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7月11日上午顺利到达福建漳州,老同学X班长夫妇热情接站,盛情款待。下午,驱车一同前往《林语堂纪念馆》。</h3><h3>漳州天宝镇是林语堂故居,距离漳州市中心约八公里左右,新建的《林语堂纪念馆》坐落于美丽的十里蕉海之中,200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香蕉实为水果,如今却已被延伸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h3><h3>初夏娇阳,香满蕉林,硕大蕉叶,随风摇曳,蕉花倒挂,果实满枝,色鲜绿蕉,美人红蕉,玲珑米蕉。这真是:满目蕉林望不尽,沿途步道曲幽静。燕脊翘角飞云顶,蕉海秀色赏不停。</h3><h3>纪念馆主体为半圆形,两层式建筑。据说,该馆在设计中借鉴了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风格。</h3><h3>馆舍正面墙上"林语堂纪念馆"六个大字金光灿灿,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题写。</h3><h3>馆舍正门前的右边,有一座林语堂先生的坐式青石塑像,大师一身民国时期的长衫,颇有学者风范,面庞安详,栩栩如生。该雕像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全国著名的雕塑家李维祀设计制作。</h3><h3>《林语堂纪念馆》设在高处,馆舍正下方有81级花岗岩台阶,设计者有心暗喻林语堂81年光辉的生命。</h3><h3>对于这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师,早有耳闻,他的著作却看得很少,偶尔在网上看过他几篇散文,写作有自己的特色。有人评价林语堂的文章,亦庄亦谐,假痴假呆,嘻笑调侃,幽默百端,形容十分到位,幽默的文风是我喜欢阅读的类型。有人说, 林语堂的闲谈散文虽无章法的讲究,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常常有动人之笔。</h3> <h3>景区入口处的语堂小道</h3> <h3>硕大的椭圆形蕉叶</h3> <h3>老同学X班长夫妇</h3> <h3>鲜绿的香蕉,就这香蕉个头,属于少年期。</h3> <h3>这香蕉短短粗粗的,属于青春期。</h3> <h3>倒挂的香蕉花,形与色类似荷塘的小荷。</h3> <h3>长长的香蕉叶比人还高大。</h3> <h3>每一窜香蕉下面都有一朵硕大倒挂着的香蕉花。</h3> <h3>步道观景赏蕉林</h3> <h3>橙白色相间的闽南建筑燕脊屋</h3> <h3>步道十分干净</h3> <h3>步道四周郁郁葱葱,远处坡地上可见一座小亭。</h3> <h3>正逢周一,午饭过后,步道幽静,一路上不见一位游客,倒也清静。</h3> <h3>红蕉美人躲在暗处的蕉林中。</h3> <h3>倒挂的香蕉花,一副娇羞的模样。</h3> <h3>蕉花配老太,人花合一,小老太沾光啦!</h3> <h3>蕉海枝繁叶茂,</h3><h3>二姥植入广告。</h3> <h3>蕉林环抱,</h3><h3>叶比人高。</h3> <h3>青蕉长相不一,</h3><h3>上下参差不齐。</h3><h3>有的弯曲朝天,</h3><h3>有的匍匐向地。</h3> <h3>插妹同居一屋,</h3><h3>同吃共睡草埔。</h3><h3>草埔闺蜜相聚</h3><h3>携手夕阳同路</h3> <h3>漫步蕉海步道</h3><h3>满目秀色真好</h3> <h3>步道踏出节奏</h3><h3>军人气质品优<br></h3><h3><br></h3> <h3>步道弯曲幽静</h3><h3>茫茫一片绿林</h3> <h3>鲜绿饱满好果</h3><h3>香蕉卖相不错</h3> <h3>蕉绿花美耐看</h3> <h3>闽南建筑风格的燕脊屋</h3> <h3>军人风度,气质不凡。</h3> <h3>林语堂纪念馆门前合影</h3> <h3>后面白墙上的书法不错,可惜字迹不太清晰。</h3> <h3>林语堂坐像雕塑</h3> <h3>林语堂纪念馆入口处,主人翁的小像</h3> <h3>林语堂纪念馆一楼展厅</h3> <h3>林语堂生平简介:林家兄弟姐妹8人,林语堂排行老七。祖父被太平天国抓为挑夫,下落不明,父亲做过小贩,后成为牧师,母亲出生贫寒,闽南的山川风情给林语堂留下深刻印象,他称自己为《山里的孩子》。</h3> <h3>介绍林语堂的父母及亲属</h3> <h3>林氏家族简谱</h3> <h3>风华正茂:年轻时期的林语堂简介</h3> <h3>左图戴眼镜的林语堂</h3> <h3>二十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h3> <h3>林语堂全家福</h3> <h3>1936年举家赴美国,林语堂专事写作,1940至1944年曾两次回国短住,1947年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1952年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在美国期间研制成功"明快中文打字机。1954年曾任新加坡大学校长。</h3><h3>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编写《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苏东坡传》、《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中国印度之智慧》等大量著作。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哲学,人文主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抗战期间与旅美华侨一起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人民的正义斗争。</h3> <h3>1919</h3><h3>年林语堂夫妇在美国波士顿</h3> <h3>林语堂夫妇与廖家兄弟</h3> <h3>厦门鼓浪屿漳州路44号廖宅</h3> <h3>林语堂年轻时期</h3> <h3>林语堂晚年思乡情切,1966年回台湾定居,60年代后期用中文写了300多篇文章,曾先后出席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第二届大会,国际笔会第36、37届大会等,1975年维也纳国际笔会第四十届大会推举林语堂为副会长。小说《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提名奖。</h3><h3>1972你,林语堂主编的《当代汉英词典》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h3> <h3>图片介绍了林语堂晚年的生活。</h3> <h3>介绍林语堂与亲朋好友的点滴生活</h3> <h3>图一是蒋介石给林语堂的寿字,图二是宋美龄画的兰花赠予林语堂,图片中有台湾民众吊唁林语堂先生,最后一图,台北林语堂故居后花园中先生的永居地。</h3> <h3>东西文化,宇宙文章。林语堂才学广博,文贯中西,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世界上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林语堂著作有700多种,著作译文包括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等25种。</h3><h3>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出版的林语堂著作超过200种。林语堂从小学开始在教会学校接受西方教育,他说过:"我的头脑是西洋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h3><h3>"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以概括林语堂的伟大成就。林语堂学贯中西,是双语作家,能用优美的英文和中文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向中国人讲西方文化,在融贯东西文化中成为一名世界文化名人。</h3> <h3>林语堂在纽约的书房</h3> <h3>林语堂参加国际笔会</h3> <h3>林语堂接受电视台采访,林语堂为读者签名与南美洲1962年。</h3> <h3>图展,书展</h3> <h3>玻璃框内展示的墨宝,应该是他的书法。</h3> <h3>1933年,由于赛珍珠的提议,林语堂用英文写作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赛珍珠负责在美国出版,这就是1935年美国约翰.黛出版公司出版的《吾国与吾民》,四个月内重印七版,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的书。书中介绍中国人的特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文学艺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称"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著作。</h3> <h3>《京华烟云》长篇英文小说,1939年出版,1975年或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小说讲述北平曹、姚、曾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悲欢离合,多方面展示现代生活的社会生活,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化,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实际形态,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经典读本。此书海峡两岸均改编为电视剧。</h3> <h3>雕塑:林语堂的烟斗</h3> <h3>林语堂画像(比利时阿乐绘赠)</h3> <h3>林语堂画像:(赖西鲁速写)</h3> <h3>林语堂创办主编的《论语》、《人世间、《宇宙风》》</h3> <h3>打落水狗绘画——鲁迅先生打叭儿狗图</h3> <h3>林语堂的文学作品</h3> <h3>林语堂介绍"我的家乡"</h3> <h3>林语堂作品趣读角,书柜空空,在林语堂画像前留个影,林语堂的这副画像趣味十足,一身长衫,满头白发,双手合背,手拿一支红玫瑰,富有一颗童心的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一个十分有趣味的老头。</h3> <h3>墙上那副姐弟画很传神,富有年代感。</h3> <h3>十足一个有趣味的老头</h3> <h3>与可爱又有趣味的林语堂画像合张影,林语堂纪念馆,我来过了,一圈参观下来,对国际文学大师林语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