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七星泡农场随想

兔子

<h3>北大荒,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个模糊的印象,传说中北大荒到底是什么样?当年那些老三届知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到了北大荒。</h3> <h3>七星泡农场位于黑龙北端江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交界处,接近黑龙江北端中俄边界的黑河市,它是以当地连续7个自然水泡而得名,同时这个农场也是当年下放知青比较多的地方。</h3> <h3>我们是从哈尔滨出发当天下午五点钟赶到农场,农场的赵女士早已等候我们,她直接把我们带到七星泡酒店结结实实的饱餐一顿。然后在夜幕下带着我们到了住宿的地方,因为长途奔波,一身疲惫,早早的就洗洗睡了。</h3> <h3>次日醒来,天已渐亮。看看时钟才凌晨三点多。我从宾馆的窗外望去,三三两两的人们在晨曦中走向庄稼地,广袤的田野里机器轰鸣。此时我睡意全无,爬起来围着宾馆楼上楼下走了一圈,宾馆的设计是我超喜欢的风格,可谓是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经和门卫闲聊才知道,这是当年一位北京籍知青返城经过拼搏后成为了大老板,他在前几年故地重游时投资建造了这座知青客栈,是模拟当年房子的基本结构而建,这座宾馆主要用于接待那些来回顾当年生活的老知青,只是设施和条件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了。</h3> <h3>我们驾车一路所见,过去人稀物薄的北大荒,现在已是良田满目。据了解,七星泡农场的前身是个劳改农场,1969年将劳改犯全部迁出,改为安置知识青年为主的国营农场。在那个年代,这里聚集了上海、北京等全国大批的知识青年,那段苦难经历让他们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终生难忘。</h3> <h3>今天上午,我们在农场范场长的带领下参观了这片黑黝黝的土地和大型的耕作机械。这片一望无垠的的良田星罗棋布,这就是当年的知青起早贪黑一点点的耕作而来。如今现代化的机械早已替代落后的耕牛、爬犁、拖拉机。劳动强度大大减少,生活待遇也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范场长说自己在北大荒算是第三辈了,当年他爷爷也从山东青岛闯关东来到了这里生活安的家。范场长介绍,七星泡农场占地面积约80多万亩,耕地约50万亩。原有知青和当地职工约一万五千多名,知青占一万余名。大部分知青都已返城,其中有部分知青在这里安家落户。现在还有职工八千多。当年的知青现在都已到70岁左右的年龄,早已退休。据说,他们有的也回城和子女住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农场买了房子准备在这里养老送终。还有人在外地买了房子,冬季、夏季两地交换着居住生活。我无意中在一处楼道看到了一块醒目的知青园地,这是农场为知青一直保留至今的一块园地,有很多的照片和实物。我仔细的浏览一遍,其中介绍了很多知青回城后曾经在各地身居要职,成为国家干部。还有些人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老板。据场长介绍,现在每年都有大批知青来故地重游,看一看他们青春年少时历经磨练、撒下血汗的地方。每一批知青只要见到他们曾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农民和战友都会抱头痛哭、诉说衷肠。当年共同生活的感受让他们老泪纵横,感慨万千!</h3> <h3>这些美国产的大家伙,每台要人民币270万。有了这些联合收割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场长专门让司机陪我上去开了一把。</h3> <h3>这里,没有我想象中夏季会很凉爽,四季温差较大,中午时分也在30度以上,而到冬天会在零下30多度,虽然白天也有些燥热的感觉,但是到了晚上凉风习习,睡觉要盖上被子。农场的生活区也是很热闹,楼房林立,商店、电影院、酒店、银行、学校、医院、养老机构,应有尽有。生活区的不远处还有一处清澈见底的水泊,供游人休闲垂钓。</h3> <h3>从酒店小酌几杯后,我漫步在街区,一对老人相依相偎的走过来,赵女士悄悄地对我说这对就是当年的老知青,他们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不愿意回城连累儿女就在这里安度晚年。我思附良久,在那迷茫的年代,我们这代人比起他们还是幸运的。我想这对老人可能已淡忘了过去的磨难经历,他们在这里吸允着果树的芳香,看着他们曾经耕耘的土地,去尽情的享受现在的这一切,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这对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快乐!</h3><h3><br></h3> <h3>2019年7月20日晚零时 兔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