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露天电影

白杨半坡

<h3>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生活在故乡山东的农村。那时候看一场电影很不容易,得跟着大人走一个小时的田间小路,放映地点是公社的大操场。</h3><h3> 记忆最深刻的是看《奇袭》这部电影,那是个冬天。我跟着上初中的小叔早早地出发了,到了公社的大操场,那里已是人山人海,热闹一片。从放映机到银幕之间大部分位置已经摆满了板凳,找不到一丝空隙,我们只好站在板凳区域外围。在我们的后面,还有数不清的站立观众,从内到外,站在砖头上的、站在小板凳上的、站在高板凳上的,挤挤挨挨层层叠叠。</h3><h3> 好不容易等到了电影放映,银幕上出现了光芒四射的“八一”字样,我好兴奋好激动,我最爱看志愿军叔叔打美国鬼子了。观众们也似乎都激动了,到处都显得不安起来。前面高的挡住了后面矮的,在中间走路的挡住了坐着的,特别是那些站在外围的,更是看的断断续续,于是就左摆右晃。有的说,有的嚷,有的骂,还有的地方发生了推推搡搡的冲突。那些被挡的根本就看不着的,就往人缝里挤,整个人群都晃了起来。</h3><h3> 民兵们维持着秩序,指这个,推那个,不时地发出粗野的吼叫: “坐下!……后退!……你娘的!”人群的喧嚷声,把民兵的训斥声埋没了。人潮摆动幅度越来越大,我被挤得身子倾斜,一只脚也悬空了,我有些害怕,万一倒下非被踩成饼子不可。<br></h3><h3> 情况越来越糟,人潮使得放映机发生了晃动,银幕上的影像不停地晃动,有时银幕上只有一半的影像。银幕上的志愿军与美军发生了交火,硝烟弥漫,银幕似乎被激烈的枪弹打的振颤了。<br></h3><h3> 民兵排长就坐在放映机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手里有了根很长的竹竿。他挥舞着长长的竹竿,几乎是在咆哮,并且一次次地挥向那些冒起很高的人头,挥向后面拥挤的人墙。我惊叫了起来,因为那挥来的竹竿就在我的面前乱跳,而我被人群夹着躲闪不得。<br></h3><h3> 尽管我的处境险象横生,但我依然努力地瞅着听着,生怕漏掉一个情节。尽管观众们看的不那么舒服,但依然不停地被剧情感染着。银幕上演感人的场景,银幕下一片唏嘘叹息;银幕上紧张惊险,那一瞬观众鸦雀无声。<br></h3><h3> 电影演完了,人们四面八方地散去。我记得小叔就在我后面,转身看见他正往回走去,急忙跟了过去。走着走着,一抬头,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我所跟着的,是一个和我小叔一样穿着的陌生人。夜一片漆黒,我发疯似地在未散尽的人群中乱跑着,还好,我终于看到了小叔的两个同学,如同看到了救星。一会儿走田里,一会儿走小路,坎坎坷坷,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总算回到了村里。<br></h3><h3> 如今的人们,有了电视,上百个频道节目任你选;有了电脑,网上的内容更是异彩纷呈,大多数人已很少看电影了。这两年城市里电影院逐步有了些人气,但影院装修豪华舒适,一张票就几十上百元,多数人还是享受不了的。尽管现代影视技术如此之高,影视产品如此之多,可是人们似乎再也没有看露天电影时的那种劲头、那样的群情激动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