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诗集《蓝色忧郁》出版座谈会

天高云淡

<h3>2019.7.18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日子里,王伟的诗集《蓝色忧郁》出版座谈会在百年老店,山东老字号“山东德祥苑”会议室如期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沂南作家协会主席高军,副主席:郭敏、高薇、胡金华;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阳都名士:王士新老师;原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冯春明先生;著名作家、以一己之力出版文献典籍著作【《汉语大词典》词目商补】、【《汉语大字典》疏证札记】的贺可进先生;作家:冯尚余;著名红色诗人、毛体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老碾》作者、安升电梯董事长安学武先生;沂南新华书店李总、张主任;著名诗人、同莫言一起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文联会议的尤克利;红色收藏家、作家:董士君;著名诗人:曹玉霞、种善东、董爱英;著名诗人、作家:岳黎明出席了这次座谈会。</h3> <h3>座谈会由高军主席主持并致辞。</h3> <h3>王伟诗集《蓝色忧郁》出版座谈发言稿</h3><h3> 王伟</h3><h3>&nbsp;</h3><h3> 很高兴也很荣幸邀请到各位老师、朋友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厚爱。心情很兴奋也很忐忑,以至于接下来还可能语无伦次,还请各位多多包涵。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想感受吧。</h3><h3> 首先要感谢咱们县作协的各位领导对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在这一点上我是深有体会。现在想来,从2013年第一次参加作协组织的文学活动,到现在我还记得是高军主席亲自打的电话通知我参加的,他像这样关心和发掘的文学新人还真是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随后第一次写的诗歌《就这样》刊发在了《阳都文学》上,让我很是兴奋了一阵子,记得当时是岳黎明在编辑稿子,在她的帮助和启发下修改了几遍稿最终发表。</h3><h3> 高主席对待文学新人可以用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来形容。刚认识高主席时就被他儒雅的气质,渊博的知识所吸引,简直就有崇拜的感觉,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之后陆续参加了大量的笔会、座谈会、采风会等活动,每次活动上高主席在介绍每一位参加人员时都很认真详细,并寄予希望和鼓励的话语。这一点上我记忆深刻,也备受鼓舞,自信心一下就上来了。有了鼓励就有了自信,自信心一上来,写作的感觉就更充盈。这期间参加采风笔会、座谈会上认识了尤克利老师和他的诗歌,他虽有大师的荣耀却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他反复说过一段话对我影响较大,他说写作诗歌要有高的追求和目标。发乎其上仅得其中、发乎其中仅得其下就是这个道理,要多读书、多看名家的写作,多练习就会有收获等等,曹玉霞老师也多次给我们讲过诗歌写作的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是,刚开始写作时,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羡慕那些看似写草木、山石、风景的诗人,他们能将这些主题写成耐读的诗句,甚至写成对人生的咏叹。我曾经对一起写诗歌的朋友用十分羡慕的口气说,什么时候我也能写一块石头就好了。通过参加文学活动或是私下里交流,写作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记得和种善东也经常互相鼓励、互相提醒,交流写作心得,对各自新看到的比较好的诗歌一起来读,借鉴学习,指出存在的缺点,发现对方的优势和潜在的风格和发展方向。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学习、摸索、否定、肯定、再否定,一些诗歌也先后在《阳都文学》《沂南通讯》《临沂日报》《沂蒙晚报》《建筑工人》《山东文学》《青年作家》《散文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h3><h3> 可以这样说,咱们沂南县作协的文学创作氛围是相当浓厚的。组织的文学活动多,写作专题多,写作比赛也多。有时在和外地的朋友聊起来这个话题时,他们大都很是羡慕咱们的这种火热的氛围和良好的条件,我想这得益于作协的领导和组织。记得高主席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上讲过,他大致的意思是鼓励作协成员多参加文学活动。一是从工作或生活中走出来,让身心得到放松,开拓下思路。变坐等灵感来为主动激发灵感,以利写作。二是也趁机逼自己一把,多看多写多练。那怕不是自己的主要写创模式,也要大胆去尝试。刚开始还不太理解,后来参加的多了才发现还真是这样。其实这次收入诗集的好多诗歌,就是在参加文学活动后写作的,也陆续的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或是在比赛中获奖的。回想一下,真要好好感谢县作协的付出和栽培。</h3><h3> 说到这里,其实我还挺惭愧的。我本身是学建筑工程专业的,我还经常用“非典型理工男”来自嘲。在加入县作协后知道身边有好多大家、老师,他们中有中国作协的、省市作协的,有的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大奖。像高主席,光书就出了二、三十本等等,这些也正是让我们沂南作协繁荣的核心和基础。有大量现成的作品可以读,现成的师傅就在跟前,幸运的是无论我向他们中的谁来请教、求教,都会得到悉心照料。这也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学宝藏,还好,我清楚的认识到了这点,今后我将更加珍惜这个宝贵的财富。</h3><h3> 两个月前,我工作上有了变动来到了现在的单位。组织上和我谈话时领导开口说了一句话,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你是县作协的,擅长写作、文笔好。。。。。。别看我平时遇事反应比较慢,这时却反应很快,没等他说完我便打断他说,是这样,我写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不占用工作的。他虽未置可否,可事后回想起来其实是我在无意中把自己的写作状态讲出来了。对,就是业余时间的业余写作,虽然自己认为业余,可在人家眼里也是代表着作协水准的。嘿嘿,这样一来,还真就有压力了。今后得好上写作,也不能太“业余”,更不能给作协丢脸哈。当然,这是开下玩笑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尤其对待文字要时刻心怀敬畏。</h3><h3> 所以,在此也恳请诸位老师、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多指导多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不断提高和进步。借这次机会我说一下自己对于诗歌写作的一点浅薄的认识,不一定对也肯定不全面,说错了请各位老师谅解,以免贻笑大方。</h3><h3> 诗歌写作就像是在雨后的树林里捡拾蘑菇一样,除了事先准备,还要有一双发现者的眼睛,否则就会错过。还要让感性思维战胜理性思维并作以记录,这至少是产生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至于美与丑、黑与白、批判与赞美,视个体差异而不同,思维的深度和厚度、视野的开阔与狭窄、艺术性积累的多与寡,都会影响它最终的呈现。</h3> <h3>  只有一种情况下不会被影响,那就是它始终是诗人发自灵魂深处地呐喊,不论你承认与否它都会客观存在,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仍然会是。</h3><h3>  有时候我会流下满脸的泪水,不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而是喜悦的更深层次的表达,比如看到久别后的重逢、家人失散后的团聚,或是某一次意外的惊喜,都会引发泪水,它可以这样流出:不是单纯地哭泣,是源自内心的感激,它是表达的另外一种方式,它是自我本善的根源,是我留恋世间的真实情感和反映。诗歌写作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它不是参加派对或舞会,亦不需要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和热闹的场景来铺垫,恰恰相反,很多时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沉思,像是劳作后卧地反刍的老牛,反刍、反思、消化、酝酿和吸收,而后进行写作,有时这个过程会令人抓狂,你不能期望昨天才撒下的种子,明天就会有丰厚的收获。我时常会被这些因素所困扰,压抑不住的倾诉欲望,急于展示或是分享尚未成熟的文字,而不能耐得住寂寞。以上是我浅陋的心得。</h3><h3> 再次感谢一直以来关心、鼓励、帮助我的各位领导、老师。最后用诗集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诗歌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它虽令人觉得煎熬甚至是痛苦,却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h3><h3> 谢谢大家!</h3><h3>&nbsp;</h3><h3> 2019/7/18</h3> <h3>王伟诗集座谈会发言稿(整理)</h3><h3> 冯春明</h3><h3><br></h3><h3> 王伟的诗集《蓝色忧郁》出版了。可喜可贺!</h3><h3> 王伟,是这些年来我所遇到的能够打动我的诗人之一。他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在这个变得越来越陌生而含混的世界里,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并用诗的语言和形式,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和执着,把深藏心底的情愫传递给我们,进而让我们在时光的流转、消逝中和他一起真切感受生命过往中的温度,十分难得。</h3><h3> 王伟的诗集《蓝色忧郁》,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书的第一部分“岸上村庄”。这一部分,诗人以家乡的河流为主线,以我们最为熟悉的“小巷石墙”“瓦片”“墙上的仙人掌”“老河滩”“石板路”为切入点,把《吹过巷口的风》《月光》《墓碑》《老屋,老照片》《老丝瓜架》《观音山》《石碾》等四十多首诗放在了一起。这种在内容上的连贯性,在排列上的递进、迂回和首尾的呼应,以及他的《风过沂河湾》般的回旋式的情绪展开,把他对故乡的《思念》、心中的《沂水情长》、曾经的《人来人往,世事沧桑》《鸡鸣一般的流水》《山村小路》和《春之畅想曲》,用诗人的直觉,展现出一种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生命的沉思。这里面不仅有对亲人的怀念、往事的追忆,更有源自故土深层的回声。</h3><h3> 王伟在他的诗歌《酒根花》中这样写道:</h3><h3>我深知血液中流淌着的沂河和汶河</h3><h3>它们在我胸前汇合</h3><h3>我的村庄就在交汇口</h3><h3>高高的河岸上</h3><h3>老屋就是西岸的守望者</h3><h3>须发尽白</h3><h3>目光深邃</h3><h3>不发声时有静谧之美</h3><h3>……</h3><h3>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一个生命的出生、成长和成长后的必然离开,让一种心境在感激和空茫中激荡。那里面有诗人的情怀和关切,包含了内在的情感和态度。那是一幅静美的画面,画面中的河流和村庄,是一种追忆,一种思念,一种挽留,甚或一种抚慰和救赎。</h3><h3> 王伟的诗歌集《蓝色忧郁》,深含着个体生命的探索和人的生命展现的意味。那里面有一条与故乡永远剪不断的“脐带”贯穿其中,它把王伟和他的诗歌紧密连在一起,他的诗也因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甚或成为他的另一个生命。那里面有怀念,有欢乐,有疼痛,有眼泪,也有某种担当和悲悯的情怀在里面。</h3><h3> 总之,王伟的诗映现的更多的是他的内心,是他对于本真心灵的尊重和珍惜。他也因而让生命负重,让灵魂接地。</h3><h3> 这样,至少可以说,王伟已经能够很好的用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感情和其中所饱含的生命的意蕴了。因而他的诗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他用朴实的意象所抒发的那种深沉的情绪,以及他对厚重生活的积累和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这些,对一个诗人来讲,恰恰是最为弥足珍贵的东西。</h3><h3> 最后,选用王伟的诗歌《草堂》中的几句话,权作为今天发言的结尾吧:</h3><h3>我是仰望大树之绿的</h3><h3>百草堂中的一株草儿</h3><h3>……</h3><h3>我会在冬天伪装出荒芜</h3><h3>将苍翠的内心</h3><h3>留给路过身边的每一位故人</h3><h3>等春风引领指认,相似或相熟的人</h3> <h3>诗人种善东谈“王伟的诗集《蓝色忧郁》出版有感”</h3><h3> —— 种善东</h3><h3><br></h3><h3> 首先,祝贺王伟老弟《蓝色忧郁》诗集出版发行。这是他多年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也是一次创作生涯的回望与小结。有一本自己创作的诗集,是所有诗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祝贺王老弟梦想成真。</h3><h3> 我和王伟差不多都是在14年开始写诗的,短短几年功夫,他先后在《山东文学》、《青年作家》、《青岛文学》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大量作品,成绩斐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仰慕。我和他属于比较晚熟的人,四十多了才知道写诗,并且对诗歌十分痴迷。</h3><h3> 从一开始在论坛上争论到面对面的探讨,我们经历了初期的狂热、后来的迷茫、以及顿悟后的沉默,诗歌原来不是鲜花与美酒,诗歌是苦难与折磨、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大多时候是灰色的。</h3><h3> 很多人纠结于诗歌怎么写,纠结与形式与技巧,却忽略了诗歌的意义与使命。王伟私下也与我说过:“难道牡丹花是花,苦菜花就不是花吗?”是的,只要是有生命力的花,只要不是塑料花,都有绽放的权利。窃以为诗歌没必要跟风学事,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用诗意的语言呈现就可以了。这些年来,王伟就像一株沂河岸边的婆婆丁,默默地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放飞自己的梦想。</h3><h3> 这本诗集第一部分岸上村庄,写的自己的老家与童年,我曾和王伟一起去过他的老家新兴,去看那棵粗大的老秋树,以及两河交汇处的石鸣风雨,故乡的一砖一瓦,都成为他诗歌的句子,滔滔的沂河水给了他无尽的灵感,这样一首首怀旧与伤感的诗,让人坠入浓浓地乡愁里,不能自拔。他在风过沂河湾里写道:</h3><h3>每条河都会有不灭的记忆,故乡</h3><h3>源头在千里之外,草木繁荣的山岗</h3><h3>每一条小溪都有流淌的方向</h3><h3>它跳跃辗转,时而舒缓时而激荡</h3><h3>它们各自孤独又各自欢畅</h3><h3>直到相拥在一起,散发出无常的力量。</h3><h3>我常被这些力量所牵引,并会因此爱上它们,从深山老林出发,沿北大山一路南下,流经我的村庄,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h3><h3>风过沂河湾,他伴随我的记忆成长。</h3><h3> 王伟老弟,是一个认真的人。</h3><h3>无论对工作,对同事还是对待他喜欢的诗歌。毛主席说过:“凡事就怕认真二字,认真的人没有干不成的事,认真的人一定会开出绚烂的花朵。”再次祝贺诗人王伟!</h3><h3><br></h3><h3><br></h3> <h3>董士君谈“读王伟的诗《这边风景独好》”</h3><h3> </h3><h3> 王伟的诗很美,语言美,意境美,内涵也美;读王伟的诗,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语言美,清新流丽,充满情感,深读则含蓄隽永,凝练深沉。每一首都能丰盈读者的内心。</h3><h3> 意境美。读王伟的诗,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中体会到一种意境的美妙,如同欣赏一幅高雅的水墨画,恬静优美、妙不可言,有时读过一首诗后,便立即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快感来。</h3><h3> 内涵美。一首诗如果只具备语言美和意境美那显然还是欠缺的,王伟的诗即具备另一种内在美—内涵美。内涵是一首诗的“精神”和“灵魂”,有了“精神”和“灵魂”,这首诗才能生动的“活”起来。</h3><h3> 有了这“三点”,王伟的诗才美在读者的心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