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瓜

云淡风轻Xp

<p>  自入夏以来一直干旱少雨,伏天的中午,太阳炙烤着大地,田里的的庄稼都成了灰色,叶子也卷起来避暑。</p><p> 暑假期间,正是西瓜甜瓜成熟的季节,新疆西瓜早已充斥市场,硕大的个头,沙甜的口感诱惑着暑热的人们。农历六月六过后,本地瓜也陆续上市,个稍小,皮薄瓤红籽黑,稍稍一碰便开裂,清新的瓜香扑鼻而来,“又甜又沙的本地沙地西瓜――”瓜农娴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小与瓜结缘,对它的热爱尤甚。生在瓜乡,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种点西瓜甜瓜。记得读四年级时,姥姥家种了几亩甜瓜,于是暑假白天</span><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u>看瓜</u></b>的<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重任就落在我的肩上。</span></p><p> 瓜地紧临北川河,河边细软的沙子和清澈见底的河水,是我们中午看瓜之余玩耍的绝佳之地。</p><p> 姥姥家和亲戚希婵家的瓜地紧挨,所以两家合用一个瓜棚。瓜棚是舅舅和亲戚用几根木头和一些干草塑料布搭建的,里面铺着草垫,上面再铺一层褥子烂毯什么的,平时就由我和亲戚家的两个女儿一起看瓜。</p> <p>   《少年闰土》是小学课本里的一篇经典文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想想自己和人家闰土干的一样的差事,闰土手里拿着一柄钢叉,我拿什么好呢?哈哈,我白天看瓜,真不需要什么钢叉,即便有猹出没,一个小女孩儿家,也不见得有那胆量捉拿。</p><p> 看瓜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p><p> 每天早晨迎着朝阳踏着露水去到地里,呼吸着泥土和庄稼野草特有的清新,再望着“哗哗”的河水一路由北向南流去,远处村庄也不时传来鸡鸣犬吠声,还有庄户人家烟囱升起的袅袅炊烟,置身于一副乡下美景图中是多么的惬意。</p><p> 看瓜不忘随身带着暑假作业,把当天的任务完成后就剩自由玩耍的时刻了。三个女孩讲述着听来的一个个故事,或者钻到附近玉米高粱地,扯几片叶子编几条长长的辫子,然后扎自己头上,故意一甩一甩的。有时窝下身观察一窝蚂蚁觅食搬家、逮几只蝴蝶都能玩上半天,或者哼唱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地方小调。更有趣且羞于启齿的是大中午几个女孩下到河里洗澡。趁人们午休,我们脱下衣服钻河水里嬉戏打闹,那时的北川河水没任何污染,不发洪水时清澈见底,是沿河村庄百姓的饮用水。河水不深,我们几个虽不会游泳,却也玩的不亦乐乎。对啦,还不忘安排一个放哨的,一怕有人看见我们“耍水”,二怕谁家小屁孩趁瓜地没人偷瓜。偷瓜,那时真还有人偷,物质匮乏的时代,偷瓜偷菜的事还时不时发生,就是那时我知道了“偷风不偷雨”的民间“名言”。现在想起来那时大中午河里玩水好危险,要是上游下暴雨,满满一河水突至,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安全意识实在淡薄。</p><p> 说到<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u>偷瓜</u></b>,今天在这里不妨也揭揭自己的短!</p><p> 第一次偷瓜是在九岁左右,我家大门外是一块足有两三亩的甜瓜地,不知那年老天怎么显了灵,风调雨顺的,甜瓜摘了一茬又一茬,承包人也换了三四个,出我家大门满眼便是一颗颗诱人的瓜。有天黄昏时分,看瓜的两兄弟(跟我们年龄相仿)刚离开瓜地要回家,他家大哥还未到,趁着交接班的空挡,我们四五个孩子一窝蜂跑地里,不管生熟,反正挑选个儿大的瓜来摘,可能是不熟的缘故吧,怎么也揪不下瓜蔓,半天才摘了两三个,因为临时起意没准备,于是搂起裙子当口袋,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人来了”。我的天呀,只见主家大哥骑着自行车从公路拐进地头这边来了,跑,根本顾不了甜瓜,撒腿四散的逃,等躲藏到墙角时才发现,甜瓜不知多会儿就掉的没了踪影,只剩下“突突”跳的小心脏和满头的汗水,一个个红着小脸喘着粗气,样子好不狼狈。</p><p> 第二次偷瓜是在三四年级时的暑假。老妈打发我和来家作客的表哥去地里摘豆角,三下五除二豆角摘好了,闷热的玉米地里让人汗流浃背,表哥说,不如偷个瓜咱解解渴。兄妹俩一拍即合,隔壁就是一块长条形的西瓜地,看瓜的在地南边,我俩蹑手蹑脚来到地中间,玉米叶子和豆角蔓是最好的掩护,趴在玉米地里,拽着瓜蔓,“噌噌噌”连瓜带蔓扯进玉米地,表哥几拳下去,西瓜才总算开裂,天呀,白费功,完全是一颗生蛋瓜,瓤籽都还是白色的。怕看瓜的发现,把瓜匆匆扔附近水渠里,拎着一篮子豆角匆忙打道回府。这丑事当然不会告诉家长,多年后才当笑料说起。😝</p><p> 地头吃送饭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曾记得小学放学的路上,时不时见到挑着两罐饭的人们在给田里劳动的家人送饭,罐罐是黑色的,瓷的,小小的高粱盖帘上插着一双筷子,还放着一小撮咸菜,笼屉布里裹着干粮,那时只感觉装的是好神秘很香的美食。其实,那时能有什么好吃的,无非就是稀饭窝头高粱面饼子或杂面汤面、和(huo去声)则饭之类的,白面只有过年才能吃几顿。可因为没体验过地头吃饭,所以比较好奇向往。</p><p> 自给姥姥家看瓜后,想吃送饭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每每看到太阳转到大约吃饭时间的高度,我们就盯着地头的那条路,或远远的望着是否有人从村口的那条坡下来。那时舅舅负责瓜的销售和照看石灰窑,送饭的多是表弟,姥姥姥爷也偶尔送一次。有时送晚了,我就会蹭婵家的饭,在孩子嘴里,别人家的饭永远比自家的香。一个人的饭不需要拿碗,直接拿勺子在罐里舀着吃,有时就个饼啊馍的,蹲地头,或坐瓜庵里吃,就着风,就着庄稼和泥土的气息吃饭,偶有小飞虫也进来分享,确实别有一番风味。</p><p> </p> <h3>  看瓜,少不了吃瓜,也得学会<b style="font-size: 20px;"><u><font color="#39b54a">挑瓜</font></u></b>。挑西瓜的本领没学过,西瓜太大,一个人吃不了,反正见大人们挑选西瓜是又弹又拍的,从声音和纹路颜色辨别生熟。</h3><h3> 挑选甜瓜我可是一把“好手”,也是最直接最原始最笨的办法――趴下闻😃。当然,先得选中瓜皮颜色里透点黄的,那是熟瓜,然后趴下身子,鼻子靠近甜瓜,凡香味扑鼻的、熟透的瓜稍微用力瓜蒂就掉落,要使劲揪的肯定没熟。</h3><h3> 要说挑瓜高手,还数人家“掏子” 了,这是我们的方言口语称呼,究竟是不是闰土当年要用钢叉刺的“猹”不得而知,估计差不多吧,反正从被咬剩下的甜瓜看,是一种嘴较尖、行动敏捷的小动物。每天早晨舅舅到地里视察,总有一两颗甜瓜被“掏子”偷吃的剩下半截,不用问,肯定是最香最熟的。</h3> <h3>  </h3><h3> 第二次看瓜是在五年级暑假时。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多年的种瓜习惯,村里有了专门的西瓜培训能人,不定时的做西瓜栽培讲座,所以我村的西瓜在附近几十里地是名声在外。我的几个叔叔都是种瓜好手,在爷爷的带领下,西瓜年年大丰收。</h3><h3> 爷爷家的瓜地就在大队大门和209国道之间,人来车往比较繁华。瓜棚是用几根木头支撑的,离地面有一米高,这样下雨时就不是很潮湿了。里面铺着羊皮和棉花褥子,要进瓜棚还需爬上去,里面放着手电筒、收音机,外面挂着爷爷自己编的驱蚊子的艾草条。我特喜欢晚上的瓜棚,望着黑压压的庄稼地,听着一声声蛙鸣和秋蝉声,闻着庄稼地特有的气息,看着天上的月亮星星,因那时电影《牛郎织女》正在热播,所以最热衷找的便是牛郎织女星。偶有几只蚊子来袭,也被艾草烟熏的逃离。瓜地的夜是惬意的,思绪也会随着夜的到来任意驰骋……</h3><h3> 再说<b style="font-size: 20px;"><u><font color="#39b54a">吃瓜</font></u></b>吧,甜瓜拿到手,因人小力气小,掰不开,只能用拳头一击,“bang”一声,瓜瓤就露出来啦,咬一口,直从嘴里美到心头。那时品种少,最好吃的要数“蛤蟆皮”了,沙中带脆,脆而不韧,偶遇一颗绿瓤甜瓜或黄瓤西瓜,那是瓜界的极品,味蕾的超级享受。遇到“老和绵”,那是没牙老人的专享,入口即化。</h3><h3> 吃西瓜的方式较多点,有用勺子挖的吃,有切成瓣或块状吃的,小时候喜欢把籽抠掉再吃,之后还要拿瓜皮擦脸擦手呢!😁如今酒店上的果盘均少不了西瓜,有的还雕刻成各种造型,榨西瓜汁也是暑天年轻人的最爱,昔日蹲地头街边吃的瓜果早已登上了大雅之堂。</h3><h3> 瓜也能<b style="font-size: 20px;"><u><font color="#39b54a">玩</font></u></b>。 记得那时风靡军装,战斗片大队院子里没少放映,对子弟兵的向往是每个青春少年的梦寐以求,于是,总会变着法子跟风,西瓜此刻就会派上用场。挑一颗漂亮的西瓜切两半,最好是那种黑皮西瓜,用勺子把瓜瓤挖的吃完,瓜皮内外必须干净光滑,然后用小刀沿着瓜沿雕刻,不大功夫,刻有一颗五角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钢盔”就大功告成,我们小时候叫“铁帽”,玩捉迷藏和打仗游戏时就戴头上,再配一把用纸折的或红胶泥捏的手枪,既凉快又威武的解放军士兵就武装起来了。我的装备当然离不开大哥和巧手的弟弟帮忙。</h3><h3> 作为一个小小的“吃瓜群众”,瓜给我童年带来的乐趣数不胜数,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依旧“耿耿于怀”。 </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侄女悦悦第一次做的西瓜帽</b></p><p> 如今村里大面积种植西瓜的没有了,市场上的西瓜多是从新疆山东河北拉回,偶有人家种几支也是自己吃,所以,看瓜的几乎没有,瓜棚更是难觅踪影,步入小康生活素质日渐提高的人们不屑于惦记那么点瓜。昔日村里成百上千亩的瓜地也被建设吕梁新区占用,代之的是宽阔漂亮的吕梁大道和高楼林立湖水荡漾公园式的新颜。</p><p> 一晃几十年,爷爷姥姥们早已作古,但看瓜的乐趣犹在眼前。瓜不用再看了,但瓜还在吃,需补充说明的是五叔如今是吕梁有名的西瓜大王,一辈子和瓜果打交道,或许是从小与瓜结缘的缘故吧!</p><p> 真可谓――</p><p><b> 闰土月下来看瓜</b></p><p><b> 手拿钢叉为防猹</b></p><p><b> 幼年孩童我看瓜</b></p><p><b> 偷瓜挑瓜还玩瓜</b></p><p><b> 红瓤黑籽甜带沙</b></p><p><b> 生津止渴慰大家</b></p><p><b> 瓜乡瓜田变了样</b></p><p><b> 生活处处顶呱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