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沿革与古迹考据

洪浪

<h3>  浠水——千年古县。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绮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名儒硕彦,代有传人。古迹灿若繁星,此乃悦人、迷人的魅力所在。 浠水,是一块文化资源宏富的热土。</h3><h3> 浠水设县,始于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名为“希水”迄今已有1562年。</h3><h3> 西周后期,楚置别都于鄂(今鄂州)。浠水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1958年,在修建白莲河水库时,出土了一批历史文物。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于当年8月间进行了现场调查,共发掘了东周遗址7处,其中雷家坳等3处在浠水县境内。</h3><h3> 其《调查报告》载:这几处“文化遗址分布在靠近河流的台形土墩和小山坡上,周围有适宜耕种的平地,生活比较方便。各遗址的内容基本相同,即都是以夹砂粗细红陶为主,绳纹陶鬲特多。陶器多以手轮兼制,也有模制的,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几处遗址陶器上的纹饰特点和器形均相类似,它们当属同一时期的文化遗物。遗址的年代,从出土的大量夹砂红陶鬲和陶鬲绳纹为主的纹饰特征来看,应属于东周时期或稍早一点。”这证明浠水县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类生息。</h3><h3>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设置了荆州刺史部江夏郡,江夏郡辖蕲春等十四县,浠水县在蕲春县境内。浠水是西汉时期的轪县,也即春秋时期的弦子国地。此说众论纷纭,近人研究结果,认为西汉时期的轪县在今河南省光山县境内,轪县系在浠水是侨置。</h3><h3> 三国时,浠水属孙吴扬州蕲春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废蕲春郡,浠水县属豫州弋阳郡蕲春县。</h3><h3> 浠水在东晋属豫州西阳郡,又在浠水、巴水间侨置了轪县。</h3><h3> 南北朝时期,刘宋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设置了十八个县:建昌、南川、长风、赤亭、鲁亭、阳城、彭波、迁溪、东丘、东安、西安、南安、房田、希水、高坡、直水、蕲水、清石。“希水县”又名“希水左县”,属西阳郡。(当时称蛮族为蛮左,故名。)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改轪县为孝宁。此时希水县实出现了希水、蕲水、孝宁三个县名,都属郢州西阳郡领辖,惟各县境界难于究诘。</h3><h3> 南朝齐时,也同时存在有希水、蕲水、孝宁三个县名,均属郢州、西阳群。</h3><h3> 南朝梁时,始稀“希水”为“浠水”。普通初年(公元520年),在浠水置永安郡,立湘州。浠水为永安郡治。蕲水、孝宁亦属永安郡。南朝陈及北周时,浠水仍属湘州永安郡。北周省孝宁入浠水。</h3><h3> 隋开皇初年(公元581~585年间),废永安郡。浠水、蕲水均属蕲春郡。</h3><h3> 唐属淮南道蕲州。武德四年(公元622年),蕲水改名兰溪,又省罗田併入兰溪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避与浙江省兰溪县同名,复改兰溪为蕲水。到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复名浠水县。</h3><h3> 浠水在五代十国时期,属蕲州。宋代属淮南西路蕲州。元祐八年(公元1097年),析出县属之石桥镇立罗田县。元代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蕲州路。明代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昌蕲州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9年)改属黄州府。清代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汉黄德道黄州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属湖北省江汉道。旋废道,直属省辖。自1933年复名浠水后,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属鄂东行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湖北省黄冈行政公署。</h3><h3> 依据1921年刊行的《湖北省通志·舆地志》记载,以及相关史料,浠水的古迹简列如下:</h3><h3> 伍员井:在县西方。《府志》:“伍于胥过此淬剑”。伍子胥(?~前484)系春秋后期吴国大臣,有谋略,具胆识。</h3><h3> 葛洪精舍:在县南十里葛公山,相传葛洪隐居处。葛洪(283~363),道教学者,医学家。</h3><h3> 洗笔池:在县东二里清泉寺。世传王羲之洗笔于此,池畔小竹犹渍墨痕。 《府志》:清·顾景星诗:“文竹留余墨,千秋照水涯。如何右军意,独许此君知。老笔孤鸿爪,前贤一字师,接罗堪倒茗,日日醉仙池。”王羲之(303/307/321∼361/379)东晋书法家、文学家。</h3><h3> 迴兰亭:在县南。《清一统志》:“兰溪岸苏轼游此,见水盘旋,书二字于石壁,后人立亭。《明一统志·名胜志》:“迴兰亭,在苏子瞻乘月泛舟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文学家、书法家。</h3><h3> 疊嶂亭:在县城内。苏轼所名。</h3><h3> 太乙阁:在县西七十里巴河镇。明姚明恭建。姚明恭,明万历四十六年(1619年)进士,户部尚书,居相一年归里。《黄州府志》:“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h3><h3> 闲云楼:在县南东潭岸侧。明太常官应震建。官应震,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进士。</h3><h3> 儒学:城南门左侧,始建于赵宋时代,元朝兵毁,明洪武七年(公元1874年)依旧重建。数百年来,几经兴废,惟有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棂星门(石牌坊)尚存。由于地处南门河边石墩上,面向空旷的南门大河,对河相望,气宇轩昂,雄伟壮丽。</h3><h3> 清泉寺:清泉寺在县东北二里,唐贞元中建,凿井得泉清冽,故名。“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水西流。”(《东城志林》)。元至正年间,罗田徐寿辉起兵,踞清泉寺,毁其寺宇,古井犹存。明弘治十三年(1501年)重建。崇祯末兵寇蹂躏,无不毁者,而此寺独存。刘禹锡、苏轼、魏了翁皆游此所咏诗尚存。清顺治初,有匡山僧最弱讲经于此。</h3><h3> 昭化寺:在县东,唐咸通年间(860年),五祖宏忍禅师建,清顺治中复葺。</h3><h3> 斗方寺:在县东五十里,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建。佛印了元禅师曾住此寺。</h3><h3> 三角寺:在县东三角山,唐建。宋赐额“龙洞寺”。寺有宋人赵不迹书“观颐视履”四大字,唐伏虎禅师居此。</h3><h3> 永乐寺:在县西北七十里,五代后晋时建,有古塔。塔旁有碑云:“天福三年造” (939年)《嘉靖庆志·图书集成》云:“寺有古塔,元兵不能毁,傍石碑上镌‘天福三年造’。崇祯丁丑张献忠等据其下,疑有宝气,逼数千人掘之,下有铁柱为干,復越境求煤架炉,鼓铸以断,诈称得宝剑神书西去,土人避贼,塔内者尽死,今惟存浮屠之址。</h3><h3> 马祈寺:在县西北巴河口,寺前有吴大帝刑马坛。传云“吴攻寿春,刑白马祭江神于此。苏黄门谪高安,东坡送至巴河,即此地也”。</h3><h3> 《入蜀记》 宋张耒诗:“扁舟下樊汉,江南正清泻,晓登巴河岸,极目望春野。步寻修竹寺,古木正偃亚。云昔孙仲谋,刑牲致师祃,雄图邈已矣,英概足悲咤。石梯造云雾,丹白开广厦。山僧安寂寞,畏冷不出舍,劳生歇闲境,顿使我心写,晚江平若席,风势欲相藉”。</h3><h3> 陆游诗:“南望武昌山,北望齐安城,禁江万顷绿,若我尽船横,云帆不湏挂,鼍鼓不湏鸣。澹然隐曲几,山水相送迎。疏雨漏薄日,非阴亦非晴。晚泊巴河市,上陌闻屐声。紫髯刑马地,一怒江汉清。中原今何如?感我白发生”。</h3><h3> 凤城寺:在县治西四十里,唐开元七年(720年)马祖师建,元末兵废,明洪武年间建。清咸丰五年毁,同治七年募建。</h3><h3> 松山寺:在县西北五十里,有古樟大数围,婆娑苍翠。</h3><h3> 龙居寺:在县西南四十里,有明万历间碑云:“为张道陖修炼处”。</h3><h3> 莲台寺:在县东十里。</h3><h3> 神光观:在城内玉台山,汉张道陖自蜀青城来此炼丹,神光烛天,故名《嘉靖》。明王一翥诗:“谁谢罗山令。疑问句漏砂,斧痕奇匠石,门外水空斜”。</h3><h3> 仙灵观:在兰溪镇大江浒,世传张道陖炼丹,已成者三,鸡食其一,化为凤去,遂名曰凤棲山。已而揭其二丹,徙居兰溪。一日,市人见一道士与陖密语,遂升化,因名焉。</h3><h3> 玉泉观:在县东,唐时建。</h3><h3> 浠水风光绮丽,名山古刹,引来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填词赋诗。</h3><h3><br></h3><h3> </h3><h3> 清泉寺 </h3><h3> 唐·刘禹锡</h3><h3>珠圃邀欢兴未赊,</h3><h3>赓诗煮茗坐莲花。</h3><h3>上人我亦忘机者,</h3><h3>欹枕相将到日斜。</h3><h3><br></h3><h3> 游清泉寺(浣溪沙)</h3><h3> 宋·苏轼</h3><h3>山下兰芽短浸溪,</h3><h3>松间沙路净无泥,</h3><h3>潇潇暮雨子规啼。</h3><h3>谁道人生无再少,</h3><h3>君看流水尚能西,</h3><h3>休将白发唱黄鸡。</h3><h3><br></h3><h3> 雨中寻清泉寺</h3><h3> 宋·魏了翁</h3><h3>征帆百尺舣江皋,</h3><h3>小棹轻移到野桥。</h3><h3>为爱清泉禅境胜,</h3><h3>不知冒雨客途遥。</h3><h3>千尊石佛藏山雾,</h3><h3>一派珠流应海潮。</h3><h3>坐对高僧清话处,</h3><h3>胸中尘想觉全消。</h3><h3><br></h3><h3> 清泉寺</h3><h3> 明·龚鼎孳</h3><h3>萧然人吏散,</h3><h3>僚佐共风流。</h3><h3>泉石镌茶史,</h3><h3>江山听酒筹。</h3><h3>霜酣千日醉,</h3><h3>锺涩一林秋。</h3><h3>妙想生歌拍,</h3><h3>高山只静游。</h3><h3><br></h3><h3> 录自《浠水小林哥》 </h3><h3>(2019.07.1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