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领导的三大起义之一…………秋收起义

厚坊闲人

<h3>浏阳县文家市,这个隐藏在湘东深山的小镇,由于在这里发生了我党历史上三大起义之一的秋收起义而闻名于世</h3> <h3>秋收起义纪念馆座落于文家市东面山坡上,鲜红的军旗,仿佛在告诉我们:就在这里,当年毛泽东同志高举武装起义大旗,走上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艰辛历程</h3> <h3>里仁学校,当初分別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三地而来的起义军,集合在此,倾听毛泽东同志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改不顾自身力量薄弱而攻击敌人力量強大向中心城市的错误作法,指出革命初期,首先应寻找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发展的正确主张</h3> <h3>这是当时三支起义部队领导集中开会的里仁学校教室</h3> <h3>一九二七年,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面对国民党的背信弃义,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赣、闽、粤四省举行武装起义</h3> <h3>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到湖南省指导湖南的武装起义工作</h3> <h3>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召开会议,决定在湘赣边举行秋收起义</h3> <h3>起义军在醴陵、浏阳等地取得成功。但当时的中央领导错误估计形势,指示湖南农军集中仅有的四千多武装进攻长沙</h3> <h3>当时起义力量编为一个师三个团,分别是修水平江方向的第一团、萍浏醴方向的第二团、铜鼓浏阳方向的第三团。由卢德铭任总指挥,毛泽东为党代表</h3> <h3>部队番号、军旗指定何长工、杨光三等制定方案</h3> <h3>这是由杨立三同志设计的军旗</h3> <h3>由于力量的悬殊和叛徒的出卖,起义部队尚未抵达长沙便受挫,毛泽东同志命令三个团集中到文家市集结</h3> <h3>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毛泽东向剩余部队分析了形势,指出在敌強我弱的形势下,应放弃进攻长沙,而到敌人势力较弱的湘南去发展</h3> <h3>部队行进到萍乡、醴陵一带,又遭湘军追堵,一千多人的部队只剩下六七百人。退至永新三湾,部队进行改编,由原来一个师的番号缩编为一个团。而去向则确定转向山高林密的江西永新、遂川、宁冈间的井岗山,与王佐、袁文才部会合</h3> <h3>部队抵宁冈后,建立起了根据地,同时在酃县水口开展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尝试,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正确方向</h3> <h3>在井岗山,毛泽东改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使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形成初步规模</h3> <h3>在撤往湘南而受挫途中,总指挥卢德铭等一大批党的忠诚干部不幸牺牲</h3> <h3>秋收起义也成长了一大批我党我军优秀干部,如元帅罗荣桓、上将陈士榘、何长工等</h3><h3>.</h3> <h3>秋收起义虽然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但其取得的宝贵经验,成为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起点</h3> <h3>文家市,这个崇山峻岭中的小镇,也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载入光荣史册,成为人民群众景仰的革命圣地</h3> <h3>在当年毛泽东同志向部队作动员的地方,建起了秋收起义纪念园。她向人民昭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取而来。而中国革命的成功,也只有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h3> <h3>而今的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地,成为了亿万群众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当地群众也受益其中,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