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的建设,曾挥洒过青春的力量。 我的那些陈年往事——三线修襄渝铁路

大汉vivo Ⅹ100 10262605

<h1>  七O年八月份我们以学兵身份( 铁道兵5752部队(师) 5809部队(团) 学兵17连,踏上这个当时全国没有通公路的六个县之一 陕西省紫阳县,参加襄渝铁路的建设,当时县城的百货商店墙上 挂了一辆多年未出售的自行车,由于没有公路,通往县城许多的道路全是 羊肠小道,县里老百姓所需要的物品 全是由背篼伕( 用背篓运送货物的人)肩上的 背篓背进去的,还有就是水路,顺流上还好,逆流就是让纤夫去拉船,(现在纤夫基本消失,有的景点为表演,让有过经历的纤夫去饰演,已经没了真实性)我们学兵看到船遇到激流拉不上去时,我们热心的去帮忙,竟然遭到了拒绝,原因是纤夫拉的纤绳是有一定拉力的限制,如果拉力超过极限就会使纤绳扯断,看着纤夫们 豆大的汗滴顺着晒的古铜色线条分明的肌肉身上流下来,(当时是夏天,身上 只穿了一个裤衩,脚上穿的草鞋)他们不是在走,而是在爬,身子几乎贴到地面,手抓住河滩上的石块,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挪,口里还整齐划一的喊着船工号子,有时遇到河道太窄的急流险滩,船几次拉不上去,退几步,前行几步,在原地有时会僵持数分钟,人与自然挑战最原始的写照,最终纤夫们倔强的,顽强的 不顾一切还是将船拉出险滩,这样的情景特别特别震撼,身为学生的我们哪里见过这种阵势,真是感慨万千,现在拍到的电影,电视剧怎么也模仿不了我看到的真实的场面,那时候有部照相机记录下来这种画面那是多么珍贵的资料呀!这些场景使人终身难忘。遇到旱季水小,小船容易搁浅无法行走;遇到雨季,山洪暴发,船更不不容易行走,所以通往县城各个乡区的物品 主要还是背篼伕运货进去。</h1><h1> 我曾经见过二位背篼伕,长得人高马大,估计个子在一米七六到一米七八样子,这在当时我见到的当地人 算是很高的个头,膀宽腰圆,胳膊腿上的肌肉清晰可见,好比现在的健美人士,(紫阳人当年个子一般都不高)他们背着背篓比一般背篼伕的背篓大很多,我问他们这个背篓有多重?背篼伕回答的重量把我吓了一跳,四,五百斤吧!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到底这个背篓有多重?我和另外一个高个同学竟然没有把背篓抬起来,300斤以上是肯定有(在文革中,我去华山,问过挑夫们背负的重量有100多斤,每天挑货物挑到山顶,走近十多公里,完成任务后,下山再走十多公里,每天一个来回,徒步上过华山的人就会理解这些挑天们的辛苦,有没有感到累的不行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扔掉)。背篼伕 如果要休息,当背篓放下时,都会喊一声,咳,嗨,嗨哟……各种优美的曲调 至今回忆时仍 清晰在我耳边回响,这是背篼伕们把肺部积压的气 及时的排出,不至于积劳成疾的一种措施,方法,(肯定有美友想问,运送东西怎么不用架子车,马车,要知道.山里的小路全是沿河堤山边走,遇見大坡,只有台阶可上,有时候就到了河堤上行走,遇到河水泛滥,打赤脚过河是常有的事,所以各种车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可见当时生活条件是多么的艰苦;还有当时大部分地区没有通上电,除了县上,镇上,大的乡里通电外,村里 到了晚上基本上是漆黑一团,家家户户都是点的煤油灯。以下五张照片是网络下载的,和我当年看到的场景很相似。</h1><p><br></p> <h1>  我们所在的学兵连,刚开始每个班都有军代表,这些当兵的可都是从越南战场下来的铁道兵老兵,我们喜欢听老兵讲他们讲在越南 发生的事儿,在越南抢修大挢,公路是他们主要工作。记得有一位老兵讲,他们平时扛一个油枕木很费力( 枕木拿油泡过)但当 他们抢修桥墩时,美国佬的飞机在天上扔炸弹,他们扛起了枕木竟然跑了起来,要知道,这些枕木每一根都是300斤 左右重量;刚来三线,我们这些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思想不成熟,不稳定,干起活来不是很积极;有一次我们支帐篷,一个班的人把一个帐篷没有抬起来,就在地下拖着走,我们班的苗族军代表小邓实在看不惯,就大声的跟我们讲,你们把帐篷抬起来,我一个人扛,我们当时就当他开玩笑,也就答应了他,当全班人 抬起起了帐篷,小邓军代表钻了下去,一个人竟把帐篷扛了起来,我们赶快扶好帐篷,小邓军代表居然还走了五六步,只见小邓军代表甩下了帐篷,用蔑视我们的眼神看着我们,把我们全部震倒了,我们个个不知所措,要知道,这个帐篷应该有300斤以上,这位苗族战士个子只有一米六多一点,身材还算魁梧,体重超不过140斤,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战场磨炼的人,竟是这么与众不同,正是这些军代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再加上艰苦的劳动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的也和他们一样,缩短了差距拉近了距离。</h1> <h1>  在三线初期,由于诸多原因,我们有一年多吃不饱饭的经历,我们有的同学饿的不行竞把油桐树上摘下桐子来当水果吃,结果嘴也吃的肿了,拉了好几天肚子,提起这事同学们就当笑料;当地人在慢慢接受我们这些建设者带来的新鲜事,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当电灯在山村点亮时,有的老农拿着旱烟袋挨着灯泡点烟抽……,汽车开到山沟,有人竞拿着草去车头处去喂,嘴里还嘟囔着,怎么不吃呀?……这些 勤劳善良的山里人,一辈子有的连县城都没去过。 </h1><h1> 我当时参加了连里宣传队去山里慰问当地贫下中农,到了一个村子,围着我们都是老人,孩子,青壮年男女都去工地修铁路了,这一群人中居然发现了一个12,3岁的女孩 竟然一丝不挂,在那里看着我们笑,我们忙问 接待人怎么回事儿,回答使我终身难忘,当地有的家里孩子多,没有那么多的衣服,谁出门就穿衣,在家里就没有衣服穿,我们去唱歌,跳舞,这小姑娘当然不愿错过,就出来看……连里给这些贫穷的村子送了慰问品。在三线修铁路我在的班是生活班,经常会上山去背煮饭用的柴火( 我们连当时出资买了一条沟一年的 砍伐树木的使用权,听说还不到100块钱)我们经常会去农户家讨口水喝,主人泡 一缸子清茶,对着我们讲:转着喝,刚开始还不知道啥意思,最后才知道,家里没有那么多的茶缸,泡上一缸子茶,让我们一个人接一个人转着圈子喝,有时农户会蒸一大碗带皮的土豆让我们吃,要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口粮,我们也会临走放点儿钱,当地人平时想吃馒头,米饭,不过节,不逢红白喜事连想都别想,穷呀,当地人生活贫穷的让我们简直不敢相信,和他们相比,我们过的还真不错。还有一件难以启口的事,想来想去还是真实写出来,以免心中留遗憾。三线筑路期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沿着铁路线的村庄 几乎见不到青壮年劳力,他们都是响应政府号召,去参加铁路建设,一家中有时候去好几个人,就有这么一家人,老二在修路中不幸遇难,当地政府按规定给了近千块钱的抚恤金,拿回去邻居竟然这么说,老张头儿,你这一下发财了,一下子挣了近千块,老张头回答:李老汉:你莫急,你家里也有两个参加修路的娃,哪一天说不定你的那个娃出事也会发给你的;当地人贫穷啊,一辈子说不定几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在七十年代,上千块可不是小数目,应该算是一笔巨资),他们竟然这样看待问题;我自己这样理解,老张头心里应该这么想的,老二已经没有了,再怎么着人也回不来,但是政府补助这可解决了他一家多少难题呀,老大老三以后娶媳妇儿要花钱,老四闺女出嫁要有嫁妆,儿子的房子还要盖,这都需要花钱呐,哎,身为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这么现实,一件一件都需要落实,一个儿子失去了,但政府发的抚恤金,也解决了他家不少问题……</h1> <h1><font color="#010101">  关于三线建设学兵在大桥工地,在隧道掌子面劳动的场景用记实报道,小说,电视剧描述的太多了,我就不雷同 絮叨了,只讲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打桥墩就需要水泥,过去施工可不像现在 预制厂里搅拌好,放在泵车里,拉到工地既可施工,那是个年代,现代化的机械很少,把水泥堆在河滩,支好搅拌机,需要时边搅拌,边施工,问题来啦,在河滩上施工,就怕暴风雨,雨季,记得有一次全连紧急集合去河滩抢运水泥,因为上游有发出消息,很可能有洪水到来冲掉这这些水泥,经过现场动员后,立马开展抢险工作,连隊连,排,班长,共產党员带头 扛两袋水泥,要知道这可是往公路上运呢,要走一段上坡路呢, 刚开始还好,水泥没有淋湿,到最后就惨了,雨 越下越大,(尽管采取措施,雨水还是进到了水泥袋上),水泥经过水溶解,袋子表面儿的水泥产生水化热,直接就灼伤了背部皮肤,凡是背水泥的,没有一个不被灼伤,我最大伤口直径有1cm,剩下的大大小小十几个灼伤口,连里伤势最严重的一位背部有一个 拳头大的灼伤面,(想想这位学兵是什么精神境界支撑着他 坚持完成工作)当时我背水泥时,没有感到疼,抢险结束后,回到连隊让卫生员上药时,痛的眼泪都掉下来,事后,听说把伤得最重的同学报请三等功还沒批,改成团奖,立个三等功就这么难呀?十七八岁年令,背部从此留下疤,三等功的要求能不能宽容些……</font></h1><h1><br></h1> <h1>  随着大战襄渝铁路全面展开,电力供应就成了重中之重,这时的送变电公司就出现 在整个襄渝线上,他们将输送的高压铁塔 一个一个的搭建,构成了一幅 美丽的画面,由于他们也是很早进去的,所以工作的艰苦程度 难以想象,我们学兵连也配合他们工作过,所有的经历现在回忆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工作的场景像电影画面一幕一幕的展开,送变电人常年钻山沟,到所有没有通电的地方去工作,他们风餐露宿,大部分人晒得都很黑,他们自嘲到 :远看像煤炭,近看像要饭,走近再一看,原来是送变电,乐观的生活态度 很能影响到旁人;由于送电的铁塔多是建在山顶上,这些铁疙瘩都是由人 一点儿一点儿背上去的,我记得有一个大件儿的组件上千斤,硬是拿绳索套住,十几个人从山底下 一尺一尺拉上去的,然后在山上组装成一片一片,由 送变电工人师傅爬到铁塔上一片儿一片儿再拼装而成,有一个工作环节叫 拉猴屁股,就是把麻绳一边拴在上面需要拼接的铁架上 ,一边拴在搭架下一个 固定桩上,一个人拉住,按上边师傅的位置高低进行调整,上边儿人喊松点儿绳,或者紧点儿绳,拉猴屁股的人按上边师付指令操作,由于上边人手不够,就让我们一个学兵替换掉这位师傅,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位学兵走神儿了,把绳子往下出溜了一段,只见站在铁塔上的几位师傅一下子往下滑了几十公分,吓的这些工人师傅张嘴骂道,你干嘛呢?要害死老子,废物,只见我这位同学恨不得变成老鼠钻到洞里去,骂过以后,气也消了,师傅们拍着我这位同学的肩,对不起哦,确实害怕,我们再抓不紧,十几米高 摔下来就报废啦……在这个团队里,有两位北京师付,年龄也就在30几岁,他们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讲话蛮风趣,惹得我心生嫉妒,我们是部队体制管理,工作时候不允许讲闲话……看着祖国的山河到处都有 送变电人搭成的铁塔 美丽成画,确不知道这些可爱的送变电工人师傅在背后这样辛苦努力的付出。</h1> <h1>70年代时的紫阳县城</h1> <h1>  去三线时,我们大多数 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对于爱情,好像情窦尚未初开,当地人组成的女子连的 姑娘们对我们好像也不屑一顾,我们在他们眼中好像就是小弟弟,总之没缘,(当地女民兵连离我们驻地近,和我们一个学校出去的女学兵所在的女子连在紫阳县城,有60华里远,三线结束时车经过紫阳县城时才在路边望见)但是,对于解放军连队的这些当兵的小伙子们,她们真是穷追不舍,找一个条件好的当兵的,以后复员后,跟着去他们家,在这以后发生了许多当兵的复员离队时,当地姑娘拉拉扯扯不让走的事;也有好多姑娘随了心愿,嫁给了河北,湖北,四川等 诸多省份的复转军人,到三线结束时,我还没听说一个 我们学生找了当地姑娘结婚的事,铁路完工时,我们才20岁。我也谈谈我们在私下 聊的八卦,这些女子连,基本上是配合部队施工,时间长了,谁跟谁好大家心里都明白,在隧道施工时,有时候会停电,就有了短暂休息的时间,当供电恢复时,看看现场,就有人搂在一起,哈哈,毕竟部队里的老兵,到了谈婚论嫁的年令,应该理解他们……</h1> <h1> 以上四张 照片是70年代老照片,那个年代不知道几十年以后还有个美篇呀,真能掐会算说什么那时候也要买个照相机,记录下来当时的情景,三线结束十年后我就玩儿起了华山135相机,海鸥120相机。 紫阳县地质结构不是多么理想,山体石头较多已经风化,呈松散状态,所以到了雨季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现象,我们连隊驻扎的温家沟就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那几天整天下雨,上级指示我们随时做好撤退准备,那一天雨下的特别大,我们心里好像都有一些预感,这次和平时不一样啊,雨几乎没停过,下午吃过饭,我们还在宿舍,紧急集合的哨音响了,我们穿上雨衣,迅速的集合了隊伍,指导员带领我们往后山上撤,撤在山上,还要看到了令人惊奇的气象现象,在我们前方大约七八米处暴雨倾盆,而我们站的位置却没有下雨,只有零星一点儿雨滴,这种现象过了大约十分钟 就结束了,大雨也毫不客气的我们头上倾盆而下……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只听见远处山上 雷鸣,由上而下,声音越来越大,伴随着雷鸣声,山上的泥石流下来了,我看到排头大约六,七米高的泥石流像一群野马般飞奔而下。远处还看到一个直径有五,米高的一个巨石,随着大大小小们石头,夹着砂土形成的泥石流,发出震天的响声,顷刻间似乎到了眼前,这样的壮观,一辈子也就这一次,令人难忘。(摄像机如果能记录下来,那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样的场面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冲到山下的泥石流把任河封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堰塞湖。</h1><h1> 第二天传来消息,驻扎在那底下解放军12连 一个生活班的新兵 遇难了,那天他们班正在菜地,可能害怕大水把菜地淹了,做些排排水之类的工作,这个新战士远离他们班其它人员,泥石流来时,班里 其他战士接到命令迅速的撤离了,回头点名发现他不在,班里的战士们爬到上头才看到这个小战士的身影,战士们齐声大喊让这个小战士撤到对面的山上,而这个小战士根本听不到在喊什么,能看见战士们向他摆手,以为让他归隊,就向 班里其他战士所在的位置跑去, 跑到一个小桥上,泥石流就下来了,迅速的吞沒了我们这个当兵不久的小战士……要知道,如果他听到了让他就近 撤到连队对面儿的山上也不至于遇难,他距 连队对面儿的山只有七八米距离,事后几天后再远离 连隊驻地几公里处发现了他的尸体,头有斗大……三线期间,因为 爆破石头砸死人的,隧道塌方石头砸死人的,从山上滚下来致死的等等原因时有发生,为这些为共和国在三线期间修筑铁路的解放军战士,民工,学兵致敬,他们是时代英雄,最值得尊敬的人,是最可爱的人 。 </h1><h1> 下图是我们参与施工的任河铁路桥,下面穿行的是高速公路。<br></h1><h3></h3> <h1>  这两张是网络照片,和当时看到的泥石流很相似。</h1> <h1>  和我们驻扎在同一条沟铁道兵连队去过越南,在越南他们引进了苏联部队饲养的乌克兰大肥猪,乌克兰大肥猪最大的可以养到千斤以上,我亲眼看见一头猪大约两米多长,饲养员讲曾有八个战士坐在这猪身上;一般的猪也有四五百斤,逢年过节,只要宰杀猪做 起 红烧肉来,一条沟都飘香着猪肉的香味儿,部队待遇好,养的猪,一半儿都是战士们吃剩下的馒头,剩菜养大的,真正的纯天然,有次屠杀猪以后,发现这猪染了病,是米猪肉,连队干部吩咐战士们埋在了离连队不远的山头上,就发现当地的村民去挖埋下的米猪肉,制止不听,只有鸣枪警告,而后把这头净重有400斤的米猪肉运到了离驻地十几里的山沟埋掉了事,随后不久,我们也从解放军连队引进了十几头猪也养了起来,从此也有了口福,讲心里话,现在吃的猪肉没有那时的香,令人怀念。(下图是我们参与施工的炼石滩隧道)</h1> <h1>  尽管铁路,公路的通车给当地带来了很大变化,但紫阳县现在仍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下是摘自百度:2016年,紫阳县实现生产总值74.58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12%。完成财政总收入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35亿元,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9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8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89元,分别增长8.6%和10.2%。城镇化率达到37.5%;中央电视台,陕西省电视有关精准扶贫项目就有免费为紫阳县做的各类公益广告,说到这里,内心真想为紫阳人民做点什么,这片土地曾经挥洒过两年零八个月青春汗水,它是我割舍不下的一片故土;我爱喝茶,就说说 含硒量很高的紫阳茶吧,“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这是清嘉庆年间兴安知州叶世倬的诗句,为紫阳茶作了最早的广告。</h1><h1>  紫阳茶文化自东汉开始萌芽,到唐代,茶叶作为金州“土贡”,成为献给朝廷的山珍,而紫阳是陕南茶的主要产区,茶的采摘、制作、饮用水平提高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紫阳茶文化。</h1><h1>  位于任河河畔的紫阳瓦房茶研所当年是西北最大的茶研所,也是紫阳茶最大的种植、研制、加工茶叶基地。两万亩的茶山放眼望去,一排排葱葱郁郁的茶树围山而生,一片绿色的海洋象一条玉带子紧紧包裹着群山,清晨漫步茶山,雾气由浓渐薄,由下而上弥漫蒸腾于茶园间,和着淡淡的茶香,时而可看见采茶女婀娜的身影穿梭其中,时而又可听到“郎在对门唱山歌哟”等清新婉转的民歌小调,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累了,坐下一边欣赏茶艺表演,一边品啜香幽味醇的紫阳茶,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吟诵的“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愿这里的人民 安居乐业,生活越来越好,愿这里的山水,越来越美,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屐,古城西安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周末去紫阳度假,这里的空气负离子含氧量极高,也愿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美友 去这个山水风光美得不得了的紫阳县去 度假旅游。</h1><h1><br></h1><h1>下图 最近处是我们连 参与修建的任河公路桥,远处是任河铁路桥,靠左边洞口是三胜寨 隧道,靠右边儿洞口是炼石滩隧道,为这些桥梁隧道,我们在这里挥洒了两年零八个月的青春汗水。</h1><h1><br></h1><h1>弯曲的图像是近年建的高速公路</h1> <h1>应该是去三线修铁路第一年写的,70年;这封信是父母给我保存的唯一一封从三线铁路工地的来信,父亲当时是运动对象,不想惹麻烦。</h1> <h1>  以下老照片是老同学 刘天运提供的,这些照片都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经常见的照片一般都是我们修铁路结束时拍的)这些照片好多都是我们在三线期间(七零年到七三年)拍的,尤为珍贵,真诚感谢!🙏 </h1><h1><br></h1><h1>前排左起:姚钢,黄盛宏,王千一,董春福,刘天运,刘五一;第二排:吳秦生,李乃棠,李宝山,朱瑞森,任勇。</h1><h3></h3> <h1>  在过任河时,坐在船上拍的,九班全班合影。第一排左起:李宝山,李乃棠,任勇,赵恩宝,吴建生。第二排左起:赵维平,贾建敏,张建华,刘天运,刘继林。</h1><h3></h3> <h1>准备出发去施工现场,先拍一张!</h1> <h1>右方留下的字很珍贵!</h1> <h1>  任河铁路桥竣工时,站在桥上拍的,后边就是我们参与修建的任河大桥。</h1> <h1>  好朋友拍一张,后面就是三排住的草房,靠后左边儿是我们自制的篮球架。</h1> <h1>  站在高处拍一张,后面就是我们一排排营房。( 提供照片的刘天运同学)</h1><h3></h3> <h1>很难见的任河全景照片</h1> <h1>  这是刘继林和刘天运同学他俩的哥哥来三线看望弟弟,难得轻松一下,连部给了一天假,在附近瓦房店镇转转。( 对外我们是学兵,我们之间称呼都是同学,毕竟才从学校出来嘛)</h1> <h1>  两位同学大哥,右边墙上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那个时代的标签。</h1> <h1>  任河铁路大桥竣工时拍的,胶卷贵呀,舍不得单独拍一张大桥照!</h1><h3></h3> <h1>和任河公路桥合个影,看看脚下,当年时代的印记——解放鞋清晰可见。</h1> <h1>二十八年后重返故土拍的任河公路大桥</h1> <h1>铁道兵二师九团学兵十七连赴 襄渝线30周年</h1> <h1>  现在的紫阳县城</h1> <h1>  我们这些五十后的人己在奔七的路上,我们去三线二年多的经历成了我们一辈子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为共和国的铁路建没曾挥洒过我们的青春,祖国的建没不就是在一辈又一辈的人努力下 成就辉煌,我们为 我们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五十后光荣,现在退休了,享受着祖国改革开放后 带来的胜利硕果,我们可以任意到 祖国的山山水水走走看看,我们知足常乐着;行进在万里铁道线上,襄渝线铁路建没曾经奋战过陝西二万五千多学兵的身影,其中有几千名女学兵…</h1> <h1>  在三线时期的老照片是我的同学战友,刘天运,吳秦生提供的,在这里我衷心的感谢,是这些老照片让文章更生动,更直观,更有助于读者了解。</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