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年回首跨湖桥,漫长路耕种文明史

梁绪敏

<h3>跨湖桥,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湖,乃湘湖也,以为跨湘湖之桥。以跨湖桥之名命名的跨湖桥文化已有八千年的历史。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湘湖旅游度假区,博物馆建筑呈船形。</h3><h3>跨湖桥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属新石器时代,其发掘过程经历了1990年、2001年、2002年的三次考古发掘。跨湖桥文化是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发展较早的一支。水为源,人类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被迫由山地向水源更为充沛的下游迁徙。跨湖桥人带着已经萌芽的农业文化传统来到更适合的河口地带,从此跨湖桥一带迅速发展起来,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明。</h3> <h3>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产生于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发现于2002年第三次发掘,材质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锛挖凿而成。舟体轻薄,便于扛携,堪称中华第一舟。</h3><h3>农耕是跨湖桥遗址的重要经济活动,这里诞生了南中国地区最早的明显不同于野生稻的栽培稻。农业生产的工具和祖国境内的其他地区的人一样,都是骨器、木器、石器。农业的发展催使着人类美食的发展,用来蒸煮稻米的甑便诞生。这是中国最早的炊具。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此时野猪驯化成家猪,丰富了人类食物的来源。支撑跨湖桥遗址居民生活的还有采集、渔猎。</h3><h3> 跨湖桥遗址不仅农业发达,手工业生产也很发达。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产生于此,人们能用石斧制作独木梯,已经懂得用生漆涂饰木器。陶器制作水平较高,会制作彩陶、釜、豆、盆、钵、甑、罐等,彩陶分内彩和外彩,懂得用动物、植物的胶汁沾补陶器。艺术欣赏水平较高,体现人们劳动的场景浓缩于陶器面部,也有体现人们崇火拜日的宗教理念。总之,跨湖桥遗址居民知识丰富,精神丰满。</h3><h3>“跨湖桥文化遗址要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年,是当时发现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这一发现,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她也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摘自360百科《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h3><h3>距今7000年后,跨湖桥遗址文明被海侵湮灭,被河姆渡文明、马家浜文明代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