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同军

滕同军牡丹艺术

<h1><font color="#167efb" style=""><u>鹿台山藏碑寺简介</u></font></h1><h3> 位于汝州北10公里处,中岳嵩山余脉少室山南麓的鹿台山下,因地处四面环山,左有青龙山外抱,右有虎石岭内围,前有牛崍巴山横卧,背靠鹿台山主峰,此山峰高崖峭,流泉飞瀑终年不涸,(是汝河的支流鹿牛河的发源地)。满山古松苍柏,山高林密,奇花异草鸟语花香。鹿台山下的山坳里有一座古寺:名曰:“藏门寺”,故有“深山藏古寺”之说。后称“藏碑寺。 ”由于历史变迁,藏碑寺夕日的香火鼎盛,也难以幸免历史的变改。如今,在藏碑寺的遗址上,发现的砖瓦脊兽构件,及顶梁柱基石残片等相关文物,经有关专家进行考证,初步推断鹿台山藏碑寺。大约始建于北魏(公元400年间),鼎盛于唐,衰于唐末(公元900年前后)。从遗址上推断:大唐盛世时期藏碑寺建筑规模较为完善。有山门殿,地藏殿,中佛殿,大佛殿,及两侧廊房的建筑群,以及在寺院西方约300米处的塔林遗址,可谓是殿堂林立,规模弘大设施齐全,僧众较多香火鼎盛,据史料记载当时帝王推崇佛教,上至君王将相下至黎民百性无不崇信佛法,建造寺院佛塔也成了民心所向。并对佛教寺院及僧众的特别优惠正策,藏碑寺里设有高僧译经传法场所。又有文人墨客的慕名光顾,吟诗撰书,而闻名八方,唐代鹿台山藏碑寺,与同时期古汝州的风穴寺,塔寺、大法寺齐名,是早时期建造的佛教寺院,并且是中原建寺早,选址最好的风水宝地之一,</h3><h3> 中原汝州鹿台山藏碑寺,历史优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人墨客与藏碑寺相关的历史故事。现挖掘历史文化以尊重历史为原则。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做一下介绍:</h3><h3><u style=""><font color="#167efb">孟诜——于鹿台山藏碑寺撰写《食疗本草》</font></u></h3><h3></h3><h3> 据史书考证《唐史》和《汝州志》记载,</h3><h3>孟诜(公元621年——公元713年),唐代汝州人,进士及第。之后,升为凤阁舍人(中书省官员,掌管进奏,参议表章,起草诏书,劳问有功将帅,察天下冤狱等事)。青年时好医药、养生之术,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h3><h3>有一天,孟诜在凤阁侍郎祎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赐给刘的银子时说:“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假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中一烧,顷刻化成锡水。武后知道了这件事,对孟诜很不满意,便将他降为台州(在浙江)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太 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学,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史,加银青光曰 禄大夫。</h3><h3> (公元705-公元707年)年间,孟诜告老还乡回到汝州老家,(今汝州陵头镇孟庄村),次年就隐居在村北4公里外的鹿台山中。鹿台山有两处唐代建筑,山顶有“天心寨,山脚下有一座佛教寺院。名曰“藏碑寺”。据说世界上最早的《食疗本草》名著,就在鹿台山藏碑寺里由食疗鼻祖——孟诜在此起草完成。鹿台山峰高林密流泉飞瀑,溪水长流鸟语花香,山崖石缝间奇花异草繁多,这里生长许多名贵草药闻名四方,孟诜少年时曾来过鹿台山采药,对山中生长的草药产生浓厚的兴趣,隐居后采药足迹踏遍整个鹿台山,对此山众多名贵药材的分布区域,药材成熟后的采集时间及药性炮制等技术,都一一做了详细的标注,孟诜在鹿台山藏碑寺隐居数年,与寺里长老交情甚密。闲暇之余畅谈佛法,及养生之道……</h3><h3> 一天,孟诜从藏碑寺后门出来,顺着林间山道上山釆药,行之白云环绕的鹿台山腰,看到山涧小道上走过来数人,在山崖泉边停住脚步,用惊讶地目光望着孟诜,待孟诜走过来时,迎面过来一位老者上前 施礼曰:“先生,看你年岁虽高,身壮似牛,健步如飞,登山如走平川,而面不改色,气不发喘,请问你是怎么养成的呢?”孟洗曰:“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天天早晚走”。人们听了十分信服。</h3><h3> 公元710年,相王李旦当了皇帝(睿宗),十分想念孟诜,便下诏叫他入朝做官,但孟以年老为由婉言谢绝。不料后来睿宗得了一种怪病,头目眩晕、耳目赤红、经常头痛,难理朝政,遂调动满朝御医和民间著名郎中,却收效甚微。孟诜得知这一消息,焦急万分,日夜兼程,送来他从鹿台山藏碑寺里亲手制作的柿子醋。和几种草药调剂而成的驱邪正本养生汤,谁知,睿宗仅服药两个疗程怪病痊愈,再无复发,当睿宗赞赏孟诜所献宝药功效神奇和他的高风亮节时,孟诜却说:“把仁爱贯穿于品行:天知、地知、君知、吾知、他知,[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把仁德付诸于行动:山知、川知、云知、江知、海知”。后来就演变成为:“弘道无人问,(意思:弘扬仁义道德也许无人问津)良心有天知(意思:可良心的好坏却有天地知晓)的名言。由于孟诜不贪图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便告别了皇宫回乡继续济世救人,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京都。次年,睿宗难忘恩师的恩情,便赐给孟诜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洛阳)于春秋二季送羊、酒、食物给孟诜。开元(公元714年-公元741年)初,河南府尹毕构认为孟的高风亮节足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相媲美,遂将孟诜居住的村庄和药堂命名为“ 子平里·仁知堂”。孟诜93岁高龄辞逝。从他青年时好医药和在“仁知堂”期间的著作、名方、良药至今流传海外和民间,不断造福后人。</h3><h3> 孟诜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3卷,另撰《家》、《祭礼》各1卷,《丧服要》2卷。其中《食疗本草》的手抄本于鹿台山藏碑寺由食疗鼻祖 ——孟诜,晚年隐居时手写整理而成。后存于敦煌藏经洞中,被外国文化特务斯坦因盗往英国,后又辗转日本,卫生部又从日本影印回国出版,并确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h3><h3>孟诜。于鹿台山藏碑寺撰写《食疗本草》。</h3><h3> 据史书考证《唐史》和《汝州志》记载,</h3><h3>孟诜(公元621年——公元713年),唐代汝州人,进士及第。之后,升为凤阁舍人(中书省官员,掌管进奏,参议表章,起草诏书,劳问有功将帅,察天下冤狱等事)。青年时好医药、养生之术,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h3><h3>有一天,孟诜在凤阁侍郎祎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赐给刘的银子时说:“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假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中一烧,顷刻化成锡水。武后知道了这件事,对孟诜很不满意,便将他降为台州(在浙江)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太 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学,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史,加银青光曰 禄大夫。</h3><h3> (公元705-公元707年)年间,孟诜告老还乡回到汝州老家,(今汝州陵头镇孟庄村),次年就隐居在村北4公里外的鹿台山中。鹿台山有两处唐代建筑,山顶有“天心寨,山脚下有一座佛教寺院。名曰“藏碑寺”。据说世界上最早的《食疗本草》名著,就在鹿台山藏碑寺里由食疗鼻祖——孟诜在此起草完成。鹿台山峰高林密流泉飞瀑,溪水长流鸟语花香,山崖石缝间奇花异草繁多,这里生长许多名贵草药闻名四方,</h3><h3> 孟诜少年时曾来过鹿台山采药,对山中生长的草药产生浓厚的兴趣,隐居后采药足迹踏遍整个鹿台山,对此山众多名贵药材的分布区域,药材成熟后的采集时间及药性炮制等技术,都一一做了详细的标注,孟诜在鹿台山藏碑寺隐居数年,与寺里长老交情甚密。闲暇之余畅谈佛法,及养生之道……</h3><h3> 一天,孟诜从藏碑寺后门出来,顺着林间山道上山釆药,行之白云环绕的鹿台山腰,看到山涧小道上走过来数人,在山崖泉边停住脚步,用惊讶地目光望着孟诜,待孟诜走过来时,迎面过来一位老者上前 施礼曰:“先生,看你年岁虽高,身壮似牛,健步如飞,登山如走平川,而面不改色,气不发喘,请问你是怎么养成的呢?”孟洗曰:“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天天早晚走”。人们听了十分信服。</h3><h3> 公元710年,相王李旦当了皇帝(睿宗),十分想念孟诜,便下诏叫他入朝做官,但孟以年老为由婉言谢绝。不料后来睿宗得了一种怪病,头目眩晕、耳目赤红、经常头痛,难理朝政,遂调动满朝御医和民间著名郎中,却收效甚微。孟诜得知这一消息,焦急万分,日夜兼程,送来他从鹿台山藏碑寺里亲手制作的柿子醋。和几种草药调剂而成的驱邪正本养生汤,谁知,睿宗仅服药两个疗程怪病痊愈,再无复发,当睿宗赞赏孟诜所献宝药功效神奇和他的高风亮节时,孟诜却说:“把仁爱贯穿于品行:天知、地知、君知、吾知、他知,[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把仁德付诸于行动:山\知、川知、云知、江知、海知”。后来就演变成为:“弘道无人问,(意思:弘扬仁义道德也许无人问津)良心有天知(意思:可良心的好坏却有天地知晓)的名言。由于孟诜不贪图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便告别了皇宫回乡继续济世救人,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京都。次年,睿宗难忘恩师的恩情,便赐给孟诜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洛阳)于春秋二季送羊、酒、食物给孟诜。开元(公元714年-公元741年)初,河南府尹毕构认为孟的高风亮节足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相媲美,遂将孟诜居住的村庄和药堂命名为“ 子平里·仁知堂”。孟诜93岁高龄辞逝。从他青年时好医药和在“仁知堂”期间的著作、名方、良药至今流传海外和民间,不断造福后人。</h3><h3> 孟诜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3卷,另撰《家》、《祭礼》各1卷,《丧服要》2卷。其中《食疗本草》的手抄本于鹿台山藏碑寺由食疗鼻祖 ——孟诜,晚年隐居时手写整理而成。后存于敦煌藏经洞中,被外国文化特务斯坦因盗往英国,后又辗转日本,卫生部又从日本影印回国出版,并确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