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忠的美篇

徐国忠

<h3>四百多元的睡衣拔了缝,扔了可惜,穿着别扭,于是找裁缝。<br>       问一个路边卖菜的,她眼都没抬,说,这趟街就缺这样的摊。<br>       我不死心,到这么一个新地方,我必须熟悉好身边的环境。我沿街向西寻找,到街口,果然没有。<br>       右拐,向西的门市一个挨一个,一定会有的,过五六个门脸,看到一个小区入口,狭窄的铁栅栏,一扇门后,放着一个包缝机,我眼前一亮,有了,找到了。<br>       问一位坐马扎上轮蒲扇妇女,请问那是谁的摊?妇女说话很冲,说,看不见吗?这不缝纫机吗!问那树下老太太。<br>       我朝她嘴哝的方向一看,可不,我左手旁就赫然放着一台缝纫机,机器用布盖着。机下有树,树下有老太太 ,老太太旁边还有一个老大爷。<br>      我咧嘴冲蒲扇妇女一笑,算是谢谢。走到老太太身边,我说,裤拔缝了,能给缝上吗?我掏出大红格格的睡裤,扒开右腿内侧。她说,能。然后,撩开机器的盖头,摸摸索索地蹬机开缝。老太太的动作尽管慢,但准确到位,绝对有年轻时的老底。<br>      这时,我已经看出,老人用的是一款蝴蝶牌的老式缝纫机。<br>      待到老太太扎好拔缝,又问我,是否包缝?我说,包呗。老人又跑到铁栅栏门里,在那台包缝机上去包缝。我想并行和她站着,看她干活,不想,却被她撵了出来:外面站着,这门老过车。果然,不消一分钟,就从里面奔出一辆电动车。<br>       老人的缝纫机摊是在门口一侧挤得一点容身之地,严格来讲是不可以的;因是在墙的旮旯里,物业也就不计较了。<br>       活干完了,付款两元。我拿出五元票,老太太喊树下老大爷,找钱,两元。老大爷正看报纸,我过去付了钱,我很满意,想起那卖菜妇女的答复,心中不免窃喜,什么缺少?缺少的是发现。<br>       在离开那儿的一瞬间,我回头瞟了一眼,一道风景定格在眼幕:早期的小区,狭窄的门口,栅栏门旁一台包缝机,大树下一台老款蝴蝶缝纫机和看上去八十高龄的老太太和老大爷,还有三四个唠嗑的妇女。<br>       回到家,老伴夸奖说,真聪明,愣找到缝纫铺了。<br>       在下午晌觉后,我发现,我还得去趟那缝纫摊,因为中午仅穿一次,屁股的中缝线又拔开了,这个部位更要命。趁下午买菜时顺便去就得了,免得老伴唠叨。<br>       老太太正接待一个老男人,老男人的活是给遮阳伞做一个防漏雨的罩,要求是在一块方布的四角缝上鼻,以便用绳穿起来,固定在伞上。活简单,但老男人磨叽点,嚷着喊着必须角对角,做第二个鼻时就要求拆下来,重做。老太太说,拆就拆吧,还这么严格,一边说,一边就要用小剪子去拆,铺平底部,说,不就是穿绳吗,再者,你原来做的这底也不方正啊!老男人松口说,凑合着吧,别拆了。<br>        轮到干我的裤子中缝时,我有了耐心,对两位老人的敬重之情满满。<br>        一问一答中,知道老人是藁城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来到石家庄参加工作并定居。老太太80岁,老大爷81岁。<br>       我问老大爷,从年轻就进的缝纫社吗?<br>       老大爷说,她是,我不是。我是干机械的。<br>       我问,一天能收多少钱?<br>       老大爷笑了,说,最少时,七元八元。<br>       最多呢?<br>       老大爷说,最多时,七十八十。他继而补充说,主要是截裤边,老了,干不了别的,大活也基本没有。我们是:两个没用的人,用闲置淘汰的旧机器,干边边沿沿的活。<br>       不愧为是看报的,老大爷总结起来,话很有内涵。我的眼前也幻化出这个家庭勤俭持家的主色彩。<br>       我问,来干活的人,年轻人多?还是老人多?<br>       老大爷说,一半一半吧。年轻人主要是截裤边、掐肥剪瘦;老人主要是缝缝补补。<br>       临走时我想采访两位老人三个问题,不想,第一个就叫老人笑着婉拒了。我问,您这缝纫摊也没起个名字?<br>       两位老人均哈哈笑过,没有作答。<br>       我想问老人的第二问题是能微信支付吗?第三个问题是能积分吗?转眼又一想,我也太无聊而又扯淡了,嘿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