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冷印社小记

<p>西泠(音"零")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br>一百多年前,四位江南雅士在西子湖畔的孤山上创办了一个研究金石的学术团体,这就是西泠印社。"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现在,对于中国很多爱好文学与艺术的高雅之士来说,西泠印社是一个神圣之地。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的风风雨雨,江南文人士大夫文化,是西泠印社能够延续百年香火的关键所在。</p><p>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br>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1913年,近代艺坛巨擘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天下印人翕然向风,东瀛名家河井荃庐、长尾雨山渡海来归,一时精英云集,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西泠印社现有社员约380人,分布于中国境内近30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等国家。<br>创立以来,西泠印社始终以一种现代意义的社团组织形式从事古典的艺术探索,以宽松的运作理念主张艺术的多元性,延续着创社以来每年春秋两季雅集、逢五、逢十周年庆典和社员不定期聚会的社团运行模式。每年以孤山社址为中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品茗清谈均无不可,在传统文化土壤日渐衰微的当代文化环境下,依然生动完好地保存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br>除金石篆刻与书画艺术的创作研习之外,西泠印社在文物收藏与研究、编辑出版、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藉海内外社员与各界贤达之力,对各类文物遗存博采旁搜,藉资考古,位于孤山西泠桥畔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为我国惟一的印学专业博物馆,西泠印社印学图书馆则专收一切考论金石、古器、书画等之书籍,供同人鉴赏研究之用。西泠印社还搜辑、考订、出版了大量印谱、碑帖与印学研究著作,刊行海内外。西泠印社还着力于篆刻艺术的传承、普及与推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举办篆刻作品评展、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展等大型专业赛事,近年来还举办了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百年西泠·中国印"、"百年西泠·西湖风"、"百年西泠·金石缘"等大型国际性艺术选拔和创作、展览、研讨活动,在海内外印学界产生广泛影响。<br>西泠印社于2004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登记。 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时至今日,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br>1、第一任社长吴昌硕<br>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一作昌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书法初师颜真卿,后法钟繇、王羲之,得力于石鼓文,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他将书法、篆刻的行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独特画风,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著有《红木瓜馆初草》、《元盖庐诗集》、《缶庐诗》、《缶庐别存》、《缶庐集》、《缶庐印存初集》4册等。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逝后安葬于余杭超山,以梅为伴。解放后,杭州、安吉、余杭上海等地建有五处吴昌硕纪念馆(室)。<br>2、第二任社长马衡<br>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凡将斋,浙江鄞县人,寓居北京。1947年被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印学家,鉴赏家,考古专家。早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24年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任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建国后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著有《金石学概要》、《中国铜器时代戈戟之研究》、《新嘉量考释》、《石鼓为秦刻石稿》、《汉石经集存》、《中国书籍制度之研究》、《凡将斋金石丛稿》等,印作编有《凡将斋印谱》、《凡将斋印存》等。<br>3、第三任社长张宗祥<br>张宗祥(1882-1965),原名思曾,字阆声,号冷僧,别号假山,又署铁如意馆主。浙江海宁人。1963年被选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著名书法家、版本学家,亦善绘画,擅长古籍校勘。曾先后担任浙江高等学堂及两浙师范学堂教员,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浙江军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课课长,教育部视学,京师图书馆主任,浙江教育厅厅长,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主任。建国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人大代表、民革浙江省委会常委,浙江省政协常委等职务。校勘古籍有《说郛》、《罪惟录》、《国榷》等10余种,手抄古籍8000余卷,编有《铁如意馆手抄书目录》,其著作有《书法源流论》、《临池随笔》、《铁如意馆碎录》、《卓文君》、《临症杂谈》、《冷僧书画集》等。<br>4、第四任社长沙孟海<br>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兰沙、僧郛、孟公。浙江鄞县人,居杭。1979年起被选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著名学者,文学泰斗。书法学、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篆刻学、金石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问渊博,研究精到,造诣精深。其书法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沉雄茂密,俊朗多姿,以气势磅礴见称,世有定评。题榜大字更为人激赏,江南及各地胜景多有题迹。篆刻不多作,然博纵古今,朴拙而富韵致,公推大家。30岁前后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中文系教授,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秘书,1932年调教育部秘书等职。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名誉教授,浙江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等职。著有《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兰沙馆印式》、《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写书谱》、《中国书法史图录》、《近三百年的书学》等,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2004年秋,杭州龙游路15号沙孟海故居修复开放。<br>5、第五任社长赵朴初<br>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8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曾任华东军政委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职。赵朴初先生生前十分关心西泠印社建设,多次在京听取汇报,指导工作。1996年,他闻讯《西泠艺丛》即将复刊,寄来5000元人民币资助。1997年为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他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建议给予扶持,并为中国印学博物馆题写馆名。<br>6、第六任社长启功<br>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居北京。2002年10月起担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早年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散文、历史诗选和唐宋词的教学和研究,对红学、佛学等亦有精深研究,学识渊博,涉猎宽广。他的书法、绘画、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还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专家,对古代诗画、碑帖的鉴定尤为专精,独具慧眼,识见非凡。生前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主要著作有《古体字体论稿》、《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述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等。<br></p>