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翻阅洞头《林氏宗谱》,在谱序、列传里有陆陆续续的几段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文字里讲的都是清朝咸丰年间,洞头的海盗往事:据《闽泉窑山迁浙温洞邑谱序》中记载:“咸丰三年(1853),闽匪猖獗,乡村惊惧,东避西移……”;据《岳祖父仪亭公传”》中记载:“甲寅(1854)遭贼蜂起,岛民罹灾,岳曾祖心正公,惧祸累避眷永嘉……”;据《迁玉环山世系谱序》中记载:“咸丰三年(1853),情饥荒,盗匪猖獗,民受灾,厄避者二三……,至四年冬,家君心正公,懼祸牵累,携眷西逃,典屋寄居温永场老城内,越三年,家君谢世,又越二年,发逆滋闹城乡戒严,余(林国瑞)旋携眷东归,仍回故里”; 据《十八世克明翁传》中记载:“咸丰间海寇猖狂劫掠居民,民不堪扰,公乃倡首率同,通山协力,除擒戮盗首,余贼窜逃……”;据《本秀林公传》中记载:“咸丰三年(1853),有小叠郭姓者,整勇除盗。误杀民命,系本地王姓人。徐厅尊[1]欲治其罪,小叠据地梗命……”;</h3><h3>洞头地处沿海,历代以来海盗不断,从明朝开始就有半屏山“白脑门”的惨烈战争故事。据史料记载,到嘉庆和咸丰年间,浙南地区最少有22股海盗在侵扰沿海渔民,甚至攻劫渔村。当时侵犯洞头列岛的海盗有蔡牵帮、水澳帮、补网帮、鸭蛋帮、广艇帮等等,加上咸丰年间自然灾害频繁,许多百姓不堪天灾人祸,纷纷典当房产,举家搬迁,以此避祸。但搬家毕竟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洞头各地的有识之士在民间发起了紧急集结号,不想一呼百应。当时的洞头,地方和地方之间因交通等不便,导致信息各方面十分闭塞,所以呼应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地方或相邻的村岙的百姓。如嘉庆六年(1801)蔡牵帮盗船侵扰洞头列岛,中仑叶氏家族的叶德吉、叶高达和叶高记父子三人挺身抗盗,叶德吉“独输巨资,募勇设船,匪虽潜踪,而家产荡然,不知惜焉”。长子叶朝阳为武生[2],主筹办军粮,次子叶逢阳则驾驶勇船,带着乡兵协同温标舟师,全力攻击海盗蔡牵,在数次的作战中剿灭了不少的海盗,让洞头的父老乡亲过上了一段相对较安稳的日子,为此被特授为“武信郎”;再如“咸丰六年(1856)福建海盗林川攻劫东沙,团练生员陈建章,督同勇首陈凤泰[3]等水陆兼御,尔后盗目林振驾船八艘,连日攻山,陈建章集八岙团丁协力会击,同知黄飞饬、鸡冠山团勇乡宾陈道珠、陈学孚督带勇船,会同大麦屿水勇船协力擒剿,终将这类海盗歼灭。</h3><h3>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洞头《林氏宗谱》中所记载的与海盗有关的乡贤故事,故事虽短,意味却深长。</h3> <h3>一、林国瑶公讲故事</h3><h3>林国瑶(1805~1870),清道光癸未年(1823)庠生,讳邦,榜名蟾香,号午楼,别号寅生。洞头区北岙顶寮人。祖上林文苑公于乾隆己未年春协堂弟林文婉公等人由福建同安来迁北岙顶寮。国瑶公为其长子长曾孙,据《十八世克长翁传》记载:“年当十二便能文,十五便应试,十九便游庠,宗师亦取其笔法清新,选入府学者,嗣后屡进乡场薦而不售……。”或许就是这种遗憾使国瑶公督促子孙要加倍努力,所以在他的子孙中人才济济,先后出了庠生[4]1名、恩贡[5]1名、国学生[6]2名、浙江第十师范生2名[7]、商业学院毕业生[8]1名,另有洞头地方官[9]1名。</h3><h3>清朝道光年间十七世心正公(林资雍)走访福建同安花了不少银子在家乡抄录了残谱,清朝咸丰年间洞头林氏第一次修谱,请了不少族中及地方贤能撰写谱序,但却在咸丰三年(1853)因海盗而被迫中止了造谱。也就是在这次修谱中林国瑶公撰写了一篇关于咸丰年间,十八世祖林克明(林国珩)公抗击海盗的故事。</h3><h3>林国珩(1817~1863),讳阳,榜名楚才,号克明,道光丁未年武生。与林国瑶为叔伯堂兄弟,为人性格温和,足智多谋,待乡民为人慷慨,常常仗义疏财,遇到乡民之间有摩擦或瓜葛,他都能与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乡民对他心服口服。他出生于一个读书世家,由于某种原因,他被迫停止了考取文秀才的学习,但他始终不懈不怠,弃文习武,最后他因一身精湛的弓箭之术,在录取武生的考场上夺冠而出。</h3><h3>清朝咸丰年间海盗猖狂劫掠洞头居民,洞头民众陷入极度恐慌与混乱之中。据1880年《玉环厅志》卷十四杂记记载:咸丰三年(1853),十月十九日,广艇帮盗船五只连䑸五桨小盗船三十余艘登陆灵昆山劫掠烧毁民房五十余间……,六年(1856)六月十二日闽盗林川驶船十余艘至三盘攻劫东沙……,十九、廿一等日盗目林振驾船八只连日攻山……。攻劫灵昆和东沙的的海盗均遭到当地民众自行组织的兵勇民团的致命打击。北岙街当时虽尚未成为洞头经济、活动的中心,却也遭到了同样的劫掠,民众恐惧不已。恩贡林资雍公(心正公),因怕海盗祸及自家,而典当了所有房产,搬迁到了永嘉场(今永强)城内避难。这时身为武生的国珩公再也按耐不住,在地方首次发起了抗海盗的倡议,此举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立了兵勇民团抗击海盗,并将海盗头目抓来斩首示众,没了主心骨的喽啰海盗们抱头鼠窜,北岙海盗之患终告段落。</h3> <h3>二、张维桑公讲故事</h3><h3>张维桑(1851~1919),清末贡生,讳茂林,名世桢,字福田。洞头区长坑村人。曾于清光绪年间(约1876年左右)在北岙街创办中药店,是一位博才多学、仁医仁术、乐善好施的地方乡绅。他在北岙创办药店时,听说老家长坑大树脚乡亲的子女到了学龄却未能正常就学,就自掏腰包在老家开办私塾书房,聘请平阳私塾先生来教学,所有就读的乡亲子女均免除所有费用,因此他受到民众和老家乡亲的信任和爱戴。</h3><h3>光绪二十一年(1895)洞头林氏第一次续修宗谱,请当地的文人雅士代为写序,除了林氏族人外,还有庠生张凤鸣、廪生叶焕文、贡生张维桑等。张维桑与北岙顶寮林忠镇为莫逆之交。所以他写了一篇关于国泰公之子林本秀公化解干戈,并成功为当地百姓申述冤情的故事。</h3><h3>林本秀公(1816~1863),北岙顶寮林国泰公之子,祖上林章显公由福建同安窑山迁徙顶寮。父亲林国泰公、祖父林资江公均为“厂长[10]”。林本秀公继承了父亲和祖父的事业,也做起了“厂长”。当时的社会海盗猖獗,在当地为百姓办事也非常不容易,常常有很多的阻碍,但林本秀公大公无私,能为百姓主持公道,所以他得到了故乡父老乡亲常在敬重和爱戴,不久就连玉环厅也都知道了本秀公的才能。</h3><h3>咸丰三年(1853),玉环小叠郭姓建立兵勇民团抗击海盗,在剿盗的过程中将洞头王姓渔民当成海盗误杀了。悲愤的渔民家属将这个冤情上告到了玉环厅,同知徐树楠得知情况后决定捉拿凶手对其进行惩办,没想到小叠郭姓却凭借这自己地方的优势抗命不遵。同知徐树楠大怒,招来王姓家族,准备组织力量全力进攻,将其一举消灭。这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说:“现在是个海盗猖獗的特殊时期,小叠民团虽有错,但不应大动干戈,这样只会让海盗更有可乘之机,也不利于官民的团结。我有一个人选,以他的才能和智慧足以化解这次的难题”。 徐树楠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将林本秀公召到玉环厅请他来想办法解决这个事情。林本秀公来到玉环厅见到同知徐树楠,首先他表示对这次的误杀事件表示非常悲痛和遗憾,但接下来他又说:“厅尊如果用这次的事件出兵剿灭,固然能树立您的威信,但如果能用仁义来感化他们,定能事半功倍。”于是徐树楠就委派他去做这件事情。林本秀公到了小叠见到了郭姓族人跟他们详细陈述利害关系,希望他们能为大局着想,放弃抵抗,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这件事情,最后小叠的郭姓族人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放弃了抵抗行为,使洞头王氏得以伸冤,也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自相残杀。</h3><h3>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当年的海盗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去不复返。然而历史记录下了当年海盗的血债,也记录下我们洞头的这些先贤们的事迹,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思考的。</h3><h3> </h3> <h3>[1] 徐厅尊:应为徐树楠。据1880年《玉环厅志》载:徐树楠,字让木,江西奉新人。道光乙未年进士,咸丰二年由钱塘县调署,来任。明年,水灾,禾稼尽损,令绅士、富捐赈,济荒,以纾民困,时海氛不靖,奸民勾通,广盗为害,甚炽树楠尽法惩治,内外肃清,又为民间子弟延师训海,诲奖其勤,于学者以示劝勉,乐清土匪滋事,密迩邻封,人心摇动。树楠相机防剿,民赖以安,寻授东防同知。咸丰十年,劝办省垣防务,城䧟死之,事载《忠义录》。</h3><h3>[2] 武生:即武秀才。</h3><h3>[3] 陈凤泰:即陈丰泰。</h3><h3>[4 庠生:即秀才。林国瑶孙林忠良为庠生。</h3><h3>[5 恩贡:林国瑶之孙林忠志为恩贡。</h3><h3>[6] 国学生:林国瑶公之次子林本昱、孙林忠让均为国学生。</h3><h3>[7] 浙江第十师范生:即温州中学的前身。林忠良次子林孝躬、林忠志志孙林振宏为浙江第十师范毕业生。</h3><h3>[8] 商学院毕业生:林忠让之子林孝德,毕业于温州甲种商业学校。</h3><h3>[9] 地方官:林本立志孙林孝兴,曾于民国十一年(1922)被玉环县知事程荫穀委令为三盘区灾赈事务所理事员、民国十五年(1926)被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厅长来伟良委任为三盘区护纲正管驾、民国十八年(1929)玉邑县长张玉麟委令为三盘区第一保卫团团员。</h3><h3>[10]厂长:应该是当时类似于村一类的民间机构负责人。由于古代县一级以下不属国家正式设置的机构,所以各地的称呼也不尽相同。</h3> <h3>此文根据洞头《林氏宗譜》所记载,加工完成。如有错误,尽请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