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诚

黑鹰

<h3>会理建县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会理城元代以前为土城,后被毁。明洪武30年(1397年),重建土城。次年,会川卫指挥孙禧强土城包砌以砖石,并设四门。古城南北长1770米,东西宽920米;城内七条大街,23条巷道纵横交织,衔接有致,呈棋盘形状,至今仍保留着明代卫城的格局。会理古城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h3> <h3>钟鼓楼,在城内十字大街,建于清雍正12年,总高22米。钟鼓楼雕梁画栋,朱柱挺拔,镂空雕花,做工精细,造型优美,十分壮观。 </h3><h3>&nbsp;</h3> <h3>科甲巷长156米,宽3.5米,巷内多为明、清建筑,最早因龚姓人家居住于此,故称“龚家巷”。明清时期,外籍大户人家不断迁入会理,巷闪逐渐形成了以胡、龚、杨、吴、邹、周姓为主的几个大户人家。巷内每户人家均有人考中科举,后吴氏家族祖孙三代均中科举,成为一州之荣耀,故将“龚家巷”改名为“科甲巷”。</h3> <h3>西城巷,有名小巷,长360米,宽四米,元、明时期是会理的集市贸易区。过去在西城巷对面,还有一条小巷。叫“东作巷”。明-沈榜《宛署杂记-宣渝》:"慨自唐虞成周之际,爰宅四时,东作西成,岁月时曰,水火土谷,历世不易。”,东作西成意思是春天耕作,秋天收成。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官府将刻有“四个不准”的市政管理规约“禁止碑”立于巷内,“禁止碑”被评价为“近代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物佐证”。清同治六年(1867)修建外城和东、西、北三关时,将其缩小,用青石铺路,形成街巷,故又名“小巷”。</h3> <h3>会理是著名的石榴生产基地,在每年的八九月间,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四年一届的会理国际石榴节也在这个时候举行。根据重量和外观会选出最大的石榴王子,王后等。这个时节也正值夏末秋初,川南宜人的气候也非常适合旅行,试想手中捧着个儿大甘甜的石榴,徜徉在千年古镇,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感受.穿过时间隧道,会理浓重的古镇气息一定会将你深深的吸引,感受这个历史名城,文化重镇的脉络,你一定觉得不虚此行。</h3><h3><br></h3> <h3>会理古城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腹心地带,县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东部和北部分别与会东、宁南、德昌县相邻;西与攀枝花市仁和区及盐边县、米易县接壤;南与楚雄州元谋县、武定县,昆明市禄劝县隔金沙江相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