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篇(21)

咏梅

<h3>(一)“游戏成瘾”成国际新增疾病</h3> <h3>玩游戏上瘾也是病?目前“游戏障碍(gamingdisorder)”已经作为一种国际上的新增疾病,被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的疾病单元。<br></h3><h3>7月15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了一份《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版)》(以下简称“共识”)。</h3><h3>这份“共识”介绍,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其中,将“游戏障碍(gamingdisorder)”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形成专家共识。</h3><h3>游戏障碍是什么主要有何种表现?▲▲▲</h3><h3>根据“ICD-11”的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h3><h3>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综合既往相关研究结果,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且保持相对稳定。</h3><h3>“共识”中指出,游戏障碍可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躯体问题包括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攻击言行、抑郁、负罪感等;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和社交活动,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丧失,学业成就、职业绩效受损等。</h3><h3>游戏障碍常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社交恐怖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由于其自然病程尚未得到清晰认识,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差别较大。如有研究报告称,84%的患者在2年后的追踪调查中依然处于病理性状态;但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仅26.5%患者在2年之后随访中依然有游戏相关问题,在5年追踪中症状严重程度会发生中等程度的下降。</h3><h3>游戏障碍与心理、社会、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相关▲▲▲</h3><h3>国内外研究显示,游戏障碍与心理、社会、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相关。对于游戏障碍疑似患者或高风险个体的临床诊断,需要规范的诊断指南保证医疗卫生机构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过度诊断。</h3><h3>在“ICD-11”中提出游戏障碍的核心特征为: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失控性游戏行为(如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终止时间等),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如人际关系破裂、职业或学业受影响、健康损害等)仍然无法停止。</h3><h3>游戏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或发作性的,并持续12个月,但如果症状足够严重且满足其他诊断要点,持续时间可短于12个月。</h3><h3>游戏行为模式会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损伤。根据游戏形式不同,游戏障碍包括在线游戏障碍、离线游戏障碍两种类型。</h3><h3>预防游戏障碍应建立三级预防体系▲▲▲</h3><h3>图片来源网络</h3><h3>针对游戏障碍导致的“共识”还对预防游戏障碍提出了建议——应建立包括普遍性预防、针对性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等措施的三级预防体系。</h3><h3>普遍性预防,包括对公众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游戏障碍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引发游戏障碍的诱因;</h3><h3>针对性预防,包括对于儿童青少年等易患游戏障碍的高危人群,在个体层面从情绪调控、认知控制、人际交往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能的科普宣传工作,改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能力,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需求;</h3><h3>早期发现与治疗,主要是提高儿童青少年、家长与学校早期识别游戏障碍的能力,对可疑的游戏障碍患者,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合理系统的治疗。</h3><h3>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游戏障碍患者预后▲▲▲</h3><h3>“共识”最后指出,目前没有权威的游戏障碍治疗指南,但近年有不少关于游戏障碍治疗及干预的研究或临床实践提示,将社会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处理共病等结合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游戏障碍患者预后。主要措施包括:</h3><h3>社会心理干预。目前很多临床实践及研究证据提示,认知行为治疗、动机激励访谈、家庭治疗等社会心理干预对减少游戏障碍者的失控性游戏行为及促进长期康复有效;</h3><h3>药物治疗。目前没有针对游戏障碍具有临床适应症的药物,但游戏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精神、躯体等健康问题以及共病,需要药物对症治疗;</h3><h3>物理治疗。目前有少量研究对游戏障碍患者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干预,以增强大脑控制功能或降低玩游戏的冲动,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一致性研究。</h3> <h3>(二)怎么做能让肌肤更年轻?</h3> <h3>皮肤的好坏直接决定这一个人的年纪,现在很多明星之所以看上去比一般人年轻,其实都是因为他们的皮肤状态保养比较好,没有出现松弛、下垂等问题,因此对于女人来说肌肤保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是女神童颜肌保养秘诀分享,一起来了解吧。<br></h3><h3>怎么做能让肌肤更年轻?</h3><h3>1、做好防晒工作</h3><h3>防晒是保养肌肤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我们都必须要做好防晒工作,因为太阳光当中的紫外线对我们的肌肤伤害很大,最容易导致其出现严重的细纹加快皮肤的衰老,因此以后出门不管有没有太阳,我们都必须要做好防晒工作。</h3><h3>2、勤加补水</h3><h3>肌肤最不能少的就是水分,所以对于女人肌肤保养工作我们最需要重视的就是补水工作,一旦出现水分流失皮肤就会有明显的衰老。对于肌肤的补水工作我们可以用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多喝水的内调办法,一种就是采用敷面膜、擦水乳等等方式来进行外部补水。</h3><h3>3、画淡妆</h3><h3>细纹的出现最影响我们的外在年纪,其实适当的淡妆是可以很好的掩盖这些缺点,毕竟在 40 岁之后不管如何皮肤都会出现一些衰老,所以借助化妆的技术来进行掩盖也不是为一种办法。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尽量选择淡妆切记不能浓妆艳抹这样会加重皮肤的负担,从而导致我们的肌肤出现更为严重的衰老。</h3><h3>4、食疗调理</h3><h3>相对来说食疗更加的安全和有效,因为我们每天都需要吃东西,而且这些食物对我们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多加食用也是一种促进皮肤年轻态的重要手段。建议大家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减少猪肉、鸭肉的摄入,让蔬菜水果为我们的肌肤提供更多的水分和纤维,这样能保持肌肤原有的弹性,减少皱纹衰老的出现。</h3><h3>5、进行皮肤按摩</h3><h3>在中年皮肤不能很好的锁住水分和胶原蛋白,所以他们开始大量的流失慢慢的肌肤就出现了细纹和皱纹,如何才能改善这样的情况根据皮肤管理专家给出的经验来看,建议我们每天进行皮肤的按摩,这样能帮助血液循环,促进垃圾毒素的代谢,从而维持肌肤的是能和弹性。</h3><h3>上述这几点就是女神童颜美肤的秘诀,看过之后大家也可以自己在家学着做一做,相信对我们保持健康的皮肤状态也是非常有帮助的。</h3> <h3>(三)苦笋有防癌解毒之功效</h3> <h3>客家人是一个勤劳的民系,他们吃苦耐劳也是出名的,而他们的食物中的“苦”也是一个代表。苦笋是因其苦而得名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有吃过的人才能够真正体验到那种苦,这个苦可以说是苦过黄莲,但是苦中却带着甘甜。</h3><h3>这是新鲜的苦笋,刚剥完壳的,苦笋当中呈苦味的糖甙有刺激巨噬细胞生成的作用,该细胞有防癌解毒的功效,此外苦笋还有有清热利尿、活血祛风功用,可治风湿、食积、咳嗽、疮疡等症。</h3><h3>苦笋为了方便携带和保存,会使用这种塑料瓶子装着盐水来保存,尤其是在外的客家游子,出门的时候都会携带一瓶苦笋,可以回味一下这个家乡的“苦味”。</h3><h3>苦笋的做法很多,一种是用来和酸菜猪肉一起清炒,但是野生的苦笋确实很苦,这道菜要吃的话,得需要先适应一下,不然很难入口的。</h3><h3>这种做法是客家地区最多的食法,客家苦笋煲;它是用苦笋,五花肉,酸菜,淡菜几种一起制作而成的,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非常受欢迎,既能够消暑,又能够增加食欲;苦笋是苦中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健康,虽然它功效多,不过孕妇和畏寒者慎食用。</h3> <h3>制作:咏梅 配音演奏:陶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