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天行者》有感

<h3><b><font color="#010101"><i>他们从来不曾被沉重的生活压倒,人性在艰难困窘中的升华,如同平凡岁月里的琴音和笛声,见证了良知和道义在人心中的运行。</i></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i> 一一题记</i></font></b></h3><h3><br></h3><h3><b>内容概述</b><br></h3><h3><br></h3><h3>小说《天行者》,作者刘醒龙,这是一部以农村民办教师生活为体裁的优秀长篇小说。此书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教师的悲壮之歌,叙述了一群民办教师在偏远、落后、贫困的农村,为了广大贫困的农民孩子能够早日走出贫困、早日摆脱无知、早日融入现代社会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坚守着、盼望着。也反映出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乡村民办教师曾经的艰难历程。</h3><h3><br></h3><h3>它以大山深处的一群山村小学为背景,生动真实地刻画了乡村民办教师的群体形象,写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多个层面,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和艺术的冲击感。</h3> <h3><b>作者简介</b></h3><h3><br></h3><h3>刘醒龙,1956年生,湖北黄冈人,历任英山县创作室主任,黄冈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现任湖北省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芳草》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h3><h3><br></h3><h3>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分享艰难》、《秋风醉了》等,出版有《威风凛凛》《至爱无情》《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篇小说集,部分作品曾多次获奖。</h3><h3><br></h3><h3><b>取得成就</b></h3><h3><br></h3><h3>2001年第一部《凤凰琴》获《小说月报》第五届百花奖;</h3><h3>2009年获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议“五个一工程”奖;</h3><h3>2009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h3><h3>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提名奖;</h3><h3>2013年获《十月》“最具影响力作品奖”。</h3><h3><br></h3><h3>作者 刘醒龙</h3> <h3><b>创作背景</b></h3><h3><br></h3><h3>20世纪90年代,中国存在着四百多万民办教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担负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者有感于这种现象,1992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凤凰琴》。十几年后,乡村教育发生了极大变化,作者又有感于一篇讲述乡村教师的文章,于是创作了《凤凰琴》的续集《雪笛》《天行者》。</h3><h3><br></h3><h3><b>民办教师</b></h3><h3><br></h3><h3>民办教师就是那些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愿意为当地农村的孩子摆脱文盲愚昧状态而甘于奉献,被选拔到当地学校任课的那批人员。</h3><h3><br></h3><h3>他们完全不同于公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待遇、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修养,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更没有所谓的气质修养,听不到华丽的语言,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文化建设者,是真正的农村文化的苦行者,他们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着别人不屑、而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h3><h3><br></h3><h3>民办教师曾经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教育的一支主力军,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如今民办教师早已是个过去式,它已在我国科技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民办教师的历史作用勿庸置疑,他们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3><h3><br></h3><h3>界岭小学的老师们(电影《凤凰琴》剧照)</h3> <h3><b>人物简介</b></h3><h3><br></h3><h3><b>余校长</b></h3><h3><br></h3><h3>界岭小学校长,一个老好人,退伍军人。为了分担妻子的负担,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在界岭当了民办教师,后来妻子因故生病,余校长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妻子,同时还主动承担十几个学生的饮食起居,自己养猪、种红芋来改善学生的伙食。在几次千载难逢的转正指标放在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和另外两位教师商量后送给了年轻教师。每天和老师们庄严地升降国旗。当蓝飞到界岭当校长助理时,余校长为了不当年轻人的绊脚石又到省城学习,打工时也不忘记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和老师没有来之前,打开教室抄笔记、站在讲台上试讲,讲完后总结反思,再修改再试讲。同时也给儿子挣了一千元读高中的学费,但在学校校舍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坏时,又忍痛拿出来用于修建校舍。后来终于有机会转正了,也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结婚了,过上了美满的幸福生活。</h3><h3><br></h3> <h3><b>孙四海</b></h3><h3><br></h3><h3>孙四海是界岭小学的教导主任,曾是别村的一个孤儿,老村长将其要来到界岭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他表面清高、孤傲而内心极其热情,多次自己出资修缮校舍,带领寄宿学生上山采草药换新书。他与有瘫痪丈夫的王小兰暗中苦恋多年,并与其生下了女儿李子。后来,孙四海为了正义与“村阀”余实斗争,牺牲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但赢得了村民的拥护,也和女儿李子相认。</h3><h3><br></h3><h3><b>邓有米</b></h3><h3><br></h3><h3>邓有米是界岭小学副校长,他是一个节俭、灵活,一切为转正做准备,一丝不苟进行人生计划的人。爱戴学生,给有困难的孩子垫钱买课书。为人比较精明,喜欢钻门路。为了帮助两位好友转正贪污了捐赠的2万元建造校舍款 ,被发现后追究其责任,逃走后在外教学,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重建界岭小学。</h3><h3><br></h3><h3><b>张英才</b></h3><h3><br></h3><h3>高考落榜两次,后在舅舅万站长安排下进界岭小学教书。张英才执教不久迎来了上级义务教育法的检查工作,领导有意将先进与奖金给界岭小学以帮助其维修校舍,不明就里的张英才却将此告发给有关部门导致维修计划泡汤。张英才因此受到排挤。后来他体会到了民办教师的艰辛,写了一篇文章寄给省报,不料引起极大关注,界岭因此获得一个转正名额,大家经过讨论后,决定把这个名额给了张英才。毕业后他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回界岭小学教书。</h3><h3><br></h3><h3>界岭小学的教师们(电影《凤凰琴》剧照)</h3> <h3><b>界岭及界岭小学简介</b></h3><h3><br></h3><h3>界岭是一个偏远、落后、贫困的地方,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人们进进出出全凭两条腿。自然环境恶劣,山林里时常有野兽出没。夏天山洪暴发,冬季大雪封山。每到大雪天外面的人进不来、村子里的人出不去,界岭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外界称界岭盛产“苕”,称男人为男苕、女人为女苕(苕就是红薯,意为傻子)。山村十分贫穷,在孩子眼中最好吃的饭是油盐饭,即用一点儿油炒剩米饭,然后加点盐水;由于生活贫困,常年吃不到荤腥,许多孩子身穿破烂衣服,瘦得和非洲难民相差无几;孩子们大都常年光着脚丫走路,即使大雪纷飞的冬天也不例外。有的孩子长到15岁才穿上鞋子,为了省鞋上学时常提着鞋打赤脚,到教室后再穿上;可怜的叶碧秋初潮来临时连卫生纸和卫生巾都买不起……</h3><h3><br></h3><h3>那个年代,农民对孩子上学并不是十分重视,认为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行了,下田地干农活才是正事。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干脆让孩子在家帮大人干活。有的孩子隔三岔五缺课,特别是女孩子上完二年级就不读书了。要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老师们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放学后老师一趟趟地家访,一次次地劝说动员,小利益、大道理,苦口婆心,直到孩子们一个不少地都来上学。有的学生上到六年级时家长让孩子不上学了出外打工挣钱,老师们劝说无效就将孩子藏在学校里直到家长妥协。</h3><h3><br></h3><h3>民办教师及学生们(网络图片)</h3><h3><br></h3> <h3><b>三位民办教师</b></h3><h3><br></h3><h3>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他们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不管什么事大家一起共进退。他们十几年来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生死之交。他们的工资由最初的每月几元到后来的每月70元,其中乡里发35元,另外的35元由村里发放,而村长余实对教育不够重视、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即使这样,三位教师还用分得可怜的工资去垫付学生的学费、课本费以及学校的维修费用等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他们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开荒种地等工作,以创收入用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补贴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h3><h3><br></h3><h3>界岭小学的三位民办教师,少的干了十几年,多的干了二十几年,日日夜夜对转正的渴望早已化为一种心情之癌,成了永远的不治之症。但当来之不易的转正名额来到他们面前时,大家多么渴望自己能转正,但又不愿意舍弃自己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同事,不管心中有多么不舍,最终还是将名额让给了新来的年轻人。当三人都要集体转正,却要用钱买工龄时,只有平时节约、一分钱不舍得花的邓有米凑够了钱而成为公办教师,余校长、孙四海拿不出那么多钱来。邓有米贪污了2万元修建新学校的捐款想为两位老师凑钱,结果被发现追究其责任,逃走后在外教书,还想着以后要重建界岭小学。</h3><h3><br></h3><h3>在做好本质工作的同时,他们还要照顾那些离家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月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h3><h3><br></h3><h3>在偏僻的山沟里,生活非常清苦,更没有文化生活。但他们始终有笛声相伴,有希望尚存,有爱情陪伴,这也是他们精神的一种体现。</h3><h3><br></h3><h3>老师送学生回家(网络图片)</h3> <h3><b>升国旗</b></h3><h3><br></h3><h3>读完这本小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场景非常多,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和事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徘徊,升国旗就是其中之一。</h3><h3><br></h3><h3>界岭小学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农村小学中的一个,也和许多农村小学一样平淡无奇,最特别的就是这里每天隆重的升旗仪式,他们的升旗仪式虽然没有正规的伴奏音乐,没有像样的旗杆,更没有鲜艳的国旗,但升旗仪式总是那样庄严隆重地进行着:邓有米和孙四海两位老师用笛子吹奏国歌;余校长会拉起绳索、徐徐升起那早已破旧的国旗;孩子们行着队礼注视着国旗,一丝不苟、神情严肃,即使冻得瑟瑟发抖、大雪纷飞的冬天,但还是依然风雨无阻地和老师们站在晨曦中庄严地升起那面神圣的国旗。</h3><h3><br></h3><h3>国旗下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一身身打着补丁、破洞连着破洞的衣服以及高高举起的小手,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h3><h3><br></h3><h3>界岭小学升国旗仪式(电影《凤凰琴》剧照)</h3> <h3><b>浅谈《天行者》的重复叙事</b></h3><h3><br></h3><h3>小说采用了重复叙事的方法来描写界岭的事物和场景,如在描述硬币、下雪、动物通感情、笛声等方面,作者都采用重复叙事的手法。下面就一、二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h3><h3><br></h3><h3><b>一、动物通感情</b></h3><h3><br></h3><h3>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们身上有粉笔味,界岭的动物爱这粉笔味,闻到身上有粉笔味的人就不会咬。邓有米送完学生返回学校的路上遇到了一群貌似狼的动物,但这群“狼”只是从他裤裆下穿过,并没有咬他。余校长养的猪更是表现不俗,直接跑到教室吃粉笔灰,学生们都说“它就喜欢吃粉笔灰”。余校长去向村长讨要修建校舍的款项时,余实放狗咬他,但“狗早就认识他,见到这个浑身的粉笔味的人,汪汪叫两声,表示态度便罢了”。张英才来到王小兰家,“一只大狗从竹林里钻出来 ,正在吠叫,忽然将两只前爪一伸伏在地上,身后的尾巴在地面上来来回回地摆个不停。很显然它还记得张英才,也还能从张英才身上嗅出粉笔气味来”。</h3><h3><br></h3><h3>相反,只要身上闻不到粉笔味了,动物就会毫不留情地咬。万站长的牛仔裤让余实家的狗咬了两个破洞,“大家都很吃惊,好多年了,从未听说过有老师被狗咬了的。万站长倒是想得通了,当站长多年,身上的粉笔气味少了,界岭的狗将他当成干部了”。从动物对粉笔味的敏感态度,就侧面赞美了界岭的老师对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h3> <h3><b>二、笛声</b></h3><h3><br></h3><h3>小说中笛声反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由于笛声奏响于不同时空,因此它的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h3><h3><br></h3><h3>界岭小学每天都会在孙四海的“笛声”伴奏下,举行隆重的升旗、降旗仪式。在支教生夏雪短暂的生命中,最让她怀念的是界岭的笛声和界岭的国旗,并且有重建界岭小学的遗愿。当张英才得到转正机会准备离开界岭小学时,界岭小学正在“笛声”的伴奏下举行升旗仪式,最终心存感念、愧疚挣扎的他重返界岭。</h3><h3><br></h3><h3>孙四海与王小兰相爱,王小兰的丈夫常年瘫痪在床,与丈夫离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于是孙四海与王小兰的爱只能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真爱的追求,每次邂逅之余,孙四海都用“笛声”目送渐行渐远的王小兰,以此传达他对王小兰的真情。</h3><h3><br></h3><h3>笛子吹奏出忧伤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贯穿小说的始终,无不隐喻着民办教师穿行在阳光与苦难之间的现实存在。即使在集体转正的时刻,孙四海都会用笛子把那首原本欢快的曲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吹奏出许多悲凉。在这里,笛声与其说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不如说是对这种漠视民办教师现实体制的尖锐讽刺。</h3> <h3><br></h3><h3>他们在大山深处演绎着寂寞、卑微、五味杂陈的岁月,为实现界岭小学高考零的突破呕心沥血。他们也经常抱怨得不到尊重、报酬太低,却无比深爱着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深爱着默默耕耘的这片贫瘠的土地。</h3><h3><br></h3><h3>我由衷地敬佩这些乡村民办教师,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h3><h3><br></h3><h3>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奋发自强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h3><h3><br></h3><h3>他们是苦行僧,志坚行苦、苦中作乐;他们是天行者,替天行道、替天授业!</h3> <p>文字:雪 网络</p><p>图片:网络</p><p><br></p><p><br></p><p>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