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关大寺 1938年·9月</h3><h3> 河州的清真南大寺或称南关大寺,是河州最大的清真寺之一。</h3> <h3>清真南大寺 1938年·秋</h3><h3>河州清真南大寺礼拜殿的大门,全为木质结构,工艺精致。大门上悬四块木匾,抱厦的椽子上挂着一盏玻璃灯。</h3> <h3>敬教劝学 1938年·秋</h3><h3>河州清真南关大寺礼拜大殿。门上木匾题有“敬教劝学”四字。屋顶的木结构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柱梁雕刻非常精美。</h3><h3> </h3><h3>历史上,临夏道佛伊各宗教并存,在美国传教士霍顿镜头记载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为了解临夏民族宗教和风俗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h3><h3>伊斯兰教</h3> <h3>八坊老华寺 1932年·初春</h3><h3>河州城八坊老华寺大殿,正前上的抱厦,两侧是砖墙,刻有典型传统砖雕工艺图案。砖墙的两边是厢房。</h3><h3>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直至明末清初,并无教派、门宦之分,被统称为“格迪目”,意为古老或遵古。历史上甘肃的河州(今临夏和河湟地区)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伊斯兰教传教士、商旅,远自大食(意指今阿拉伯国家)、波斯(今伊朗)和中亚地区来中国传教或贸易的人络绎不绝。</h3> <h3>大拱北 1938年 </h3><h3> 河州大拱北的礼拜大殿。大殿的屋檐有两重,是全木结构。显得高峻。整个大殿是全木结构,斗拱和榫头结构都非常精巧。</h3> <h3>拱北大门 1941年·秋</h3><h3> 河州城北边拱北的大门。此门是砖结构,门檐是传统中式建筑。(应为现临夏市北城角拱北大门)<br></h3> <h3>八卦亭 1941年·秋</h3><h3>河州城拱北建筑。整个八卦亭是砖木结构,造型雄伟。亭顶有传统风格的宝顶。八卦亭下部装饰的砖雕相当精美。(应为国拱北)</h3><h3> 据《甘宁青史略》记载:“伊斯兰教徒在唐天宝后,从西域流入甘肃,其教徒多西域人”。他们有的便在河州城外南郊定居下来。据临夏穆斯林民间传述:从西域来的“上人”逝世于河州,埋葬在河州城外南郊哈家坟(在今临夏市南关清真大寺西侧,现迁至红园新村临洮拱北附近),故有“先有哈家坟,后有河州城”之说。明末清初以来,河州的穆斯林学者也前往阿拉伯和中亚等地朝觐、留学。据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史略》记述:清代初期(17世纪下半叶)100多年间,河州去麦加朝觐的穆斯林有200多人,居全国之首。</h3> <h3>小寺一角 1933年·冬</h3><h3>元代的河州,自1227年3月,成吉思汗率师破洮、河、西宁三州后,成为蒙古军的屯戍点,其屯地和以工匠命名的村庄遗名至今仍存。由于在“临夏地区所驻蒙古军很多,往来使者、商人、贡使络绎于道,又有‘哈志’所等宗教管理机构,遂形成了回回色目人活动的主要地方”,后随着战争的结束。“留在河州‘屯、垦、牧、养,的回回炮手、军匠及回回军工匠人等,自然就成为当地回族的先民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第61页)。为适应宗教生活的需要,元代始建的清真寺在全国普遍出现。临夏有确切记载的建于元代的清真寺为临夏市南关清真大寺。</h3> <h3>宣礼楼 1938年·秋</h3><h3> 砖砌的基座上面是三重檐的塔式建筑,屋檐为六角形。宝顶、斗拱结构。<br></h3> <h3>宣礼楼 1938年·秋</h3><h3>河州城外一砖瓦宣礼楼</h3> <h3>古寺建筑 1933年·秋</h3><h3>河州在明初曾为回族将领沐英屯戍之地,据明嘉靖本《河州志》所载,当时在今临夏县马集乡一带就有“回回务农”及“禹王庙在积石关下……回民耕耘宇下”之说。后来的《续修导河县志》亦云:“回族自有明以后,日渐繁盛。” 明代,随着回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生活也较之元代安定,回族穆斯林对宗教活动场所的需求量也比元代更大、更普遍。因此,在全省各回回聚居区普遍建立了清真寺。在今临夏市,据《西北通讯》1948年3卷1期,《穆斯林在临夏》一文介绍:八坊大寺,在南关北口,初建于明洪武初年。城角寺,初建时期与八坊大寺同。华寺,在八坊云亭路,初建于明成化年间。王寺,在八坊魁峰路,初建约在明末。今临夏县韩家集磨川大寺,明末建于阳洼山,名为描板寺。清初移建于磨川,名为求雨寺,光绪初年改为川寺,民国十一年改称磨川大寺。</h3> <h3>八卦亭 1933年·夏</h3><h3>河州八坊中的拱北八卦亭建筑。基本上是中国传统样式的造型和纹饰,屋檐还具有龙尾形制。</h3> <h3>小寺 1933年·夏</h3><h3> 河州城郊外的清真寺,地点不详。进门是简易的宣礼楼后面是大殿,周围是土墙,周边树木环绕。</h3> <h3>砖雕建筑 1933年·夏</h3> <h3>古寺建筑 1933年·秋</h3><h3> 清代河州史籍中就有了“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的记载。《甘宁青史略》正编卷31中还特别提到,在河州回族集聚的八坊(今临夏市南面)一带,就有数万回族,“盖八方(坊)为回民商务聚集之地,富甲省垣,居民三万余人,全系回族”。 随着回族人口的增长和在全省各地的分布,清真寺的修建比以往更为普遍和增多,尤以回族聚居区更为显著。仅在河州城八坊修建了祁寺、北寺、西寺、水泉寺、上下二社寺、大西关寺等。今临夏境内的癿藏大寺、大河家大寺、莫泥沟山庄大寺、河家大寺、多木庄大寺、马莲滩大寺等,皆为清末所建。</h3> <h3>麻扎滩 1933年·夏</h3><h3>河州城外的麻扎滩。由土墙围起,后面是北山。</h3> <h3>拱北 1933年·秋</h3> <h3>墓园 1933年·夏</h3><h3>河州城外拱北院墙中的坟墓。不少坟墓的造型有中亚风格,也有部分中国式的八卦亭建筑。</h3> <h3>墓园 1933年·夏</h3><h3>河州八坊中的呈传统风格的拱北建筑,基本上是砖石结构,围墙后面是北山。</h3> <h3>麻扎滩 1933年·夏</h3><h3>河州城外北山西脉的麻扎滩,由土墙围起,后面是北山。</h3> <h3>肩胛骨板 1938年·秋</h3><h3>过去河州穆斯林孩子用于学习阿拉伯语字母的书写板。</h3><h3>万寿观</h3> <h3>万寿塔 1933年·秋</h3><h3>河州城外北山山顶上万寿观里的建筑——万寿塔和万寿殿。万寿塔的基座有七八米高。共9层,总高近31米。历史上曾被毁,后重建。</h3> <h3>云腾寿殿 1933年·夏</h3><h3>据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万寿寺州北四里。唐初建,以镇西番朵思麻之地。后鄂国公尉迟恭重修,浮图十二层。洪武十三年,都纲失剌坚藏复修。二十六年,作汉僧正司。</h3><h3>城隍庙</h3> <h3>恒嵩并峙 1934年·春</h3><h3>河州城外的寺庙大殿,殿门上方悬挂“恒嵩并峙”匾额。</h3><h3>据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城隍庙在州城内西北隅。元至大三年,武靖王卜纳剌建。明永乐十年改修,有碑记。正德十三年,汾州商人高志英捐资重修。嘉靖甲辰,知州任官因库失盜,祝神发露,后果承差,芝山市民李廷挂缉报,人银俱获,遂建神明鉴察坊。辛酉,知州刘卓重修。</h3> <h3>法事 1940年</h3><h3><br></h3><h3>原创: 马廉朴文 霍顿图 摘自:史趣河州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