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应甲文化创意开发项目

田园蕴梦

<h3> <b>乔应甲文化创意开发项目</b></h3><h3><br></h3><h3>发表时间:2019-04-10 09:29:45</h3><h3>一、项目名称:乔应甲文化创意开发项目</h3><h3>二、申报单位:临猗县人民政府</h3><h3>三、项目概况</h3><h3>(一)项目建设优势:乔应甲是一位褒受尊崇的清官廉吏,他的“半九言集”是改写楹联史的巨著,乔应甲楹联是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文学艺术高峰,20058年11月8日召开的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会上,专家一致评价乔应甲为“中华楹联巨匠”。</h3><h3>(二)项目内容:故居建设、楹联展厅、墓地维修、碑厅修缮等。</h3><h3>(三)项目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拟引资5000万元。</h3><h3>(四)项目配套条件:场地、道路已到位。</h3><h3>(五)项目市场预测及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当年可吸引游客10万人,年预计收入500万元以上。</h3><h3>四、项目情况</h3><h3>(一)政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山西省产业规划</h3><h3>(二)土地、环保: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及环保规定。</h3><h3>五、拟引资方式:合资、合作</h3><h3>六、申报单位联系方式</h3><h3>地 址:县委大楼508室 </h3><h3>联系人:罗 军</h3><h3>手 机:13834702798 </h3><h3>电子邮箱:linyi4022375@163.com</h3> <h3> 乔阁老(应甲)生平简介</h3><h3><br></h3><h3> 乔应甲,世称乔阁老(1559—1627)字汝儁,号儆我,山西临猗张嵩村人。</h3><h3> 乔应甲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举进士,初授湖北襄阳府(今湖北境内)推官。壬寅年(1602)擢升为四川道监察御史。甲辰年(1604)巡按淮阳。庚戌年(1610)该题浙江道监察御史。逾年转宁夏副使再改汝州御史。乙卯年(1615)起太常寺少卿。天启四年(1624)起任南京都察院副都御使协理院事。以御史大夫巡抚陕西。丙辰年(1626)提升为南京督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次年因年老病逝于家,终年六十九岁。</h3><h3> </h3> <h3>  乔应甲是明末一位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他为人耿正刚直,不阿权贵。敢于同邪恶势力相抗衡。初入政治舞台,看到京师要地骚乱不堪,积弊颇深。于是仿照唐十渐规为“巡城要务”条例上疏。万历皇帝看到奏疏,非常震惊,下令严肃治理,京师为之一靖。</h3><h3> </h3><h3></h3> <h3>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乔公巡按淮杨,总漕淮抚李三才贪赃枉法。该以“五奸十贪”书于木板上传示各衙门,由此与李三才结下了仇,并为开衅东林党埋下了伏线。万历38年(1610年)乔公又连上两疏,列举五奸十贪的事实,驳倒大贪官李三才。于是李三才被正式罢免。</h3><h3> </h3><h3></h3> <h3>  乔公应甲往返京城,路过平定州等处,见因饥饿卖子鬻妻者,慷慨解囊,捐资赈济,救活稚子一千四百余人。恩德感人,平定州为乔公建祠立碑,写匾额“奇行高义”。<br></h3><h3> </h3><h3></h3><h3></h3> <h3>  1610年,乔应甲调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当时,朝廷上朋党之争日渐加剧,坚持正义的乔应甲几遭诬陷。因此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借丁忧之名,在家乡一住就是十三年。在此期间,他目睹国难民困,建议当地官吏调整田赋,消除积弊,又捐资疏浚涑水河,开挖蓄水池,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h3><h3> </h3><h3></h3> <h3>  1624年,乔应甲起任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后,不顾自己六十六岁之高龄,上疏十三次,揭露官吏中党派门户偏见。因此,遭到敌对。于是寻有外改抚秦之命,以御史大夫巡抚陕西。到长安一下车,他接到冤民拦路告状,控告国舅曹应祥霸占民女,苟扣粮商。他便召集州府官员进行公审,当庭将这个恶棍杖死,平了冤狱,冤民称快,呼为青天。为此长安的百姓特意绘制了“行录图”以示感恩。在陕期间,严禁官吏以各种名义,借故搜刮民财,清理超支现象,惩戒官吏中不法分子,杜绝各种贿赂门道。此外,还解助工银十万余两。一时官吏大靖,政绩卓然。</h3><h3> </h3> <h3>  乔应甲在长达三十五年的政治生涯中,政绩显著,多有建树,深受黎民百姓的爱戴。崇祯十七年(1641年),李自成打北京路经猗氏时,称他为“清白吏“,不啻为他的历史作了公正平定。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乔阁老众多美丽的故事。</h3><h3> </h3> <h3>  乔公一生著作颇丰,计有《便民实政》、《三实奏章》、《看山集》、正续、《难焚草集》、《咫园诗集》、《半九亭集》八卷等。</h3> <h3>  乔应甲遗存的《半九亭集》2006年发现后,轰动了中国楹联界,各方学者积极撰文,深入探讨。多年来围绕乔应甲的文化作品,政府部门、民间组织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活动,推动了楹联艺术的健康发展。</h3><h3> 以下推荐中国楹联界的研究成果,供楹联文化爱好者,学习参考。</h3> <h3> <b>  伟哉!乔阁老!</b></h3><h3> 2007-10-19 </h3><h3><b><br></b></h3><h3><b>作者简介:</b></h3><h3> <b>陈树德</b>,徐州工程学院教授、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徐州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楹联界最具权威的理论家、艺术家。中国楹联学会最高奖——第一届“梁章钜奖”提名候选人。</h3><h3><b> </b></h3><h3><b> </b></h3><h3><b> </b></h3><h3><b> </b></h3><h3><b><br></b></h3><h3><b> 伟哉!乔阁老!(一)</b></h3><h3><b><br></b></h3><h3> 国庆节后,接到山西临猗文联寄来的《桑泉》——“乔应甲《半九亭集》特刊”。捧读之后,一时被《半九亭集》精彩的楹联作品所倾倒!厚厚一本期刊,50页篇幅,只觉满纸珠玑,满篇锦绣,满天星斗,满眼韶华、满腔热血,满袖春风……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来。感慨之一,中国真是一个宝藏之国,尚未发现的文化珍宝不知还有多少?只是发现得总是这样迟缓。感慨之二,楹联一直被视为“附庸的附庸”(梁启超语),《郭沫若少年诗稿》集录的几十副精彩对联,不得不屈居“附录”地位。《半九亭集》,第一次以对联唱主角,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感慨之三,对联之应用真是无所不包,短短两行文字,竟衍生出如此众多的锦绣文章,实在令人叫绝!</h3><h3> 纵观阁老的《半九亭集》,至少有“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个人对联应用第一。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古代个人对联专著,大概乔阁老的《半九亭集》算是第一部,可称得上前无古人。从数量看,一部集子全部是对联作品,洋洋五六千之巨,就是楹联大师梁章钜,也是望尘莫及的。在对联的应用上,《半九亭集》的内容包括了“胜迹”、“庙祀”、“君鉴”、“看史”、“园林”、“隐趣”、“垂训”、“勤政”、“祷雨”、“格言”、“坟墓”……近二十篇章,涵盖之广,甚至超过《丛话》、《大全》之类的综合性著作。</h3><h3> 何谓“半九亭”?据《猗氏县志》称:“盖取行百里者半九十,以警示末路之难也”!阁老一生,践廉政而奋斗,为民生而奔走,与贪腐作交锋……但一切努力,也许常常功亏一篑,失败就在即将成功之际。于是深感“最后百分之十”的艰辛,这才以“半九”为名,“以警示末路之难也”!我们要理解阁老撰写《半九亭集》的深意,明白这一点,也许是很必要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半九亭集》就是一部用对联写成的《醒世恒言》。</h3><h3> 用对联作“警示”,用对联作“醒世”,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不信,请看乔阁老的对联:</h3><h3><b>古有六字经,曰忍,曰方便,曰依本分;</b></h3><h3><b>今有三要语,讲理,讲率真,讲靠和谐。</b></h3><h3>四百多年前的语言,和今天的时政不谋而合,难道只是碰巧吗?当然不是,因为它包含的是今古不移的哲理内涵。</h3><h3> 撇开社会功能,从对联的专业角度看,《半九亭集》也是一部水平极高的著作。关于评价对联,本人曾提出“四准则”之说(文章发表在《对联》杂志2006.12.):即“格律(合)、”“切题(准)”、“立意(高)”、“用词(雅)”。现在就沿着这个思路,对《半九亭集》的对联作品作一评价。</h3><h3>一、关于“格律合”</h3><h3>“格律合”,就是对联必须符合联律。最近颁布的《联律通则》说,“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格律,历代没有明确条文,但实际存在两个版本:一是古代版的“同门类相对”,一个就是现代版的“词性一致”+“结构相应”。我们知道,“词性”和“结构”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发现,离乔阁老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半九亭集》的作品,能符合《联律通则》的规则吗?可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半九亭集》的作品绝大部分符合《联律通则》的规则。现举例如下(语法结构分析,采用本人提出的“词本位”分析法,而不采用“句本位”,详见《徐州楹联》2007.3本人文章):</h3><h3>1、“关帝庙”联:<b>坐坎向离新庙貌:尊王贱霸旧麟经。</b></h3><h3>“坎”、“离”八卦之象,坎代表南方,离代表北方,“坐坎向离”犹言“坐南向北”。“坐坎·尊王”,“向离·贱霸”,都是动词—名词组合,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新·旧”,形容词对形容词。“庙貌·麟经,”名词—名词组合,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对仗十分工整。有趣的是,“麟经”即《春秋》的另一名称。这里用“麟经”对“庙貌”,正好都是偏正结构,如果用“庙貌”对“春秋”,那就成了偏正结构对并列结构,正好犯了“以二对一”的错误。由此看来,古人还是很懂语法的。</h3><h3>2、“孔庙”联:<b>春夏秋冬皆至教;高坚前后有余师。</b></h3><h3>“春—夏—秋—冬”对“高—坚—前—后”,一字节奏对一字节奏。“皆·有”,副词对副词。“至教·余师”,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对仗十分工整。</h3><h3>3、“看史”联:<b>世态晴阴,常将有事思无事:人情冷暖,莫把岐心昧本心。</b></h3><h3>“世态·人情”,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晴阴·冷暖”,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常将·莫把”,副词—动词组合,“有事·无事”,“岐心·本心”,皆句内自对,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对仗都十分工整。</h3><h3>4、“园林”联:<b>翠竹编篱,云际千岩落照:黄茅茸物,山村几树轻烟。</b></h3><h3>“翠竹·黄茅”,形容词—名词组合,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编篱·茸物”,动词—名词组合,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云际·山村”,名词—名词组合,偏正结构对对偏正结构。“千岩·几树”,数词—名词组合,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落照·轻烟”,形容词—名词组合,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对仗十分工整。</h3><h3> 需要说明的是,乔阁老毕竟生活在400多年前,他老人家既没有上过清华、北大,也没有学过“汉语语法”,要用今天《联律通则》的标准要求古人,显然是苛刻了。正如我们不能要求古人用“普通话”的平仄写对联一样,所以有些在今天看来,对仗稍有欠缺的例子就免了。</h3><h3><br></h3><h3></h3><h3><br></h3> <h3>二、关于“切题准”就是《联律通则》所说的“统一于主题”。写对联,写人必须切人,写事必须切事,写物必须切物,不切题的对联等于白写。《半九亭集》的对联作品没有按“联”拟题,而是按“篇”命题,如“关帝庙”、“垂训”、“格言”……等篇目。“切题准”的例子列举如下:</h3><h3>如“关帝庙”联,字字切合关公的气节:</h3><h3>1、秉烛挥金,增故里千秋气节;单刀赤手,扶汉家半壁江山。</h3><h3>2、大节在辞曹,一封心事昭天日;独行为佐汉,千里风霜泣鬼神。</h3><h3>如“垂训”联,字字切合教育子女之道:</h3><h3>1、念书由自己,终须有个成就;作文替别人,只好哄了父兄。</h3><h3>2、百岁好光阴,不可忙忙错过;一场闲富贵,何须狠狠争他。</h3><h3>如“格言”联,字字切合修身做人之理:</h3><h3>1、宁被小人谮毁:莫为君子包容。</h3><h3>2、处己让一分是福:待人退一步为高。</h3><h3>如“园林”写竹联,字字切合竹子的特性:</h3><h3>1、风声飒飒皆天籁;玉立亭亭独此君。</h3><h3>2、闲来坐对千竿绿;梦里追寻二仲游。</h3><h3>(二仲:指汉羊仲、裘仲。《初学记》卷十八引汉赵岐《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裘仲从之游,二仲皆推廉逃名。”后用以泛指廉洁隐退之士)。</h3> <h3>三、关于“立意高”</h3><h3>“立意高”就是对联的艺术表现应该上水平,具体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主题的表现技巧,二是上下联的组合方式。</h3><h3>如何立意?传统的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直陈、叙述;比喻是譬喻;兴就是寄托,指东说西。“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运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半九亭集》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十分娴熟。</h3><h3>“赋”(直说)的手法,如:</h3><h3>1、<b>某抚不来天没眼;某人重到地无皮</b>。(再直白不过了)</h3><h3>2、<b>汲黯匡君,诤诤直声才不世;廉颇出将,桓桓远略动如神。</b></h3><h3>“比”(譬喻)的手法,如:</h3><h3>1、<b>力虽猛,撼山易竭;心惟平,过海不惊</b>。(用“撼山”、“过海”比喻为人处世。)</h3><h3>2、<b>尝鼎一脔得其味;见虎一毛不知斑。</b>(用“尝鼎”、“见虎”比喻片面。)</h3><h3>“兴”(指东说西)的手法,如</h3> <h3><b> 伟哉!乔阁老!(二) </b></h3><h3>1、只有天垂象;更无地可欺。(明说“天地”,实指人世。)</h3><h3>2、已而,已而,万事无如杯在手;时哉,时哉,一年几见月当头。(明写喝酒、赏月,实写人生感叹。)</h3><h3>对联由上下联组成,所以对联的立意就包含上下联的合理组合。美学大师陈寅恪说:“凡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三阶段。”因为“正反合”三段式,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家对事物演化的普遍解释。对联如何体现“正反合”?详见本人文章《对联的哲学内涵》。</h3><h3>对联由上下两片组成,这是天然的“正”“反”组合。上联是“正”,下联就是“反”;反之,上联也可以是“反”,下联就是“正”。只是不论“正·反”如何搭配,一副对联,必须有“合”。“合”者,对联所表达之中心立意也。</h3><h3>《半九亭集》对联,具备“正反合三阶段”的例子很多。</h3><h3>“正——反”组合如:</h3><h3>1、骄富贵者戚戚;安贫贱者休休。</h3><h3>上联的“富贵”可视为“正”,下联的“贫贱”可视为“反”,“合”的主题是对待贫富的态度。</h3><h3>2、抚时夏月愁无雨;忧旱连年又苦饥。</h3><h3>上联的“抚时”为“正”,下联的“忧旱”为“反”,“合”的主题是祈雨。</h3><h3>“反—正”组合如:</h3><h3>1、无情最是利名客;耐久莫如贫贱交。</h3><h3>上联的“无情”为“反”,下联的“耐久”为“正”,“合”的主题是交友之道。</h3><h3>2、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h3><h3>上联的“尽”为“反”,下联的“多”为“正”,“合”的主题是评论佛家。</h3><h3>“并列”组合如:</h3><h3>1、读父遗书,今日方知先日苦:缝衣念母,啼痕终比线痕稀。</h3><h3>上联说父,下联说母,无正反之分,可理解为并列组合,“合”的主题是怀念双亲养育之恩。</h3><h3>2、是非场里当场苦;顺逆境中转境难。</h3><h3>上联说“苦”,下联“难”,无正反之分,可理解为并列组合,“合”的主题是议论人生。</h3><h3>四、关于“用词雅”</h3><h3>“用词雅”就是用词高雅而不粗俗。雅,在《诗经》中就是“正”。“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我们这里取美好、高尚的意思。当然“雅”与“不雅”也不是绝对的。如某厕所联;进去三步紧;出来一身轻。某酒店联;入坐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看是俗,却俗中见雅,而且紧贴主题,十分难得。《 半九亭集》的对联于四百多年前,当时还没有白话文,我们特别欣赏那些通俗的对联。例如:</h3><h3>1、饱餐何必肉;缓步可当车。</h3><h3>2、耳谈多怪事;眼语慧人心。(上联写悄悄话,下联写使眼色)</h3><h3>3、有心求静终非静,随地得闲便是闲。</h3><h3>4、真小人肺腑不假;伪君子面目犹真。</h3><h3>这些对联,用词通俗易懂,但毫无庸俗之气。</h3><h3>用典,也是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用典可以增加文字的深度,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半九亭集》中用典的对联很多,“看史”篇犹甚。例如:</h3><h3>1、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睚眦好杀,故铸于刀环。</h3><h3>“饕餮”tāo tiè就是典故,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睚眦”yaà zì就是瞋目怒视,瞪眼看人,所以刀剑柄上常用来做装饰。</h3><h3><br></h3> <h3>2、廉颇辱相如,屈在颇;寇恂让贾复,直在恂。</h3><h3>上联讲“将相和”的典故。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因功封为丞相,上将廉颇不服,屡次向蔺寻衅,蔺以国家为重,始终忍让。廉得知蔺苦心后,深感愧悔,到相府负荆请罪。下联同样讲东汉寇恂与贾复的故事。《后汉书·寇恂传》载,贾复因部将杀人,汝南太守寇恂捕杀之,贾以为耻,扬言要杀寇恂。寇效蔺相如为大局退让,后经光武帝调解和好,后作为顾全大局,解除私怨的典故。</h3><h3>3、东坡诋佛,说尽古今欺世病;退之上表,身当殃咎见真心。</h3><h3>东坡即苏轼,上联说苏轼虽然笃信佛学,但他不是“出世”的佛教徒,所以他的诗文,议论的都是人间凡事。下联的“退之”,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两次遭贬。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韩愈崇尚儒学,排斥佛教。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领袖。如果不了解对联中两个人物的身世,理解这副对联也就比较困难了。</h3><h3>4、潘花虞柳生前志;杜石羊碑身后名。</h3><h3>此联应该包含四个典故。“潘花”典:据晋潘岳《闲居赋》载,潘岳曾为河阳令,于县中满种桃李,后因以“潘花”为典,形容花美,或称赞官吏勤于政事,善于治理者。“羊碑”典:晋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十年,有德政。及卒,襄阳百姓为立碑于岘山。见其碑者无不流泪,旧时因以“羊碑”为颂扬官吏之有德政典范。此联之“虞柳”、“杜石”二典,本人未能查到出处,在此顺便求教于方家。</h3> <h3><b> 伟哉!乔阁老!(三)</b><br></h3><h3>五、对联除了以上“四准则”,还有“谋篇”和“章法”的问题。因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一般要经过“起、承、转、合”的转换,才能成就整个篇章。“绝诗”四句,“律诗”四联,常常就表达为“起、承、转、合”四步曲。对联只有两行,能够完成这个布局吗?本人曾经探讨,二句联(上下联共四句),是对联实现“起、承、转、合”的最佳组合。对联有了“起、承、转、合”的章法,可以使联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韵味也更加浓厚。特别是对联中的“转”,天然地落在下联第三小句(对句),而这正是对联的自然转折点。只有“转”得好,才能别出心裁:只有“转”得好,才能另生新意。巧妙运用“起、承、转、合”,正是对联高手的追求。非常值得高兴的是,本人的这个推论,在乔阁老的《半九亭集》里,得到了印证,因为《半九亭集》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二句联”,几乎都是“起、承、转、合”的完美结合。例如:</h3><h3>1、“关帝庙”联:匹马单刀,正气千秋留汉日;挥金秉烛,丹诚一掬鉴皇天。</h3><h3>上联“匹马单刀”是“起”;“留汉日”是“承”;下联“挥金秉烛”是“转”,“鉴皇天”就是“合”。通过这个布局,完整的篇章得以显现。</h3><h3>2、“孔庙”联:伦理堂中,不以文辞先器识;月坛路上,务将道德做功名。</h3><h3>上联“伦理堂中”是“起”,“文辞”是“承”;下联“月坛路上”是“转”,“道德做功名”就是“合”。通过这个布局,完整的篇章得以显现。</h3><h3>3、“偶感”联:文可类推,而未始不关乎国运;人当品别,而未尝不因乎文章。</h3><h3>上联“文”是“起”,“关乎国运”是“承”;下联“人”是“转”,“因乎文章”就是“合”。通过这个布局,完整的篇章得以显现。</h3><h3>4、“园林”联:天地留春,垂垂弱柳随风舞;松竹作伴,冉冉晴云佐笔端。</h3><h3>上联“天地”是“起”,“随风舞”是“承”;下联“松竹”是“转”,“佐笔端”就是“合”。通过这个布局,完整的篇章得以显现。</h3><h3>《半九亭集》运用“起、承、转、合”的例子还有许多,不能一一列举。</h3><h3><br></h3><h3> </h3> <h3>综上所述,乔应甲乔阁老,不仅创造了“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以及个人对联应用第一,而且写出了价值和艺术水平都极高的作品。《半九亭集》难道就不能和《太白诗集》、《杜工部集》、《东坡乐府》相媲美吗?依我之见,尊称阁老为“联圣”, 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们欢呼,联界终于发现了一个楹联泰斗!</h3><h3>对联的产生在中国具有“天然”的属性,因为自然界的天地、山川、冷热、冬夏、大小、高低、远近、方圆……等等,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表现的正是天然的对称和谐,而对称和谐是一种自然美。《文心雕龙·丽辞》说:“造化赋形,文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苏轼《冷斋夜话》载:“世界之物,未有无对者,皆自然天成之象”。多音节、拼音文字无法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表达这些自然的对称美,只有中国的单音节、方块字才具有这种表达功能,从这个意义来说,对联就是中国式的“天人合一”。</h3><h3>对联的这种“天然”属性,一开始便“天然”地渗透进所有的文字领域。试想,如果诗歌没有对联,中国的诗歌会成为什么样子?如果骈赋没有对联,中国的骈赋会成为什么样子?如果小说没有对联,中国的小说会成为什么样子?如果戏剧没有对联,中国的戏剧会成为什么样子?……正是对联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国的所有文体中,才使中国文学,不同于世界文学。乔阁老《半九亭集》的发现,再次证明,对联在中国的确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我们为此而雀跃,为此而鼓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