了一大圈。黄埔江很美,南京东路也很繁华,然而我受不了那些地方穿梭如织的人群,用摩肩擦踵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靠近这些地段的路口,警察时常要根据游人的数量设置分段放行,听着是不是有点可怕?
一个星期以后,3800的那辆远程救护车又把母亲平安送回了家。
这次手术非常圆满。
母亲生病的这次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都能有,千万不能有病”的涵义。
为了给老人家治病,我们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和老哥必须请假,自然影响了各自的工作。老姐是做生意的,经济方面严重受损。老哥和老姐接下来都大病了一场,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时间太累的缘故。
两次手术费用差不多需要二十万,当时老哥为了保证母亲手术的质量,要求医院用最好的刀片(一个刀片一万元),这种刀片必须完全自费。母亲虽然有医保,异地报销的比例非常有限,大概只有60%。
除了手术费,来回交通费加上我们住宿方面的花销,差不多用了三万。好在我们兄妹三个齐心协力,父母自己也有点积蓄,这此手术没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我亲眼看到母亲病房里的一位病友,四十岁不到的年纪,得了可怕的肠粘连,瘦得皮包骨似的,看起来特别痛苦。陪伴她的是她头发花白的老母亲,和女儿一样瘦得惊人!
老母亲舍不得花钱住宿,每天啃一些面包加点咸菜,晚上就在女儿的床头临时凑合一下。想想她都那么大年纪了,这样下去身体会不会吃得消?
然而,她说女儿得这病已经好几年了,家里砸锅卖铁给女儿治病,已经花了好几十万。
听起来真让人同情!
然而,医院里像这种情况的比比皆是。一人生病,全家受难。的确如此!
如果你爱身边的亲人,请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吧。身体健康是自己的福分,也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未完待续)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